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之所以要登高,是因為古人認為在這天登高可以躲避災禍,同時還有登山祈福的說法。在古代,有重九地氣上升,天氣下降的說法,為了避免這一天接觸到邪氣,就會埋模登高躲避,另外根據禮記記載,古人對高山有崇拜的心態,因此會在這天登高祈福。
重陽節登高的原因
關於登高躲避災禍的說法,有一個故事作為佐證。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一帶有一個瘟魔,它已出現就會讓人病死,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父母的生命,他也大病一場,病好之後就去拜師學藝,想打敗瘟魔,後終於拜一仙人為師,認真修行。
仙人在九月初九這天讓恆景回家,並給他茱萸葉和菊花酒,回到家鄉後,恆景按照仙人的說法將相親帶到山上,給每個人都發一片茱萸葉和一杯菊花酒,後趁瘟魔忌憚後殺死了它,之虛皮後人們為了紀念恆景,就在每年九月初九這一日登高避禍了。
重陽節登高有祈福的說法
而在《禮記·祭法》中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在古代,先民的生活極為艱苦,只能靠採集和打獵為生,還有各種自然災害,而高山可以幫助人們躲差液差避洪水和高溫,因為古人大多對山極為敬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登山祈福」的習俗。
⑵ 重陽節為什麼要爬山登高 重陽節習俗介紹
1、據說在重陽節的漏升時候登高可以躲避災禍,所以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了。重陽節又叫登高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重陽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有去登高望遠的習俗。這個習俗主要來源於一個故事。
2、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喪命。病好之後,恆景就去拜師學藝,想要打敗瘟魔,後來恆景經過不斷的努力,終於找到了一位仙人,仙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者睜,教給了他一身武藝。在九月初九的前一天讓恆景回到家鄉,並且還送給了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回到家鄉之後,恆景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然後趁著瘟魔害怕的時候,殺死了瘟魔,從此就有了九月初九登高躲避災禍的風俗了。
3、還有一種說法是登高其實是源於返嫌老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在古代的時候,人民生活困難,大自然給許多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山中生長的各種植物、隱棲的飛禽走獸以及潺潺溪流,使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所以許多人都對大自然懷著一份敬畏之心。
4、重陽節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在數中最尊貴,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因此在人們的心中,重陽節是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節日,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文人雅客寫下了許多關於重陽節的名詩名句。
5、在重陽節的時候,除了登高之外,人們還有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等一些習俗。
⑶ 為什麼重陽節很多人都要登高登高有什麼寓意嗎
為什麼重陽節很多人都要登高?登高有什麼寓意嗎?重陽節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中國節日,在中國古代,重陽節就有「登高遠眺」、「插茱萸」等習俗。
我覺得,無論是清明、中秋、重陽還是春節,很多傳統習俗都已經離我們漸漸遠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習俗都是我們文化的象徵,真希望它能保留下去。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看法,若有不妥,歡迎指正。
⑷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原因有哪些
導讀:重陽節在農歷九月九,新歷時間一般是在10月埋飢棗份,而10月是旅遊的好季節,因此一到重陽,大家會選擇名山大川前去旅遊,一為領略山河風光,一為重陽登高習俗。那麼,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重陽節登高的原因有哪些呢?想知道就和我一起去探查下吧。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登高是傳統習俗,有登高辭青的說法。
重陽節登高辭青和清明節上山踏青具有呼應作用,重陽節時正值深秋,萬木蕭瑟、氣候涼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在重陽節時還能看到一些綠色,之後天氣逐漸轉涼,氣候由秋季氣候向冬季氣候轉移,草木凋零,天氣嚴寒,出門遠足的機會會少很多,因此,重陽節是秋冬季節最適合出門爬山登高的時候了。
可以在重陽節帶老人登高。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的新陳代謝逐漸減慢,老人身體需要經常運動,從而提高代謝、有益於身體健康,重陽節的時候溫度還比較舒服,可以帶上家裡的老人,一起去爬山登高、遠眺山景,對於心情的舒緩、體質的增強都是具有益處的,而且,還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的交流,有益於家庭和睦。
重陽節登高的原因有哪些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重陽登高,人們為驅邪避禍而於九月初九這天爬山登高以辟邪延壽,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有一種說法是登高辟邪,在古代,有著重九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的說法。而古人們為了避免接觸到邪氣,所以才在彎拆九九這一天登高以避邪氣。
還有一種說法是登高山祈福,據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在九九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種表達人們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種行為。
古代人們的很多食物大都來自採集和狩獵,而山林中生長的各種植物和動物得以讓人類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古人們對於山,特別是高山是有崇拜的。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等,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
不過,九九一般正值秋高氣爽的收獲季節,舉家出遊、登高望遠在時令上是非常適宜的。因此,九九重陽節登高不僅有其文化傳統,還具備符合如今的旅遊潮流。
重陽節登高有什麼意義
登高辟邪氣
在我國的古代,有著重九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的說法。而古人們為了避免接觸到邪氣,所以才在九九這一天登高以避邪氣肢扮。這一說法現在看實在有些不科學。不過,九九一般正值秋高氣爽的收獲季節,舉家出遊、登高望遠在時令上是非常適宜的。
登高山祈福
據《禮記·祭法》中有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人的生活環境比起現今要艱苦許多,最早時期人們的很多食物大都來自採集和狩獵,而山林中生長的各種植物和動物得以讓人類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古人們對於山,特別是高山是有崇拜的。因此在九九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種表達人們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種行為。
辭青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春季的踏青一說,實際上與之相對的還有秋季的辭青一說。據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⑸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呢
重陽節登高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是為了繼承傳統。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起源有二1、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2、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歷史演變: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2]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民俗活動:1、賞秋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並舉辦隆重的曬秋節。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2、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3、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3、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4、飲菊花酒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5、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⑹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我國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參考資料:ke./view/50679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一、重陽節登高的由來: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
二、重陽節插茱萸的由來: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溼,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這一天各地活動豐富:出遊、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等,並不局限於老人。
在南京,登高、賞菊、吃重陽糕,這些都是老南京過重陽節的必備「節目」。而這些活動都來源於重陽節的傳說。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時候登高望遠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登高的風俗始於東漢,從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南京的登高風俗尤為盛行。當時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極閣;城北登幕府山。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描畫了重陽節登高、佩茱萸的習俗。專家告訴我們,佩茱萸其實有它的科學依據。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溼,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南京的風俗重陽節除登高、佩茱萸、賞菊花之外,還要吃重陽糕。「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其吉祥之意。
不過,我們的記者發現,照著老傳統做重陽糕的店家屈指可數,可滿城尋找的市民卻多過往年。很多人特地從城北跑到夫子廟買重陽糕,就是想回味一下童年。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舊時南京人還用彩色小三角旗插在糕上,藉以表示登高(糕)之意,這類彩色小三角旗又叫「重陽旗」。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義。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節日詩|思鄉詩哲理詩|閨怨詩愛國詩|婉約詞詠物詩|詠史詩愛情詩|春節詩元宵詩|清明詩端午詩|七夕詩中秋詩|重陽詩詠春詩|詠夏詩詠秋詩|詠冬詩雨的古詩|雪的古詩風的古詩|花的古詩山的古詩|水的古詩
長江古詩 | 黃河古詩老師古詩|母親古詩戰爭古詩|友情古詩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我國古代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月日並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登高是重陽節的風俗,這源於一段民間傳說。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常常出來作亂,禍害百姓。一次,瘟魔製造的一場瘟疫奪走了桓景的父母的生命,桓景自己也差點在這場災難中喪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妻子和父老鄉親,下定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桓景四處訪師尋道,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在仙鶴的指引下,他找到了那座高山,並見到那位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桓景,教給他降妖劍術,桓景勤學苦練,終於練就出一身降妖除魔的武藝。 一日,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學成,是回去為民除害的時候了。」仙長給他一包茱萸葉、一壇菊花酒和一把降妖寶劍,並且密授了避邪的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瘟魔沖出汝河,但是它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後來人們就把九月初九登高的風俗看做是驅災避邪的活動。到了魏晉,登高的日期已專定於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千金月令》也說:「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菊以暢秋志。」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登高方便,還自製了一種前後裝有鐵齒的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人稱「謝公屐」。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那時重陽就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難怪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南宋時,據《武林舊事》載:「宮廷於八日作重陽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帝要親自登萬歲山,皇宮上下一起吃花糕慶賀。 可見,重陽佳節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是早已從古人沿襲下來的風俗了。 另外,在傳統觀念中,「九」與「久」同音,因此「雙九」還預示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到1989年重陽節又被立為老人節…… 【相關鏈接】 「重陽節」在日本 「重陽節」節也是日本從中國學到的。不過時過境遷,稍有不同的是,他們更注重在這個節日賞菊花。中國古代,菊花被叫做「翁草」、「千代見草」和「齡草」,人們堅信菊花有驅除邪氣、延年益壽的功效。所以在九月初九這天,人們借菊花祈求長壽。在日本,自奈良時期開始宮中和寺廟里會在重陽節設宴席賞菊。日本人在初八的夜裡在菊花上蓋上棉花,第二天用被露水打溼的棉花擦拭身體祈求長壽。同時還會舉辦一些與菊花相關的賽歌會或賞菊會。 在平安時代以前,秋收之際,村民以及百姓之間會過一種叫「栗子節」的節日,用栗子飯來慶祝。 進入平安時期後,日本開始舉辦菊花宴,對飲菊花泡的「菊酒」,插上茱萸驅除邪氣。另外還會舉行與菊花有關的賽歌會和現在所說的「賽菊會」。後來,舉辦賽菊會和賞菊會並不僅僅是在......>>
重陽節有必要晚上登高嗎?符合科學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從詩詞中能找到,古人有在重陽節登山望遠的習俗。
晚上是否登高和科學沒有一毛錢的關系,只能按當地習俗或個人喜好去決定是否晚上登高。
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我國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⑺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重陽節又稱為登高節、老人節、九九節,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往往會進行登高遊玩、賞菊花、喝菊花酒、佩戴茱萸等習俗。那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1、辟邪氣之說
重陽節登高有辟邪氣之說,古人認為重九之時,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升,天地二氣相交,不正之氣彌漫。為避免接觸不正之氣,須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氣。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非常適合登高遠望。
2、祈福和感恩
古代對山神有崇拜之情,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3、吉利之意
不過,也有說農歷九月九日具有「宜於長久」的吉利之意。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即登高會)。」因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4、登高採集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
其一:登高辟邪氣
在我國的古代,有著重九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的說法。而古人們為了避免接觸到邪氣,所以才在九九這一天登高以避邪氣。不過這一說法現在看實在有些不科學。不過,九九一般正值秋高氣爽的收獲季節,舉家出遊、登高望遠在時令上是非常適宜的.。
其二:登高山祈福
據《禮記·祭法》中有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人的生活環境比起現今要艱苦許多,最早時期人們的很多事物大都來自於才集合和狩獵,而山林中生長的各種植物和動物得以讓人類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古人們對於山特別是高山是有崇拜的。因此在舅舅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種表達人們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種行為。
其三:辭青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春季的踏青一說,實際上與之相對的還有秋季的辭青一說。據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重陽節登高去哪裡
西山游步道
這是去全國最長的一處山體游步道了,歷史悠久,綿延不斷,總長度約一百零八公里,藏在西山的國家的森林公園之中,環境幽靜美麗。
沿路有著古盪街道,留下街道,轉塘街道,雙浦鎮等古色古香的鄉鎮街道,還有這里數不清的寺廟、村落、公園景觀、以及很多的歷史遺跡,總之一條路,重陽節登高最好不過了。
來到這里,你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是十里龍脊景觀帶,另一條是百里如意景觀帶,而且支線眾多,大家可以自由選擇啊!
蕭紹古道
蕭紹古道,位於蕭山進化鎮華家墊村,又名為山陰古道、湖進古道,同樣的歷史悠久,是杭州人重陽節登高的不二選擇,也是這里人秋天很喜歡散步的地方。
沿途經過進化翻坎坡嶺、夏履蓮東村、馬家池翻古城嶺、下湖塘、紹興等各種景點,一邊欣賞風景,一邊懷念遠方的人。
而且這里還有著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古代遺跡,位於進化鎮華家墊村,全部用石料堆砌而成,做法古老,藏身於竹林之中,更顯的幽靜和悠久了。
徑山綠道
徑山綠道,我覺得這里是最具有清新色彩的登高之選了,這里泉水潺潺流過,竹海綠蔭萬畝,位於高處,仙氣繚繞,一幅古代的隱士作風。
徑山綠道,全長約十八公里,沿途經過的景觀有著徑山鎮、鸕鳥鎮海雲洞、千花里花海、山水見公園等等,大約十多個景觀串聯在一起,十分的豐富美麗。
而且這處徑山古道,兩邊多用木頭、竹子、麻繩等見這里保護起來,讓這里,不被破壞,保持著自己的天然姿態
龍門山森林古道
富陽有著四十八條森林古道,而龍門山森林古道便是最長的一條古道,這里有些陡峭,所以也是這里登山強度比較大的一處景觀大道。
但是這里沿途景點豐富美麗,有著富陽區境內第一高峰——海拔1067米的杏梅尖,巍峨高聳,還有著龍門古鎮,小橋流水,歷史悠久,是三國時期,東吳大帝孫權後代的聚集之地。
這里的居民大多數姓氏都是孫,村民古樸熱情,古鎮已有千年之久,仍舊保存完好著這里的建築,多位明清建築風格,環境靜謐古樸,十分適合登高休息,懷念親人。
⑻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也被稱為登高節,據說在重陽節的時候登高可以免災避禍,所以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了下來。除此之外,重陽節登高還有辟邪氣、祈福、感恩、採集、辭青等意。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重陽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有去登高望遠的習俗。這個習俗主要來源於一個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 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 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此就有了九月初九登高躲避災禍的風俗。
辟邪氣之說
重陽節登高有辟邪氣之說,古人認為重九之時,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升,天地二氣相交,不正之氣彌漫。為避免接觸不正之氣,須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氣。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非常適合登高遠望。
祈福和感恩
古代對山神有崇拜之情,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吉利之意
不過,也有說農歷九月九日具有“宜於長久”的吉利之意。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即登高會)。”因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登高採集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
登高辭青
重陽節還是大自然中的節氣之一,所以登高還有辭青的說法。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敬畏之心
還有一種說法是登高其實是源於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在古代的時候,人民生活困難,大自然給許多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山中生長的各種植物、隱棲的飛禽走獸以及潺潺溪流,使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所以許多人都對大自然懷著一份敬畏之心。
關於重陽節登高的古詩精選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九日登高 》唐/劉禹錫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 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唐/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登高 》唐/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唐/獨孤及
是菊花開日,當君乘興秋。風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樓。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別愁。醉歸無以贈,只奉萬年酬。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唐/韋庄
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若吟。一杯今日醉,萬里故園心。 水館紅蘭合,山城紫菊深。白衣雖不至,鷗鳥自相尋。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唐/王績
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映岩千段發,臨浦萬株開。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沉醉東風 重九》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⑼ 重陽節為什麼登高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我國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參考資料:ke./view/50679
重陽節登高的由來
重陽登高的由來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各地流傳著許多關於重陽的風俗,其中最為普遍的就是重陽登高。
我們的先人將重陽看作是吉祥、長壽的節日。由於「九」是從「一」開始的個數最高數,古人將「九」看作是吉祥、長久的「至數」、「陽數」,稱農歷九月為「陽月」,九日為「陽日」。九月九日恰是「至數」相遇,兩陽重疊,故而得名「重陽」。
重陽節登高,一般認為始於東漢。據《續齊諧記》記載,東漢年間,汝南人桓景跟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家將有大禍臨頭,你必須立即回家,叫家人用茱萸系在臂上,舉家登高。果然,九月九日這天,桓景家的家畜全部瘟死,而桓景家人聽師言而得倖免。
從此以後,每年到了重陽節前夕,靠近山嶺的人家為免遭天禍,便紛紛登山避邪。而居住在平原的百姓,由於無山可登,就在重陽這天,在自製的米粉糕上插上一面彩色三角旗,用「吃糕」代替「登高」,用三角旗代替「茱萸」,以示登高避邪之意。久而久之,重陽登高的習俗便沿襲下來。
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我國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參考資料: ke./view/50679
重陽節為何登高賞菊?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喝重陽酒
「重陽酒」即用優質糯米釀成的甜酒,於重陽節裝進小陶瓷壇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為溫度和溼度比較適宜,所以釀出的酒特別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純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於西北少數民族。
「重陽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陽節時,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長成,欲開花時,這就是製作「重陽酒」的上好的材料!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這一天各地活動豐富:出遊、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等,並不局限於老人。
在南京,登高、賞菊、吃重陽糕,這些都是老南京過重陽節的必備「節目」。而這些活動都來源於重陽節的傳說。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時候登高望遠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登高的風俗始於東漢,從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南京的登高風俗尤為盛行。當時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極閣;城北登幕府山。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描畫了重陽節登高、佩茱萸的習俗。專家告訴我們,佩茱萸其實有它的科學依據。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溼,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南京的風俗重陽節除登高、佩茱萸、賞菊花之外,還要吃重陽糕。「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其吉祥之意。
不過,我們的記者發現,照著老傳統做重陽糕的店家屈指可數,可滿城尋找的市民卻多過往年。很多人特地從城北跑到夫子廟買重陽糕,就是想回味一下童年。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舊時南京人還用彩色小三角旗插在糕上,藉以表示登高(糕)之意,這類彩色小三角旗又叫「重陽旗」。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義。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登高有什麼好處?
重陽登高有什麼好處?
重陽登高是我國的傳統習俗,那麼登高有什麼好處呢?健康專家指出,所謂登高一般是指爬山運動,一步一步往高處走,能使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環增強,腦血流量順暢。大山周圍有青松翠柏,空氣新鮮,是座天然的「大氧吧」。負氧離子含量越來越多,能促進和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對一些慢性病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早在我國古代,秋季登山的習俗就十分盛行。延至今日,重陽登山已經成為群眾性的盛大風俗和體育活動。秋季氣溫給人的感覺是不冷不熱,但空氣溫度隨著高度的上升而遞減,加之秋季溫度的日變化幅度本身就較大,山體溫度受小氣候影響也難以預料,所以秋日登山,溫度變化最為頻繁,能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地處於緊張狀態,從而提高人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登高可以增強體質,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經系統的靈敏性。在登高的過程中,人體的心跳和血液循環加快,肺通氣量、肺活量明顯增加,內臟器官和身體的其他部位的功能會得到很好的鍛煉。登高還有助於防病治病。患有神經衰弱、慢性胃炎、高血壓、冠心病、氣管炎、盆腔炎等慢性病的病人,在進行葯物治療的同時,配合適當的登高鍛煉,可以提高治療效果。
此外,山林地帶空氣清新,大氣中的飄塵和污染物比平地少,而且陰離子含量高,置身在這樣的環境中顯然是有利於健康的。登山還可以培養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當你登上高峰,極目遠望,把壯麗的山河盡收眼底時,你那愉悅的心境是難以形容的。
重陽登高,的確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節日詩|思鄉詩哲理詩|閨怨詩愛國詩|婉約詞詠物詩|詠史詩愛情詩|春節詩元宵詩|清明詩端午詩|七夕詩中秋詩|重陽詩詠春詩|詠夏詩詠秋詩|詠冬詩雨的古詩|雪的古詩風的古詩|花的古詩山的古詩|水的古詩
長江古詩 | 黃河古詩老師古詩|母親古詩戰爭古詩|友情古詩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我國古代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月日並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登高是重陽節的風俗,這源於一段民間傳說。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常常出來作亂,禍害百姓。一次,瘟魔製造的一場瘟疫奪走了桓景的父母的生命,桓景自己也差點在這場災難中喪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妻子和父老鄉親,下定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桓景四處訪師尋道,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在仙鶴的指引下,他找到了那座高山,並見到那位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桓景,教給他降妖劍術,桓景勤學苦練,終於練就出一身降妖除魔的武藝。 一日,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學成,是回去為民除害的時候了。」仙長給他一包茱萸葉、一壇菊花酒和一把降妖寶劍,並且密授了避邪的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瘟魔沖出汝河,但是它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後來人們就把九月初九登高的風俗看做是驅災避邪的活動。到了魏晉,登高的日期已專定於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千金月令》也說:「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菊以暢秋志。」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登高方便,還自製了一種前後裝有鐵齒的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人稱「謝公屐」。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那時重陽就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難怪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南宋時,據《武林舊事》載:「宮廷於八日作重陽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帝要親自登萬歲山,皇宮上下一起吃花糕慶賀。 可見,重陽佳節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是早已從古人沿襲下來的風俗了。 另外,在傳統觀念中,「九」與「久」同音,因此「雙九」還預示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到1989年重陽節又被立為老人節…… 【相關鏈接】 「重陽節」在日本 「重陽節」節也是日本從中國學到的。不過時過境遷,稍有不同的是,他們更注重在這個節日賞菊花。中國古代,菊花被叫做「翁草」、「千代見草」和「齡草」,人們堅信菊花有驅除邪氣、延年益壽的功效。所以在九月初九這天,人們借菊花祈求長壽。在日本,自奈良時期開始宮中和寺廟里會在重陽節設宴席賞菊。日本人在初八的夜裡在菊花上蓋上棉花,第二天用被露水打溼的棉花擦拭身體祈求長壽。同時還會舉辦一些與菊花相關的賽歌會或賞菊會。 在平安時代以前,秋收之際,村民以及百姓之間會過一種叫「栗子節」的節日,用栗子飯來慶祝。 進入平安時期後,日本開始舉辦菊花宴,對飲菊花泡的「菊酒」,插上茱萸驅除邪氣。另外還會舉行與菊花有關的賽歌會和現在所說的「賽菊會」。後來,舉辦賽菊會和賞菊會並不僅僅是在......>>
為什麼重陽節那麼多人喜歡去爬山
中國節日的習俗~不是有首詩就是那麼寫的嗎~~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九月重陽,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製成的一種節令美食。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⑽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這一個習俗有什麼寓意呢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