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傳統的孝順

傳統的孝順

發布時間:2023-06-08 10:55:48

Ⅰ 關於孝順的中華傳統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1,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

2: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3: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

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

4: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5: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Ⅱ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內容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4、立身。《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6、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Ⅲ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內容

1、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

2、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准為標准。

但如果認為,只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面的。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即委婉勸諫。

3、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

4、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3)傳統的孝順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

Ⅳ 中國十大孝順典故

中國十大孝順典故分別是《大孝感天》、《聞雷泣墓》、《親嘗湯葯》、《丁蘭刻木》、《鹿乳奉親》、《江革背母》、《百里負米》、《賣身葬父》、《卜氏鏈以身喂蚊》、《卧冰求鯉》。

孝就是子女對父母慈愛的一種回報,中國古代的十大孝不是指的十大孝道,而是指的十大孝子的故事。在中國,百善孝為先,所以這些故事至今仍都廣為流傳。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對做人、立身、處世的基本要求。在中華文明史中,孝文化以其強勁的活力歷久彌堅、世代傳承。子女對父母盡孝道,是一種基本道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礎。孝是天經地義的人類本性,孝的真諦是報本思源、尊重生命、圖謀發展。

《親嘗湯葯》典故簡介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後所生型孫,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核談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漢文帝劉恆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Ⅳ 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有哪些

扇枕溫席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孝子賢孫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
綵衣娛親 傳說春回秋時有個老菜答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後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孝子順孫 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孝子慈孫 對祖先孝順的子孫。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母慈子孝 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入孝出悌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謂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魚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順父母。
孝悌忠信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此指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標准。
老萊娛親 〖解釋〗表示孝順父母。
孝悌力田 〖解釋〗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Ⅵ 中國的孝文化都有哪些,我們應該如何學習

中國傳統孝文化是在華夏數千年歷史中孕育、誕生和發展起來的。 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孝文化還具備信仰意義。人要有信仰,信仰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支撐,人的生存和追求,都需要有一種超越於個人生活之上的力量和目標來作為精神的寄託,否則,人在現實當中就會感到迷茫和無望,就會失去生存的要求,而且無法解脫。而傳統的家族社會關系就是通過「孝」聯結起來的一代代人的「生命共同體」,承擔了緩解人的生死憂患和抒發生存迷茫的作用。因此,在中國,道以孝為道德之基,儒以孝為百行之本,佛以孝為至道之宗。

傳統文化要求人做到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因為只有愛父母的人,才能進一步去愛別人的父母,進而把這種愛擴展到對待身邊的一切人上,最終達到一種超越了血緣關系的更廣意義上的博愛。

孟子說:「唯順於父母可以解憂。」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先哲提倡的孝道曾經被揚棄過,如今又重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道,並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使之融入當今社會的德育范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至於如何弘揚立足當代、著眼未來的孝文化,則是放在當代中華兒女面前的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

Ⅶ 中國傳統孝文化有什麼

中國傳統孝文化x0dx0a我國孝文化歷史悠久,形成發展過程復雜,內容不斷變化。據記載,孝字最早出現於《尚書·堯點》,「克諧以孝。」《尚書》以後的文獻中對孝的記載很多,最早對孝作出解釋的是漢代的許慎,他在《說文解字》中提到:「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可解釋為奉養和服從父母。孝在西周至春秋之前,其初始是尊祖敬宗,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善事父母一經產生便成為了孝的基本涵義。狹義的孝,是指子代對父代和祖先的情感和相應的行為表現。這里的情舉塵笑感和行為是自發的、樸素的,也是最真實的。廣義的孝既是指作為家庭倫理的孝,也指被泛化到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的孝。孝的基本含義是對父母的贍養和順從,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父母子女之間的倫理規范。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的含義卻遠遠超出家庭倫理的范圍,它有一個由家庭逐步擴展到國家和社會的過程。孝文化是指一切有關「孝」的物質、精神和制度等的總和。「中國孝文化」是指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孝意識、孝行為的內容與方式,及其歷史性過程、政治性歸結和廣泛的社會性衍伸的總和。當代孝文化是對傳統孝文化批判性的繼承。x0dx0a「孝」應是由周人先提出,在周代發展。西周時期,「孝」擴張為倫理政治范疇,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兄祥年。周代的「孝」,字從「考」、從「子」,強調父子相承,表現了男子在生育中的獨尊地位。在周代孝的發展步入了成熟期,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一種觀念。春秋戰國之際,「孝」的含義有一個重大轉變,這就是由西周春秋之尊祖敬宗,向善事父母的轉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接過了「孝』,把它作為自己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孝」之所以能得到儒家的看重,是因為儒家學說正含的思想基礎就是原始的男性生殖崇拜文化。儒家經典論及「孝」時,幾乎都以「善事父母」為核心。x0dx0a漢代在中國歷史上以「孝治天下」而著名,它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統治秩序,並把孝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礎。孝觀念滲透到漢代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孝道發揮著對家庭和對社會的雙重功能,以及協調兩方面關系的功能。可以說,漢代的孝道思想,通過對前代孝道思想的繼承和改造,完成了由奴隸制型向封建制型倫理觀念的轉變。如果將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學說看作是由傳統家庭人倫思想向社會政治思想在理論上的完成的話,那麼以「孝治天下」成為漢朝統治者實現這種轉變在實踐上的完成。《孝經》的推廣、傳播,成為實現這種轉變在教育上的完成。x0dx0a「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的,而在當代孝文化作為一種最基本的親系關系,應該也可以發揮它應有的當代價值,有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x0dx0a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孝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個歷史變遷,先秦時期孝道的形成與確立、漢魏隋唐時期「以孝治天下」、宋元明清時期孝道走向極端化、愚昧化、近代孝道的變革與社會相適應。x0dx0a不論時代如何進步和改變,作為根源於人類血緣關系的"孝",都在不同程度上發揮著作用,影響著中國歷代人們的思想,也成為支配人們行動的准則和評判人的德行的標准,雖然它的內容、實現形式及作用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化,但作為道德准則卻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x0dx0a在我看來,對於作為社會倫理的孝道,應加以揚棄,而不是簡單的否定,「想要劃清文化遺產中民主性精華與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必須做到這一點。如果我們把孝道和封建主義的扭曲影響加以區分和剝離,作為社會倫理觀的孝道,在社會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積極作用,「孝」的觀念和行為中的合理成分,還需要繼承和發揚。首先,我國目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社會公共福利事業還不夠完善。這一切就決定了我國社會還需要家庭養老的傳統,做為子女必然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同時,在物質生活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的境況下老人也需要兒女對他們的精神的贍養。滿足老人的物質需要、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這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基本的道德義務與社會責任。明確的提出弘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解決當前家庭關系、促進家庭和睦、推動社會文明、實現社會的安定祥和無疑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傳統孝道是一種擴展性和開放性的倫理規范,它體現出中國傳統倫理始於家庭而伸展向社會、始於私德而擴展為公德的特點。孝是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是人自幼就有的一種樸素感情。作為人們調整家庭關系的重要規范,有利於建立民主和睦家庭生活,如果孝由小到大,由愛家推而廣之去愛社會,愛天下,愛世界萬物,則孝文化有力的培養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整個世界就少了許多戰亂、沖突和紛爭,而多了團結、和諧與溫情。社會在進步,人的意識也在進步,要發揮傳統孝文化的積極作用,就應使傳統的東西與時俱進,做到傳統文化的時代化、社會化,使孝文化永遠散發燦爛的光輝,並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近代社會,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漸漸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覺性和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一大批文化先驅站在時代的高度,從自然人性的角度來揭露封建孝文化的專制性、絕對性,並且使孝文化融入了時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受到嚴厲批判的傳統孝文化開始洗去塵封多年的封建專制性,轉而向新型孝文化發展。在此引導下人們的時代意識、社會意識逐漸增強,許多人沖破家庭的牢籠和羈絆,站在時代前列,以天下和社會為己任,為民族盡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為動員、團結民眾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1939年3月12日,國防最高委員會頒布的《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及實施辦法》中指出「唯忠與孝,是中華民族立國之本,五千年來先民所遺留於後代子孫之寶,當今國家危機之時,全國同胞務必竭忠盡孝,對國家盡其至忠,對民族行其大孝。」1939年4月26日,中國共產黨的《為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告全黨同志書》指出「一個真正的孝子賢孫,必然是對國家民族盡忠盡責的人,這里唯一的標准,是忠於大多數與孝於大多數,而不是反忠於少數和孝於少數。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這里,孝成為民族團結、興旺的精神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從歷史的不斷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孝文化在促進國家和諧、人際關系和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x0dx0ax0dx0a中國歷史上流傳著許多孝敬父母,尊君愛國的動人事跡,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傳頌不休,成為培育中華傳統美德的母本。x0dx0a但是,從封建社會一路走來的孝文化,毫無疑問帶著封建的糟粕性,所以,和對待所有傳統文化一樣,對傳統的孝文化,我們應該辨其真偽,學會揚棄。x0dx0a在上大學期間,我們要逐漸學會各種社會生存的技能,畢竟以後是我們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獨自謀生,沒有別的人再可依靠,所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已經很好了,至於在物質上給與父母,我們暫時還是消費者,還不能為父母提供豐裕的物質享受,但是偶爾買件衣服,補品,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盡孝。在時間上,要充分的給足時間,讓他們做好自己的工作,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社會價值,要時刻記住,父母的社會價值絕對不是只來自與子女,要鼓勵和支持父母的工作,也許這更是一種人生價值的實現。當父母年邁時,我們要更加多的給父母提供精神上的關心,要更加精心的照顧,耐心的安慰。x0dx0a父母養育了我們,教會我們如何做人,是他們讓我們明白了生活的意義並給與我們極大的支持。所以以後不管我們身的哪裡,心一定要記得父母,而且更要趁現在還在他們身邊,多孝敬他們,還是那句老話,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Ⅷ 中國傳統孝文化是什麼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8)傳統的孝順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閱讀全文

與傳統的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腦出血術後多久恢復正常 瀏覽:834
泰國和三亞哪個適合養老 瀏覽:132
70歲指的是 瀏覽:331
如何讓中老年人記住歌詞 瀏覽:509
老年痴呆晚期病人呼吸不暢 瀏覽:76
中人退休工資怎樣計算的 瀏覽:747
老年痴呆者攻擊行為 瀏覽:939
82老人肺結核如何治療 瀏覽:600
歌曲孝敬農村爹和媽 瀏覽:134
網上怎麼交養老保險保費 瀏覽:103
老年人咳喘偏方 瀏覽:533
老年痴呆漫畫圖 瀏覽:395
脂肪酸預防老年痴呆 瀏覽:717
晚上十一點宜聽什麼歌養生 瀏覽:29
南京公立養老院 瀏覽:275
漢代重陽節的小故事小劇本 瀏覽:869
老年人健身用品 瀏覽:351
古文老年人 瀏覽:192
有人60歲 瀏覽:532
老人有陰道炎吃什麼葯 瀏覽: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