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毛主席詩詞採桑子重陽
採桑子·重陽
【作者】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版香。一年一度秋權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譯文
人之一生多麼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今天又逢重陽,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輝。卻勝過春天的光芒,無涯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1)重陽節啟示寶山卷擴展閱讀
毛澤東的這首詞,營造了一個恢弘開闊的藝術境界,他從大處著眼,從人生感悟落筆,擺脫了個人的榮辱得失,站在歷史的、宇宙的、人類的高度抒發了作者的壯志豪情;
他的這首詞用大草書法揮就,更使詞境錦上添花。在這些年陰盛陽衰、小技盛行的社會壯態下,在重陽節的日子裡,重讀此詞,感慨萬千。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唐雙寧:淺談毛澤東詞《採桑子·重陽》
Ⅱ 重陽蘊含的哲理是什麼
蘊含的哲理是人生短促,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不要讓年華錯付流水。
這句詞出自革命家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
此詞以極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難老」開篇,起勢突兀,氣勢恢宏。「人生易老」是將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莫讓年華付流水。「天難老」卻是將宇宙人格化。
寒來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難老」並非「不老 」,因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抗拒的規律」(毛澤東《矛盾論》)。
「人生易老」與「天難老」,一有盡,一無窮;一短促,一長久;一變化快,一變化慢。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既對立又統一,是立足於對宇宙、人生的清理並茂的認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諦和永恆真理,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具有極強的審美啟示力。
「歲歲重陽」承首句而來,既是「天難老」的進一步引申,又言及時令,點題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2)重陽節啟示寶山卷擴展閱讀
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是:
此詞作於1929年的重陽節(10月11日)。此時距離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已有兩年。而此一階段毛澤東過得並不舒心: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落選,前委書記的職務由陳毅同志代替,他的游擊戰術被冠以「流寇主義」,身染瘧疾,並且在永定縣蘇家坡養病期間差點被捕等等事件接連發生。
當時,毛澤東在上杭縣城的臨江樓上養病,重陽佳節來到,院子里的黃花如散金般盛開。重陽,一個秋高氣爽、登高壯觀天地間的日子,一個把酒臨風、月下賞菊、遍插茱萸懷念先人的節日,毛澤東的夢想和現實再一次發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詞。
此詞通過重陽述懷,表達了詩人對革命根據地和革命戰爭的贊美之情;表達了革命的人生觀、世界觀;表達了詩人寬廣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整首詞寫得鮮明爽朗、氣度恢弘,有著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Ⅲ 小學一年級語文《重陽節》教學教案
《 重陽節 》是一首描寫重陽節的 兒童 詩。詩中寫了九九重陽天高雲淡,惠風和暢的季節特徵。寫了古今人們登高的不同目的,也寫了人們美好善良的祝願。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小學 一年級語文 《重陽節》教學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
更多重陽節相關內容推薦↓↓↓
重陽節的寓意及歷史起源
關於重陽節的經典古詩詞
重陽節插茱萸的意義
九九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重陽節的節日介紹
小學一年級語文《重陽節》教學教案1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問: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是個有著悠久歷史 文化 的國家,有許多傳統節日從古代延續至今。你們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嗎?(學生回答)
2、師:老師這有一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維因身在異鄉思念家鄉的親人而寫的一首詩,你們看看這首詩指的是哪個節日?(教師讀:九月九日以山東兄弟)(生答:重陽節)詩里哪一句能讓我們看出是的是重陽節?(出示:日歷)
3、師:重陽節是我們中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第八課中秋與重陽的第二個話題重陽節。(板書:重陽節)
二、新授部分
活動一:從古至今話重陽
1、問:你們知道今年的重陽節是哪天嗎?(出示:放大的23日)
你們找一找今年的重陽節是哪一天?
2、問:孩子們平時你們對重陽節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說)
同學們了解的並不多,讓我們一起看一段視頻資料,看看能從中學到什麼?(播放視頻)
師:同學們看得都很認真,那能不能 說說 你們都學到到了什麼?
(教師及時板書)
活動二、尊老敬老過重陽
1、問:剛才我們了解了不少關於重陽節的知識,大家都知道了,重陽節是老年人的節日,在你們家庭生活中有哪些老年人?(生答: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2、問:你和你的爸爸、媽媽平時是怎樣關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
(自由說:經常打電話、周末去看望他們、節日送禮物、節日吃大餐、我給他們捶捶背、捶捶腿、和他們多聊天、一起外出旅遊等等)
師小結:聽了同學們所說的,讓我也感受到了你們家庭生活的和睦溫馨。那我們還能為老人們做什麼呢?打開書看36頁3幅圖,看看對你們有沒有啟示。
3、師:同學們,我們平時不僅要在生活上關心爺爺、奶奶,應該經常地和他們聊聊天、談談心,多聽聽老人們的勸告,這樣我們的爺爺、奶奶會更加高興,你們說是嗎?
在家裡,你們經常和爺爺、奶奶在一起,那你們知道爺爺、奶奶的願望是什麼嗎?讓我們一起聽聽幾位老人說了什麼?(課件:小采訪)有什麼感受?
師小結:是呀,老人們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他們就希望我們能常回家看看,享受那份天倫之樂。
4、師問:孩子們,昨天就是23日重陽節,你們家是怎麼過的?
(生答:和老人吃飯、送他們禮物……)
5、師過渡:同學們,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不僅要關心我們身邊的親人,社會上還有許多需要我們關心的老人。前幾天我們學校少先組織部分少先隊員慰問了學校附近的一所敬老院,讓我們一起跟隨鏡頭,看看少先隊員們為那裡的老人做了些什麼?
師:同學們看的可真認真,錄像中少先隊員為爺爺、奶奶做了什麼?
(生答: 唱歌 、跳舞、把水果吃、和老人聊天)
活動三:爭當敬老好少年
1、師:慰問的同學為老人們帶去了我們的問候與祝福,讓爺爺、奶奶感受到了我們社會大家庭的溫暖,那麼,你們想像他們一樣做一個尊老敬老的好孩子嗎?你想怎麼做?(學生自由答)
2、問:那我們看看遇到這些情況,我們該怎麼做?(課件:情境題)
3、那老師還想問問你們,如果在公園里或大街上,看到一位老人突然暈倒了我們該怎麼辦?是扶起來還是撥打120救護。
三、 總結 全課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不僅了解了重陽節的很多知識,增長了見識,老師希望你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每一名同學都能爭做一名尊老敬老的好孩子,你們能做到嗎?好,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
小學一年級語文《重陽節》教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 能根據拼音正確認讀本課「陽、節、古、人、景、色、太、平」等8個生字,並能在新的語言環境中認讀。在教師的指導下正確描寫「陽、古、平、太」。
2 能正確朗讀課文,做到讀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3 通過查找課外資料,簡單了解重陽節的風俗,能用一、兩句完整的 句子 說說自己家過重陽節(或 中秋節 )的情景。
重點和難點:
1 能根據拼音正確認讀本課「陽、節、古、人、景、色、太、平」等8個生字,並會運用各種 方法 自主識記生字的字形。
2 讀准後鼻音生字「陽、平」,在教師的指導下正確描寫「陽、古、平、太」,注意撇有尖,捺有角。
教學准備:
1 生字、詞語卡片、多媒體課件
2 學生課前查閱有關資料,簡單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小朋友們,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你們知道哪些?(生自由回答)]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描寫節日的兒歌——重陽節。
板書課題:44 重陽節 師范讀齊讀
2、學習生字:陽(讀准後鼻音)、節(一字開花)
3、師:你們了解重陽節嗎?誰能簡單地說一說?師補充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
說明:
這一環節首先調動學生的已知,啟發他們回憶自己知道的 中國傳統節日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揭示課題的目的。第二步:教師板書課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認真書寫的熏陶,同時根據不同的側重點學習課題中出現的生字。第三步:學生對於重陽節比較陌生,通過課前查閱有關的資料,以及課上老師的介紹簡單地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
二、初讀兒歌,整體感知。
1、師范讀兒歌:仔細聽聽兒歌都告訴了我們什麼?指生答。
2、學生自讀兒歌:(出示課件—整首兒歌) 要求做到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3、互讀兒歌:同座位同學互相糾正。
4、指名讀兒歌:其他同學做小老師聽聽他讀的怎麼樣?
5、齊讀兒歌:讀整齊,注意標點符號的停頓。
說明:
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帶著要求聽教師范讀課文,培養邊聽邊思考的好習慣。第二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既讓學生對兒歌的內容有了整體的了解,又對學生進行「讀正確」的訓練。
三、精讀兒歌,識字背文
1、學習第一句:(出示課件---兒歌第一句)
師:通過初讀兒歌,你從哪裡知道了重陽節是什麼時候?
(1)指生讀 (2)分男女生讀 (3)喜歡的同學站起來讀
2、學習第二、三句:
(出示課件---兒歌第二、三句)
(1)問題式引讀:師:古人和現代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的目的有什麼不一樣?(生:齊讀第二句)師:人們登高許下了什麼美好的心願?(生:齊讀第三句)
(2)請大家看著大屏幕,把這兩句讀給同座位的小朋友聽。
請同座兩位小朋友一起讀 齊讀
3、學習生字:
(1)出示詞語:「九月」「古人」「風景」「秋色」「太平」「高」「美」 指讀 開火車讀(注意讀准後鼻音生字「景、平」,平舌音「色」 )
(2)學習生字:「九、古、人、高、景、色、美、太、平」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交流識字方法。
(3)全班交流。
4、熟讀成誦
個別准備,小組比賽,班內展示
說明:
這一環節重在認識生字並且以讀代講學習課文、背誦課文。具體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學習第一句。採取多種形式朗讀。第二步:學習第二、三句。利用問題式引讀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二、三句的大意並熟讀這兩句。第三步:進行識字教學。在充分朗讀課文,基本解決生字讀音的基礎上,相對集中地進行生字教學,放手讓學生自主識記,老師及時地歸納提煉好的識字方法,以逐步提高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第四步:朗讀、背誦、比賽等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四、復習生字,指導書寫。
1復習詞語:齊讀 全班做游戲「菊花朵朵開」
2復習生字:
(1)開火車讀字卡
(2)以小組為單位任意選擇識字游戲
a、《大家都來猜》b、《看誰記得快》c、《擴詞擂台賽》d、《翻牌游戲》e、《你說我猜》
3指導書寫「人,太」
(1) 書空
(2) 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 師范寫
(4) 生擺正姿勢,書寫生字。
說明:
在鞏固識字的環節中,結合課文內容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迷人的秋景:一朵朵美麗的菊花競相開放,菊花上寫著由課堂上所學的生字組成的詞語。詞語出現和消失的快慢速度可以隨著學生的掌握熟練度自由調控。生字的復習上利用平日里常做的識字游戲,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選擇開展游戲。在寫字環節中注意強調撇有尖,捺有角,以及正確的書寫姿勢。
五、課外拓展,說話練習
說說你們家是怎樣過重陽節(或中秋節)的?
(1) 小組內交流
(2) 全班交流
要求說一、兩句完整的句子。
說明:
如果過重陽節的情景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不夠深刻,學生可以選擇較熟悉的中秋節說。教師應注意要求學生說完整的句子,不用太長一、兩句即可。
補充資料: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重陽節。「一年一度秋風勁」,九月重陽,天高雲淡,金風送涼,五穀票箱,古人認為這一天登高能避災消禍,長壽不老,因此,我國素有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登高節」。重陽節這一天還有吃「重陽糕」、「飲菊花茶」等習俗。
小學一年級語文《重陽節》教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藉助拼音讀准生字的讀音,在老師指導下描摹「人、太」。
2.朗讀課文能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記住課文內容,並嘗試背誦。
3.讀兒歌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引導學生從小學會孝敬老人。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文,揭示課題:
1.啟發談話,學習生字「節」
在我國有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板書:節)拼讀
2.了解各種節日名稱。
(出示節日名稱),第一行是重大節日,可以放假來慶祝。第二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節日。
3.揭示課題。
人們在不同的節日中可以做不同的事情來慶祝,今天我們就重點來了解其中的一個節日——重陽節。
(板書課題,拼讀「重」,辨析「輕重」)
4.齊讀課題
二.讀通課文,教學生字:
1.藉助拼音讀課文,讀准生字字音,劃出生字組成的詞語。
2.出示課文,指名讀。
3.出示生字組成的詞語,開火車讀。
三.學習課文,了解內容。
1.指名讀課文,其餘同學邊聽邊記: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是在哪一天?
(你們聽清了嗎——學生齊讀:九月九,是重陽。)
2.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秋天景色的句子。
師:農歷九月九剛好在中秋節之後,當時的景色怎樣?(出示:景色)
3.積累描寫「秋色」的詞句。
(1)指名交流,描寫秋天的句子。(文中句子變紅)
(2)補充積累秋天的詞語。
師:秋天的景色真美啊!真是:秋高氣爽雲淡風清(引導學生讀好這兩個詞語)
(3)學習:「景色」兩個字
4.再讀課文,了解人們在重陽節會干什麼。
(1)自讀課文。
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會幹些什麼呢?
(2)交流,引讀有關語句。
(3)引導質疑。
讀了這兩句話,你有什麼問題嗎?
(4)聽 故事 ,釋疑。
看連環畫,聽知識老人講重陽節的來歷。
5.引讀第3句。
6.師引讀全文,自己讀好課文,試著背誦。
7.引導想像,練習說話。
自古以來,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會登上高處,一邊觀賞秋天的美景,一邊許下心中美好的願望。如果你也登上高處,你會為你的家人和朋友許下什麼美好的願望?
8.看圖說話,引導學生從小學會孝敬長輩。
剛才,許多小朋友都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許下了美好的願望。其實,如今重陽節又叫敬老節,老人節。想一想,這一天,我們還可以為老人做些什麼呢?
看圖,小組討論,用一句話說說圖上的意思。
9.小結:我們不僅可以在重陽節這一天為老人做事,平時也應該為他們做事。
四.寫字指導,描摹「人、太」
1.觀察前兩個字與後一個字比,有什麼不夠的地方。
2.學生描摹「人、太」,教師巡視。
小學一年級語文《重陽節》教學教案4
教學目標:
情感與態度
感受到老人對家庭和社會的貢獻,願意尊敬老人、關心老人;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及熱愛祖國的 傳統文化 的情感。
行為與習慣
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尊敬老人的好習慣。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了解有關重陽節、老人節的常識;了解一些與月亮有關的科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學會觀察、記錄等簡單的科學探究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學情分析:
重陽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這些文化傳承下去。我國的重陽是傳統節日,對重陽節的一些習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得還不是很深入,沒有升華到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層面上。對於尊敬老人、關心老人方面,他們具備一定的認知,但在實際的生活中真正能夠做到從細節上關心老人的卻不是很多。
因此,本課針對以上的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重點是了解有關重陽節、老人節的常識懂得尊敬老人、關心老人。教師應當興趣引路,引導學生交流關於重陽節的風俗,充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通過了解有關重陽的民間 傳說 故事,讓學生感受到敬老愛老是中國的傳統美德,通過模擬表演等活動,樹立學生愛老尊老的意識。
教學重點:
了解有關重陽節、老人節的常識懂得尊敬老人、關心老人。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收集調查社會上尊老敬老的活動,以及老人節這一天自己家周圍(社區)開展哪些敬老活動。
學法指導:觀看、模擬表演及展示。
教學過程:
活動一 重陽節,老人節
1.談話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重陽節吧!
2.播放視頻:重陽節老人的活動。
(1)提問:看了之後,你知道重陽節的含義及風俗有哪些嗎?
(2)小結: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被稱為重陽節,也是老年人的節日,又稱為「雙九節」或「老人節」。
3.出示圖片:尊老敬老大發現。
(1)提問:你家裡有哪些老人呢?他們為家庭和社會做了哪些貢獻呢?
(2)提問:在你的家庭里,大家是怎樣尊敬老人的?
(3)過渡:不僅是在同學們的家中,在社會上我們也要一樣尊敬、敬愛老人,為老人提供便利。
(4)提問:你們知道社會上有哪些尊老敬老的活動嗎?
(5)提問:在老人節這一天自己家周圍(社會)開展了哪些敬老活動?
4.小組討論:在「重陽節」這一天,我們准備為家中老人做些什麼?
(1)全班交流。
(2)提問:重陽節是老人的節日,我們在這一天為他們慶祝節日,那麼是不是只在這一天尊敬老人就行了呢?
(3)小結:創建一個敬老、愛老、養老、助老的氛圍,需要全社會的參與,需要我們每天尊老敬老,讓老人的生活幸福美滿。(板書:尊老敬老過重陽)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思考節日里如何尊老敬老。
活動二 尊敬老人,平時我們怎樣做
1.播放動畫:爺爺奶奶的心願。
2.討論:尊敬老人,平時我們怎樣做?特別要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根據老人的年齡狀況、身體狀況,考慮老人需要哪些幫助等。切實感受到尊敬老人、關心老人的重要性。
設計意圖:學會將尊老敬老的活動由老人節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活動三 情景表演
請幾組學生分別設計並表演平時和老人相處、為老人做事情的情景。
設計意圖:進一步了解如何與老人相處。
歌曲鏈接:《可憐天下父母心》
作業: 我為老人做事情
組織全班學生開展一次為老人做事情的主題活動。如訪問敬老院、幫社區的老人做事情等。
設計意圖:課後延伸,鞏固 教育 成果。
板書設計:
尊老敬老過重陽
小學一年級語文《重陽節》教學教案相關 文章 :
★ 小學一年級語文《重陽節》教學教案
★ 幼兒園重陽節主題活動教案【五篇】
★ 小學一年級語文《蟬》精選教案
★ 有關重陽節小學一年級日記
★ 小學一年級語文《小溪生病了》優選教學教案
★ 小學一年級語文《鬧花燈》教案範文
★ 2021教研組計劃大全十篇
★ 我的重陽節小學一年級100字日記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Ⅳ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的全詩賞析及作者出處
詩句「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出自毛澤東的詩作《採桑子·重陽》。全詩的鑒賞如下:
【作品鑒賞1】
據《毛澤東年譜(1893—1949)》記載:「(1929年)10月11日,農歷重陽節,當時臨江樓庭院中黃菊盛開,汀江兩岸霜花一片,觸景生情,填詞《採桑子·重陽》一首:『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這首詞通過度重陽,詠菊花,贊秋色,抒發了詩人的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獨具神韻,極富曠古絕倫的藝術魅力。毛澤東以特有的胸懷、氣魄和藝術眼光,譜寫了一曲革命人生的壯美頌歌。
逆境人生多感慨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轉戰贛南、閩西。6月下旬,在龍岩召開的紅四軍第七次黨代表大會上,紅四軍內部關於建軍原則和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等問題發生意見分歧。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未能被多數同志理解和接受,他也因此未能繼續當選前委書記。此後,他身患疾病,在閩西一邊養病,一邊開展地方工作。10月,毛澤東帶病坐著擔架趕到剛解放不久的上杭,住在汀江岸邊的臨江樓。第二天,適逢重陽節,毛澤東倚樓遠眺,詩興油然而生,吟成這首《採桑子·重陽》。
《採桑子·重陽》是毛澤東身處逆境時寫的感懷之作。大病初癒的毛澤東心情復雜、百感交集。起句「人生易老天難老」,人生短暫,而自然界的發展變化則比較緩慢,好像不容易衰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有「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這里反用其意,以「天難老」反襯「人生易老」。1964年1月,毛澤東對英譯者口頭解釋說:「與人間比,天是不老的。其實天也有發生、發展、衰亡。天是自然界,包括有機界,如細菌、動物。自然界、人類社會,一樣有發生和滅亡的過程。」
「歲歲重陽」,每年都有重陽節。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有飲宴祈壽之俗。「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既是「天難老」的特點,也是「人生易老」的證明。每年都有重陽節,景色依舊,而人的年齡卻不斷增加,特別容易使人感慨人生短暫。面對重陽節,想到人生短暫,悲觀者嘆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觀者表達「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1929年的毛澤東年富力強,但又身處逆境,對於像他這樣一個胸懷宏圖大志而又深感創業維艱的人來說,內心的體驗是極其豐富的。單純看詞開頭這幾句似乎有些沉悶,略感壓抑,但毛澤東終究是有偉大抱負的政治家,不會因時間無涯、人生有涯的感慨而消沉衰頹,反而更加激發起「及時當勉勵」的緊迫感。
吟詠菊花有新意
「戰地黃花分外香」,作者筆鋒突然一轉,寫出今年重陽節獨特的感受和不同尋常的意義。「黃花」即菊花,典出《禮記》:「季秋之月,鞠有黃華。」菊花與重陽習俗有密切關系,重陽節也被稱作菊花節。早在西漢,我國就有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重陽節登高賞菊,也是千百年來詩人吟詠的傳統主題。如王勃《九日》:「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杜甫《復愁》:「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蘇軾《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句在不同的手跡中有不同的文本。初稿作「但看黃花不用傷」,後改為「野地黃花不用傷」和「大地黃花分外香」。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詩詞》時才定稿為「戰地黃花分外香」。客觀地說,初稿的「但看黃花不用傷」最能反映毛澤東當年寫詩時的心境狀態,但它的境界不如定稿。改成「戰地黃花分外香」,給讀者創造出一個色香俱佳的非凡意境,原來的感傷情緒一掃而空,顯得格外開朗灑脫。著一「戰」字,把戰地的環境和氛圍烘托出來了,從而為此詞塗抹了一筆革命色彩。
古代詩人中,把菊花和戰爭、戰場聯系在一起的並不多。唐代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寫道:「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表達了詩人濃重的思鄉之情。唐末黃巢《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詩人把菊花與戰爭相提並論,但充滿了血腥殺氣。
「戰地黃花分外香」化用楊萬里的「若言佳節如常日,為底寒花分外香」,與元好問「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的句意完全相反,將消沉情緒轉化為激揚的格調。毛澤東筆下的戰地菊花與革命戰爭聯系在一起,經受丹心熱血撫育,因而更加芳香四溢。1996年1月28日,《文匯報》所載《舒同與毛澤東》一文中寫道:「1932年春漳州戰役結束,毛澤東同舒同第一次會面。打掃戰場時,毛澤東握著舒同的手說,早就知道你了,看過你的文章,見過你的字。毛澤東邊走邊從彈痕遍地的地上撿起一顆彈殼,輕輕地說:『戰地黃花呵!』舒同會心地一笑,他為毛澤東如此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如此神妙的結句所觸動。」這是革命家的視角, 這是思想家的氣魄, 這是革命樂觀主義的自然流露。
激越豪邁贊秋景
詞的下闋通過吟詠秋景表達對待秋天的態度。「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一年一度的秋風猛烈地吹來,與春天明媚和煦的春光迥然不同。秋季不及春天那樣萬紫千紅,嫩綠嬌黃,香郁迷人,但秋風具有掃盪酷暑、盪滌塵埃的巨大威力。「勁」字寫出了秋天強勁有力的個性,也隱隱透露出詩人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
春夏秋冬四季中,秋以蕭瑟凋敝、滿目蒼涼等特質給人以悲傷之感。「睹落葉而悲傷,感秋風而凄愴。」絕大多數古代詩人每每將悲情愁緒與草木搖落、萬物凋零的秋景聯系在一起,以蕭瑟的清秋意象傳達人生的煩悶、生命的憂患。無論是風格婉約的柳永、李清照,還是詞風豪放的蘇軾、辛棄疾,在紅衰翠減、萬物凋零的秋天,都禁不住感傷身世,悲從中來。
然而,毛澤東沒有附和古代文人的悲秋情調。「勝似春光」一句,寓意非凡。在毛澤東看來,秋色比春光更加美好,更有魅力。他打破了肅殺哀婉的文人悲秋傳統,高揚贊秋情愫,展現出遼闊豪邁的藝術境界,彰顯了豁達激越、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
「寥廓江天萬里霜」,秋高氣爽,水天相接,這是對「勝似春光」的具體詮釋。雖是繪景寫實,卻又胸襟寬廣,有「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壯闊之感。如果說「戰地黃花分外香」是芬芳秀麗的近景,表達詩人對戰斗勝利的溫馨心境,那麼「寥廓江天萬里霜」則是遼闊壯麗的遠景,寄託詩人對革命前途的美好遐思,余韻悠揚。「萬里霜」之「霜」不是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字,是「霜葉紅於二月花」的「霜」,色彩斑斕,絢麗迷人。
這首詞的原稿是下闋在先,先描寫秋天的壯美和江天的寥廓,再感悟人生的短暫和宇宙的無限。詩人進行修改時,將上、下兩闋互易位置。採用這種「挪移法」之後,原先字里行間透出的抑鬱情緒銳減,先抑後揚,境界變得更加開闊,更使人感受到生生不息、激越豁達的活力。這是毛澤東創作於逆境中的作品,有沉鬱的思索,但全然不見怨天尤人、消沉鬱悶的牢騷與哀嘆,呈現給世人的是積極樂觀、豁達昂揚的人生追求與灑脫心態。
【作品鑒賞2】
《採桑子·重陽》是現代革命家、文學家毛澤東於1929年創作的一首詞。此詞通過重陽述懷,表達了詩人對革命根據地和革命戰爭的贊美之情;表達了革命的人生觀、世界觀;表達了詩人寬廣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前後闋都是由議論轉入寫景,寓情於景,景中抒情。哲理寓於直敘,議論,寫景之中;深情寓於宏觀秋光之中。整首詞寫得鮮明爽朗、氣度恢宏,有著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出處】
《採桑子·重陽》—— 毛澤東
【原文】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譯文】
人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易衰老,重陽節年年都會到來,今天又逢重陽日,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為壯麗,遼闊的江面水天相接,秋高氣爽。
【關鍵詞註解】
重陽:陰歷九月初九,傳統上文人登高賦詩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陽是十月十一日。
天難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黃花:指菊花。
不似:不類似,不像。
寥廓:空闊遠大。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1929年的重陽節(10月11日)。此時距離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也有兩年了。而此一階段毛澤東過得並不舒心: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落選,丟掉了前委書記的職務,前委書記的職務由陳毅同志代替,他的游擊戰術被冠以「流寇主義」,被指會像黃巢和李自成一樣難成大器,而他在會上強調黨對軍隊的領導必須加強,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長制度的傾向」,遭到部下的反對;身染瘧疾,缺乏科學的醫治,並且在永定縣蘇家坡養病期間差一點兒被捕;紅四軍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他被擔架抬到上杭縣城繼續養病,卻沒有恢復前委書記的職務。當時,毛澤東在上杭縣城的臨江樓上養病,重陽佳節來到,院子里的黃花如散金般盛開。重陽,一個秋高氣爽、登高壯觀天地間的日子,一個把酒臨風、月下賞菊、遍插茱萸懷念先人的節日,毛澤東的夢想和現實再一次發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詞。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年),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著有《毛澤東詩詞》《毛澤東文集》等。
Ⅳ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的意思
意思是: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老,重陽節年年都會來到。今天又逢重陽,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這句詩出自開國領袖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
全文: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翻譯: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老,重陽節年年都會來到。今天又逢重陽,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為壯美,如宇宙般廣闊的江面天空泛著白霜。
(5)重陽節啟示寶山卷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及鑒賞:
毛澤東這首詞作於1929年,第一個讀者應該是陳毅元帥,而這首詞的書法則是進城以後的大草力作。當年,毛澤東在閩西征戰途中,恰逢重陽佳節,觸景生情,因成此詞。
它的字面意義不難理解,它的思想深度應當說在古往今來詠重陽詞中,獨步詞壇,無古無來,無往無今。
毛澤東的這首詞,營造了一個恢弘開闊的藝術境界,他從大處著眼,從人生感悟落筆,擺脫了個人的榮辱得失,站在歷史的、宇宙的、人類的高度抒發了作者的壯志豪情;
他的這首詞用大草書法揮就,更使詞境錦上添花。在這些年陰盛陽衰、小技盛行的社會壯態下,在重陽節的日子裡,重讀此詞,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