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陽節想起死去的爸爸的說說
你說真想你爸爸了,還是想借這個說說博同情啊。
真想的話,你都沒話和他說么,還要問別人。
㈡ 請告訴我東晉重陽節著名的詩句給我說說
【重陽詩選】陶淵明《九日閑居並序》
閱讀:1162012-10-23 13:56
九日閑居並序
[晉]陶淵明
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1),寄懷於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2)。
日月依辰至(3),舉俗愛其名(4)。
露凄暄風息(5),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
酒能祛百慮(6),菊解制頹齡(7)。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罍虛(8),寒華徒自榮(9);
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10)。
棲遲固多娛(11),淹留豈無成(12)。
【注釋】
(1)九華,九日之華,重九之華,即菊花。(2)「世短」兩句:「世短」指人生在世的時間短。「久生」即「長生」。《古詩》:「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3)依辰至,依照季節到來。(4)愛其名:喜歡「重九」這個名字。曹丕《與鍾繇書》雲:「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共名,以為宜於長久。」(5)暄風:暖風。(6)祛,除。(7)制:禁制。頹齡:衰年。這是說,服菊花可以禁制衰老。晉傅統妻《菊花頌》:「爰采爰拾,投之醇酒。服之延年,佩之黃耆。」(8)爵:酒器。塵爵,指酒杯長久不用而蒙有灰塵。壘:大酒尊,大酒壺。說虛杯生塵是酒壺的恥辱。《詩經.小雅.寥義》:「瓶之罄矣,惟壘之恥。」(9)寒華:指菊花。「華」同「花」。(10)緬焉:深思遐想貌。(11)棲遲:隱居休息。(12)淹留,長期隱退。《楚辭·九辯》:「蹇淹留而無成。」此反其義而用之。
【今譯】
人生苦短而煩惱不少,
因此誰都想長生不老。
重陽節按時准點到來,
老百姓都喜歡這名稱。
露水凄清而暖風已止,
秋高氣爽又天象清明。
飛去的燕子已無蹤影,
北來的大雁還有餘聲。
酒能祛除心中的煩惱,
菊花能令人制止衰老。
為何我這隱居的貧士,
只能讓重陽佳節空過!
酒器空空已積滿灰塵,
秋菊在籬邊空自開放。
整斂衣襟,獨自閑吟,
思緒遼遠,感慨遙深。
游息山林固然多歡樂,
留滯人世會一事無成?
㈢ 今天重陽節我想在QQ空間寫關於重陽節來了的說說,幫我想想
重陽又近,一聲問候老人暖,兩句祝福老人舒暢,三餐無憂老人神爽,四肢有力老人氣壯,五福臨門老人吉祥,六六大順老人壽享!
㈣ 用英語說說喜歡重陽節的理由
The reason for loving ChongYang Festival.
㈤ 說說重陽節的習俗有什麼特定的意義
1、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回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答。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2、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㈥ 哪位能說一下晉朝重陽節的詩歌給我說說
我們最熟知的還是晉代文人陶淵明。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回閑居答,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於是後人未經陶淵明同意就將他奉為了九月里(農歷)的花神,作為了菊花的代言人。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㈦ 請問一下東晉重陽節著名的詩句給我說說
東晉 陶淵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
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
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這首是公元409年(義熙五年)重陽節作,前八句描寫時景:「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九月已是暮秋,凄涼的風露交相來到。「靡靡」,漸漸的意思。用這「靡靡」與下「凄凄」兩個細聲疊詞,似乎也傳出了深秋特殊的氣息。這兩句是概括描寫,下兩句寫園林:「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有頑強生命力的蔓草也不再生長了,園中樹木也紛紛凋零,這見出秋氣摧敗零落的厲害,「空自」,含有無可如何之意。再兩句寫天空:「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清爽的秋氣澄清了塵埃,秋空顯得特別高遠。所謂秋高氣爽,是包含了天色和心理感覺兩個方面,這「杳然天界高」中就顯出了目接秋空時那種新鮮感、那種精神的超曠感。最後兩句寫「群動」:「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秋蟬的哀咽停止了,只有群雁在高空鳴叫。這一息一鳴,把節序的變遷表現得更強烈了,那嘹唳的雁聲又最能引發人的悲涼意緒。這三個層次的描寫,空間的變化、感覺的變化,歷歷分明。
後面八句是感想。「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萬化」,萬物的變化。「尋繹」,連續不斷。這是指上面所寫的那些變化。於是自然聯想到人生。人生沒有不憂勞的。正如後來歐陽修所說,「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自然易於衰老了。(《秋聲賦》)萬事萬物都在生生滅滅,人也如此,人的生命總有終結的一天,死生的大哀曾糾纏過每一個有理智的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何況今天是重陽節,這是個吉利的日子,九月九象徵長久,這就更能激起他的憂生之嗟了。所以下面他說:「念之中心焦」。這個「焦」字把那無可名狀的痛苦表達出來了。寫到這里可以說他的心情是極不平靜,但他又是個通達的人,他不會像阮籍那樣作窮途之哭的,他是有控制自己情緒的精神支柱:委運任化,順乎自然。下面他寫道:「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他說:什麼才叫我稱心如意呢?還是喝酒吧。千年的變化不是我所能了解的,還是來歌詠(通永)今朝吧。執著於「今朝」,把握這可以把握的實在的人生,這樣他就可以做到「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形影神》)了。這里他似乎是在「借酒澆愁」,但並不怎麼勉強。重陽節的習俗就是喝酒,這個應節的舉動正好作了他消解萬古愁的沖劑。
㈧ 重陽節生日的說說
今年寶寶生日是農歷的重陽節,所以打算去登高,難得有意義的一天。
重陽節,這個節對我來說有點魔幻色彩,很多機緣巧合的事,把本來一個老人節,變得有些不可思議,老娘告訴我:重陽節是你的生日,你和老人有緣。這話我不信都不行。
氣溫驟降快到重陽節了,今年的生日跟重陽一起慶祝。
10月7日,重陽節,第30個生日,祝你所有的一切,在未來有人能懂。
今年重陽節正好趕上了國慶節的小尾巴,重陽節那天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出遊可以免費,那我這個在重陽節過生日的小朋友也可以擁有姓名嗎。
今年生日那一天還是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啊 。
每年重陽節過陰歷生日的我,今天可以在家裡過啦,和爺爺奶奶一起過重陽節,順便是我的生日。
我的生日是陰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今天你們要記得尊老愛老哦。
我生日是重陽節當天,每年你們敬老我過生日。
㈨ 九九重陽節是我的生日想說說心裡話該怎麼說
直接說就好,不過今天剛好也是老年節,如果可以的話,和自己的父母一起過個生日吧
㈩ 明天是重陽節啦,說說它的傳統啦,也說說該干點啥……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