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國傳統節日
一、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傳統的敬老節日。
二、重陽節起源:
1、孝逗前「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2、「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3、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三、老年節:
1、2013年7月1日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簡稱《老年法》)中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2013年的重陽節(10月13日)將是中國第一個法定的老年節。
2、提到重陽節,最廣為人知的或為王維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實際上,1989年我國就將農歷的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年節」,九九重陽敬老,除了必須回家,當然還有孝敬爸媽,在國家的大力推動,重陽節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
(1)中華文明重陽節擴展閱讀
(一)、據現存史料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指旅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二)、重陽節起始於遠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重陽節」之名稱記載,見於三國時代,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三)、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四)、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與內涵。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巧清。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❷ 重陽節的文化內涵
敬祖——四大祭祖節日之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魏晉時期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代沿襲。受儒家影響,至今國人將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以祭拜先人的方式慎終追遠,飲水思源。
敬老——新時代的「老人節」
九九與「久久」同音,重陽節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內涵。西漢時人們就開始設宴求壽。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優秀傳統產生自蒙昧時期,經歷了風風雨雨和時間的考驗。由傳統上升至法律,這無疑是一個進步。
敬孝——孝道傳統的承載
一個人所受恩惠莫重於父母,父母是生養我們的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謂五常,是家庭和睦興旺的根本。中國諸子百家思想雖各異,但無不注重孝道。老人渴望孝道,因為其急需人贍養;中年人渴望孝道,因為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老年;孩子渴望孝道,沒有孝道也就沒有慈愛;社會渴望孝道,沒有孝道,社會將變得冷漠;國家渴望孝道,沒有孝道,國人將不忠於國。
感恩——蘊含普世價值
重陽節最廣泛、最普世的價值,便是「感恩」。有祭祖、敬老、孝親等內涵組成的感恩的精神更是重陽節承載的文化意義。在危困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雙手,解除生活困頓;有人為你指點迷津,讓你明確前進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軀把你擎起來,讓你攀上人生高峰;你最終戰勝苦難,揚帆遠航,駛向幸福彼岸。
❸ 重陽節有什麼的習俗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人們都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所以我們經常還會把它叫做:菊花節、重九節、登高節等。重陽節起始於遠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此仔盛於唐代以後。
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賞秋、賞絕戚菊、佩茱萸、放紙鳶、吃重陽糕、喝菊花酒、感恩敬老等,我認為在重陽節眾多的習俗中,最值得一提有5個,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重陽節的習俗之一: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森宏汪記述。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至於人們為何要在重陽時放紙鳶(風箏),除了重陽天高雲淡,風輕日明,紙鳶可輕松乘風而上的氣候原因外,還有些介於巫蓍之間的說法,於不經中頗為有趣。
據傳說,在重陽時放紙鳶是為了「放晦氣」,紙鳶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將線弄斷,讓風箏消失於雲天之外。另有一種解釋則說重陽放紙鳶是「放吉祥」、「放福氣」,紙鳶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紙鳶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❹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之數是《易經》陽數,「九九」陽數重,故稱「重陽節」。它也被稱為「重陽節」,因為太陽和月亮在九月相遇。九歸本,一元始。古人認為九重陽是吉日。古代有登高祈福、秋訪菊花、佩戴山茱萸、祭神祭祖、設宴祈福長壽等習俗。至今增加了尊老的內涵,重陽之日宴飲,感恩敬老。賞秋和感恩老人是今天重陽節的兩個重要主題。[1][2][3][4][5]
重陽節源於對天象的崇拜,始於古代,流行於西漢,唐以後達到頂峰。根據現有史料和考證,古代有秋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記載了古人在莊稼豐收的九月,為感謝天帝和祖先的恩情,向天帝和祖先獻祭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收祭祀活動的最初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時期,其主要部分流傳至今。重陽祭祖的民俗已有千年歷史,是一種意義深遠的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祭祖節日。[4][5][6][7][8]
在歷史的發展演變中,重陽節融各種民俗為一體,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是數字中最大的數字,有長命百歲之意,維系著人們對老年人健康長壽的祝願。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9][10]
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人節。
重陽節
「重陽」之名的由來,因古書《易經》中「陽爻為九」而得名。在《易經》中,「六」被定義為負數,「九」為正數,「極數」,意思是天的高度為「九重」。「九」是老陽,即陽極的數量。兩個陽極一起稱重。九十九統一,一元起步,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節是一個值得慶祝的吉祥日子。古代有飲酒祈福長壽的習俗。九月初九,日與月均在初九相遇,意為「重九」,故稱「重九」。同時因為兩個陽數的組合而被稱為「重陽節」。明代張岱寫《夜航船》曰:「九為陽數,其日與月相合,故稱『重陽節』。」
祖先節
重陽節、除夕、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半都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重大節日的一大主題。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有農業文明,非常重視祖先的經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祖先禮讓有加,慎終追遠,有逢年過節祭祖的習俗,以示孝順,不忘根。
登高節
在古代,人們有在重陽節爬山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被稱為「爬山節」。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和古人對山的崇拜。爬山的「告別綠色」也是來源於自然界的節氣。重陽節爬山的「送青」,對應的是古人三月春日的「踏青」。
尊重古老的節日
在現代,九月的第九天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因為「九」是數字中最大的數字,九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諧音,所以九後面跟著九,九是重陽節,含有長壽和尊嚴的比喻。在民俗觀念中,由於「九」是數中最大的數,而「九九」與「久」同音,因此被賦予了長生不老、健康長壽的寓意。
❺ 重陽節有什麼文化內涵
重陽節 在歷經兩千多年的形成、演變、發展的漫長過程中,緊緊圍繞健康平安、洪福長壽、趨吉避邪這一企盼美好未來的主題。那麼重陽節有什麼 文化 內涵呢?下面我就來解答一下大家的疑問。
目錄
重陽節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重陽節有哪三個風俗
重陽節能掃墓祭祀嗎
重陽節適合吃什麼水果
重陽節飲食注意事項
重陽節的文化內涵是什麼一是「孝」文化
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傳統美德。1989年,我國重陽節正式定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全國的敬老日。目前,我國的老人總數已超過一億,已經接近老齡化社會指數。「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人們的知識、 經驗 是我們社會的寶貴財富。
二是「壽」文化
青春長駐,人生不老,是世界各國人們世世代代的共同追求,重陽佳節之時,正是楓葉流丹、五穀飄香、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親朋好友一起扶老攜幼爬山登高,是人們的一次集體健身、崇尚長壽的傳統活動。
三是「雅」文化
菊花和梅、蘭、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四君子」,古代的文人騷客常在落葉蕭蕭時節懷鄉賦詩或踏野訪花。重陽節賞菊,是士大夫階層和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文化遺風。
<<<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 傳說 「桓景登山避災」。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 兒童 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
有的地區有在重陽節掃墓的習俗。重陽掃墓,切合山區實際,大有好處。因為山區的墓葬大多位於山邊、嶺上,周邊基本上是草木叢生, 清明 時節雨紛紛,行走多有不便,爬山越嶺掃墓難免把衣衫都弄濕了。重陽則不同,正是秋高氣爽之時, 雨水 偏少,這時掃墓不僅出行方便,還可登高遠眺,欣賞各處美景。
在一些年份,重陽節一般與 國慶節 相距很近,這時外出工作的人也容易安排時間回鄉與親人一起掃墓祭祖。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舊時按慣例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辟邪避災。重陽節與 除夕 、 清明節 和盂蘭盆節三節合為我國傳統祭祖的四大節日,在重陽節掃墓祭祖還是頗有淵源的。
至今,在浙江桐廬、福建莆仙及台灣、新加坡等不少地方,人們在九月九日仍「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而如今珠三角地區的孔子後裔,每年重陽也會到廣州白雲區的鳳鳴古冢祭祖——拜太公,是為家傳古風。
<<<
吃橘子
橘子富含維生素C與檸檬酸,前者具有美容作用,後者則具有消除疲勞的作用。如果把橘子內側的薄皮一起吃下去,除維生素C外,還可攝取膳食纖維eu——果膠,它可以促進通便,並且可以降低膽固醇。橘皮苷可以加強毛細血管的韌性,降血壓,擴張心臟的冠狀動脈。
吃蜜柚
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左右,柚子紛紛上市,其果大形美,色鮮皮香,瓤胞豐腴,汁胞晶瑩,酸甜適中,風味濃郁,實為秋冬水果中的佳品。由於其皮厚多汁易於存放,故又有「天然水果罐頭」之稱。柚子外形渾圓,象徵團圓與美滿,常為民間秋冬佳節闔家團聚必備之佳果。因為是柚子的「柚」和庇佑的「佑」同音,柚子即佑子,被人們認為有吉祥的含義。
吃石榴
重陽節吃石榴也正是時候,石榴形狀如瘤,皮內有子,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食用,其口味大致有酸、甜兩種。鮮艷奪目的石榴紅如瑪瑙、白似水晶,十分惹人喜愛,石榴鮮食味甜微酸,加工製成飲料也清涼可口。石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其中維生素C以及維生素E族的含量居高,蛋白質、脂肪以及鈣等含量也不低,其中維生素的含量要比蘋果高出很多倍。
吃獼猴桃
獼猴桃有著「水果王」之稱,是一種高檔的水果品種,10月就可成熟上市,重陽節吃正好合適。獼猴桃的營養價值非常的高,它除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糖、脂肪和鈣、磷、鐵等礦物質外,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維生素C含量,據分析,每百克果肉含維生素C100~420毫克,在水果中居於前列。此外還含有多種氨基酸。
吃無花果
現代研究發現,無花果中含有補骨脂素、佛柑內酯等活性成分及芳香物質苯甲醛,可抑制癌細胞生成,可預防肝癌、胃癌的發生,延緩、抑制移植性肉瘤、自 發性乳癌、淋巴肉瘤的發展或惡化,最終可致腫瘤壞死、退化。無花果含有的大量糖類、脂類、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無機鹽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等營養成分,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
飲食宜淡
菜品要清淡,口味忌重。建議每日食鹽量不超過6克。
食物宜雜
沒有一種食物能包含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因此,每天都要吃谷類、蔬果、菌藻等多種食物,還要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色澤搭配,口味搭配,干稀搭配。
質量宜高
質量高不意味著價格高,如豆製品、蛋、奶等都是質量高的食品,老人應當經常食用。還要注意多吃魚,少吃肉。糖的主要來源是主食和蔬果,盡量減少白糖、紅糖、砂糖等精製糖的食用。
數量宜少
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老人要吃多種食物,但每種食物數量不宜過多,每餐七八分飽。
溫度宜熱
食物的最佳消化吸收過程是在接近體溫的溫度下進行的。老人對寒冷抵抗能力較差,一旦食用生、冷、硬的食品,就會影響到消化、吸收,甚至引起腸道疾病。因此,老人的食物以溫熱為主。
蔬果宜鮮
新鮮、有色的蔬果類,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果中還含有豐富的有機酸,有刺激食慾增加和維持體液酸鹼平衡的作用。
質地宜軟
老人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好,所以,飯菜質地以軟爛為好,可採用蒸、煮、燉、燴等的烹調 方法 。選擇的食物盡量避免纖維較粗、不宜咀嚼的食品,如肉類可多選擇纖維短,肉質細嫩的魚肉;牛奶、雞蛋、豆製品都是最佳選擇食物。
速度宜緩
細嚼慢咽有利於消化、吸收。尤其在吃魚時更要注意。魚肉由於肉質松軟、細嫩,容易咀嚼、消化和吸收;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等優點,是老人的首選食品。但由於魚刺的問題,限制了許多老人的食用。解決好這一問題,首先要選魚刺較少的魚類,吃魚時,最好不要與米飯、饅頭同時吃。
飯菜宜香
老人食慾降低,在食品的製作方面要更加精心,注意色、香、味、形的調配。此外,優雅、安靜、整潔的就餐環境;集體或結伴就餐的形式,都可提高老人的就餐興趣。
飲水宜多
老人對口渴的感覺不像年輕人那麼敏感,因此,要自覺多喝水,可選擇淡茶或白開水。千萬不要等到口渴再喝,以免缺水。缺水會引起老人便秘和體內代謝失調。
<<<
重陽節有什麼文化內涵相關 文章 :
★ 2022年重陽節的節日意義有哪些
★ 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
★ 重陽節為什麼要叫重陽節
★ 重陽節的由來是什麼
★ 2022年重陽節活動的目的及意義
★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❻ 重陽節是什麼節
重陽節是祭祖節、登高節、敬老節等,重陽節的習俗有:佩茱萸、賞菊花、登高等。
重陽節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現在已經設立為法定節假日,其實重陽節在我國歷史已經很久遠了,那麼重陽節究竟是什麼節日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祭祖節
重陽節與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主要節日做節的一大主題。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有著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登高節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敬老節
近代,九月初九被賦予了敬老節的新含義。因「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含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裡面。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重陽習俗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漢代作品《西京雜記》中收錄了古時重陽節求壽之俗。《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這是在文字資料上關於重陽節求壽之俗的最早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