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愛敬存心孝敬父母

愛敬存心孝敬父母

發布時間:2023-05-20 11:20:38

1. 5月15日~了凡四訓~敬重尊長

在積善這個觀點上。了凡四訓先生提到了十個點:

1、與人為善

2、愛敬存心

3、成人之美

4、勸人為善

5、救人危急

6、興建大利

7、舍財作福

8、扶持正法

9、敬重尊長

10、愛惜物命

第九:敬重尊長。誠敬是做人的基礎,也是做學問的基槐侍礎,聖賢教育的根本,只有心存誠敬,百善孝為先,有孝才是隔天之門!

我們要時刻記得母親胎育之苦。

生日便是母難日,那天在公交車上輸出這些,今晚躺下了想起那天未輸完的文章!

母難日,現在很多年輕人自己生日總是大擺宴席請親朋好友給自己慶生,我記得老媽很早以前就和我說過,孩子生日其實最要報答的母親,那一天應該是孩子要為母親端上一碗熱騰騰面條的,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反了。

  在佛經上也說過:「親生之子,懷之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意思是說,對於親生的孩子,要懷胎十個月,身體如同重病一般,到了快出生的日子,母親和父親都處於危險恐怖之中,

所謂敬重尊長就是家庭純絕的父兄、國家的君長,以及一切年事高、德行高、見識高的人,我們都應該恭敬對待。在家裡做明姿侍奉父母,要和顏悅色、柔聲下氣,養成習慣,以成本性。這叫和氣感通上天。在外侍奉君王,每做一件事,不要以為君王看不見而恣意妄為。每刑訊一個人,不要以為君王不知道而作威作福。侍奉君王就像侍奉上天一樣,按照古人的說法,這一點最能影響人的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沒有不連綿不斷而且興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謹慎小心。

2. 了凡四訓

第一篇 立命之學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我以為你是英豪,沒想到也只是一屆凡夫俗子。」我追問他原因。他說:「凡人都有一顆妄想的心,因此會受到陰陽之氣的拘束。如此一來就會存在數理。不過,也就只有凡人才會有數理。因為如果一個人極善旁嘩,那麼他不會受到數理的拘束,極惡也不會。這二十年來,你都被孔先生給算死了,都沒能轉變什麼,反而受到了數理的拘束,這樣看來,你還不是凡運耐行夫俗子嗎?」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畝寬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我問他說:「這么說來,命數是可以逃脫的?」他回答說:「我命由我,自己祈福;之前的各類詩書里,說的都是真的,是明確的好訓導。佛經里說:一個人想要求富貴就得富貴,要求孩子就得孩子,要求長命百歲就得長壽。因為說謊是佛家的忌諱,所以各位神明菩薩,怎麼可能說謊話騙人呢?」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雲谷禪師說:「孟子說的沒錯,是你自己理解有問題。你不知道六祖慧能大師說過: 所有的福澤,都離不開內心;只要能夠從心出發,沒有是無法通達的! 從自己內心出發去求,不單單能求得道德仁義,還可以得到功名利祿,內外都可以兼得,所以求是有利於得到的。但是 如果一個人只顧著追求外在,而不追求內在的話,就算不擇手段地得到了,最終也會內外都失去的,這樣是沒有用的。」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

雲谷禪師說:「不單單是功名不該得到,其實不該得到的多著呢。就例如,擁有千金家產的人,一定是值得千金的人;擁有百金家產的人,一定是值得百金的人;餓死的人,必定是得餓死的人;上天只是根據那是一個怎樣的人而定他的命數罷了,哪裡曾胡亂載入過什麼。就像生兒育女這件事,擁有百世功德的人,一定能保證有百世兒孫;有十世功德的人,一定能保證有十世兒孫;只有兩三世功德的人,一定有兩三世子孫傳承;至於那些斷子絕孫的,是因為他們的德行特別淺薄。如今,既然你知道自己的過錯了,也知道為什麼不得功名,不得兒女了,那就快點改正吧。 一定要積德、包容、和氣,並且珍視自己的精氣神。原來的所有,就像昨天,已經過了,以後的所有,就如今天,剛出現。做到如此,就相當於你又重生了一次,擁有了仁義道德的新生命了。」

「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我們這樣的血肉軀體,都有命數;那些仁義道德的生命,又怎麼可能不感天動地呢?《太甲》裡面有過這么一段話: 如果是天災還是可以躲避的,但是要是由於自己作孽導致的報應,是不可能躲得了的。《詩經》上也說:人們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違逆天命,要自己為自己增加福祉。」

「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也;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孔先生算出你不能得到功名,也不能有孩子,這是天作孽,還是可以改變; 你現在開始擴充自己的道德仁義,盡力去做好事,積攢陰德,是你自己為自己累積的福祉 ,怎麼能夠不樂享其成呢?」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易經》也是幫助那些德高的人謀算的,教他們求得吉祥,避開災難。如果天命是不可違的,那麼怎麼去追求吉祥以及避免災難呢?《易經》開篇的第一章寫的就是: 總是做好事的家庭,一定是有快樂和富餘的; 你能夠相信這樣的理論嗎?」我對他的話深信不疑,向他拜謝,感謝他賜教。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你的命,不知道究竟如何?即使命中有富貴榮華之象,也要當成落魄那樣來考慮;就算面對著順利,也要做好不順利的打算;就算目前衣食無憂,也要時時想著要是窮困窘迫怎麼辦;就算現在人們對你很敬重,也要謙虛謹慎;就算家族顯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當作普通人來看;就算自己學識還算不錯,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學識還太淺薄。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

往遠了說,要想著弘揚祖上的良好德行,往近了說,要替父母掩蓋好他們做得不好的地方。往上說,要想著回報祖國的恩惠;往下講,要為自己一家謀取福利。說起對外,要急人所急,為他人著想;對內的話,要限制好自己的邪惡思想。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雲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

做人必須要每天都能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且每天都進行改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一日都是安逸地自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如果一天沒有進行改錯,就少了一天進步的機會;天底下聰明伶俐的人很多,但是,很多人卻不肯靜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業;就因為「順應」這兩個字而耽擱了自己一輩子。雲谷禪師說的很多關於立命的言論,確實是到達了精、深、真的極致,希望你能認真地研究,並努力執行,不要讓自己白白浪費光陰。

第二篇 改過之法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但凡改正錯誤的人, 首先,要有羞恥之心 。想一下,古代那些聖賢之人,跟我一樣堂堂男子漢,為什麼人家就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敗名裂的地步?還不是因為在塵世間的私情耽擱太久,偷偷做些違反道義的事情,自以為無人知曉,還一臉無愧的樣子。慢慢地就淪落成了禽獸,自己還不知道。人世間,再也沒有比這樣的事情更羞恥的事了。孟子說:「羞恥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天大的事。」如果能夠感到羞恥,那就是聖賢之人,如果感受不到,那就只能是禽獸。這是改正錯誤的要點啊!

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不惟此也。閑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懍懍?

其次,要有恐懼的心理 。我們頭上有天,腳下踏著地,鬼神是我們無法欺騙的,我的過錯雖然在很細末的地方,但是,天地鬼神都是有目共睹,能夠明鑒的。如果做了很大的錯事,則會遭受很大的災難,就算做的錯事很小,也會折福的。我又怎麼能不害怕呢?不單單這樣子,就算是在沒有人的地方,天地鬼神也能將我們的所作所為看得一清二楚;我們雖然做得很隱秘,還通過文辭進行修飾,但是心裡的想法早就透露出來了,自己是沒法騙過自己的。要是被人看破了,那麼就毫無價值了,怎麼能不恐懼呢?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殞,一息不屬,欲改無由矣。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雖聖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

不僅如此!只要那個人還有一口氣,就算是犯了天大的錯誤,也是可以悔改的;古時候,有一個人做了一輩子壞人,在最後臨死之際,發了善念,最後就得到了好報。也就 是,只要能產生一個堅決勇敢的善念,就足以洗清百年的罪惡!就像是上千年的幽暗山谷,只需要一盞燈照耀,就可以除去千年來的黑暗。因此不管那個錯誤是什麼時候犯下的,只有改正才是最可貴的。 不過人世間是沒有常數的,我們的肉身容易損毀,一旦沒有了氣息,那麼想要改過也沒辦法了。如果好的話,就是遺臭萬年,盡管子孫孝順仁愛,也不能洗清惡名;如果不好的話,就是淪落到地獄里,承受千百年的惡報,就算聖賢、佛祖、菩薩也救不了你。這樣子又怎麼能不恐懼呢?

第三,須發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第三點,要擁有勇氣。 人做了錯事不肯改正的原因,大多數是猶豫、膽怯。我們必須要鼓起勇氣,不再猶豫不決,不要總是等著。小的錯誤,就像是刺在肉里的小刺,要快點予以剔除。大錯就像被毒蛇咬到了手指,要快點斬斷,沒有一點點遲疑。這就是為什麼風行雷厲,容易成功的原因了。

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如前日殺生,今戒不殺;前日怒詈①,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強制於外,其難百倍,且病根終在,東滅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只要具備了上述的三種心,那麼有過錯的話,就像春天冰雪遇上太陽,又何必擔心它們不融化呢?但是,人所犯的錯誤,有的從事情上改正,有的從道理上進行修改,還有的從心裡開始改,所花費的功夫不一樣,所得到的效果也不同。就像原先是殺生的,現在改過,不再殺生了;原先容易發怒咒罵,現在戒除易怒的脾氣;這就是從事情上進行改正。這是從外在進行強制改正的,難上加難,而且根源還是不變的,就算這個方面改變了,也會有別的方面冒出來,終究不是徹底清除的方法。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②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什麼叫做從心裡開始改過呢?過失雖然有千千萬萬種,但是都是從心裡生出來的;要是心裡沒有任何念頭,過錯又哪裡來呢?如果能夠不動任何念頭,過失將從哪裡產生出來呢?一個學者,對於好色、喜怒、追名逐利、追求物質等過失,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徑, 只需要一心向善,正義的念頭就會出現在面前,那些歪門邪念就會自動被摒棄。就像太陽高掛時,那些妖怪鬼魔就都會消退,這是改正錯誤的精良妙計。過失發自一個人的心裡,也要從心裡改正,就像斬掉毒樹,要直接把它的根部斬斷,不需要斬斷每一枝,更不必要摘掉每一片葉子。

大抵最上治心,當下清凈;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茍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大概最好的改正錯誤的手段,就是治理自己的心靈,打掃干凈心靈的塵埃;每次一產生邪惡的念頭就發覺了,發覺後就立刻打消這樣的想法。 要是沒法這樣,就必須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再打消想法。再不行的話,就只能在快要做壞事的時候,強行阻止自己這樣的做法。要是可以通過以上提到的方式治心兼顧強制約束自己,以此來消除自己的壞念,未嘗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但是要是只顧著用表面的方式約束自己,不顧及根本的方式治理心靈,那就是最傻的了。

顧發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滅之象也。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

不過發願改過,明處應該有益友來提醒,暗處要有鬼神進行作證監督。 一心一意改過自新,日日夜夜堅持不懈,堅持一周兩周,一直到一月、兩月、三月後,肯定可以得到成效。有的會覺得神清氣爽;有的會覺得受到了啟迪;有的即使遇上繁忙也能有所通悟,取得成功;有的遇上先前的仇家,也能化干戈為玉帛;有的會夢到把污穢的東西吐出來;有的會夢到有聖賢之人輔助指引;有的會夢到飛向太空;有的會夢到一頂頂的旌旗。這些現象都是代表著過失抵消。不過不可以因此而高傲,故步自封,不思進取。

第三篇 積善之方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上述的這十個故事,盡管他們的行為不一樣,但是都是出於善意。要是再深入地講的話,做好事,分為真的假的,直的曲的,明裡的暗裡的,對的錯的,邪的正的,一半的圓滿的,大的小的,簡單的難的,都要深入分析。做好事卻不深究其中的客觀道理,就自稱是做了好事。誰知道其實是造孽,浪費了一番苦心不說,還沒好處。

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中峰和尚說道:「做了對別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對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惡。要是對別人好,那麼就算是打罵也是好的;如果對自己好,就算對人恭謙有禮,那也是不好的。因此, 人們做好事,如果是對別人好的,那就是公,公就是真;如果只是顧著自己,那就是私,私就是假的。從心裡想做好事的就是真的,照貓畫虎就是假的。沒有目的地做好事就是真的,有目的地做好事就是假的。 這些都是要你們自己應當衡量的。」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凈,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如果做了好事,心裡卻不是很在意,那麼等到事成,就是功德圓滿;要是做了一點好事,就一直心心念念著,那麼就算一輩子勤快做好事,那也只能止步於一半善而已。就像用錢去救濟別人,內里看不到自己,外面看不到別人,中間也看不到施捨了什麼,這就是人家所說的三輪體空,也就是心裡很乾凈。如果能到這樣的境界,就算是捐了一斗粟,也是一種無邊無際的福澤了,就算只捐了一文錢,也可以抵得過上千的罪過了。如果沒能忘卻施捨這回事,那麼就算是捐獻了萬鎰黃金,福澤也是無法圓滿的。這又是另一種說法了。

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隨著機緣,去接濟大家,其中的方法和種類有很多。簡單地說可以分為十條:

一、與人為善;

二、愛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

四、勸人為善;

五、救人危急;

六、興建大利;

七、舍財作福;

八、護持正法;

九、敬重尊長;

十、愛惜物命。

第四篇 謙德之效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易經上面寫著:「 天道之下,那些驕傲自滿的人必然會吃虧,而謙虛之人一定會得到好處。在地道之上,會對驕傲自滿的人進行改造,讓他們永遠都無法得到滿足,而對那些謙虛謹慎的人,往往都會讓他們變得充盈。鬼神之道,會禍害那些驕傲自滿的人,而降福祉於那些謙虛的人。人道中,驕傲自滿的人往往都遭人厭惡,而謙虛的人往往能討人喜歡。因此,所有卦象中,只有謙虛能得到的都是吉象。 」《尚書》也提到:驕傲自滿會帶來禍害,而謙虛謹慎能帶來好處。我多次和一些人一起去赴考,每次看到那些即將發達的窮書生,身上一定會溢出一種謙虛平和的氣質。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從這里可以看出, 在頭頂三尺之高,一定會有監督行為的神明。所以無論是追求吉利還是避開禍難都是由自身決定的。 要讓自己心存善念,制約自己的言行,做到無愧於天地鬼神,並且能夠虛心,委屈自己,讓天地鬼神都能對我產生憐惜之感,只有這樣才坐擁了享受福祉的根基。那些心高氣傲的人,一定不是有遠見的人,就算有一朝能發達了,也無福消受。但凡能有點見識的人,都不會願意成為心胸狹隘,導致拒福千里的人。而且那些謙虛謹慎的人,必然能夠在其他地方得到指導,能夠從別人身上源源不斷地學習優點。特別是那些修習德行的人是不能缺少這樣的能力的。

古語雲:「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於科名亦然。

從前有句古語說過:「有考取功名之志的人一定可以考得到;有獲得富貴志向的人一定可以得到富貴。」一個人如果有了志向,就如同樹木有了根基;一旦人立下了一個志向,一定要讓自己無論什麼念頭都保持謙虛,並且無論什麼事,就算是如塵埃一般的小事也能為他人考慮,如此一來就可以感動天地。福澤都是決定於自身的。現在那些考取功名的人,最開始的時候哪裡是有什麼大志向的,不過就是一時興起就去考,沒了興致就停止罷了。孟子說:「如果大王你對音樂喜歡到了極點的話,那就應該將它推廣到平民中去,做到與民同樂。」對於我來說,考取功名也是這個道理。

3. 了凡四訓的十善是什麼

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證發葯,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在身,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飢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何謂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者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苟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舍之,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盪滌私情,祛除執吝。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4. 《孝經·庶人章第六》之二

大家好,昨天我們學了,言行謹慎、節省用度,使財物充裕,食用無缺,能夠贍養父母便是庶人孝道的核心——那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庶人章第二部分,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邢昺《孝經正義》說:「夫子述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悄凳行孝畢,於此總結之,則有五等。」這里就講到 孔老夫子講述了五孝,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這一句話是最後的總結 。

天子章第二到庶人章第六,總共五章,以天子為始,庶人為終,這是講到終始。《正義》曰「謂天子庶人尊卑雖別,至於行孝,其道不殊」,這是講到五個階層的人,尊卑地位雖然不一樣,尊貴的如天子,這是國家領導人,這個卑是一般老百姓,什麼地位也沒有,但至於奉親來說,這是孝敬雙親,其道不別。這個道是什麼?就是孝道,孝道沒有分別,就是說不管你是在什麼樣的地位上,都可以盡孝。

有的人可能會抱怨,我又不是天子,又不是諸侯,也沒當官,卿大夫之孝我也沒分,士之孝,士是指讀書人,我讀的書也並不算很多,也不算士,庶人之孝,好像才勉強,而且還並不是做得很圓滿,自己就覺得達不到孝的標准。

《正義》中說「各因心而行之斯至,豈藉創物之智、扛鼎之力?若率強之,無不及也。」就是說, 天子也好,卿大夫也好,庶人也好,不管是哪一類人,都要因心而行之,就是各順應著自己的本心,這個本心就是本性、就是天性。 這個心在此地特別是指孝心,孝心是本善,是本性的性德。

我欲孝,斯孝至矣,我想行孝就能夠做孝子,哪裡是憑借著「創物之智」,「創物」就是我們說的造物主。哪裡說是要造物主給我螞殲們創造出條件我們才能去行孝?也就是我們行孝不能夠講條件的,跟外在的這些因素無關的,純粹是我們有沒有這分心,回頭觀照一下自己的內心,對於父母是不是那種至誠恭敬,那種真正的愛敬存心,自己就曉得了,哪裡是要別人來鑒定我是不是孝子?還是說我非得要什麼條件下才能行孝,沒有這個話,有這個話那都是找借口。

扛鼎之力,這是比喻我們把一個鼎扛起來要費很大的力,假如我沒這個力就扛不起來。這是比喻什麼?後天的條件。如果是說我非要先天條件具足,後天條件也具足,我非得要有足夠的財富、足夠的地位、足夠的能力才能去行孝,如果沒有我就不能行孝,說這個話那是在找借口。

就像漢朝時候的蔡順,在兵荒馬亂的時候背著母親逃難乞討,沒東西吃採桑椹果,依然能夠盡心竭力去行孝,連採的果子都分成兩個籃子裝,比較成熟的給母親吃,生的、酸的那些自己吃,他身分、地位、財富什麼條件都沒有,但他依然能夠行孝。非要求條件具足才能行孝的,他那個孝心已經不真誠,哪裡說是行孝?所以下面說,「若率強之,無不及也」,率強就是努力做到,在我現在的這種條件下,哪怕是再苦、再累,再沒有財富、沒有地位、沒有能力,我都能勉強去做到。

換句話說,孝心是一樣的,同是一顆本性本善之心,而這個本善之心,在天子的地位上,它就表現出天子之孝,這個心落在諸侯的身上,它就表現出諸侯之孝,落在卿大夫、士、庶人身上,它就自然會行出卿大夫、士、庶人之孝,心是一樣的,事相上有不同而已,理是一樣的。所以從天子以下到庶人,這個孝道,其孝道則無終始貴賤之異也啟物旅,這個無終始就是說不管是天子還是庶人,始自天子,終於庶人,都一樣的,沒有那個分別的。孝道不分貴賤、不分身分、地位、財富、男女老少,統統可以行孝的。

到這地方為止,夫子把從天子到庶人這五種類型的人怎麼盡孝都講了,那麼不同的地方是什麼? 盡孝的表現方式不一樣。雖然地位不一樣,但孝裡面的愛敬之心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從內心講,愛心的大小其實是一樣的,但是因為人的地位有差別,所以表現出來也有差別。 比如大舜,即使父母要殺他,他對父母的愛心仍然未減,最後就算當上天子了,他的孝心還是沒有變化。所以人在不同的地位上,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但精神是不變的。在這一點上,我們一定要學了道理以後時刻記得是要改變自己而不是要求別人的,更不是用來去責備別人,當我們一步一步在生活中去運用,去做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的問題。比如,現在大多數人都能做到在物質上滿足父母,而在內心裡真正始終像小孩子一樣終生慕父母,去恭敬父母,能恭敬多少,那還要我們自己去體會。一個人對父母有沒有恭敬心,不能只看錶面,我們對父母的教誨有沒有腹誹?對父母是不是真心誠意的恭敬,還是給兒女、給別人做做樣子,這個只有真正檢點自己的內心才會知道。

總結: 從以上夫子為我們的講解,我們再梳理一下,孝道本無高下之分,也無終始之別。凡是為人之子女的,都應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盡其應盡的責任,大而為國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盡了孝道。並不限於冬溫夏清,昏定晨省,兢兢於口腹之養以為孝。只要把這一顆愛敬的本心擱在孝親的上面,自然事事替父母著想,時時念父母恩愛。一舉一動,都恐怕連累了父母,讓父母擔憂。這樣,不但他個人是一個孝子,家庭方面,也獲得莫大的幸福。國家社會的秩序,也受到最大的裨益。

好,這一章我們就學到這里,謝謝大家。

思考題

1.行孝需要條件嗎?跟外在因素有關系嗎?那與什麼有關系呢?

我欲孝,斯孝至矣,我想行孝就能夠做孝子,哪裡是憑借著「創物之智」,「創物」就是我們說的造物主。哪裡說是要造物主給我們創造出條件我們才能去行孝?也就是我們行孝不能夠講條件的,跟外在的這些因素無關的,純粹是我們有沒有這分心,回頭觀照一下自己的內心,對於父母是不是那種至誠恭敬,那種真正的愛敬存心,自己就曉得了,哪裡是要別人來鑒定我是不是孝子?還是說我非得要什麼條件下才能行孝,沒有這個話,有這個話那都是找借口。

2.學習本章後,我如何踐行自己的孝心?

從以上夫子為我們的講解,我們再梳理一下,孝道本無高下之分,也無終始之別。凡是為人之子女的,都應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盡其應盡的責任,大而為國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盡了孝道。並不限於冬溫夏清,昏定晨省,兢兢於口腹之養以為孝。只要把這一顆愛敬的本心擱在孝親的上面,自然事事替父母著想,時時念父母恩愛。一舉一動,都恐怕連累了父母,讓父母擔憂。這樣,不但他個人是一個孝子,家庭方面,也獲得莫大的幸福。國家社會的秩序,也受到最大的裨益。

閱讀全文

與愛敬存心孝敬父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孝敬父母演講稿600字作文 瀏覽:525
媳婦做哪些算不孝順 瀏覽:17
湖北省各人申請企業養老金 瀏覽:563
80歲老人退休金調整 瀏覽:725
什麼是長壽核心 瀏覽:241
老年大學有什麼問題 瀏覽:659
山東養老保險個人繳費基數 瀏覽:771
九九重陽節手工製作圖片大全 瀏覽:473
子女和父母住一起居住證怎麼辦 瀏覽:804
成都平安養老保險 瀏覽:774
長壽老人每個月有多少錢 瀏覽:226
2017年養老金個人帳號利息 瀏覽:331
中老年人如何生活得有尊嚴 瀏覽:565
農民的養老金用不完怎麼辦 瀏覽:175
孩子孝順的順口溜 瀏覽:514
反復和父母說不要吃什麼 瀏覽:520
老年大學主要職責范圍 瀏覽:791
70歲老頭吃偉哥 瀏覽:393
重陽節作文給爺爺洗腳 瀏覽:807
大棚里的長壽花是怎麼養的 瀏覽: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