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父母健在的時候,好多人都不知道孝順,等父母不在了或得病的時候才買這買那的
我認為孝順是需抄要智慧的,每個人對孝襲順的認知也許不盡相同。在健康方面的時刻關注,和在父母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才是智慧的孝順。因為只有需要才有價值,只有健康才有一切…時刻叮囑他們合理飲食和鍛煉,比花錢去買那些所謂的保健品補葯等等更重要!
Ⅱ 你覺得孝順是否意味著必須對父母百依百順呢
正真的孝順,是在父母和子女互相獨立又互相扶持基礎上,子女對父母敬、愛、扶、養。但同時,父母對子女護、愛、助、援相結合的。
Ⅲ 你孝順父母嗎
不同的民族種族國家宗教都提倡孝道,中華民族更是把孝道作為根。每個家族都有祠堂家譜(以前)。把孝立為做人的根本,古代做官也是要舉「孝廉」的,你要不是個孝子,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怎麼能愛護百姓。現在社會,經濟發達了,人心變壞了。把領導當父母孝順著的,把小蜜當妻兒愛著的,把錢當成爹的,啃老不養老的,掙奪家產的。。。大有人在啊,這是災難的根源。
福報怎樣獲得在佛經中有很多,「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點做到就是是善男子、善女子,會有土地神保佑你。《地藏菩薩本願經經》第十一品中經文--「世尊,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所住處,有此經典及菩薩像,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
佛陀慈悲,教化世人為世人謀福祉,可前提你一定要是個善人啊,因果輪回是總的定律,做惡事有惡報,做善事有善報。要想獲得福報就要先積善,「百善孝為先」從孝順父母開始「入則孝,出則悌」到「泛愛眾」愛一切眾生,利益他人,那麼你能獲得利益。現在要說,孝順父母的目的是什麼,求福報嗎?。。。。。(省略八百字)怕惡口造業⊙﹏⊙b
道教的《太上感應篇》第一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現在人什麼都敢做,什麼都不怕,哦,應該是有怕的,怕災難,於是說該吃吃該喝喝明天就不知道怎樣呢,極度的貪婪自私自利,不知道災難是自己造的啊,人心不平感應地震、貪心感應洪水、愚痴心感應沙塵暴風災。。。這些是共業,大家一起造的業。個人造的業就是各種疾病,比如癌症、白血病、糖尿病。。。 你可以說我有錢啊去醫院啊,那你聽大夫咋說吧!!
不管科技多發達,醫院也只能治病,但治不了命。基督教有懺悔: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一書1章(5節)。一念懺悔心一心向善,就會有感應了,能治絕症的!這個不是迷信啊!但一定要真心,不二過(不犯第二次錯誤)。有點跑題了--!呵呵 孝順父母吧,應該盡的義務,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必須得感恩,就算沒有大福報,盡了孝道至少不會招來災難吧^.^
耶穌30歲就離抄家傳福音!那耶穌為什麼不在家孝敬父母?耶穌即是神子,也是人子。
聖經中有很多警告人要孝順的話,
如:
孝敬父親的人,必能補贖罪過;且能戒避罪惡,在祈禱之日,必蒙應允。孝敬母親的人,就如積蓄珍寶的人。
耶穌從人性上講,生他的是瑪麗亞,還有個「有名無實」的父親偌瑟。而且從耶穌的祖譜上看(寫的很詳細)說明耶穌確實是真人。
耶穌從神性上講(瑪麗亞是童貞女突然懷孕生子不符合常理,但神可不是人類智慧能夠理解的存在,很多人連自己是怎麼來的都想不明白!)從神性上講耶穌只有上帝(天主)一個父親!!
還有耶穌在迦納婚宴上(變水為酒)第一次顯神跡,是因為瑪麗亞的祈求,耶穌說我的時日還未到,但是為了你我願意做!!可見耶穌還是孝順的
Ⅳ 自己父母不在人世告誡父母健在人們如何珍惜孝順父母的諺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Ⅵ 當親戚像你父母問你是否孝順是什麼意思
當你的親戚向你的父母問你是不是孝順他們?可能就是沒有別的其他意思,就是打聽一下正常的基本的情況了,可能跟他們家自己的孩子做的對比
Ⅶ 父母。我們要好好孝敬的,對嗎
作為兒子,小時候一直不理解父親的愛,總覺著自己沒有享受父愛。父親老了,一輩子脾氣冷倔,我到現在都怕他。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記的在上小學的時候學過這樣的課文 「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我們因為求學離家在外,之後又因為工作,又或因為成家、養育子女種種原因,無法抽空回鄉看望父母時,卻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 似乎,人生總也有忙不完的事,在一推再推之後,能奉養父母的時間,也隨之流逝。丘吾子的悲傷,誰能真正體會到呢?少年離家,可至年老回來時,一踏進家門,卻再也見不到父母了!錯過了奉養父母的機會,是人生多大的遺憾,逝去後,怎麼能追得回來呢? 《論語》有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當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上會有越來越多的不便,此時,正是需要我們在身邊照顧的時候。記得有一位女士,因遠嫁外地很少回家,有一次她回家時,卻發現年老的母親走路一跛一跛的。一看才知道,原來,母親因為年紀大了,無法彎下腰來剪自己的腳指甲,使得指甲長得太長而嵌入肉里,造成流血、流膿。當女兒看到母親這雙受傷的腳時,不禁難過得哭了,母親多麼需要她的照顧啊!於是從此,她每周都會回來看望母親一次,為母親泡腳、剪腳指甲。 在我們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才能長大;可當父母年老需要我們照顧時,我們能否也陪在他們身邊,像當初他們照顧我們一樣,幫他們穿衣,給他們蓋被子,為他們剪指甲,挽著他們一起散步…… 時光易逝,在我們還有機會盡孝時,莫要再等待,丘吾子的遺憾警示我們:行孝不能等!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希望父親健健康康,父親健在,那是兒子的福氣! 世間一切有因必有果,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做兒子的遲早也要做父親,自己早已經做了父親,只有做兒子的孝敬自己的父親,才能為自己的兒子做出榜樣,等自己老了,才可享受到兒子的孝敬。人不要以為在姊妹中,自己為父母做的多了是吃虧,其實那是佔了大便宜。不信你看,那些不孝之子老來的下場吧!你孝順父親,你的兒子將來也會孝順你!這才是真正的報應! 願天下的兒子都做個孝順兒子,願所有的父親老有所養,平安幸福
Ⅷ 對父母真正的孝順是什麼
真正的孝順是什麼?有人說是物質的供給,也有人說是床前的陪伴,但在我看來這些都只是表達孝順的一種方式,並不代表就是發自內心的孝順,我認為真正的孝順應該是「不嫌棄」。有很多人可能不會承認自己有嫌棄父母的心態,對,肯定不是所有人,但我還是看到有很多嫌棄自己父母的報道,比如不讓自己的父母去學校看自己,不讓自己的朋友知道自己的父母在農村等等,其實這都是對父母的一種嫌棄。在釋梵琮的偈頌九十三首中就有這么一句話:「犬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無論我們的父母什麼樣子,她們始終是我們的父母,孝順其實就是從不嫌棄開始的。我們只有在不嫌棄的前提下,再去給予她們物質上的需求才是真的孝順,如果只是給予他們物質上的需求,但內心還是對她們有所嫌棄,那其實只是一種偽孝順。同理,陪伴其實和給予她們物質上的需求是一個道理,是否真的孝順,還是要看自己內心是否真的沒有嫌棄他們。如果你真的想要做一個孝順的人,不嫌棄他們就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從根本上去改變這一心態。這個改變就要從說服自己開始,從內心深處認為父母是值得自己去尊敬的人,而並不是將贍養當成一種責任,如果你能發自內心的尊敬自己的父母,自然就不會再去嫌棄他們。說服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種,回憶他們為你付出的種種,想想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你會認為所有的嫌棄都是那麼的可笑。所以我認為,真正的孝順是以不嫌棄為基礎,陪伴與物質只是錦上添花,多帶他們去了解自己的圈子,當你做到這一切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是一個孝順的人了。
Ⅸ 人生在世要孝順父母,怎樣做才算是真正的孝順呢
給父母真正需要的,弄清父母內心的真實想法,根據實際情況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這才版算得上是真正的權孝順。哪怕是一句很簡單的問候,哪怕是一個不經意的攙扶,哪怕是一次路過時的探望,哪怕是一次心貼心的交談,這些無意之舉,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孝順。刻意的表達,刻意的去做一件事,都只能說是有一片孝心,但並不能說就順了父母的意。即孝且順,才算是孝順。 道理就是如此簡單,誰人不知,誰人不曉,但做起來也許就難乎其難。我也就只能是耍耍嘴皮子而已,做的也許遠沒有別人好。我只是想把憋在心裡的話,痛痛快快地說出來,與兄弟姐妹們共勉。其目的只有一個:讓父母幸福愉快地度過晚年,為我們將來不留遺憾!
Ⅹ 趁父母在世,我們該怎樣孝順他們
孝順父母有很多方式,給父母錢,給父母買東西,讓老人充分地享受物質生活等等專。其實愛惜屬自己,讓老人放心咱們的安全,永遠不牽掛自己,也是一種孝的形式,我和同事出差,吃飯時,本想著趁著沒事喝兩杯,可不管我怎麼勸,他就是象徵性地端一下酒杯,飯後想去歌廳放鬆一下,可他也不去,回房倒頭就睡。出差快給束時在我一再追問下,他說,前不久他的弟弟去逝了,他的安全成了80歲老父,老母的牽掛,這次出差前,老父老母千叮嚀萬囑咐,生怕再出什麼意外,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讓老人擔心,能長久地陪伴在老人身邊,陪著他們慢慢變老也是一種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