㈠ 包拯簡介:富貴公子辭官回鄉10年「盡孝」
包拯簡介: 大宋王朝的第40個年頭,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門望族誕生了一個胖小子,這個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來的一脈單傳,就是後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既不是什麼怪胎,也沒有所謂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身世。作為富貴逼人的獨生子,父母寵愛備至,他的童年幸福像花兒前渣一樣。封建地主家
庭子女要想顯達於世,不外乎走上科舉之路。包拯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為當時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追求顯然也在求取功名上。19歲那年,他中了進士甲科,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建昌縣知縣,按照如今說法,等於是江西永修縣的「一把手」。
包拯簡介:然而,戀家的包拯捨不得離開父母,便奏請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邊上班,於是把他改任為和州監稅,等於在合肥鄰近的和州市 *** 管錢糧稅收。回家報喜,結果爸媽既不願意離開合肥的家業去適應新的生活,又捨不得寶貝兒子獨立門戶。
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獨苗,索性把官給辭了,安心在家陪父母。包拯甘當「宅男」,這一當慧圓悄就是10年有餘,二老離世後,他守孝3年。守孝結束,他仍然沒有工作的打算,不願離開父母的靈地,又在家裡呆了兩年。包拯簡介。就在這一年,名臣范仲淹入主開封府,他的《岳陽樓記》名貫天下,而此時,34歲的包拯還是個連官門都沒進的「待業老青年」,當時的他也許未曾想到,自己的命運也將從開封府走進歷史的深處。
包拯簡介:兩年後,在鄉親鄰居苦口婆心地勸說鼓勵下,包拯才決定離開家鄉,腔鉛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份差事是當時的安徽天長縣「一把手」。包拯十幾年呆在家裡「虛度青春」,這在現代人眼中簡直匪夷所思,而在當時卻是尋常之事。
包拯簡介:宋朝對孝道非常重視,上升到個人品德及社會名聲的高度,如果誰因貪戀官位而置雙親於不顧,要被世人唾棄。按照宋朝禮律,父母去世其子必須守喪3年,無論你官居何位,除非皇帝因某種原因不願讓大臣回家守孝,即「奪情」,否則必須離職守孝。所以,包拯的青年時代為了孝順父母在家裡度過,並未有任何驚世駭俗之處,符合當時儒家的社會倫理道德觀。
㈡ 包拯作為一代清官,一生保持忠孝本色,那麼他的子女又有著怎樣的作為
北宋名臣包拯,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難得的清官,而且在他當官期間,提出了像練兵選將、充實邊關、精兵簡政等有用的建議,這在宋朝重文輕武的傳統面前,是非常有建樹的,後來發生的事實,也證明了保證的正確性。包拯一生廉潔公正,那麼他的子孫後裔情況如何呢?是否也有著同包拯一樣的傳奇經歷呢?
包綬從小就勤奮好學,辦事認真,很像其父包拯,最終經過努力,也被提拔到了中等官員地位,而且為官作風跟他父親一樣的清廉公正,受到人民的愛戴!
㈢ 包拯有多孝順
包拯對父母非常孝敬恭謹,處處為二老分憂解愁。,讓老人安樂是他最高的心願。這使他很受鄉鄰的贊譽,聲名遠播,有口皆碑。甚至包拯到了晚年,歐陽修還說他「少有孝行,聞於鄉里」,可見影響深遠。
㈣ 包拯辭官盡孝的故事
包拯辭官盡孝的故事
㈤ 包拯一生為官做人的標準是什麼
包拯一生為官做人的標準是:
一、為官標准:為官清正,鐵面無私,執法如山。包拯在開封府任職時,作出了新的規定:大開正門,凡是告狀的,都可以進去直接見官,直接面陳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攔刁難。不要以為這是一件小事.無論從有助於百姓申冤上講,還是從有助於審理案件上講,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改革。
二、為人標准:包拯極為孝順父母。二十九歲時,他終於考中了進士甲科。按照宋朝規定,考取進士之後,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永修)任職。但包拯認為父母親年事已高,應該盡孝奉養雙親,因而請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但是,父母親希望兒子在自己身邊,包拯便決定辭職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仍不想離開故土。當時,這種封建孝道,受到家鄉人的稱道~
㈥ 包青天包拯一生的事跡
1、早年至孝:包拯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考中進士 ,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知縣。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直到景祐四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知縣。
2、權知開封:至和指春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貶官兵部員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復職刑部郎中、知江寧府。[29]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權知開帶旦封府蠢逗擾,遷升右司郎中。
3、巧答典客:包拯出使遼朝時,遼朝命館伴對包拯說:「你們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縣)城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
4、清正廉明:包拯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跡,民間渲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賑,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演繹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為民除害、不畏強權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5、嘉祐四真:宋仁宗嘉祐年間,富弼為相,歐陽修任翰林學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學為侍講,集天下之望。當時士大夫相傳道:「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㈦ 包拯為孝辭去新任的官職,在忠孝之間,他為什麼選擇孝呢
提起開封府,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包公。一句“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讓包公名揚四海。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人景仰包公。可以說,包公是開封府的驕傲,也是開封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驕傲。因為包公代表的是廉潔奉公,代表的是正氣凜然,代表的是為官清正。尤其是在正義不得伸張之時,人們更加懷念包公。當然,包公之所以成為包公不是偶然的。包公形象是整個宋文化的產物,更是整個漢文化的產物。包公一生與儒家文化密不可分。
又過了兩年,朝廷又開科取士了。包拯這下無了後顧之憂,終於報名參加了。
考試的結果是,包拯被錄取為進士,授職為大理評事、知建昌縣。因為建昌縣在江西,不便侍奉父母,包拯便請求朝廷允許他在自己的家鄉任職。最終,他被任命為和州監稅。
和州本來離合肥很近,包拯之所以如此做,就是為了忠孝兩全,既能赴任,又能侍奉雙親。無奈包令儀夫婦故土難離,連和州都不願去。包拯無奈,只好辭官,在家鄉侍奉父母。現在看來,包拯的舉動可能有點不可思議,但在當時,包拯的這個舉動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而且頗受世人的贊揚。包拯在家,一呆就是十年。父母去世後,他又在父母墓前廬墓三年,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人生能有幾個十年。十年,說不定能在仕途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包公就是包公,為了孝道,他義無反顧地放棄了那些世俗的好處,他堅守的,是一種信仰,一種牢不可破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