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逐漸邁進老年的人們開始規劃著自己的晚年生活。可是在這個人生的特殊階段當中,子女的孝順對老人來說才是最好的慰藉。但想要子女怎樣孝順自己,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老年人期盼的子女孝順從來都不是過上多好的生活,只是希望子女能夠時常陪在身邊,希望他們能夠照顧好自己的生活。或許對於老年人而言,子女能夠過得好,他們的心情就已經足夠好了。可是對於子女而言,我們還是應該努力給父母更好的生活,與此同時也應該盡可能常回家看看。畢竟伴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我們能與父母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會是一種悲痛,從現在開始多陪陪你的父母,未來才不會後悔。『貳』 家長需要怎麼做才會培養出孝順的孩子
序言:中國有句老話,百善孝為先,具體意思是說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第一位,做人最起碼的規范就是要孝敬長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那麼這個人一定非常的自私自利。
要主動鍛煉孩子,幫父母分擔事情,得不到鍛煉就無法有獨立性,自然就不會懂得去孝順父母。父母都是孩子的影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如果你想孩子孝順你,那麼你對待其他長輩的時候,也要做好自己的職責。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都會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態度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叄』 如何讓孩子成為孝順的人
如何讓孩子成為孝順的人?當今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17.3%。預計到2050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占總人口的34.9%。
這么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否能夠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能否做到孝順。今天來談一談怎麼樣讓孩子做到孝順。
方法/步驟分步閱讀
1
/9
要讓孩子做到孝順。應當首先和子女保持比較好的親情關系,這樣孩子對你的教育才會有信任感。
2
/9
要讓孩子做到孝順。經常關心孩子的成長,解決孩子的煩惱,真正做孩子的好朋友。
3
/9
要讓孩子做到孝順。對於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要有包容心,給予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僅用威嚴的言行強行糾偏。這樣孩子會躲著你的。
4
/9
要讓孩子做到孝順。父母應該先做到言傳身教,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自己父母的孝心。
5
/9
有父母的家長應該定期帶著孩子去看望父母。如果父母不願意一起住的,也可以趁他們腿腳方便邀請來家裡住一段時間或者一起去旅遊。
6
/9
不要因為工作忙就忘記了家庭,哪怕出差也要經常往家裡來電話問候一下父母的情況。並且鼓勵孩子給自己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打電話。
7
/9
如果父母不舒服一定要陪伴去看病或者買葯。平時多關注父母冷暖。
8
/9
家裡有重大的決定一定要和父母商量,征詢他們的意見。
9
/9
總之,要讓孩子在平時就看到父母們的孝行,並且自我實踐。這樣的父母到了晚年,就自然而然地能夠接受到孩子表達的孝心。
『肆』 想讓孩子孝順,作為父母的應該怎麼做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善良的小天使,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人,關鍵在於父母從小的教育。每個父母都想要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做一個孝順懂事的孩子,那就更要注重對孩子的教育了。想要讓孩子以後做一個系哦啊順的孩子,父母要日常的生活中要做到這幾點。
一: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作為父母的日常都是不尊重老人,經常對老人吆五喝六的話,那麼你又怎麼要求你的孩子以後能夠好好地孝順你呢。孩子的身上都會折射出父母的影子,所以說想要以後的孩子也孝順你,那平時作為父母的首先要做到孝敬老人,尊重老人,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孝順不僅僅只是考出一個好的成績,或者是給父母多少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夠體現出一個人是否孝順。作為父母的,肯定都想要有一個孝順的孩子,就看自己怎麼教育了。
『伍』 怎麼教育才能讓孩子變的孝順,你有什麼好的辦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孩子也是家裡面的老大,因為家裡面有所有的好吃的好喝的,都會去緊著孩子,所以這也是造就了孩子非常的自私,覺得什麼東西都是應該給他的,如果父母想要讓孩子學會孝順自己的話,首先要讓孩子學會感恩,首先讓孩子知道別人對他好不是應該的,這都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的爺爺奶奶都是非常的疼愛孩子的,所以他們有東西都是不捨得吃的,但是這一點也是錯誤的,所有的東西都給孩子吃,也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沒有人比她重要,其實教育孩子也是要讓孩子知道,家裡面的好吃的,必須要先給長輩吃,因為我們小時候就這樣。
『陸』 父母怎樣教育孩子更孝順
導語:孝是什麼?孝是成人後“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孝是功成名就之後的豐厚報答;孝是父母卧病後的悉心照料。稚嫩天真的孝,是眼裡閃爍的星光;年輕時的孝,是無暇的翡翠;成人之後的孝,是鈍真的鉑金。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則。古人盡孝的故事讓人心靈震撼,孩子們學到的不只是知識,而是怎樣做人。
第一、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了,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二、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愁,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微博]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護,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三,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
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裡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常回家看看父母
如果父母在老家,而自己在城市裡工作的話,不管多忙,也要學會抽出時間多回去看看父母,給父母買幾件新衣服,跟父母說說自己的近況和聽父母說說想當年的那些故事,這樣的話,父母雖然口裡會說走來走去很麻煩,可內心裡卻是非常欣慰的。
學會報喜不報憂
如果工作上或者生活中遇到哪些問題或煩惱,在父母面前,要學會多跟父母說些開心的事,因為很多時候你的這些問題父母也沒辦法幫你解決,只會替你空擔心,這樣沒有必要,所以這些事情不必讓父母知道,不知道就沒有煩惱。
多陪父母聊聊天
如果父母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話,不是單單讓父母吃好和睡好就算是孝順了,下班回家的時候多陪父母聊聊天,多關心一下父母,聽他們說說家常和回應。
一些事可以多聽聽父母的意見
生活中肯定也會出現各種各樣大小不一的事情,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自己做決定之外,其他的一些事也可以多問問父母,聽聽他們的意見,讓他們覺得自己雖然老了,但是在家裡還是有一定的地位和說話還是很有份量的。
教育晚輩要尊敬父母
如果家裡有孩子或者晚輩的話,一定要教育他們要學會尊敬長輩,有時候雖然我們很孝順,但是小孩子不懂事,更不懂的尊敬長輩,拿父母用傭人使喚或者對父母不敬,這樣的話也會或多或少影響父母的.心情,所以對於家裡的小孩子或晚輩也一定要教育好。
讓父母多認識一些朋友/棋友
老人也有交朋友的需求,不然的話,經常宅在家裡也會覺得無聊和空虛,可以說服父母多出去走走,比如到家裡附近的公園里跟同齡的朋友跳跳廣場舞,下下棋,讓父母把空餘的時間過得充實起來。
有時間帶父母去旅遊
如果時間和物質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帶父母到外面走走,看看外面一些著名的旅遊景點,同時需要考慮人流量和飲食方面,最好不要到太多人去的地方,飲食方面也要照顧到父母的飲食習慣才行。
1、 父母的以身作則。
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教育當中最省力的做法是身教,即以身作則。
2、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時,要帶上孩子一同前往,讓孩子親眼看看父母是怎樣孝敬父母的。
那種“只愛自己的媽媽,不愛丈夫的媽媽”的現象,在年輕媽媽中相當普遍。我可以明確地告訴這些媽媽,在婆婆面前,你稱呼“媽媽”,在婆婆背後,你稱孩子的奶奶叫“老東西”,總有一天,你的兒媳也會稱你為“老東西”。到那時,你的兒子肯定會覺得理所當然!
3、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要給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機會。
在現在的不少家庭中,愛只是父母對子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愛。孩子只有把父母給他的愛轉化為他對父母的愛,這種愛的種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種人間大愛正是這樣得以傳承的。當年幼的孩子學會了關愛父母之後,才有可能在她長大以後去愛國愛民,去尊老愛幼,去愛天下蒼生。
4、要求孩子為老人做事時應理直氣壯。
當家長生病或身體不舒服時,要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如端水送葯或陪同就醫,不要怕耽誤他學習時間。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從要從引導孩子為父母做這些小事入手。當孩子對父母表現出不敬重的言行時,要給予適當的批評和懲罰,千萬不要認為:孩子現在還小,還不懂道理,不必多計較他的言行過錯,等他長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這種認識肯定是錯誤的。
5、讓孩子給爸爸媽媽過生日。
讓孩子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對於一天天長大的孩子,完全可以讓孩子主持給爸爸媽媽過生日。家長不要只給孩子過生日,不給自己過生日,這對孩子並不好。
6、從日常生活小事上對孩子提出要求。
如外出時和父母道別,回家和父母打招呼;用餐時先讓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飯菜;和父母說話應恭恭敬敬,不能出言不遜。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時,告訴孩子不能發脾氣,要體諒、理解父母的難處。孩子如果發脾氣或死磨硬纏,家長要始終堅持原則。家長千萬不要起初不答應孩子要求,孩子發脾氣了,家長讓步了;孩子死磨硬纏了,家長讓步了。這等於鼓勵了孩子不斷提出不合理要求。
7、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辛苦。
你不妨把你的日常工作向孩子說一下,或帶孩子去上一兩次班,讓他知道你上班走什麼路線,每天都做些什麼事情,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困難;你還可以告訴孩子下一個月、下一年家裡都需要買什麼東西,需要花多少錢。總之是讓孩子看到、體驗到父母的難處,而不是只讓他聽父母說“我很辛苦”。
8、耳鬢廝磨中建立親情。
在孩子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家長要要求孩子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親情培養,很多時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從這方面說,我不贊成孩子從上幼兒園或上小學起就到離家較遠的外地去上寄宿制學校,因為這不利於親情培養。親情,就是在一天到晚的耳鬢廝磨中建立起來的。
9、用親情故事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家長一定要定期抽出點時間和孩子談心聊天,要把自己的難處和家裡的難處有選擇地告訴孩子。通過談話,可以讓孩子體驗親情,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10、欣賞孩子的每個孝順行為
欣賞並誇獎孩子的每一個孝順行為,哪怕孩子只是給媽媽夾了一片苦瓜,哪怕孩子只是把奶奶買的菜從大門口提到廚房,哪怕孩子只是為爸爸拿了一次水杯。心理學上有個“暗示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一個人被看成什麼樣,被怎樣對待,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會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