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慧,什麼意思
侍奉父母: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編輯:弟子規公益網
婚禮的意義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除了教育好下一代,我們還要盡心盡力侍奉父母,「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思考、來用心,從哪幾個角度?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還有養父母的智慧。養父母之身,代表父母的身體健康我們要時時懂得去關懷。在古書當中記載,差不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我們就要把他當小孩一樣關懷、照顧。老人在晚年比較容易覺得孤寂、孤獨,身體也比較虛弱,所以我們要能夠常常體恤父母的身體狀況,盡這一份孝心,給我們的孩子當好榜樣。比如說春秋之際,溫度變化特別大,這個時候假如我們沒有辦法回到家裡,就應該打一通電話問問父母有沒有禦寒的衣服,棉被夠不夠。這通電話一打,你的孩子在身旁都能感覺到你處處關懷父母的身體,他能感受到你的孝心。
父母的健康要時時能夠去關懷,而關懷父母的健康還要有正確的知識才行。我們來思考一下,父母假如生病了怎麼辦?直覺反應都是看醫生。看什麼醫生?其實中國人最重視的是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所以中國人特別注重的是養生,絕對不要等到生病了才去看醫生,那就很辛苦。我們思考一下,有哪一個人高血壓送到醫院去,然後高血壓好了?有沒有哪一個糖尿病患者去看西醫,然後看到最後糖尿病好了?
有沒有哪一個癌症病患去看西醫後來說癌症好了?西醫都是把你的症狀解除掉。比方說高血壓,高血壓因為血管塞住了很不舒服,所以葯一吃下去,血管馬上擴張,血流就稍微暢通了。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心臟病患者一發病都怎麼樣?趕快拿葯來。葯吃下去是症狀解除了,但是血管一天一天鬆弛。假如你四五十歲就開始吃西葯,葯要吃多久?要吃一輩子。所以很多老人家出去旅遊的時候,包裡面會放什麼?東一包、西一包都是西葯。當我們的父母晚年都是伴隨著這些葯物在生活,日子好不好過?不好過。所以我們應該去研究更多正確的養生之道,讓父母的身體不需要依靠這些西葯,這才是正確的方向。平常要多叮嚀父母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然後讓他了解要多吃蔬菜水果,健康的身體是弱鹼性的狀態,而肉類食物都是酸性的,攝入過多,久而久之體質就酸化。有一句話叫「酸性體質是萬病的根源」,所以我們應該引導父母正確的養生之道,讓身體慢慢趨於弱鹼性,身體狀況才會好。不然,所有的內臟都泡在酸的液體裡面會怎麼樣?很快就會退化掉。所以父母這些養身的正確觀念,也要通過我們點點滴滴的引導,他們才懂得如何養身。在看醫生方面,我個人比較贊成看中醫,中醫是治本,不只有治標。但現在這個時代人都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去看一個中醫,他把你的脈把完之後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告訴你要調養半年才能夠把身體調好。很多人一聽半年,怎麼樣?我哪有這么多的時間來調養!結果西醫告訴他一針打下去馬上舒服,他很高興,但是往後他就必須依靠針、依靠葯來過日子,而且副作用特別大。所以我們自己要有正確的知識才能夠讓自己健康,也才能夠讓父母身體健康。
再來,養父母之心。就是你時時能夠關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說媽媽打一通電話給你,然後東聊西聊,你也聽出來母親是在想念我們,這個時候不等母親開口,應該主動回家去看看。有一些老人家不只是想念自己的孩子而已,還想念小孫子,這個時候我們要能夠體恤到父母的這一份心。
我們有一個老師,聽了中國文化的課程,她非常歡喜,我每一次看她在上課的時候都是非常專注,只要講到一些聖賢的故事,她馬上奮筆疾書把它記下來。三個月之後,有一天她走向前來,跟我請教了一個問題。我就問她:「您聽課三個月了,怎麼從來沒跟我談過話?」她說:「蔡老師,我看您太忙、太辛苦了,我不想打擾您。」我一聽很感動,她的心時時能體恤別人。她說她聽了三個月,自己還有家庭很受益,她覺得不能只有她家裡的人受益,還希望能夠回到故鄉去教一些失學的孩子,也讓他們有學習聖賢智慧的機會。
我們一聽很高興,也很隨喜她的這份發心,所以我馬上拿了很多教材,像德育課本七百多個故事趕快送給她,然後很多老師了解到她這種存心,也把他們很寶貴的教學經驗告訴她,所以她很快就教得很順暢,教到目前為止也已經八個月了。有一次她的父親打電話給她說:「女兒,你能夠找到人生的價值,父親很高興,你的行為父親覺得很光榮。」一個父親講出這樣的話,代表父親對她回饋鄉里的這個行為很認同,而且我相信她的父親也有這個志向想要利益社會,女兒做出來之後他覺得很歡喜也很欣慰。這也是我們繼父母的志向去回饋社會。
有一次,這位老師教孩子《弟子規》中的一句:「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位老師非常用心,她先買了一大袋的荔枝帶回去。教完這一句教誨,她引導孩子說,我們學完「入則孝」,理解到父母的辛勞,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侍奉父母;別人的父母同樣也很辛勞,同樣對家庭有貢獻,對社會也有付出,所以任何一個人的父母也都值得我們尊敬、孝敬。講完之後,這位老師就說,我們學完之後就要馬上去做到,所以就讓小孩拿著荔枝到鄉里去送給一些長者。一群孩子在鄉里跑得不亦樂乎,每個長輩接到這些孩子送的水果,內心都非常歡喜,所以那一天整個鄉裡面這種敬老尊賢的風氣達到了一個頂點。隔天她父親又打了一通電話給這個老師,告訴她鄉裡面很多的長輩打電話到家裡來。這些長輩講了一句話,說我們鄉裡面從來沒有一個嫁出去的女兒這么樣關心自己的家鄉。她父親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心情非常地高興、歡喜;女兒聽到父親這么講,心裡也很欣慰。
諸位朋友,她父親這個歡喜跟買一件新衣服給他一不一樣?不一樣!買一件新衣服快樂一下,女兒的行為讓他覺得光榮,可以歡喜、欣慰一輩子。《孝經》裡面說「立身行道」,用自己的德行去幫助這個社會,讓所有人感受到某某人的父母養育出這么好的孩子,這個孩子才這么有成就,為社會付出,所以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當我們能夠用自己的德行讓父母感受到光榮的時候,那就是一種大孝顯親的表現。所以只要你做到大孝,能夠因你自己的成就來讓社會肯定父母對你的教誨,這就是養父母之心,也是養父母之志。
最後我們提到的是養父母的智慧。一個人到晚年的時候,縱使有錢也不見得快樂。我們常常看到很多老人家很有錢,但是每天在那邊想有一千萬、想要兩千萬,有了一千萬看看別人一千二百萬,他自己又很不舒服,常常都活在患得患失的煩惱當中。孔夫子曾經提到人生有三戒,有三件事情要特別謹慎。第一件事是少者(年輕人)最忌諱的,「戒之在色」。《弟子規》說「非聖書,屏勿視」,結果現在很多的媒體都是暴力跟色情,孩子受污染之後心性就很難清澈。父母要懂得替孩子抵擋這些污染,電視節目也要替孩子選擇,不能讓他接觸太多暴力色情的東西。「壯者戒之在斗」,年輕力壯,很容易跟人家競爭起沖突,所以這個時候切忌跟人在工作上,甚至在肢體上產生一種敵對狀況。當然我們假如從小告訴孩子懂得處處替人著想,懂得擴寬自己的心量,他就不容易犯這些過失。
最後一條是「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諱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其實說白一點,就是貪,貪心,貪這個、貪那個,別人的孫子又怎麼樣,我們又沒有,常常就在這種情緒當中,很難快樂,很難知足。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機會,趁父母心情比較好,引導他這一些執著要懂得放下來。告訴父母,錢夠花就好,家財萬貫每天吃多少?還不就吃三餐。縱使你有很多間房子,躺下去之後睡多少?還不就躺六尺而已。
所以人生要知足常樂,讓父母一些貪念能夠慢慢放下來。更重要的,引導父母接受聖賢教誨,讓他們的心能夠安住在聖人的引導下,晚年就會愈走愈清凈,愈走愈自在。當父母的晚年能如此的話,我們的孝道就做得更圓滿。
在中國幾千年的孝道中,最遺憾的一件事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是你真正想奉養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路,子路很孝順,常常走到百里之外把米扛回來讓他的父母吃。後來他當了大官,每天吃得非常豐盛,都很多道菜,結果子路反而吃不下。人家就問他這么樣的山珍海味,你為什麼吃不下?子路說,這一些飯菜比不上我去幫父母扛了一百里的白米香,而且我的父母現在也沒有機會吃這么豐盛的菜餚。他能夠替父母分憂,能夠奉養父母,這種日子他覺得非常踏實、非常歡喜。所以行孝一定要實時去做,人生在報恩、在行孝當中,你會走得很踏實。
2. 如何智慧的孝敬父母求解
在這個地方,我接觸過很多的朋友,他們在勸說父母學佛的時候都非常的積極,發心非常好。因為他知道有一個非常好的寶貝,然後他想去孝敬他的父母,他就拚命的跟父母說著這個問題,但多數不得法。哈哈,即使釋迦牟尼佛,他在孝敬父母的時候,也請了一位菩薩幫忙,來演示這部《地藏經》,請了哪一位菩薩,就是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演繹了地獄是個什麼事情和如何孝敬父母的,這是善巧方便。 我們在這個世間當中,如何能做到有智慧的善巧方便,是很難的。你比如說,如果你父母的心落鬼道上了,貪心特重的話,落到餓鬼道,貪心就重。然後當中,你如果給他錢,給他兩萬塊錢,他會考慮到「你是不是還有五萬」;如果送五十萬塊錢,他會考慮到「你是不是還有一百萬」。你這樣的話,並不是在「廣設方便,勸誘父母」。
第一條:你應該有智慧。
何謂有智,需在無我相,無我見,無我的境界上處理與父母的關系。如果你沒有智慧的話,就不可能到達「無我」的境界當中。
如果你真的想讓你的父母學佛,在佛陀所教育的范圍內,能得到真正的利益,那你的思維模式應該是「無我」境界的。也就是你(智慧)必須到達「無我」的境界。,否則就是麻煩,就會因你著他們是你的父母相,而度不了他們;或是就是躲避(不管他們,不見他們),你仍然度不了他們。這一點,我也試過很多次。而且多數的情況下,很多的修行人跟他們的父母是逆緣,很少有幾個善緣的。(煩惱即菩提)而在這個逆緣的時候,你如何幫你的父母去修行,學佛,去得到真正的利益。首先你是「無我」的境界。如不這樣,你就會因與你的父母們同時著情執心,(情重理智就會下降)不可能處理好父母的關系,就會根本幫不了他們,你更鬧心。這是第一條,首先要有無我般若智慧。
第二條:你要符合「人事」,符合我們現在當代社會的人倫道德,符合孝順子孫的人倫要求去做任何事。
你首先,該孝敬父母的時候孝敬父母,該稱念父母的時候稱念父母,該請父母吃飯的時候請父母吃飯。該給父母洗腳時就給父母洗腳,只要是人,就應找不到你在孝敬父母方面的缺點,最好找不到你在做人上的任何缺點,但這一切的東西,處在第一條的那個「無我」的境界當中,就好像你在演戲一樣。你知道你叫林心如,你演的叫紫薇格格,演完了以後,你還叫林心如,不要與紫薇格格混淆了。就好像我們穿一身戲服。在這個地方,我叫回家人。那我就是回家人,跟大家一起演一場戲似的。我並沒有感覺「啊,今天來了50個人聽,明天來了5個人聽」。如果那樣的話,怎麼樣,我就掉進去了。我只在演戲,眾生因他們因緣而生的。所以,這一點,做好人事,做好演戲這方面,無非我們演的技巧如何了,這第二條是非常關鍵的。
第三條:情重,那恨就越大
有些時候,你非常的愛你父母,你跟他們說「父母,學佛吧,你看佛法多好啊」。如果你跟父母是逆緣的話,他就會因你掛念的這種情執,反而就不去學。我見過有這樣的一位朋友,他的父親得了一個病。他因為修行,知道父親的壽命非常麻煩。但是他想了一些辦法,為父親續命,做了很多的事情。當中,他又回去勸他的母親「母親,如果是父親身體好了,你學佛吧」。他母親就說「好,可以的,但不要花很多錢,一定讓你父親身體好了」。日後,因機緣成熟了,他父親的病好了,而且沒有花很多的錢。後來他就過去問他母親了;「母親,你這回學佛了吧,要講信用」。他母親回頭就告訴他「我本身是佛,學什麼佛」。這個事情我是親眼見到過的,這位朋友,當時氣的差點沒背過氣兒去。但是最後發現,他為什麼這樣生氣,就是因為他太愛他的父母了,太掛念他的父母了。而他不知道,就他這種掛念使他失去理智。所以,當他們不符合他的這種感受的時候,他就會特別的難受,不重情並非沒有情,而是因知道動情對父母只有害,不利於父母學到真正的東西,而相對的不著情,是這樣的。
第四條:嚴持戒律
我們在勸父母學佛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一個修行人,在一個范圍內,我如何做到一個很好的人。如果你幹了很多在社會當中不值一提的壞事。然後你父母就對你這樣學佛的,造成謗佛,你這樣是不可能讓你父母學到佛法的。你知道嗎,人勸人真的沒有用。你在前面走,做的非常好。然後他們覺得「你看我的孩子就是學佛以後,吃素身上特清靜,臉上也好看」,然後你父母就覺得吃素挺好的,他們也跟著吃素。根本不用天天跟你父母說,「你們如果吃素得到一種很好的利益。」(尤其不能對認為你迷信的父母講,吃素後身後會有五位菩薩跟著你)再比如說,你通過學佛變得非常的孝敬父母,嚴持做人的戒律,你父母自然而然就感覺到「這佛法挺不錯的,看我兒子或女兒通過學佛變得這樣孝順我了」。而不需要跟他們說「我這佛法非常有利益,不恭敬三寶,聽信邪法會下無間地獄的。」如那樣講你母親「嘭」的一下,「你才下無間地獄呢」。哈哈,人總是喜歡聽好聽的聲音,只有改變自己的人,才能引導別的改變,尤其對父母改變的影響。
戒律是自我改變的標尺,不要去改變你的父母,要通過持戒後的改變而去影響你的父母。
第五條:在表象當中,順應父母的心思;在心性當中,一定不要拿他們當父母。
要把父母當成在修行當中一個關卡。是你成佛的陪練者,也可以說你成佛的心是因他們而發得,在跟父母談論的時候,關鍵不能被「父(母)女」「父(母)子」的這種情執騙了,非常關鍵。有很多的人,因為他宿世間有出家的因緣,(他這個「家」怎樣出,就會讓其感覺到沒有世間親情,自然而然就要出家了,)而這種宿世間他發過願要出家因緣到了,他就感覺到特痛苦。他感覺到「為什麼別人的父母對孩子那麼好,我父母拿孩子不好,為什麼看我哪都不好?為什麼這樣對我不公平?」。這點怎麼樣產生的,首先你被父母情執騙了。再此願力所至,讓你斷了世間情執心好出家的,哈哈,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是因自己願力生成,怪不得任何人。
記得在年輕的時候,離開家庭,進社會,那個時候不修行,沒智慧與定力,就出去找了很多的朋友,拜了很多的兄弟,(就是鐵哥們),當時是因一直在父母的保護圈裡。當離開這個保護圈的時候,內心當中因為特別依存這種保護圈,就產生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害怕與依賴。這種東西本身就是被父母的情騙了。做為一個修行者,擔當是基本條件,是根。這當中如有出家的因緣時,更不要叫親情騙了,不然特痛苦。而且有可能生成怨恨,很重的怨。這種怨恨在法界當中是很難解開的,必須要瞭然而知。
你真正愛他們,就不要愛他們。
第六條:一定要順導,不能逆導
在讓父母們接受佛法的時候,一定要順著父母的心,不要順著你著相所學的佛法。因這要求你自身的功德福報非常好,然後你父母看到你通過學佛獲得很大的利益,而自然而然影響他們去學佛。一定不去用一種道理來指導他們。尤其象教育孩子一樣心情的教育他們,最可怕是自己認為學到一定程度了(自認為)差別心,分別心又很重的朋友,就會因父母們達不到自己內心的標尺,為發泄內心由愛生恨的心理壓力,而和父母將關系鬧僵了。
如你這樣說「佛陀說常輕三寶,信邪,一定會下無間地獄的」。不但教育不了你的父母,還形成很重的邪見,在這里是不能使用異相方便,使用怪異嗔責,讓父母們生畏懼,來修行佛法的。這也不符合人倫道德的,而且會形成沒有辦法逾越的隔閡。在這個地方一定要知道,順著父母的心情來。
我記得我修凈土的時候,持清靜戒,過午不食。父母感覺到我特苦,(我沒修的時候170多斤,修了後110多斤,瘦的非常難看。)然後我的父母特心疼。一次我們一起出去,要了菜,我的一個長輩叨著一塊肉放在我的嘴裡,非要讓我吃掉,如果當時沒有智慧,不能順父母的心來,就很難處理的,(其實持戒都是心戒,是戒對這種東西的貪婪的心,而並不是表象的戒。)我就問自己「怎麼樣做啊」,我就選另一個方向,把這個肉吃下,吃下去以後,過了沒有五分鍾,我說我想吐。其實根本沒想吐,然後用手指撥嗓子,吐的什麼東西都吐出來了。我父母從那時開始,再不逼我吃飯了。所以呢,在這個地方,你一定順著父母的心,而不能一味的講道理,
恆順一切眾生,即供養諸佛,更何況自己的父母了。
第七條:在和父母交往時,要有一條准則「讓父母放下妄想執著」
做這事慧眼是關鍵,首先你要分清父母是什麼類型的人,對於貪心重的父母,在他們面前要演習布施與布施的利益,對於嗔心重的父母,在他們面前演習忍辱及嗔心的害處,對於無明重的父母,演習看破,放下的妙用,對於心神散亂無定的父母,演習禪定,觀心好處。對於毀犯無律的父母,演習行有度,知進止的方便,對於懈怠庸懶的父母,演習積極精進的心態。在這里並不是讓你去說教,也並不是讓你一次將父母們習氣改過來,而是你自己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去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父母們的心,
第八條:順應父母的心意幹事
他們之所以成為你的父母,那因他們對你的情執心(或怨恨心)是非常大的。他們自己也沒有辦法消耗掉這種大的情執心,他就會化成一種在我們看來不理智,但在他們看來是非常理智的行為。這是代溝,也是因緣。如果你愛你的父母,就要學會相對的忍耐,學會順應父母的心意幹事。給他們一個能愛你的空間,一個能在你這里體現父母愛的地方,同時要合理的善導他們的愛就可以了。
他們怎麼樣去疼你,去愛你,如他們見你要哭。這時,你對你父母哭,你父母就會勸你「你別哭了」,你說「你們也別哭了」,你父母就不會哭了。如你不這樣,而是說「別哭了,我們是怎麼怎麼樣的因緣,你們這樣情重,下一世就當畜生了」,這就麻煩了。我見過一個出家的人,他要出家,父母就哭。他就跟父母說了「你們是我這一世的父母,我上一世的父母是市場裡面買菜的老太太」。當時把他父母給氣的,哐嘰一耳光,他父母說他非常不孝敬,非常自私,學佛學痴了。他說的對不對,相對說也對,他有宿命通了,菜市場那老太太前世的確是他的父母,但又不對,著相了。
父母們認為這孩子是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因為他們從小看孩子們長大,他們無法接受這種逆自己心意做法與口氣,在父母認為你這是叛變,無論你說的對錯。
有時引導父母學佛的捷徑,真的不是佛理,尤其不是大道理,而是感動,讓父母從內心對學佛而獲得到的大利益的感動,一種因感到你對他們無邊愛與孝心後,內心深處深深的感動,一定學會用心感心。
第九條:無論無何給你父母留出後路
在一切後路中,唯一「父母所做一切都是為了讓我放下妄想執著,看破情執,直至讓我成佛的,因此我因父母對我的恩德,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直至入究竟(無余)涅盤。我此功德,將父母超度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力究竟。你在發這個願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悉知悉見,都會護持你的父母,用這功德救助父母是究竟的。當然別的也不錯。我們今天,就「廣設方便,勸誘父母」這個地方,就談這些
3. 為什麼說孝順父母是聚財智慧
為什麼說孝順父母是聚財智慧?
不孝順父母——必然破財,
孝順父母了——必然聚財。
孝,即孝敬,是發自內心的尊敬推崇父母;
順,即順從,是順從父母取悅父母的智慧;
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家庭美德。
古籍雲: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
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即是行善;中國道家思想勸善書《太上感應篇》認為:心存善念,天必佑之,福祿隨之,眾神衛之,眾邪遠之,眾人成之。
孝為德之本——孝順父母即是積德;《論語●里仁》曰:德不孤,必有鄰。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為伴、與他為鄰。換言之,修德可以聚人,可以形成人脈磁場。
由此可見,孝順父母是吸引人才、經營人心、管理人性、聚集財富的智慧。
4. 怎樣孝敬父母
問題一:我們該如何孝敬父母.怎樣善待父母 把我以前的回答發到這里。
孝順兩個字做到不容易
1.經濟上不要讓他們有負擔,要主動詢問,父母不太可能用錢向子女開口的。你要主動詢問。
2.老年人在兒女成家後,容易孤獨,要多抽出時間看他們,陪他們。到家後不要讓老人操心做飯,最好你買了菜去,如果去了還要老人做飯買菜,你就別去。如果實在離得遠也必須定期打電話,比如三天五天,固定下來,別說沒時間,如果說沒時間打電話說明父母在你心裡不重要。
3,遇到急事要順著他們,即使他們要求不合理,也暫時答應,然後找合適機會化解或者說清楚,不要硬頂,不然容易出事。
4.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棘手的問題,不要輕易對父母講,他們會很著急,吃睡不好。而且沒有更多的辦法。。。除非他們可以幫到你。
5對待雙方父母要平等,不要有明顯的不同。
6及時盡孝,不要想盡孝,老人不在了。哭都沒地方。、
7,。以孝順你父母的心來禮敬天下父母。
8 ,盡自己的孝道,不要強求別人。如果有兄弟姊妹你只可以提醒,但是不能強迫他們。
9.父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你可以婉言提醒,但是你沒有權利指責父母。你盡你的兒女道。他們盡他們的父母道。
10.如果你有子女,一定要養成他們盡好孝道,不要把兒女當爹娘供養,這樣亂了次序,就會招來災禍。你孝順父母,兒女就孝順你,因為兒女都看著呢,如果你不孝,指望兒女孝順,沒這個道理。
盡好你的孝道,父母不在了 你也不會有太多遺憾。。
說了不少。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相信你會做的很好。
頂禮我們的父母及普天下的所有父母。。。
問題二:怎樣孝敬父母? 1
始終抱著感恩父母的心
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我們一定要對父母抱著感恩的心,去孝敬他們,這不是閉著眼睛,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不管他們做了什麼錯事,是怎麼樣不對,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很多不是的父母,我們還是要尊敬他們;不是尊敬、同意他們的錯誤,而是尊敬他這個人。我們可以不同意他的錯誤,可以在他的錯誤問題上和他們去談,去解決問題;但是我們對他的態度是要尊敬的。沒有他們就沒有你,始終抱著感恩的心去看待他們。
2
用心去對待父母
講到孝敬父母,基本上,最重要的不是你為父母做什麼,而是你跟父母的關系如何?有很多人雖然為父母是做了很多的事,但是跟父母的關系並不好。有些人說:「我怎麼不孝順,每個月給他寄錢,還不孝順?」我有個朋友,他每一個禮拜天都去看他的父母,請他的父母吃一頓飯。在今日的深圳,很難得了,一般人哪裡做得到!能夠做到這樣子的兒子已經要給他舉起大姆指了,但是呢,有一次他們這樣的飯局,我剛好也在那家酒樓用餐,就過去打了個招呼,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他這件事做得對,但是他並沒有用心在做。為什麼呢?因為我看到他對他父母的態度,他只是公事化的在做他該做的,一點都沒有借這個時間跟他父母建立一個親密關系的意思――沒有親近的交談,沒有輕松的氣氛,更沒有家人聚會的溫暖,給人一種清楚的感覺:好了,我做了我該做的,然後咱們各過各的,下星期再見吧。
3
你要成為主角了
很多人不能夠孝敬父母,是因為他這個人沒有獨立。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離開父母。離開父母不是說你不理父母了,從此宣告獨立,再也不聽父母的話了。離開父母,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我們要獨立的活著,要為自己的一切負責任,要做一個成熟的人。
很多的人就是結了婚、生了孩子,都沒有離開父母。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獨立,他的經濟沒有獨立,情感沒有獨立,他很多事情都沒有獨立;他只要一看到他媽媽,他就變成三歲小孩啦。自己都做父母了,還是獨立不了。不獨立你怎麼孝敬父母?很難的!他覺得好多事情都是天經地義的,覺得父母就是到了七十歲、八十歲還是要照顧我的,因為從小他們就是照顧我的嘛。
如果你不知道你已經長大了,你已經是一個獨立的人了,你很難孝敬父母。你很難會想到說,現在輪到我了,所以,這個也是常常會攔阻我們孝敬父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4
父母已經老了
父母不再是超人了。已經老了。很多人不能夠孝敬父母,是他對父母有著一種不實際的盼望。我們小的時候都認為我們的父母是超人,小孩子吵架的時候,常會這樣講:「我爸爸比你爸爸厲害。」但等到我們慢慢長大就知道,其實父母不是超人,父母是非常有限的人。而如果我們還有像對一個超人那樣的期盼,就讓我們對父母常常有很多、很大的不滿,不管父母改進了多少,我們都覺得還不夠。
我認識一些人就是這樣子的,對他的父母可凶了,我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子對待你的父母呢?」他跟我說:「噢,你不知道!」就開始講他父母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他講的有一些是有道理的。但是,很多時候我發現,其實是他對著父母的要求太高了,他的父母根本不可能滿足他這樣那樣的要求。要知道,父母是人呀,他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金錢有限,他的什麼都有限,他怎麼能那樣無限的滿足你呢?但是有許多的兒女就因為父母沒有滿足他,他心裡就很氣呀,從「氣」開始跟父母的關系不好,這樣下去,就越來越不好。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對父母的期盼,合理不合理。
現在很多人,一個禮拜要為自己花很多錢,要吃好的,要穿好的,要看電影,又要逛街買東西......隨便買一雙球鞋的錢,在農村的人可以活一個月了。
我們如果不懂得感恩,就算父母給......>>
問題三:怎樣孝敬父母(初二政治)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孝敬父母,要從小事做起。
心裡想著父母,理解,關心父母;行動上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努力學習,積極向上,讓父母高興。
孝敬父母需要付出,我們可能付出時間,付出感情,付出體力,甚至委屈自己......但孝敬父母收獲的是甜蜜。
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對父母辛勤勞動和養育之恩的報答.
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要孝敬父母的長輩。
問題四:現在的年輕人怎麼孝敬父母 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詩經、爾雅中》說:「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意思就是說,要盡心贍養侍奉父母,尊敬愛護老人「順」,就是要順從,依老人的意願行事,主要指在養老方式、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方面,也可以說,「順」是「孝」的具體體現。 子女是父母生養,從出生開始,喂養撫育,洗漿補訂,生病時不眠不休的照料,若是難治之病,情願捨命換兒安;稍長,教給基本生活能力,供給讀書,關心其成長,永不停歇。父母對子女付出的愛,是一生一世,可謂:親情無價,骨肉情深。而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遠是負著債的。 子女對父母盡孝道,是一種基本道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礎。孝是天經地義的人類本性。孝的真諦是:「報本思源、尊重生命、圖謀發展」。 父母生前應做到:「尊重關愛,順從意願,不虧吃住,衣潔保暖,病有所醫」。讓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父母的過錯,應柔和、細聲進行勸諫,耐心溫和地指出,決不能對父母進行粗暴的訓斥和指責,更不能惡意地譏諷。
問題五:百善孝為先怎麼孝敬父母尊敬父母 孝敬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對父母尊重,但尊重不是盲目的順從。如果父母的那些行為錯誤了,我們也可以指出來。
孝子賢孫就是孝順父母的有德行的孩子。
孝敬父母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父母給了我們來到世間的機會,父母哺育我們長大成人。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最應該報答的就是父母。
青年人不孝敬父母極大可能是因為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在這個時候的青年往往都對自己的父母表現出不耐煩。對父母發脾氣。
而另一種是因為有些人結婚後,婆媳關系不好。男方懼怕自己的老婆,所以對父母逃避。這也是一種不孝順。
問題六:該怎樣孝順父母? 一、應當記念父母的養育之恩:
我們知道作父母的,無論是貧是富,是智是愚,也不管是飛黃騰達,或是一生潦倒,他們在養育兒女方面都一樣地含辛茹苦,花費了一生寶貴的精力。從十月懷胎到嬰兒呱呱落地,無不為生養兒女花盡心思,操勞過度。為了將兒女拉扯成人,父母吃苦受罪從來沒有一聲怨言。兒女的衣食住行無不時刻牽掛著父母的心。在我們中間年輕的弟兄姊妹,也有為人父母的,你們會深切地體驗到:養育兒女實在不容易!所以說,父母的養育之恩是難以用言語表達的。
我們的生命是神籍著父母賜給我們的,所以我們當記念父母的生育之恩。提前5:4說:「若寡婦有兒女,或有孫子、孫女,便叫他們先在自己家中守著行孝,報答親恩,因為這在神面前是可悅納的。」
然而世上有許多的兒女長大後,常常忘記父母的哺育之恩,不顧念親情,對父母採取打罵、虐待、遺棄的態度,嚴重敗壞社會風氣,玷污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在「舊約」《出埃及記》2章17節:「咒罵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新約時代保羅在《羅馬書》1章30-31節也說「他們是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保羅不但教導作丈夫和作妻子的應該怎樣相片,也勸戒作兒女的該如何對待父母,這也是我們當今教會面對的巨大挑戰。
所以,我們孝敬父母首先要記念父母的生養之恩,讓主恩典不斷地激勵我們,更新我們對父母之愛的回應,從而產生敬老之情,使一輩子為養育我們而受盡勞苦的父母,能得到安慰和滿足。
二、聽從和順從父母:
當前大多數青年人都推崇「個性張揚」,讓他們「聽從」或「順從」父母都很困難。自從神創造人以來,這成為一個問題。當初神賜給人類自由意志時,人們選擇了「不聽從」神的話,始祖亞當和夏娃的行為使整個世界陷在罪中,從那一天起,這種行為影響著每一個人,人類背逆神墮落之後,「不聽從」變成一個嚴重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今世代,一些作兒女的,不聽從父母的勸告,賭博、洶酒、早戀、偷竊、逃學……整天無所事事,不服父母管教。作父母的遇上這種情況是最可憐、最悲哀的。
神是在教導兒女對待父母的態度時說「戲笑父親、藐視而不聽從母親的,他的眼睛必為谷中的烏鴉啄出來,為鷹雛所吃」(箴言30:17)這些話告誡我們不聽從和孝敬父母是神所憎惡的,為天地所不容,神的話真叫人膽戰心驚。我們實在要敬畏神,聽從他的教訓。《以弗所書》6章1節:「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里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使徒保羅在《歌羅西書》3章20節說得更清楚:「你們作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他還說:因為你們現在是基督徒,在基督里有了新的智慧,不要錯昧無知,不再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所以「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2~23)後面又說得更明確:「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饒恕了你們一樣」。(弗4:31~32)。
總之,兒女要聽從父母的理由是因為我們在基督里的地位,我們是在主裡面的人,我們的生命不再發球自己,而是用主耶穌基督的寶血買贖回來的,所以,我們要榮耀神。在主裡面聽從父母,也就是在真理里聽從父母,真孝還包括勸諫。《聖經》說:「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提前5:1)。「不可嚴責」就是要求人在勸責中有愛有敬。
古人......>>
問題七:孝敬父母,怎麼寫 20分 孝敬父母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
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時,我堅持每天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向父母說一句問候的話.當節假日時,我就和父母談談心,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因為我媽媽工作的原因,我並沒有多少時間和她在一起。但是在父母過生日時,我都會為他們精心准備一份禮物,讓他們開心。為了實現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在學校好好學習。當父母因工作繁忙時,我就自煮飯,做些家務活,以此來減輕父母的負擔,父母生病時,像他們關心我一樣,我會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為他們端水送葯,噓寒問暖。當我和父母發生爭吵時,我便會做出一些必要的讓步,當自己做錯事情或頂撞了父母後,我就會主動向他們承認錯誤道歉。時常會和父母在一起講個笑話,說說我在學校的狀況,讓他們對我的學習放心。
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沖天。因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現在要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說一句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散他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么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我又何了而不為呢?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優異成績,我們的健康成長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問題八:作為子女,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聽父母的話,不僅要滿足父母的物質需要,更要滿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學習和工作之餘常回家看看,陪伴在父母身邊,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
問題九:學生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一、要聽從父母的教誨,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二、幫助父母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父母有時身體不適,作子女應該盡心盡力地照顧他們。
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起居飲食,保持身體健康。
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功學習,努力向上。
五、隨時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動內容。有事在外必須向父母做好交待。要誠實,杜絕撒謊的行為,不在外面做違犯紀律的事。
六、外出時要和家長道別,回家時先向父母問好,吃飯時,先請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飯菜。
七、小學生不僅要孝敬父母,更要孝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放學回家先到祖父母房間問安,幫他們做一些點煙遞茶的小事,給他們講一些校園里的所見所聞,吃飯時,先扶他們入座,恭恭敬敬地遞上碗筷。
5. 孝順是不是也需要有度
我覺得你這個不是孝順的度的問題,而是太注重形式上的標准了。
孝順並不在於你給父母多少錢,或者多委屈自己,關鍵在於你有沒有那個孝心。
拿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來說,我愛一個人,想送她玫瑰和想送她房子,其本質是一樣的,對吧?如果對方愛的是我這個人而不是我的錢,那她就不會只滿意我送房子,覺得玫瑰寒酸,不夠表達我對她的愛。
對你父母來說,你送一半的工資讓自己生活很有壓力,其實遠不如你走到什麼地方都惦記著父母,吃到好吃的帶一點回家去,看到母親喜歡的新款衣服買一件回去(如果型號什麼的合身那就更完美了),這些關心在細節,時刻惦記父母的心意,比你給他們多少錢更重要。
你非常孝順,但是總是給自己設定一個標准,這個標准也許是周圍什麼人這樣做,或者是你父母贊賞過,或者是周圍環境把這種行為當做標桿來表揚,總之,就給你一種既定印象:只有這樣做,才是孝順。但是這就一定是對的嗎?
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情況,父母子女的性格還有相處方式不同,真正的孝順也是因人而異的。我覺得你沒必要太在意外人的看法,或者外界的標准,你自己心裡明白你是孝順父母的,也努力去了解父母對你的希望,看看他們覺得你怎樣孝順他們更舒心才對。比如,也許你父母不在意你給他們多少錢,更希望你能常回家看看,哪怕只拎兩斤蘋果呢,孩子回家陪他們聊聊天他們就很開心了——那你為什麼非要強迫自己去做讓你本人有壓力,也並不能讓你父母開心的那些所謂的高標准孝順行為呢?
孝順的本意,就是讓父母感到幸福,具體要怎麼做,要看你和你父母的實際情況而定。
6. 孝順老人有哪些方法
孝,孝父母之身——供給父母足夠的生活費用,讓父母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必要的物質生活條件,提供必要的醫療條件,使父母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孝,孝父母之心——關鍵是一個敬字。有事沒事電話聊聊,大事小事回家看看,經常採用父母的意見,讓父母覺得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使父母精神愉快、心情舒暢。(有時有些事父母的意見往往是正確的呢。馬克思都說,人有困惑了要找父母詢問方法。)
孝,孝父母之志——努力實現父母的願望,如父母希望家庭成員身心健康,家庭上下和諧快樂,在鄰里社會上有很好的聲譽等等,要努力做到啊。
孝,孝父母智慧——父母有大的過錯,要誠信規勸,以免父母限於不義。還要引導父母提升人生境界,助人愛人,增長父母人生的福德智慧。
若是孝子,做好這些事情吧。孝敬父母的人,天地都會保佑他,他因此會有用不完的力量,享不完的幸福的!祝福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