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陽節的傳說(簡短)
相傳東漢汝南縣境內有個瘟魔,每逢九月初九都會出來作惡。瘟魔奪去了恆景的父母,於是他決心防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強的仙長。他拜師練功,終於學成降妖劍術。
恆景回到家鄉,按照仙長的囑咐,在九月初九這天,發給每位鄉親一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並帶著鄉親到山上避險。當瘟魔出現時,突然聞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便不敢前進。恆景此時手持寶劍,斬殺了瘟魔自此,每逢重陽,插茱萸、飲菊花酒成為重陽節的風俗。
② 重陽節的傳說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相傳東漢恆景歷經艱險拜師學藝連成降妖劍術,在九月初九這天給每位相親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恆景此時手持寶劍,斬殺了瘟魔。
③ 重陽節的傳說課文的多音字。
重這個字。
就是多音字。
還有傳字。
④ 採桑子·重陽詩詞(注音)
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譯文
人之一生多麼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今天又逢重陽,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輝。卻勝過春天的光芒,無涯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點評
這首詞營造了一個恢弘開闊的藝術境界。詩人從大處著眼,從人生感悟落筆,擺脫了個人的榮辱得失,站在歷史的、宇宙的、人類的高度抒發一個革命者的壯志豪情。醞詞用字都非常大氣,比如「寥廓江天萬里霜」,一個「霜」字就包含了豐富多彩的畫景。
它既指「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霜葉,也指「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霜天。這樣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樹生花,群鶯亂飛」來,實在是別有風致。
⑤ 逢老人古詩帶拼音
路逢一老翁,兩鬢白如雪。
yīlǐèrlǐxíng,sìhuíwǔhuíxiē。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逢老人注釋:老翁:年老的男子。兩鬢:指兩邊臉旁靠近耳朵的頭發。作者介紹:隱巒,唐末匡廬僧,他的作品《蜀中送人游廬山》《牧童》《浮橋》《逢老人》《琴》。
逢老人路逢一老翁,兩鬢白如雪。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牧童牧童見人俱不識,盡著芒鞋戴箬笠。朝陽未出眾山晴,露滴蓑衣猶半濕。二月三月時,平原草初綠衡虧。三個五個騎羸牛,前村後村來放牧。笛聲才一舉,眾稚齊歌舞。
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騎牛又歸去。蜀中送人游廬山居游正值芳春月,蜀道千山皆秀發。溪邊十里五里胡銀花,雲外三峰兩峰雪。君上匡山我舊居,松蘿拋擲十年餘。君行試到山前問,山鳥只今相憶無。琴七條絲上寄深意,澗水松風生十指。自乃知音猶尚稀,欲教更入何人耳。浮橋橫壓驚波防沒溺,當初元創是軍機。行人到此全無滯,一片江雲踏欲飛。咐做神
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帶拼音,解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拼音版:
九 月 九 日 憶 山 東 兄 弟
(唐)王維
jiǔ yuè jiǔ rì yì shān dōng xiōng dì
九 月 九 日 憶 山 東 兄 弟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
獨 在 異 鄉 為 異 客,
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每 逢 佳 節 倍 思 親.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
遙 知 兄 弟 登 高 處,
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注釋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
(2)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3)異鄉:他鄉、外鄉。
(4)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5)佳節:美好的節日。
(6)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7)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譯文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賞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⑦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帶拼音、註解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拼音版:
jiǔ yuè jiǔ rì yì shān dōng xiōng dì
九 月 九 日 憶 山 東 兄 弟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
獨 在 異 鄉 為 異 客,
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每 逢 佳 節 倍 思 親。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
遙 知 兄 弟 登 高 處,
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註解: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憶:想念。
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佳節:美好的節日。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茱萸: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譯文: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
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
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朴
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
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
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
孑無親。
⑧ 重九的重陽節的傳統及由來
一、重陽節的傳統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二、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簡介重陽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⑨ 重陽節的傳說簡短版是什麼
民間傳說:登高尋九節菖蒲:傳說重陽節登高之俗是始於秦始皇命術士鄭安期前往嶺南尋找長生不老葯,鄭安期在白雲山覓得九節菖蒲時,不幸墜崖,乘仙鶴飛升。
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注意
重陽節脫胎於節令氣候的轉變,但節氣的確定僅僅是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必要前提。重陽節作為節日產生於漢代,至南北朝時期,各種習俗活動已基本形成。
兩漢時重陽節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並出現了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登高等風俗內容。唐宋的繁榮推動重陽節走向了鼎盛,唐代中葉,最高統治者正式確定為「重陽節」,成為法定的「三令節」(貞元五年,唐德宗下詔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三月初三為上巳節、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合稱「三令節」。在這三個節日里,文武百官休假一日)之一。
⑩ 重陽節的傳說是什麼
重陽節的傳說如下: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農歷九月九日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0)重陽節傳說注音版擴展閱讀
近現代,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盯神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敗則裂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察閉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