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老了以後,子女是不是孝順,看到哪幾個細節就知道了
人老了的時候,有些優勢還在;有些需求更多;有些優勢則轉化為了劣勢。
子女孝順不孝順,做老人的可以從這三個層面進行觀察、檢驗,就基本能夠得出大致的結論,然後做好應對准備,讓自己的晚年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煩惱。
第一,從兒女對老人現有價值的態度判斷。
老人一生省吃儉用,晚年或許能存下一筆錢,或許名下還有價值不菲的房產,甚至傳家之寶等等。如果子女經常詢問打聽,表現出極大的關心和擔憂,甚至為此和兄弟姐妹鬧起矛盾,這樣的子女是不會孝順的。
還有一些老人在兒女家生活,老了老了還得為他們買菜做飯接孩子,兒女不知道心疼體貼,回到家就是坐等吃喝,而從不幫手,甚至還嫌好道歹,這樣的子女是不會孝順的。
第二,從兒女對老人正常需求的態度判斷。
老人也是人,想吃點可口的,穿點舒適暖和的,悶了想串個門拉個呱啥的,兒女不能滿足;有的老人因孤獨還想找個老伴,兒女堅決反對阻攔,說是擔心被騙什麼的,這樣的子女是不會孝順的。
老人是長輩,老人需要兒女的尊重。但有些兒女不僅不夠尊重老人,還吆五喝六,吃飯也不等,好東西偷著吃,這樣的子女是不會孝順的。
老人是老人,老人需要兒女的理解和關心,有些兒女不關心老人的身體,不體諒老人的病痛,從不問候,也不陪伴,很少交流,這樣的子女是不會孝順的。
第三,從兒女對老人缺點的態度來跑斷。老人到晚年思維遲鈍,動作遲緩,邋裡邋遢,還有難聞的體味,這些缺點構成了老人的劣勢。有些子女不僅沒耐心,還特嫌棄,和老人從小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他們,完全不能對比。這樣的子女是不會孝順的。
當然,做老人的也不可能要求兒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或者以完美的標准去衡量兒女的孝心。兒女也有兒女的難處,而且是人都有缺點,有些老人越老越糊塗,這也是對兒女耐心的極大考驗。
所以,人老了,要清醒認識晚景的常態,泰然處之,淡然應之。只要活的明白,就能不渴求、不較真,讓自己自然而然的老去。最好是:
1.在生活能自理時,自己單過;不能自理時看情況而定,如果距離不遠就住自己的老屋,讓子女們送點飯;如果有條件就住養老院,或者花錢找護工;有病時能看好就看,不治之症可要求放棄,沒有質量的活著並不是福。糊塗到啥都不知道時就聽天由命吧。
2.如果不是太窮,最好給自己留點老本,這是老人最後的資本了。這樣,除了減輕兒女負擔,自己也可以要求某種養老方式,讓自己在老去之前盡可能少一些傷心痛苦。
人老了以後,子女是否孝順,從多方面看,不能光看錶面,要看實質,不能只看幾天,要看長久,表面孝順不是孝順,心裡孝順才是真正的孝順。
我有一個鄰居,農村嗎,鄰居家有點啥事大家都知道,因為農村人沒事經常在一起聊天。
他們家子女多,過去子女多的人家說媳婦難,他的父母就將他招到女方家做了上門女婿,農村管上門女婿叫養老女婿,就是養女方父母的老。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父親去世了,就剩下他的母親,他有四個姐姐,一個哥哥,當時他和他的哥哥商議一人負責一個老的,他負責他母親。這不他哥哥負責他父親,父親以經去世,他負責他的母親,農村有個習俗,家中有兒子的,女孩不負責養老,都是男人的事,這就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不成文規矩。
我來說說我的鄰居是怎樣養他的母親的,大家都贊成。因為他是上門女婿,女方的老人都健在,沒辦法把自己的母親接到自己家中,那樣不好辦,他給他母親蓋了兩間小房,老人一個人用也很寬敞了。
他的母親離他家很近,他每天早早起來,給母親做飯,冬季一天給老人燒火做飯,晚上等老人睡著了他才回家,夏天天暖和了,老人自己做,有時間他就去陪老人。
說句實話,這樣的生活還在繼續,他一個人養了兩家老人,我真為他的孝心感動,天底下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們應向他學習,孝順老人是我們的義務,我們應以孝為榮。
人老了以後,子女是不是孝順,得從幾個方面來看,它不是片面的,必須都要能達到才行。
一:人老了以後,子女孝順與否,是否在身邊常陪伴有句歌曲名叫:常回家看看,父母在意的兒女經常的回到身邊,即使是說說笑笑,這也是陪伴,所以伴隨也是幸福。
現在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他們都有退休金,生活來源有保障,表面上看,家裡的兒女在陪伴老人,事實是在啃老,把老人的退休金直接是挪用了,像這種陪伴,我認為,這不是孝順,相反,是嚴重的逆子。
老人是老了,也有經濟來源,如果子女們,能不用老人的一分錢,從自己的口袋上掏錢去孝順老人,這樣的子女才叫真正意義上的孝順。
有人說,子女孝順,陪伴第一,其實不然,陪伴只是孝順的一個方面,雖然老人每天在身邊,所有的支出,都是老人的,兒女只是出了時間,並不能肯定是孝順!
去年,本人的父親去世了,一年後我才知道真相。為什麼老人老了,我不在身邊,主要的根源是老人偏心,直到去年老頭子去世,我們家,我和姝姝,沒有得到老人的一分錢,而大兒子,雖然是伺候了,大兒子沒有掏一分錢,都是老頭的退休工資,最後,我和姝姝算了一筆帳,老頭子給大兒子總計88萬元,我和姝姝一分沒有。而老頭臨走時想要吃西瓜,大兒子說現在沒有西瓜,老頭去世後,身上的衣服就是40塊錢,這就是我們家老頭子偏愛大兒子的後果。
老頭子睡下後姝姝通知我時,回家一次,當時老頭還在,但大兒子直接不讓我沾邊,因為此時老頭子的身上還有錢,為了防止我和姝姝也會得到錢,大兒子就不讓我和姝姝沾邊,只要一回家,就是吵架,意思是你們不要回來。
老頭子原來就沒有病,主要的根源出在老頭子身上有錢,給大兒子知道後,大兒子想盡各種辦法,把老頭子的存摺偷去,拿走了老頭所有的錢,此時的老頭又不願意告訴我和姝姝,心裡的精神支柱沒有了,直接睡倒。在睡倒的二年裡,老頭的退休金全部在大兒子手上,他們就給老人每天吃稀飯,吃了兩年,在這兩年中,我和姝姝想送點吃的給老人,但我們沒有辦法接近老人。
之前老人是有手機的,也有我的電話,但大兒子把老頭的電話沒收了,每次我發現老頭的手機沒錢了,都會充值。但是從來打不通,沒有人接。今年聽我們家鄉的人說,老頭子在最後的半年中,曾經想跟我住,但是沒有辦法聯繫到我,雖然是我去過,沒有辦法直接到老人的身邊,因此,老頭子心裡有什麼想說的,也沒有辦法傳到我的身邊,也就無法得知老人有什麼要求了。
天下的父母們,不要偏心,不要從事情的表面上去判斷一個人,有幾個子女的老人們,在還有行動能力的時候,最好不能把經濟給子女知道,如果你們不小心暴露目標,另外的子女即使想對你孝順,也就無能為力了,因為你所偏愛的子女非常的強勢。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告訴天下的父母們,身上有錢的時候,能吃就多吃點,能喝就多喝點,不要認為你喜歡誰,就住在誰的家裡,你們自己想辦法租房子,也不要住在子女的家中,你住在他家,事實是人身自由都給剝奪了。沒有行動的自由,別的子女想孝敬你們,但你們家的大門進不去,只能在外面眼淚汪汪的看一會走路。
所以,這個提問,怎麼從兒女的行為中看出兒子的孝順,看是看不出來的,孝順的子女往往是你最不看好的。
人進入老年漸漸的失去勞動的能力,也漸漸的沒有了經濟來源了。養老生活的供給也只有靠兒女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養兒防老」。又有誰能保證兒女都是孝順父母的。其實,子女是不是孝順,看這幾個細節就知道了。
子女是不是常回家看看他們的父母 人老了以後,只要溫飽上沒有啥問題,身體也沒有大的疾病,至於錢和衣物倒不太在意。要說讓父母在意的,就是老了以後希望兒女多陪伴著自己。而不是只圖兒女常常買些東西,或者給點錢,像走戚一樣來去匆匆。雖然他們的父母也在外面前誇贊自己孩子多懂事,其實,他們心裡才有怨言呢!這不算是孝順的兒女,是「假孝順」。因此,那些真正有孝心的子女,肯定會有空就回家看望父母的。
老了以後,子女們是不是真的很孝順父母,別人看的也並不是物質方面的,而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有些做父母的,經常會和給別人說起與子女們相處的溫馨場面,比如會說,子女吃了自己做得飯受到誇獎,還吃了幾碗,還幫著洗鍋刷碗了。父母回憶跟子女相處的場面越溫馨,越說明父母與孩子們關系越融洽,子女越孝順。人老了以後,家旦的子女孝不孝順,要看他們的父母是不是跟別人聊起與子女相處的溫馨場面就知道了。
做父母的是不是知道子女具體的生活狀況子女越大越會少言寡語,就是對自己的父母也很少說話。而那些真正孝順父母的,就會經常和父母交流,會不厭其煩地向自己的父母說他正在做什麼,生活狀況怎麼樣。讓父母感知他的生活,也不用為他操心,惦念。所以,當有些父母聊起子女的時候,也只是搪塞地說,孩子們都很忙。一聽都是無奈的應付。人老了以後,子女是否孝順,別人是看做父母的是不是知道自己子女的具體生活現狀。
可憐天下父母人,做子女的,還是要多多體諒父母,多多孝順父母。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養大,他們的愛都是無私的,也並不指望子女回報什麼。當父母老了的時候,常回家去看看父母,多陪陪父母說說話,與父母心靈溝通也是一種孝順。
【@為生活而提神 】
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細節來看出子女是不是真的孝順老人?
老人著裝的整潔性。從老人的衣服鞋帽的是否干凈整潔,衛生是否達標就可以略知一二。子女孝順的家庭,老人的穿著都是乾乾凈凈、清清爽爽的。著裝不再於價值的高低貴賤,只要家裡的老人穿起來舒服得體就行了。
而那些子女不孝順的家庭,老人穿著看起來就沒有那麼干凈整潔,甚至還會顯得邋裡邋遢,絲毫沒有什麼衛生可言。因為沒有人幫他們清洗,而他們自己也無心無力打理,所以就只能穿著那樣的衣服褲子出門了。
子女孝順的老人,給人的感覺就是精神抖擻,精氣神十足,自信滿滿,到哪裡都會給人一種陽光般溫暖的感覺。許多人都願意與他們交朋友。
相反的,那些子女不孝順的老人,看上去就是精神萎靡不振,目光呆滯,給人一種無精打採的感覺。有些人甚至是滿身戾氣,猶如帶刺的玫瑰,誰一靠近就會被刺痛,讓人不敢輕易地靠近他們。
在菜市場里,一些老人為了一毛、兩毛的價格與老闆討價還價、爭論不休,除了性格養成之外,大多數有這些習慣的老人都是子女不太孝順的類型。
暫且不說錢多錢少的問題,單從他們的這種消費態度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來。只有那些子女不孝順的老人,才會表現出這種錙銖必較的消費習慣。
而那些子女孝順的老人,則很少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們能夠量力而行,對於自己喜歡,也有能力購買的東西,就會很爽快的買下來,而不是猶豫不決、左思右想。
老人生活狀況良好,心情愉快,每天的任務就是鍛煉身體,保養自己。這樣的老人大多數都是子女孝順,家庭和睦的。
而另外的一些老人卻完全相反,年紀很大,行動不便了卻還要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努力賺錢養家糊口。他們不是不想休息,而是現實狀況不允許。有些就是因為子女不孝順、不作為而導致的這種情況。
總而言之,人老了以後,如果子女不孝順,通過許多表面的細節還是能夠看出來的。相由心生,一個人的所思所想都可以通過面部表情表露出來。
一個老人過得好不好,除了他們自己知道以外,旁人也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一個做子女的人,都應該多體諒一下父母、多關心一下老人,讓他們度過一個快樂無憂的晚年生活。
這是我們作為兒女應盡的義務與責任。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美德!
孝,到底是什麼?
我講一個真人真事。一個老人,一個陌生人青年,因為偶然的機會一老一小認識了,後來,老人病,這青年時不時地去看老人。老人彌留之際寫下囑咐,
把自己的全部財產悉數留給了青年。
在這個老人身上,考,就是臨終的關懷,就是在他身倒個尿盆,買點飯,扶一把躺下或坐起。
兒女不在身邊,至少可以說是,不能行孝,或者他們是有愛心的,屁用?愛心不是行為,不是喂飯倒尿,那孝,愛心又有何用!
老人自己說,孩子都是好孩子,都忙。他呢,沒有責備他們,但是,他認為青年接受他的遺產更合適。
這個事,叫一個買賣來算,他的兒女全是傻逼。干兩也掙不了老人的那麼多遺產,包括房子,所以,他們沒有經商頭腦。他們或者以為,財產早晚是自己的,或者他們根本就不在乎老人的財產。
扯回來。孝,在干時就是三天兩頭來家看看,做些老人做不了又需要做的小事,在病中,就是打扶一把,倒尿盆,啦個呱。或概括為臨終的關懷。
孝,是行為。愛心就算了,虛頭八腦的東西,不實用。不在床前,全是屁話,我信你個鬼!
我之前也講了一個真人真事。我的鄰居,更是個高手,直接把房子賣了,把所有東西變成了錢,去玩了,算計的正好,人死了錢也基本花光了。絕對是一個很有實戰能力的精算師。他乾脆,不用孩子來孝順了!
所以呢,叫我說,去他娘的兒女吧,我管你孝不孝的,自己的命自己打理,到哪一天算哪一天。你忙嗎?好的,那就忙你的去!
斤滴,老人,別等著兒女的孝了。就撒丫子活自己的吧!
凡事人都會老去,世界上沒有長生不老的神仙,所以是人都肯定會有此經歷的。
人老去之後,喪失了創造價值的能力,為求生存還得索取。
作為血脈後代,子女們無任何理由推脫贍養父母的責任,更應該理所當然擔負起供養自己父母的義務。
正是由於有這種美德的傳承,才使得中華民族一代一代延續到今天。
人老去以後,由於各種功能的衰退,對子女的依靠就達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
若是子女孝順,自己的生活將會過得挺美滿,若是子女不孝順,生活中你至少有凄涼所在。
人老去以後,子女們是否孝順從以下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來。
首先看行動。
人老去之後,衣食住行受到諸多限制,當你生病的時候,子女們是在第一時間尋醫問葯,若是病情嚴重及時把你送到醫院去。無論花多大的價錢都想方設法進行救治,從這一點上講,兒女們的表現證明了,他是用行動關愛你,這是孩子們孝順的表現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由於功能的衰退,在飲食上,要求可能要特殊一些,子女們能做到盡量把飯菜煮來符合你的胃口,使你每天能吃的開心。
有這樣的子女,細心從飲食上照料自己,老年人應該感到滿足。孩子們算是從根本上關心自己。
所謂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道理。孩子們能做到這步。這也是孩子們孝順的表現之一。
當老了之後,對穿著的要求不是很高。孩子們能時常給你買新衣服,勤跟你搞個人衛生,使你保持得乾乾凈凈,身上清清爽爽,盡量少帶老年人的異味。
子女們能夠做到這一步,那是他用心在照顧你。
從這一點上講。你應該感到滿足,孩子們盡心了。
人老去之後最怕孤單,如是夫妻健在。老兩口互相體諒,生活還是會過得比較理想。
很多時候,當一個人老去他的子女們還在為生活奮斗。
無論是和孩子們住在一起還是單獨住,子女們能定時或不定時來看望自己,陪你聊天,逗你開心。
有這樣的子女們,你應該感到滿足,孩子們能從精神上關愛你。這是孩子們從內心深處盡孝的表現。
其次看心理
人老去之後,子女們是否孝順除了行動上的吃穿住行是否照料到之外,還要看他的心理。
首先他心地善良,把供養父母作為自己的己任,從思想上根本想到的就是你。他的這種理念就會支配他,他就有具體的行動。
其次,他是做到真情實意,不在外人面前一套,在家裡又是一套。
始終如一的用真心對待你,有這樣的子女,你會感到很幸福。
最後是善於處理好家裡老幼關系,讓家裡所有人都把你這個老人當作一寶,無怨無悔的照顧你走完人生之路。
生活在這樣家庭的老人,自己應該感到滿足,而且全家人都孝順你,其樂融融一家人,這是美好傳統的寫照。
總結以上幾點,人老之後。子女們能從物質上滿足你的要求。從精神上滿足你的需要,這就是孩子們孝順的具體表現。
人有生老病死,更要吃穿住行。
有首歌,這樣唱,中國老百姓,最認這個理,家和萬事興。
孝敬父母不是掛在嘴邊,而是用實際行動。
只有真正做到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人,他才是真正的孝順兒女。
本來本文應該結束了,一點畫外之題,作為老年人,千萬不要倚老賣老。也不要對子女們求全責備,凡事適可而止,不要弄得家裡矛盾重重,你不開心,孩子們也挺難受。
以上這些是我的真實感受,因為我和耄耋之年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雖然他們給我帶來諸多不便,但是我從無怨言。
心裡一直想到自己身體發乎父母,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我。
因為心裡陽光,所以所有的不快都會象微風一樣慢慢逝去。
因為我深深地清楚,我是父母的孩子,我對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的。所以我無怨無悔。
祝天下父母安心頤養天年,願天下子女拿出實際行動,孝順自己的父母吧。
子女們,你們的行動,更是你們孩子的最好榜樣。
若是你做到了孝順父母,當你老了之後,你的孩子會用同樣的方法孝順你。
我們中國人都善良,而百善孝為先,凡是孝順父母都有好報。
有句古話說,不信但看檐前水,點點落在舊窩地。
人老了以後,子女孝不孝順,看到哪幾個細節就知道了?
人老了以後,子女孝不孝順主要看幾個點就可以知道了!
一老人生病子女是否同去看病,住院了子女來探望不探望,當然因工作原因的例外。
二老人在家生活是否經常噓寒問暖,關心生話起居,給老人買點喜歡適口的食品,禮品。
三老人的正常需求能否得到滿足,不正確的除外。
四有的子女自己有時間做家務,但大齡老人自覺代勞,子女不知慚愧呀還沒有羞恥感,應該讓大齡老年人歇歇了。
一個子女孝不孝順老人看以上幾個情節就能知道八九不離十了。
人老了以後,子女是不是孝順,看到那幾個細節就知道了?
子女是不是孝敬老人從很多細節都可以看到,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是否關心老人的身體。人到老年一般都會有三高等基礎疾病,而這些疾病往往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威脅到生命。所以。孝敬的子女一定會對父母的血壓,血糖,血脂了如指掌,如果已經患病,也會經常不斷的提醒他們按時吃葯,控制住各項指標。以防並發症發生。另外一種威脅老人 健康 的就是癌症,據報道,50歲到80歲是癌症的高發年齡段,但是早發現早治療可以使癌症的治癒率大幅提升,死亡率大幅降低。所以孝敬的子女一定每年都會帶父母去做一次 健康 體檢,在他們的心中,父母的 健康 高於一切,一旦父母身患疾病,兒女會付出全部的時間精力去照顧他們,為了能治癒父母的病哪怕傾家盪產他們也心甘情願。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母親在50歲時查出肝炎,當女兒知道肝炎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後,從母親50到80歲長達30年的時間里,每半年甚至3個月帶母親去醫院檢查身體,在母親80歲這年的體檢中發現了非常早期的肝癌,盡管因為發現的早做了手術沒有生命危險,可女兒還是非常的難過和擔心。可見這是個多麼孝順的女兒,讓人非常感動。
子女是不是孝順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孝敬的子女一定會經常回家看父母,他們絕對不會用工作忙做為托詞。如果實在太忙也會經常打電話。父母的生日等重要的日子,他們絕對不會無故缺席。
有孝敬兒女的父母們,時刻都會感受到子女無微不至的關心,他們生活的非常幸福,非常有安全感。
個人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看!一,看看老人的穿著,並不是穿名牌就是孝順,主要是看老人穿的衣服是否合身,衣服是否干凈!是否得體!如果以上都符合,哪怕是粗布衣服,乾乾凈凈,合身合體,也可以看出老人生活的很好,孩子很孝順!二是看看老人的精神面貌,如果老人紅光滿面,慈祥可親,那這個老人生活的一定很順心,很如意,當然孩子們也一定很孝順!三是看看老人生病的時候子女們的表現,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很現實,也很真實!如果老人生病,兒女不怕麻煩,想盡辦法給老人看病,而且對待老人有耐心,不亂發脾氣,捨得為老人花錢,而不是敷衍,這樣的兒女我覺得也是孝順!我的老父親就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年痴呆症患者,雖然他最近一年一直不知道我是誰,但是看著他每天粘著我,跟著我像個孩子一樣,我感覺特別幸福!
② 子女長大後是兒子孝順還是女兒孝順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吧,總是有兒子孝順的也有女兒孝順的,就像人裡面也是有好人也有壞人的,其實有些時候也不能說沒有陪在身邊伺候就怪兒子或女兒不孝順吧,孝順怎麼定義呢,像我外公有四個孩子,前年外婆生病了,因為我大姨跟小姨離外婆外公最近,所以出了醫院都基本都是她們兩家輪流照料的,我舅舅呢,離外公她們二百多公里,肯定是不可能一直守在外公外婆身邊的,但是剛生病在醫院時都是舅舅忙前忙後的,我媽呢,離那兩千多公里呢,當然是沒有去看望外公外婆他們的,不過他會時常打電話跟他們聊天視頻,因為外公外婆他們都有退休工資,所以一般我媽給他們老人家錢都不要,沒辦法,每次我媽回去都會買許多東西給他們,還會帶給大姨小姨舅舅他們,說你們辛苦照顧爸媽,就算是點心意吧,外公外婆年輕的時候還會常來看看媽媽,一呆就是個一年半載的,有時候也會去舅舅那裡,一過也是幾個月,現在人老了,不太方便了,所以都是大姨小姨陪著他們,前年外婆生病了,媽媽也是去過了好幾個月才回來的,這樣我該怎麼評判是兒子孝順還是女兒孝順呢,長大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不一定時刻的陪著老人身邊,但我覺得只要他們有這份孝心就足夠了,每個人對孝順的定義不同,有的人可能喜歡表面的認為一直給老人買東西就是孝順,有的人覺得陪伴就是最孝順的,不管兒子還是女兒,你要是希望他長大了孝順,從小就給她做個好的榜樣吧
③ 老人偏心的兒子孝順嗎
老人偏心的兒子孝順嗎?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多子女的老人,偏愛某一個孩子的現象實屬正常,沒什麼奇怪的,畢竟一個人一隻手伸出來,五指還不一樣長呢。
5.這孩子從小就幫老人持弄家務,時常為老人分擔憂愁、分擔家庭重擔。日久贏得老人偏愛。
6.在兄弟姊妹中,或許這孩子不是老大,但家裡無論發生什麼事,這孩子總是沖在前面,擔當起家庭的責任。減輕或減少家人負擔和壓力。老人看在眼裡,日久必然有所偏愛。
以上,還有很多可例舉的,真是數不勝數。
二、偏心的孩子會不會孝順,存在兩說。
1.孩子一直很懂事,知道父母含辛茹苦,養育自己很不容易,所以一直都非常孝順。
2.或許老人在當初,處理孩子兄弟姊妹之間的矛盾時,一時有失公允,讓這一直偏愛有加的孩子,記恨在心,日久難以排解,逐走向深度記恨,孝順老人就難於談起。
3.這孩子從小就驕生慣養,養尊處優。因沒有受到老人良好的教育,待人接物從不注重細節,不知眉眼高低。隨時間推移逐漸養成自私自利,目中無人。那裡還能想到去孝順含辛茹苦的老人呢?
4.老人對子女教育從不放鬆,對孩子兄弟姊妹間矛盾處理上,若出現偏差,總會在第一時間,當孩子面說清楚,說明白。雖說對某一個孩子會有偏愛,當在“大局”處理上還是公平公正的,同樣會受到孩子們尊重,孩子們必然對老人孝順有加。
以上例舉還有多種。但有一點可以說明,“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做晚輩子女,孝順老人是天理,是天責。
④ 男孩子孝順的多嗎
不多,也不少。孝順孝順,能做到一個「順」字也好。男人,不僅要孝順岳父母,也應孝順父母。夫妻應該平等,自然對雙方的父母也應平等。人人都會老的,設想一下自己變老後的情景吧。孝順父母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利人利己的優良家風!
⑤ 子女孝順父母嗎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老人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也是不可言喻的。在親人離世前,如果不能見上最後一面,我覺得會成為很多人終生的遺憾,這就是親情,即使不孝順的人,我覺得如果沒有見親人最後一面,他也會感覺非常遺憾。
總之,孝順的子女介意見最後一面,那是因為親情,不孝順的更介意見最後一面,因為他們關心的是遺產,為了不給老人留遺憾,為了最大限度的維持家庭的和諧,我覺得在這個時刻,最好一家人陪伴在老人身旁。
⑥ 父親不孝順母親孝順那兒子會孝順嗎
父親不孝順母親,那將來他的兒子也不會孝順的,因為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師,父親是怎樣對待他母親的兒子將來也會怎樣對待他。
⑦ 父母越嚴厲,孩子長大越孝順嗎
父母越嚴格,孩子相對來說孝順得比較多。其實孝順不孝順,最主要得還是要看父母得引導以及父母是否給孩子做了一個好的榜樣。
父母對孩子嚴厲有利也有弊,下面是弊端
1、影響親子關系,過於嚴厲得父母會疏遠與孩子之間得感情。
2、父母過於嚴格,會使孩子失去自我判斷得能力,從而沒有主見。
3、過於嚴厲得父母有可能是把以前自己沒有完成得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得心理壓力。
4、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青春期得時候會更叛逆。
5、造成膽小、懦弱得性格,做錯事情害怕被家長懲罰,從而做事都是小心翼翼、畏手畏腳得。
好處:
1、往往嚴格得家庭子女孝敬父母得比較多。
2、嚴厲得家長可以很好得磨練孩子得意志,不讓他養成散漫得、任性得性格,能幫助孩子在未來得競爭中能直面挑戰。
3、嚴厲得父母,孩子不敢任性、放肆。
4、孩子容易養成良好得生活習慣。
其實,父母可以嚴厲,但是得把握好這個「度」,嚴厲使用在恰當時機下,是不會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得關系得,那麼孩子自認就孝順,如果嚴厲使用不當時,肯定就會影響親子關系,那麼孩子就有可能會不孝順得。
⑧ 兒子和女兒哪個更孝順
都孝順。根據查詢顯示:兒子和女兒都是你的孩子,他們都是在你的呵護與培育之下長大的,他們會在你年老的時候,生病的時候照顧你,都是很孝順的。
⑨ 兒子是不是沒有女兒孝順生了四胎都是兒子沒生出女孩,我老了是不是沒人孝順我了
說一下個人的看法 ,兒子和女兒都是有孝心的 ,等父母老了以後,都想用自己的能力 ,贍養自己的父母 ,但是,卻有很多的客觀因素存在 。
其實你沒有仔細想一下 ,看一下社會的普遍現象 。其實兒子都是好兒子 ,女兒也是好女兒 ,為什麼都會感覺女兒很孝順 ,到了兒子那裡,就會產生一個問號 ?就是因為 ,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 ,不管這個家庭的女人有沒有領導能力,理財能力 ,就是有一點共性 ,把這個家庭的所有錢財,都攥在自己的手中 ,美其名曰,男人有錢了就變壞 ,從而控制男人的錢財 ,每個月只給必要的花銷 。那麼問題就來了 ,等到自己父母需要養老的時候 ,這個兒子已經達到了中年 ,但是他沒有經濟自主權 ,沒有錢 ,他拿什麼去孝敬自己的父母 ,光靠嘴皮子也不現實 ,和自己的媳婦兒要 ,如果自己的媳婦不給 ,也不能因此夫妻之間吵架 ,影響家庭的和諧 ,這個兒子只能無奈 ,心有餘而力不足 ,委屈自己的父母 。
所以說對於你來說 ,兒子是自己教育出來的 ,肯定沒問題 ,那麼,就應該在自己兒媳婦的問題上 ,好好的,給兒子把把關 ,實話實說 ,這也是為自己著想 ,有個好兒子 ,不如有一個好兒媳 !個人的一點兒理解,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
⑩ 兒子長大後愛不愛父母從小就能看出來,有以下表現都是孝順孩子
文|文兒
周六的時候去表姐家做客,表姐剛一進門,三歲的小豆丁搖晃著小身子跑出來了,然後從鞋櫃里摸索出一雙拖鞋放到表姐腳下。當時我就驚呆了,我說小豆丁怎麼這么懂事?表姐笑著說,別看小豆丁年紀小,但是心思卻很細膩,不但每天都會說媽媽,我愛你,每天下班累的時候,他還會逗我開心。聽完之後,我更覺得,豆丁長大之後肯定是個孝順的孩子。
都說孩子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父母千萬不要小看了孩子,小孩子在兒童時期是身心發展最快的時候,也是品性形成的關鍵期。如果孩子從小就對父母有以下表現,那麼孩子長大之後也不會差,多半是個孝順的好孩子。
如果孩子從小就親昵父母,像個跟屁蟲一皮培樣喜歡在父母後面,甩都甩不掉。那麼父母應該感到幸福,因為越是黏人的孩子,長大之後就越知道跟父母親,越懂得孝順。父母在面對家裡的小黏人精時,要有耐心,不要煩,更不要發脾氣,因為這種壞脾氣會讓孩子害怕,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疏遠父母,不利於親子關系的培養。
記得我同事和我講,她在切菜的時候,不小心切到手。其實就是一個小傷口,他老公不管不問,反倒是兒子捧著她的手,一邊吹,一邊流眼淚,心疼的樣子,讓她心裡暖暖的。直到現在兒子上了初中,她說每次她過生日,還有節日,兒子總是第一個送上祝福。所以你看,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有心的,如果孩子真的在乎父母,那麼他們就會給予父母全部,連就愛也毫無保留。而長大後孝順的孩子,往往都很心疼父母。
有的孩子從小就比較護食,尤其是自己喜歡吃,喜歡喝的,總是霸佔著,不捨得給別人分享。如果遇陵腔到這種情況,就需要父母好好的教導和引導,讓孩子懂得分享,不然長大之後也會變成一個很自我,並且自私自利的人。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就懂分享,懂禮貌,即便是遇到自己再喜歡吃的食物,都捨得給父母分享,給周圍人分享,那麼不得不稱燃汪唯贊,這種心有大愛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會成為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就像是一顆小樹苗,父母就要辛苦澆灌,平時修修剪剪,才不會長歪,假以時日,才能夠長的正直挺拔,為家人遮風擋雨。
【話題討論:你認為兒子長大之後,真的會「娶了媳婦忘了娘」嗎?作為父母,有指望過兒子成家立業之後盡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