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孔子曾子的孝道思想及對當今大學生孝敬父母的啟示
簡述孔子曾子的孝道思想及對當今大學生孝敬父母的啟示如下:
孔子孝道的現代意義在於孔子孝道有利於培育人們的感恩意識,有利於弘揚家庭美德,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和有利於促進良好道德觀的形成。
首先,感恩,是社會權利與義務對等的道德天平, 是道德良性互動的一種潤滑劑, 也是社會正義的內在要求。孔子的孝道思想有利於培養人們的感恩意識, 使人們感恩父母、感碼廳恩師長、感恩他人、感恩社會、感恩歷史。以感恩的心創造快樂的人生。
其次,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只重視自己的小家,無視對父母的孝敬,遲鏈隱甚至有的兒女還虐待老人。有了孝的進入, 家庭成員的關系會進一步拉近, 從小事做起, 真正對父母盡孝。
第三,孔子孝道思想飽蘸著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關心和愛護, 富有人文主義喚差情懷。
要想達到社會的全面健康的發展, 我們就要弘揚孝道, 孝敬自己的父母, 從而減少社會和企業的負擔, 形成健康的循環發展模式。多為社會做貢獻也就是為自己做貢獻, 近看可以增強綜合國力, 從長遠看會造福子孫後代。
最後,傳統倫理型文化是建立在孝文化基礎上的, 因為孝文化所處理的是父母子女關系, 是中國道德觀念的核心, 並從家庭內部的孝推廣到社會上, 達到泛愛眾, 最終, 形成了我們民族孝的文化心理性格。我們在心裡樹立起孝敬父母的觀念, 才有可能去孝其他老人。
Ⅱ 論語孝的句子及感悟
論語孝的句子及感悟
1、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2、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3、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如果多年不改變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4、 夢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夢懿子問怎樣才是孝。孔子說:「不要頂撞父母,不要違抗父母的意願)
5、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擔憂,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6、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今說的孝,只是能夠養活父母。說到狗、馬,也都能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尊敬,和養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7、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總是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最難。遇到事情時,子女為父母效勞;有好吃的,讓父母享用,僅僅這樣就算是孝順了嗎?其實還不夠。)
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伺候父母,對他們的過錯要稍加規勸,如果自己的規勸沒有被聽從,仍要尊敬他們,不加違抗,擔憂他們但不怨恨他們)
9、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時候,不去遠方求學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訴父母去的具體地方)
1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多年不改變忘記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盡孝了)
1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們的高壽,自己長大了而高興,一方面因為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
Ⅲ 如何理解孔子的孝道
老人要求子女做的事,即使不合法又不合道德,子女也滿足老人,這就是愚孝。雖然百善孝為先,但是當子女遇到這樣問題時,應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來說服老人。
關於孝的問題,孔子也不是主張愚孝。在《孔子家語·六本》有這么一個故事:孔子的學生曾參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參有了過失,鋤草時,誤傷了苗,他的父親曾皙就拿著棍子打他。曾參沒有逃走,站著挨打,結果被打休克了,過一會兒才漸握握中漸蘇醒過來。曾參剛醒過來,就問父親:"您受傷了沒有?"魯國人都贊揚曾參是個孝子。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以後告訴守門的弟子:"曾參來,不要讓他進門!"曾參自以為沒有做錯什麼事,就讓別人問孔子是什麼原因。孔子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舜的事嗎?舜作兒子時,父親用小棒打他,他就站著不動;父親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親要找他幹活時,他總在父親身邊;父親想殺他時,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他。現在曾參在父親盛怒的時候,也不逃走,任父段山皮肢親用大棒打,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殺害,難道還不是罪過嗎?"
Ⅳ 孔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感受
孔子的故事攔液逗告訴我們的感受如下:
令我敬佩的是孔子的謙虛,在故事《兩小兒辯日》中就體現了出來,當時孔子聽了兩個小孩兒的話後覺得兩個孩子的話都很有道理,埋笑但他自己也不知道正確答案,於是,他沒有不懂裝懂,而是對兩個孩子說「兩位小朋友,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們讓我回去想想吧!」
孔子就是這樣的謙虛,沒有不懂裝懂,他這樣的好習慣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幾個人能做簡賣到。這讓我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正因為這樣,孔子學到了更多的知識,開闊了眼界,使自己變得更加博學,最終成為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孔子一生都有著極高的政治熱情,即使在遭受打擊、排斥、嘲諷,甚至圍困的時候也仍然不減,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他不辭勞苦,用了一生大部分的時間,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奔走游說。文章用了相當的.篇幅,真實的講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動,寫的生動具體,形象逼真。
讀完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了:雖然孔子在很貧窮的情況下生活,但是他仍然努力學習,還成為了偉大的教育家。現在的我們生活在這么好的年代裡,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Ⅳ 孔子關於孝道的故事(子夏問孔子關於孝的道理)
1、孔子孝道的故事。
2、孔子孝順的故事。
3、孔子論孝的故事。
4、孔子孝母的故事。
1.孔子三歲時,父親不幸過世了,而由母親顏氏來撫養。
2.仲尼自幼聰穎過人,而且事母至孝。
3.顏氏為了仲尼的將來,特地將當時有名的學者請來,教導仲尼。
4.在母、嚴師的教導下,仲握宏御尼把當時所有的書籍冊冊讀通。
5.而且對自身的學術和品德修養,更是不時的注意和求進。
6.所以在年輕時的他,就已略有名望。
7.後來,孔子在魯國教學,宣揚仁愛之道,來自各方的學生,多至三千人,有特殊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
8.他教學生是身教重於言教,而段岩且依各人的性向,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
9.並且常常以不學禮,無以立來教導學生。
10.另外,孔絕基子還從事著述工作,把偉大的仁愛精神傳揚開去。
Ⅵ 如何理解孔子的孝道
1、養親是孝的最低層次
孔子的孝是對西周以前的孝進行改造,更加突顯孝的人文意味。能養是對父母孝的基本要求,能養就是孝。能養是對孝的基本要求。奉養保證了父母的物質需求,但作為人類還有更高的需求。人類的高需求說明能養是孝的最低層次。
2、敬養是孝的較高層次
奉養是對父母物質需求的滿足,僅是物質供養不能體現孝的人文特質。「敬」著重發自內心的自覺自願。孝不僅是能養,更重要的是對父母的敬。如果僅僅做到養,那和動物沒有區別,對父母的敬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標志。敬是尊重父母,對父母和顏悅色。
敬是建立在對父母深愛的基礎上,有深愛之情而發出,如無此情,只是奉養不足以稱之為孝。孝應是物質供養與精神敬愛的統一。敬愛父母,還應對父母進行勸諫。父母有錯,要對父母進行微諫,從而不使父母陷於不義之地。
3、「繼志述事」是孝的最高層次
「繼志述事」是對合理之政應當之事的傳承,而對人生的探索和反思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永恆的追求,這種追求是最高層次的。
對人生的關懷,孝表現為對父母無時不在的關愛,父母最擔心的是子女生病。為人子女應理解父母的心境,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做事謹慎,關心父母。將心比心,以父母愛子之心愛父母,這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6)有關孔子孝敬的故事感受擴展閱讀
孔子不提倡愚孝:
父母都是平常人,也會有缺點和錯誤,孔子允許子女勸諫,只是要注意方法。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如果他們不聽,還尊敬他們,不觸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怨恨。
《孔子家語·六本》記載了一件事情:曾子在瓜田裡鋤草,不小心斬斷了一棵瓜苗,其父曾皙就拿大棍子打他,打得曾子趴在了地上。孔子聽說就很生氣。就教訓說:「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盛怒之下,用大棍子是能打死人的。一旦打死了人,父親就犯了法。這當然不行。所以,孔子的教導是,小棍子打就受著,大棍子打就逃跑,不能等著被打傷、打死呀。
Ⅶ 關於孝道的感悟(四)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距今已有2500多年,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稱為萬世先師。他認為:「孝,德之始也。孝為什麼是德之始呢?《論語學而》篇記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他認為孝悌是一個人從小就應具備的基本品德。從小就應具備,所以為「始」。
關於「孝」的具體內涵,孔子有三種觀點:
1.孔子認為,孝養父母必須敬。如果只養不敬,與養犬馬確實沒有什麼區別。話是不好聽,但很有道理。
2.孔子認為,子女不能讓父母為其行為擔憂。也就是說,子女讓父母省心才算孝。我曾詢問12歲的女兒什麼孝?她說就是讓父母省心唄。哈哈,小丫頭挺厲害,竟然和我們的孔老夫子的觀點一致。
3.子女必須維護父母的聲譽。
我覺得第三條也特別重要。所有的父母對孩子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子女是他們全部的寄託與希望。如果社會上指責一個年輕人品行不端,往往都說,那時誰誰誰的兒子或女兒,或者說誰誰誰的兒子或女兒如何如何不怎麼樣。這不就是傷及了父母的名聲了嗎?這就是不孝.如果我們做子女的事業有成,那就是他們驕傲的資本。前幾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分享的一個視頻,養老院里的四位老人攀比兒女,一個老人說我女兒是領導,另一個老人說我女兒是大學教授,第三位老人拉著長腔說我女兒是行長,最後一位老人說,我女兒是小仙女。這些老人們在談論兒女的時候真的是滿臉的自豪啊。當然,在生活中平平淡淡的人最多,俗話說得好,都坐轎誰來抬啊,但是我們勤勤懇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盡力的照顧好我們的老人,照顧好我們的家庭,不讓老人擔心,少讓老人為我們操心,這不就是孝嗎?
儒家文化提倡孝道要推及於人,就是把孝道推廣開來,孟子(孔子的再傳弟子)在他的作品《孟子.梁惠王上》寫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指的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也要尊敬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如果把孝道文化延伸的話,尊重他人,忠於祖國,濟世救人等也是孝,是大孝。
大家一定記得2020年春節,新冠病毒來勢洶洶,正因為如此,我們都閉門不出,防止傳播感染。但是那些奮戰在疫情最前線的白衣天使,他們穿著繁瑣的防護服,戴著厚重的防護鏡,他們夜以繼日的戰斗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防護服已被汗水濕透,臉上也留下了深深地口罩的勒痕,有的甚至在臉上磨出了水泡。為了避免感染,年輕的護士剃掉了自己秀美的長發,她們是最美的光頭逆行者。84歲的老院士鍾南山,臨危受命,搭上前往武漢的高鐵,前往抗擊疫情的前線;73歲的李蘭娟教授,知道國家有難,她毫不猶豫前往武漢,堅定地說出她的誓言:「我打算長期待在武漢,與那邊的醫護人員一起奮斗!」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忠於自己的崗位,忠於祖國,這就是大孝。
今年春節剛過,軍方披露了一個重磅消息,中央軍方表彰去年6月份加勒萬河谷沖突中的四位犧牲的軍人,並介紹了中印邊境沖突的內幕,去年6月份,在祖國的西部邊陲,外軍(我們都知道就是印度軍隊)公然違背與我方達成的共識,越線搭設帳篷,悍然越線挑釁,團長祁發寶本著談判解決問題的誠意,僅帶幾名士兵前去交涉,卻遭到對方蓄意暴力攻擊。祁發寶曾在國境線怒斥外軍:不想打就滾。這就是中國軍人的血性。在沖突中,團長祁發寶站在最前面的河水中,伸出了雙臂,攔住了越線前來的大批印度士兵,身負重傷。四名烈士中,最年輕的陳祥榕只有19歲,王焯冉,肖思遠只有24歲,陳紅軍,只有33歲,還有四個月他就要做爸爸了。他們的生命是那麼年輕,他們是鐵骨錚錚的軍人,但也是凡人。他們是誰的兒子,誰的父親,又是誰的兄弟呢?大好河山寸土不讓,寸土必爭,他們是在用生命捍衛領地的完整,他們對於祖國,對於黨和人民高度忠誠,向他們致敬!這就是大孝。
這世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因為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這世上哪有什麼天生的英雄,只是因為祖國需要,才有人願意犧牲自己,成為英雄。
長大了,有了孩子才懂得,父母能把我們養育成人,給了我們健康的人格和體格,就是最大的付出。年少不知父母恩,半生糊塗半生人。門前有車不算富,家中有娘才是福,父母本是在佛佛,何須千里拜靈山。孝敬父母讓他們感受到愛,感受到孩子的孝順,就是我們最大的修行。
從古至今,孝的故事永不落幕,無論什麼時候,孝都不會過時。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孩子如生命。別再抱怨父母就那點本事,別把年邁的父母看成是我們的累贅,父母是唯一願意拿命換你安康的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之愛情深似海,如果我們的父母還在,請別讓他們覺得活著只是等待死亡。讓我們用自己所能達到的能力,盡一份孝心吧,讓我們的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安享幸福的晚年。
Ⅷ 有關《孔子》的讀後感作文500字
有關《孔子》的讀後感作文500字
我讀了《史記》中孔子的故事,知道了孔子姓孔,名丘,字作文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下面由我給大家帶來《孔子》的讀後感作文,一起來看看吧!
讀《孔子》有感
我讀了一本書,名字是《孔子》。
孔子生下來很窮,他三歲的時候,爸爸就死了,他和媽媽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它不像其他兒童一樣玩耍,而是學習禮儀。他媽媽死後,他開始立志學習,只要他不會的都要仔細地詢問。40歲的孔子想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開始當官治理國家,可是大官們都不聽。他想尋找一個更好實現理想的地方,就開始周遊列國。在途中,他收了許多徒弟,回到了故鄉,寫下了《春秋》這一本書。他死了以後,弟子們為了紀念他,寫了《論語》這一本書。
「昔仲尼,師項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在周公的太廟里,不停地問這問那。我也要像他一樣勤學好問,想方設法解決自己不會的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只要有不會的就去問。孔子每天都在大樹下大聲朗讀。我也要像他一樣堅持學習,節約時間,堅持做到每天早晨都大聲朗讀。
《孔子》真是一本好書。
《孔子》讀後感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橋閉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嫌攔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芹消胡;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准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讀《孔子》有感作文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說的,出自《論語。為政》
孔子是一個「頂天立地」的高人,他不但是外形上的高人,從歷史意義上來說,他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高人,他以一個窮苦孩子出身,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以一己之力,鑄就華夏子民的心理模式,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成為了後人心中的「聖人」。
今年暑假,我有幸讀到了亦歌著的《孔子》,對這位「聖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雖然生活清貧,卻始終未動搖過對知識的渴求,「學而不厭」是孔子一貫學習的作風,在學習上,孔子必定將所學學通、學透,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孔子怎樣用指法音調去彈一首曲子,孔子認真聽講並反復練習,一連幾天老是練同一首曲子,師襄子說「這首曲子你已經學會了,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卻說「老師,曲子的調子學會了,但奏曲的技巧還未學好」,又過了一陣子,師襄子就他學新曲,可孔子卻說還未領會曲子的神韻和志趣,又過了一陣子,他認為自己還未體會曲子的作者和為人風貌,一直不停地練,直至體會出曲子的作者必為周文王為止,使師襄子大為佩服,並認定發揮和光大音樂的希望在孔子身上。而聯想上自己學音樂,不肯吃苦,能偷懶就偷懶,小提琴或笛子,爸爸媽媽讓我多練一會兒,我練那麼一兩遍就說自己已經會了,或是累死了,死活不肯多練,學別的東西也是如此,只求一知半解,只要會一點兒,就自認為自己已經學會了,不肯再學。
讀完《孔子》,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特別是他學習的精神,知道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自己肯下苦功夫,每一樣東西都一心一意地好好去學,一定能學好!
Ⅸ 孔子論孝給我們帶來了哪些現實啟示請從十則中任選一條說一說你的看法。
給我們的提示就是真正的孝順呢並不是幼小,其實孔子的很多理論都很符合當代的觀念呢。
Ⅹ 談談你對孔子論孝的理解
孔子作為在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一生對後世的影響真的是很深很深。
為什麼儒家文化把孝當作百善之首,就是因為在中國文化的總體傳承茄答胡就是天大地大父母為大,既然父母為大作為後人後備就應該尊重尊敬父母,尊敬大者。
父母生我們,養育我們,他們的無私是真的值得我們去尊敬去孝順的舉猛,如果說不孝,真的是天理不容。
也許現在社會對於孝的理解就是有養,到處是養老院等福利單位,但是我想問下犬馬皆能有養,老人有養真的就算孝順了嗎?我是比較懷疑的。
所以我是比較認同中國傳統的孝悌文化文化的,對父母不光是顫攔有養,還應該有愛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