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兒女盡孝四字成語
十分孝順,非常孝順,你很孝順,孝順父母。
愛老慈幼 祝哽祝噎 陟岵陟屺 骨肉至親 骨肉相連
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暉 冬溫夏清 恩逾慈母
返哺之恩 甘馨之費 顧復之恩 藉草枕塊 敬恭桑材
敬老尊賢 勞而不怨 南山之壽 寢苫枕塊 升堂拜母
壽比南山 壽山福海 菽水承歡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顯親楊名 孝子賢孫 仰事俯畜 養生送死 義不背親
白雲親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並茂 承歡膝下
關於孝的四字成語有很多,比如移孝作忠、母慈子孝、孝悌力田、忠孝兩全、求忠出孝、子孝父慈、忠孝節義、孝子順孫、孝子愛日、孝子賢孫、父嚴子孝、孝子慈孫、孝悌忠信、披麻帶孝、入孝出悌、父慈子孝、入孝出弟等。
一、移孝作忠 【解釋】: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同「移孝為忠」。
【用法】:作謂語、賓語;用於處事。 【出自】:謝覺哉《不惑集·愛父母》:「不錯,封建社會曾把養父母這件事塗上一些神秘色彩。
它是利用人類熱愛父母——『孝親』的自然倫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二、母慈子孝 【解釋】: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滾春的道德風范。
出處:《尚書·康誥》:「天惟與我彝。」孔傳:「天與民五常,使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白話文:「上天給我彝。「孔子傳:「上天和百姓五常,使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示例:唐·蘇安恆《請則天皇後復位於皇子疏》:「陛下蔽太子之元良,枉太子之神器,何以教天下母慈子孝焉。」 白話文:「陛下隱太子的元良,枉太子的神器,如何教天下母慈子孝呢。」
三、孝悌力田 【解釋】: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出自】:《漢書·文帝紀》:「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
白話文:「他派使者慰勞賞賜三老、孝者帛每人五匹,敬愛的人、力田二匹……因為戶口設置三老、孝悌力田常任鄉官。」 四、忠孝兩全 【解釋】: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
亦作「忠孝雙全」。 【出處】:唐·白居易《除程執恭檢校右僕射制》:「業傳將略,名在勛籍;蘊天爵以修己,忠孝兩全。」
白話文:「業傳戰略,名字在勛登記;蘊天爵以修己,忠和孝兩全。」 五、求忠出孝 【解釋】:指尋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出自】:語本《後漢書·韋彪傳》:「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 白話文:「國家把選拔賢才為己任,賢人以孝道為第一。孔子說:『孝親所以忠誠可以轉移到你,因此尋找忠臣一定要到孝子之門。
』」 參考資料: 網路-移孝作忠 網路-母慈子孝 百滲態度網路-孝悌力田 網路-忠孝兩全 網路-求忠出孝。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叢備源
父嚴子孝 父親嚴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順孝敬父親。
孝子慈孫 對祖先孝順的子孫。
孝子順孫 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忠孝節義 泛指封建統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則。
母慈子孝 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披麻帶孝 指服重孝。
披麻戴孝 指長輩去世,子孫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表示哀悼。
求忠出孝 指尋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入孝出弟 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同「入孝出悌」。
入孝出悌 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亦作『入孝出弟』。
孝思不匱 匱:缺乏。指對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時刻不忘。
孝悌力田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孝悌忠信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具備的道德標准。
孝子愛日 指珍惜與父母共處的歲月,能及時行孝。
孝子賢孫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
移孝為忠 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
移孝作忠 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同「移孝為忠」。
忠孝兩全 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雙全」。
子孝父慈 兒女孝順,父母慈愛。同「父慈子孝」。
一 孝感動天
二 親嘗湯葯
三 嚙指痛心
四 百里負米
五 蘆衣順母
六 鹿乳奉親
七 戲綵娛親
八 賣身葬父
九 刻木事親
十 行佣供母
十一 懷橘遺親
十二 埋兒奉母
十三 扇枕溫衾
十四 拾葚異器
十五 湧泉躍鯉
十六 聞雷泣墓
十七 乳姑不怠
十八 卧冰求鯉
十九 恣蚊飽血
二十 扼虎救父
二十一 哭竹生筍
二十二 嘗糞憂心
二十三 棄官尋母
二十四 滌親溺器
⑵ 孝順的詞語
1、父慈子孝
[成語解釋]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典故出處]老舍《正紅旗下》:「他們爺兒倆表面上是父慈子孝,可心裡並不十分對勁兒。」
2、孝子慈孫
[成語解釋]對祖先孝順的子孫。
[典故出處]豐子愷《我與弘一法師》:「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
3、孝子賢孫
[成語解釋]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
[典故出處]張賢亮《老照片》:「在經歷了亂世浩劫後,盡一個『孝子賢孫』的本分。」
4、王祥卧冰
[成語解釋]王祥卧冰求魚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順父母。
[典故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孩子們當然早已從『孟宗哭竹』『王祥卧冰』的教訓里蛻出。」
5、卧冰求鯉
[成語解釋]卧在冰上以求得鯉魚。指忍苦孝親
[典故出處]魯迅《朝花夕拾·》:「一到『卧冰求鯉』,可就有性命之虞了。」
⑶ 關於孝親的四字成語
孝敬不是成語,是詞語!
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詩經、爾雅中》說:「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意思就是說,要盡心贍養侍奉父母,尊敬愛護老人「順」,就是要順從,依老人的意願行事,主要指在養老方式、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方面,也可以說,「順」是「孝」的具體體現。 子女是父母生養,從出生開始,喂養撫育,洗漿補訂,生病時不眠不休的照料,若是難治之病,情願捨命換兒安;稍長,教給基本生活能力,供給讀書,關心其成長,永不停歇。父母對子女付出的愛,是一生一世,可謂:親情無價,骨肉情深。而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遠是負著債的。子女對父母盡孝道,是一種基本道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礎。孝是天經地義的人類本性。孝的真諦是:「報本思源、尊重生命、圖謀發展」。父母生前應做到:「尊重關愛,順從意願,不虧吃住,衣潔保暖,病有所醫」。讓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父母的過錯,應柔和、細聲進行勸諫,耐心溫和地指出,決不能對父母進行粗暴的訓斥和指責,更不能惡意地譏諷。
關於孝的四字成語有很多,比如移孝作忠、母慈子孝、孝悌力田、忠孝兩全、求忠出備橘孝、子孝父慈、忠孝節義、孝子順孫、孝子愛日、孝子賢孫、父嚴子孝、孝子慈孫、宴滾瞎孝悌忠信、披麻帶孝、入孝出悌、父慈子孝、入孝出弟等。
一、移孝作忠 【解釋】: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同「移孝為忠」。
【用法】:作謂語、賓語;用於處事。 【出自】:謝覺哉《不惑集·愛父母》:「不錯,封建社會曾把養父母這件事塗上一些神秘色彩。
它是利用人類熱愛父母——『孝親』的自然倫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二、母慈子孝 【解釋】: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出處:《尚書·康誥》:「天惟與我彝。」孔傳:「天與民五常,使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白話文:「上天給我彝。「孔子傳:「上天和百姓五常,使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示例:唐·蘇安恆《請則天皇後復位於皇子疏》:「陛下蔽太子之元良,枉太子之神器,何以教天下母慈子孝焉。」 白話文:「陛下隱太子的元良,枉太子的神器,如何教天下母慈子孝呢。」
三、孝悌力田 【解釋】: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出自】:《漢書·文帝紀》:「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
白話文:「他派使者慰勞賞賜三老、孝者帛每人五匹,敬愛的人、力田二匹……因晌空為戶口設置三老、孝悌力田常任鄉官。」 四、忠孝兩全 【解釋】: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
亦作「忠孝雙全」。 【出處】:唐·白居易《除程執恭檢校右僕射制》:「業傳將略,名在勛籍;蘊天爵以修己,忠孝兩全。」
白話文:「業傳戰略,名字在勛登記;蘊天爵以修己,忠和孝兩全。」 五、求忠出孝 【解釋】:指尋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出自】:語本《後漢書·韋彪傳》:「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 白話文:「國家把選拔賢才為己任,賢人以孝道為第一。孔子說:『孝親所以忠誠可以轉移到你,因此尋找忠臣一定要到孝子之門。
』」 參考資料: 網路-移孝作忠 網路-母慈子孝 網路-孝悌力田 網路-忠孝兩全 網路-求忠出孝。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出處:《禮記·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父嚴子孝 父親嚴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順孝敬父親。
出處:唐·呂溫《廣陵陳先生墓表》:「始見一鄉之人,父嚴子孝,長惠幼敬,見乎詞氣,發乎顏色。」
雞骨支床 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床席之上。後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
老萊娛親 表示孝順父母。
出處:西漢·劉向《列女傳》:「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綵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卧地為小兒蹄,或美鳥鳥於親側。」
母慈子孝 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逆臣賊子 逆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處:《晉書·王導傳》:「逆臣賊子,何世無之?豈意今者近出臣族!」 唐·陳子昂《請措刑科》:逆臣賊子,頓伏嚴誅。」
逆子賊臣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處:《敦煌變文·降魔變文》:「唯有逆臣賊子,欲謀王之國政,懷邪抱佞,不謹風謠。」
入孝出弟 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同「入孝出悌」。
出處: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入孝出悌 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亦作『入孝出弟』。
出處: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 *** 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扇席溫枕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溫席」。
扇枕溫衾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溫席」。
扇枕溫席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冬無被褲而親極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魚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順父母。
烏鳥私情 烏鳥:古時傳說,小烏能反哺老烏。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出處:晉·李密《陳情表》:「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鴞鳥生翼 舊傳鴞鳥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負義。
孝悌力田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出處:《漢書·文帝紀》:「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
孝悌忠信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具備的道德標准。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凡遇人,只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孝子慈孫 對祖先孝順的子孫。
出處:《孟子·離婁上》:「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孝子順孫 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出處:《漢書·武帝紀》:「今天下孝子順孫,願自竭盡以承其親。」
孝子賢孫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
出處:元·劉唐卿《降桑椹》:「聖人喜的是義夫節婦,愛的是孝子賢孫。」
衣冠梟獍 相傳梟是吃母的惡鳥,獍是吃父的惡獸。舊時比喻不孝的人。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蘇楷為衣冠梟獍。」
移孝為忠 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
出處:語出《孝經·廣揚名》:「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移孝作忠 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同「移孝為忠」。
出處:謝覺哉《不惑集·愛父母》:「不錯,封建社會曾把養父母這件事塗上一些神秘色彩。它是利用人類熱愛父母——『孝親』的自然倫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伯俞泣杖】指孝順父母。
【班衣戲彩】指身穿綵衣,作嬰兒戲耍以娛父母。後以之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班衣戲采】相傳老萊子七十歲時穿綵衣作兒戲以娛親。後以之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斑衣戲彩】指身穿綵衣,作嬰兒戲耍以娛父母。後以之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承歡膝下】承歡:舊指侍奉父母;膝下:子女幼時依於父母膝下,故表示幼年。舊指侍奉父母。
【慈烏反哺】慈:奉養;慈烏:烏鴉的一種,相傳能反哺其母;返哺:烏雛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慈烏返哺】慈:奉養。返哺:烏雛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綵衣娛親】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萊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後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定省溫凊】定省:古代兒女早晚向父母問安;溫凊:冬溫夏凊的略語,溫是溫被,凊是扇席。形容子女非常孝順。
【反哺銜食】反哺:烏雛長大後,銜食哺母烏。小烏又銜食喂其母。比喻子女報答父母恩情。
【反哺之情】比喻子女長大奉養父母,報答恩情。
【反哺之私】反哺:幼鳥長大後,銜食喂其母。比喻子女長大奉養父母,報答養育之恩。
【父慈子孝】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關於感恩的四字成語10個:
結草銜環、渴者易飲、千恩萬謝、寸草銜結、銜環結草、
恩恩怨怨、感恩戴德、感恩圖報、感恩懷德、恩深義重
列舉幾個解釋如下:
成語:結草銜環
拼音: [jié cǎo xián huán]
釋義:結草:把草結成繩子,搭救恩人;銜環:嘴裡銜著玉環。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出處:元·李行道《灰闌記》:「多謝大娘子;小人結草銜環;此恩必當重報!」
造句:感激先生的救命之恩,日後我一定~,以死相報。
成語:千恩萬謝
拼音: [qiān ēn wàn xiè]
釋義:一再表示感恩和謝意。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四回:「李助是個星卜家,得了銀子,千恩萬謝的辭了范全、王慶,來到段家莊回復。」
造句:啞巴又作揖,又行禮,千恩萬謝地走出去。
成語:銜環結草
拼音: [xián huán jié cǎo]
釋義:結草:把草結成繩子,搭救恩人;銜環:嘴裡銜著玉環。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唐·白居易《贖雞》詩:「莫學銜環雀,崎嶇謾報恩。」
造句:大恩未報,刻刻於懷。~,生死不負。
你好! 尊師: 師出名門 尊師重道 程門立雪 良師益友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程門立雪 原意是說:冒著大雪在程頤門前站著。用來形容尊敬老師,虔誠求教。
這則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楊時和游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
程頤正在閉目養神,楊時、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長時間。 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
後人就以「程門立雪」作為尊師重道的範例。「程門立雪」也可說成「立雪程門」。
孝親故事: 二十四孝 0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
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
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
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
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
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
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
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 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
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
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
⑷ 贊揚孝道的成語
形容孝道的成語
成語解釋綵衣娛親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菜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回,扮成幼兒,引答父母發笑。後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孝子順孫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孝子慈孫對祖先孝順的子孫。父慈子孝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母慈子孝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入孝出悌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謂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王祥卧冰王祥卧冰求魚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順父母。孝悌忠信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此指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標准。老萊娛親〖解釋〗表示孝順父母。孝悌力田〖解釋〗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移孝為忠〖解釋〗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移孝作忠〖解釋〗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同「移孝為忠」。子孝父慈〖解釋〗兒女孝順,父母慈愛。同「父慈子孝」。伯俞泣杖伯俞:古代孝子名。形容對父母極為孝順
關於孝道的成語
孝道
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 母慈子孝 求忠出孝 入孝出弟 孝思不匱 孝悌力田 孝子愛日 孝子順孫 移孝為忠 移孝作忠 忠孝節義 忠孝兩全
愛國
愛國如家 美人香草 仁人志士 乃心王室
謙讓
出言不遜 傲慢無理 當仁不讓 各不相讓 謙讓未逞 推賢讓能
善良
安良除暴 慈眉善目 存心養性 赤子之心 假仁假義 欺善怕惡
關於孝順的成語
寸草春暉、必恭必敬、行佣供母、戲綵娛親、賣身葬父等。
1、寸草春暉
【解釋】:寸草:小草;春暉:春天的陽光。小草微薄的心意報答不了春日陽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難報萬一。
【出自】:唐·孟郊《遊子吟》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就像小草難以報答春天的陽光一樣,兒子怎能報答母親那深重的恩情呢。
2、必恭必敬
【解釋】:恭、敬:端莊而有禮貌。形容態度十分恭敬。
【出自】:《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譯文】:看到桑樹梓樹林,恭敬頓生敬愛心,無時不尊我父親,無時不戀我母親。
3、行佣供母
【拼音】:xíng yōng gòng mǔ ]
【解釋】二十四孝之一,說的是東漢時齊國臨淄人江革,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的故事。
4、戲綵娛親
【解釋】:比喻孝養父母。
【出自】:《藝文類聚·孝引列女傳》:「相傳春秋時楚國老萊子事親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斕衣,作嬰兒戲。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
【譯文】:相傳春秋時楚國老萊子事親至孝,七十歲,經常穿五色斑斕衣服,作孩子開玩笑。上堂,故意倒在地上,為了博得父母一笑。
5、賣身葬父
【拼音】[ mài shēn zàng fù ]
【解釋】:是指家境貧困,父親死後沒有錢入葬,就變賣自身借錢安葬父親。
形容人孝順的成語
寸草春暉 - 孝子賢孫 - 承歡膝下
晨昏定省 - 壽比南山 - 菽水承歡
有關「孝道」的成語有什麼
有關「孝道」的成語有,愛老慈幼 、骨肉至親、恩重如山 、南山之壽 。
形容孝敬父母的成語
孝敬父母方面的常鄭咐帆用成語
愛老慈幼
祝哽祝噎
陟岵陟屺
骨肉至親
骨肉相連
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暉
冬溫夏清
恩逾慈母
返哺之恩
甘馨之費
顧復之恩
藉草枕塊
敬恭桑材
敬老尊賢
勞而不怨
南山之壽
寢苫枕塊
升堂拜喊雹母
壽比南山
壽山福海
菽水承歡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顯親楊名
孝子賢孫
仰事俯畜
養生送死
義不背親
白雲親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並茂
承歡膝下
有關孝道的成語
舐犢情深 孝簡敗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葯、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
與孝道有關的成語
【大杖則走】: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親用大棍子打他時,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親於不義。舊時宣揚的封建孝道。
【冬溫夏清】:冬天使父母溫暖,夏天使父母涼爽。指人子孝道。亦泛稱冬暖夏涼。
【冬溫夏凊】:凊:涼。冬天使父母溫暖,夏天使父母涼爽。本指人子孝道。現亦泛稱冬暖夏涼。
【犯禮傷孝】:觸犯禮儀,損傷孝道。
【雞骨支床】: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床席之上。後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孝思不匱】:匱:缺乏。指對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時刻不忘。
關於孝敬父母的成語
孝敬父母方面的常用成語
愛老慈幼 祝哽祝噎 陟岵陟屺 骨肉至親 骨肉相連
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暉 冬溫夏清 恩逾慈母
返哺之恩 甘馨之費 顧復之恩 藉草枕塊 敬恭桑材
敬老尊賢 勞而不怨 南山之壽 寢苫枕塊 升堂拜母
壽比南山 壽山福海 菽水承歡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顯親楊名 孝子賢孫 仰事俯畜 養生送死 義不背親
白雲親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並茂 承歡膝下
贊美孝心的成語
扇枕溫襲;恣蚊飽血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葯、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
⑸ 描寫有孝心的詞語
綵衣娛親 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菜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後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孝子順孫 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孝子慈孫 對祖先孝順的子孫。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母慈子孝 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入孝出悌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謂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魚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順父母。
孝悌忠信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此指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標准。
老萊娛親 〖解釋〗表示孝順父母。
孝悌力田 〖解釋〗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移孝為忠 〖解釋〗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
移孝作忠 〖解釋〗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同「移孝為忠」。
子孝父慈 〖解釋〗兒女孝順,父母慈愛。同「父慈子孝」。
伯俞泣杖 伯俞:古代孝子名。形容對父母極為孝順
成語:
孝子賢孫/忠孝兩全/移孝為忠/孝子愛日/入孝出悌/
子孝父慈/披麻帶孝/忠孝節義/
故事: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系。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裡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獃獃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參考資料:
專家提供:
原發布者:jiekeluanl
1、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 2、誰拒絕父母對自己的訓導,誰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機會。 3、孝心是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孝心是十五綵衣年,承歡慈母前;孝心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4、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5、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歡笑,就是使父母認識統一能得到鞏固的偉大精神動力。 6、良好的家庭傳統有助於家庭成員相互尊重,有助於家庭建成一個友愛的、生氣勃勃的集體。 7、不論我現在是怎樣,或希望將來能怎樣,都虧欠我那如天使般的母親。 8、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9、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 10、要用希望孩子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父母。 11、還有什麼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聖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溫暖著凝聚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意向! 1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13、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 14、母親,我祝福您,因為您知道怎樣把您的兒子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他將在人生的戰斗中獲得勝利。 15、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 16、孝心是春雨,潤物細無聲;孝心是蠟炬,成灰淚始干;孝心是春蠶,到死絲方盡。 17、母羊要是聽不見她自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子欲養而親不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
母稱兒干卧,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勸孝歌》
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
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錦》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字嚴
世上惟一沒有被污染的愛——那便是母愛。字嚴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
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
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唐〗韓愈
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
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詩經》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
婦不順也。 〖南北朝〗顏之推
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格言聯璧》
扇枕溫席
【解釋】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冬無被褲而親極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
孝感動天
【解釋】講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動上天的故事。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鹿乳奉親
【解釋】講述了作為孝子怎樣冒著生命危險,想方設法得到鹿乳來奉養親人。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百里負米
【解釋】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嚙指痛心
【解釋】曾參入山打柴,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讓你知道。」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蘆衣順母
【解釋】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衣順母是《論語·先進》中的典故
湧泉躍鯉
【解釋】講述了漢代姜詩與其妻的孝行。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懷橘遺親
【解釋】陸績懷里藏兩個橘子,帶給年邁的母親吃。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扇枕溫衾
【解釋】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溫席」。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行佣供母
【解釋】行佣供母,二十四孝之一,說的是 東漢時齊國臨淄人江革,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的故事。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滌親溺器
【解釋】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恣蚊飽血
【解釋】拿自己的血喂飽了蚊子,讓他不要再叮父母。形容子女非常孝順。
【出處】見前文《二十四孝》
1.舐犢情深:比喻父母疼愛子女的深情。 (老牛舐犢、舐犢之愛) __
2.椿萱並茂:比喻父母健在。 (椿榮萱茂、雙親猶健) __
3.義方之道:父母以正道教導子女。 (義方教子、教子有道、義方之訓、趨庭之教) __
4.寸草春暉:指父母對子女教養的恩情深重,兒女竭盡心力亦難以回報。 (罔極之恩、昊天罔極) __
5.無忝所生:勉勵人進德修業,以免羞辱父母。 (不辱椿萱、揚名顯親) __
6.養生送死:指對父母應盡的孝道。 (晨昏定省、問安視膳、扇枕溫衾) __
7.綵衣娛親:身穿綵衣逗父母開心,比喻孝順父母。 (承歡膝下、冬溫夏凊) __
8.慈烏反哺:比喻子女報答親恩。 (烏鳥私情、扇枕溫被) __
9.菽水承歡:指子女能克盡孝道。 (菽水之義、口體之養、承歡膝下)
暴雨途中二十韻
唐代詩人李商隱
停車茫茫顧,
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
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
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
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
人生更何求!
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弟子規中的句子
遊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暴雨途中二十韻 唐代詩人李商隱 停車茫茫顧, 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 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 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 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 人生更何求!入 則 孝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弟子規中的句子遊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安定團結:指形勢、秩序、生活安穩,民眾氣氛和睦。
伯塤仲篪(bó xūn zhòng chí):舊時贊美兄弟和睦。
綵衣娛親:現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寸步不離: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離開。現在泛指兩人感情好,總在一起。
父慈子孝: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母慈子孝: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亦作『入孝出弟』。
扇席溫枕: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烏鳥私情: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孝悌力田: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孝悌(tì)忠信: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的當今社會應具備的道德標准。
孝子順孫: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⑹ 形容一個人孝順的成語詞語,有關子女孝順的名言名句警句
形容一個人孝順的成語詞語
⑺ 表示子女孝順的四字成語
十分孝順,非常孝順,你很孝順,孝順父母。
愛老慈幼 祝哽祝噎 陟岵陟屺 骨肉至親 骨肉相連
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暉 冬溫夏清 恩逾慈母
返哺之恩 甘馨之費 顧復之恩 藉草枕塊 敬恭桑材
敬老尊賢 勞而不怨 南山之壽 寢苫枕塊 升堂拜母
壽比南山 壽山福海 菽水承歡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顯親楊名 孝子賢孫 仰事俯畜 養生送死 義不背親
白雲親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並茂 承歡膝下
一 孝感動天
二 親嘗湯葯
三 嚙指痛心
四 百里負米
五 蘆衣順母
六 鹿乳奉親
七 戲綵娛親
八 賣身葬父
九 刻木事親
十 行佣供母
十一 懷橘遺親
十二 埋兒奉母
十三 扇枕溫衾
十四 拾葚異器
十五 湧泉躍鯉
十六 聞雷泣墓
十七 乳姑不怠
十八 卧冰求鯉
十九 恣蚊飽血
二十 扼虎救父
二十一 哭竹生筍
二十二 嘗糞憂心
二十三 棄官尋母
二十四 滌親溺器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出處:《禮記·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父嚴子孝 父親嚴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順孝敬父親。
出處:唐·呂溫《廣陵陳先生墓表》:「始見一鄉之人,父嚴子孝,長惠幼敬,見乎詞氣,發乎顏色。」
雞骨支床 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床席之上。後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
老萊娛親 表示孝順父母。
出處:西漢·劉向《列女傳》:「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綵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卧地為小兒蹄,或美鳥鳥於親側。」
母慈子孝 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逆臣賊子 逆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處:《晉書·王導傳》:「逆臣賊子,何世無之?豈意今者近出臣族!」 唐·陳子昂《請措刑科》:逆臣賊子,頓伏嚴誅。」
逆子賊臣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處:《敦煌變文·降魔變文》:「唯有逆臣賊子,欲謀王之國政,懷邪抱佞,不謹風謠。」
入孝出弟 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同「入孝出悌」。
出處: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入孝出悌 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亦作『入孝出弟』。
出處: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 *** 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扇席溫枕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溫席」。
扇枕溫衾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溫席」。
扇枕溫席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冬無被褲而親極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魚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順父母。
烏鳥私情 烏鳥:古時傳說,小烏能反哺老烏。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出處:晉·李密《陳情表》:「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鴞鳥生翼 舊傳鴞鳥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負義。
孝悌力田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出處:《漢書·文帝紀》:「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
孝悌忠信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具備的道德標准。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凡遇人,只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孝子慈孫 對祖先孝順的子孫。
出處:《孟子·離婁上》:「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孝子順孫 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出處:《漢書·武帝紀》:「今天下孝子順孫,願自竭盡以承其親。」
孝子賢孫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
出處:元·劉唐卿《降桑椹》:「聖人喜的是義夫節婦,愛的是孝子賢孫。」
衣冠梟獍 相傳梟是吃母的惡鳥,獍是吃父的惡獸。舊時比喻不孝的人。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蘇楷為衣冠梟獍。」
移孝為忠 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
出處:語出《孝經·廣揚名》:「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移孝作忠 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同「移孝為忠」。
出處:謝覺哉《不惑集·愛父母》:「不錯,封建社會曾把養父母這件事塗上一些神秘色彩。它是利用人類熱愛父母——『孝親』的自然倫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扇枕溫席
【解釋】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冬無被褲而親極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
孝感動天
【解釋】講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動上天的故事。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鹿乳奉親
【解釋】講述了作為孝子怎樣冒著生命危險,想方設法得到鹿乳來奉養親人。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百里負米
【解釋】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嚙指痛心
【解釋】曾參入山打柴,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讓你知道。」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蘆衣順母
【解釋】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衣順母是《論語·先進》中的典故
湧泉躍鯉
【解釋】講述了漢代姜詩與其妻的孝行。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懷橘遺親
【解釋】陸績懷里藏兩個橘子,帶給年邁的母親吃。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扇枕溫衾
【解釋】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溫席」。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行佣供母
【解釋】行佣供母,二十四孝之一,說的是 東漢時齊國臨淄人江革,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的故事。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滌親溺器
【解釋】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恣蚊飽血
【解釋】拿自己的血喂飽了蚊子,讓他不要再叮父母。形容子女非常孝順。
【出處】見前文《二十四孝》
尊老愛幼
讀音: [ zūn lǎo ài yòu ]
釋義:形容人的品德良好
2、扶老攜幼
讀音;[ fú lǎo xié yòu ]
釋義:拉著,帶領。攙著老人,領著小孩。
出 處:《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孟嘗)君道中。
3、孝子慈孫
讀音: [ xiào zǐ cí sūn ]
釋義:對祖先孝順的子孫。
出 處:《孟子·離婁上》:「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4、孝子賢孫
讀音: [ xiào zǐ xián sūn ]
釋義: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
出 處:元·劉唐卿《降桑椹》:「聖人喜的是義夫節婦;愛的是孝子賢孫。」
5、孝子順孫
讀音:[ xiào zǐ shùn sūn ]
釋義: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出 處:《漢書·武帝紀》:「今天下孝子順孫,願自竭盡以承其親。」
造句:1.中國人民歷來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2.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老愛幼的傳統。
4. 大家都應具有尊老愛幼的好習慣。
5. 這是一個尊老愛幼、伯塤仲篪的模範家庭。
「恩逾慈母」「返哺之恩」「顧復之恩」「菽水承歡」「孝子賢孫」
一、「恩逾慈母」
【讀音】ēn yú cí mǔ
【釋義】逾:超過。 比慈愛的母親給予的恩情還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出處】唐·韓愈《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陛下恩逾慈母。」
二、「返哺之恩」
【讀音】fǎn bǔ zhī ēn
【釋義】返哺:雛鳥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報答親恩。
【出處】《春秋運斗樞》:「飛翔羽翮為陽,陽氣仁,故烏反哺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鳳》:「君如念妾,還祈以樓宅相假,使妾得以返哺之私。」
三、「顧復之恩」
【讀音】gù fù zhī ēn
【釋義】顧:回頭看;復:反復。比喻父母養育的恩德。
【出處】《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四、「菽水承歡」
【讀音】shū shuǐ chéng huān
【釋義】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飲食;承歡:侍奉父母使其歡喜。指奉養父母,使父母歡樂。
【出處】《禮記·檀弓下》:「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五、「孝子賢孫」
【讀音】xiào zǐ xián sūn
【釋義】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
【出處】元·劉唐卿《降桑椹》:「聖人喜的是義夫節婦;愛的是孝子賢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