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培養孩子孝順懂事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
如何培養孩子孝順懂事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 培養孩子如何 如何培養孩子孝順懂事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 如何培養孩子孝順、乖巧呢?我們家長自己首先就要樹立榜樣喲,「養兒防老」是我國的傳統觀念,越來越多的不孝順的子女,的確讓家長們心有餘悸,所以孩子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如何正確教育孩子,首先我們做父母的就要以身作則。 家長會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1、家長不要經常打罵孩子 如果經常打罵孩子將會讓孩子內心埋下仇恨的種子呢,很多孩子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還有脾氣暴躁的家長們,看到孩子犯錯經常會動不動就大孩子。曾經有個4歲的寶寶,在玩玩具不小心弄濕了地面,媽媽看到後打他,孩子覺得媽媽一點都不愛自己了。 如果不分青紅皂白的就去打罵孩子、指責孩子,將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也會讓孩子失去信心,更是會誤導孩子們,更是埋下日後仇恨的種子了。 2、溺愛孩子會讓孩子今後不孝順 有的家長,只要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物質條件統統滿足,還有的家長追著孩子喂飯。這樣過分的你愛將會讓孩子不懂得如何分擔家長的負擔,不懂得如何鍛煉自己,更不會自立,自然也就不會在將來孝順父母。 3、過於啰嗦的父母讓寶寶反感 總擔心孩子長不大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所以經常在生活中囑咐孩子,其實過於啰嗦的囑咐更容易讓孩子反感呢。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養成了跟父母頂嘴的習慣。父母認為關心孩子反而讓孩子煩躁、孩子不領情,久而久之代溝就有了,還有了隔閡了,將會激化矛盾。
㈡ 想讓孩子變孝順,家長該怎麼做呢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想讓孩子變孝順,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孝順父母,才能家庭美滿幸福,才能社會和諧安定。一個不孝順的孩子,對父母的養育之情都不知道感恩,還怎麼能指望這個孩子為社會做出貢獻。父母養育孩子長大成人不容易,孩子要學會孝順。那麼想讓孩子變孝順,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一、家長要以身作則家長要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學會孝順。看過一個故事,說一對夫妻,嫌棄年老的父母,不想照顧他們,想把他們送走。這對夫妻的孩子知道了,也跟這對夫妻說,以後也跟他們一樣,等他們老了,也送走他們。你看,很明顯孩子會跟家長學。所以家長要自己做好榜樣,孝順好自己的父母,孩子才能學會孝順。
總的來說,想讓孩子變孝順,家長要以身作則,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家長要跟孩子看一些關於孝順父母的影片,要培養孩子孝順父母的觀念。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變得孝順。
㈢ 怎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變得很孝順
序言: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如果想讓子女孝順父母的話,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子女,同時父母一定要學會尊重子女,不要用自己的權威去壓制他們,這樣子女會明白父母的苦心,等到長大之後,一定會將這種愛反饋給父母。
如果想讓孩子變成一個更加優秀的人,那麼父母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在孩子上學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一些充足的時間,讓他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去活動,這樣才能夠緩解學習的壓力。相信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孩子也會明白父母的苦心,等到長大之後,就知道該怎麼孝順父母了。
㈣ 父母怎麼教育孩子,才能讓他成人後非常孝順呢
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來說,首先要以行動來告訴孩子,作為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情況下要引導孩子先把水果送給爺爺奶奶吃,再給爸爸媽媽吃,最後是寶寶自己吃,這是長幼有序,寶寶從小就能培養這樣的意識,自然就能對長輩孝敬了。現在很多的家庭都反過來,老人寵愛孩子,就讓孩子吃,自己不吃,這其實是不對的,要和孩子一起分享。以身作則,尊敬長輩,孝順老人。我們對待長輩孝順,恭敬,用身教行動來給孩子看。
看孩子在哪個階段,如果是幼兒小學階段,對於孝道沒有清晰的認識,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只要自己的做了父母之後才知道養育一個孩子其中的艱辛和付出,才會明白父母才是最愛你的人。我們只能以身作則,從生活的點點滴滴慢慢的感化他,通過具體的事例講出來,讓他做關於孝道的一點點小事。
孝順,分孝和順。孝就是作為子女要滿足老人最基本的需要,不能讓老人家這么大歲數還為子女操勞,順就是順著老人的意思,孝順的意思就是你要給老人所需要的,並不單指物質多麼豐厚,還包括精神上的慰藉!想要真孝 順,做到五個字就可以了。這五個字是:讓父母心安。
㈤ 如何以身作則讓孩子學會孝順
生活中,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百善孝為先。」從古到今,一直都強調「孝」的重要性,如何讓孩子更好地學會孝順,其實最關鍵的還是在於父母,那麼父母如何以身作則讓孩子學會孝順呢?來看看這三個以身作則的方法。
所以說,如何讓孩子學會孝順長輩,最關鍵的還是父母,父母的以身作則自然也會讓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讓孩子更好地學會孝順長輩。
㈥ 讓孩子變孝順 家長需以身作則
一、孩子為何不孝順:主要是家庭教育不當造成
1、經常打罵孩子,易使孩子埋下仇恨的種子
孩子很多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但是,一些脾氣暴 躁 的家長,見到自己的孩子犯錯,或者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就會打罵孩子。
曾經有一個4歲的寶寶,在家裡玩玩具的時候,不小心把茶杯弄到了地上,他媽媽看到後十分生氣,拿起小棍打他的手,罵他是笨蛋,孩子聽了以後覺得很受傷害,覺得媽媽一點都不愛自己。
的確,父母不問青紅皂白就指責孩子,容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失去做事的信心,也容易誤導孩子,並在孩子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等到自己長大了,我也可以打罵父母了。
2、溺愛孩子,剝奪孩子孝敬父母的機會
有的家長,只要孩子提出要買什麼,無論物質條件是否允許,都會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需求。有的家長拿沒山,害怕孩子吃不飽,常常追著孩子喂飯,使孩子養成飯來伸手衣來張口的壞習慣。
由於父母的過分溺愛,孩子不懂得如何幫父母分擔事情,孩子得不到鍛煉獨立性的機會,他們自然而然也不懂如何去孝順父母。
3、過於啰嗦的父母,容易使孩子反感
總擔心孩子長不大,很多父母,都希望通過叮囑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愛。但是在孩子看來,父母過於頻繁的叮囑,卻容易使他們反感。
剛讀小學小明告察芹訴我們,父母總是和他說出門要帶雨傘,吃飯要吃青菜,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每天周而復始地重復,讓他覺得很反感,久而久之,他每次都會和父母頂嘴。
而在父母眼中,這些都是關心孩子的表現,孩子不領情,他們則認為孩子不孝順、沒良心。長期下來,雙方心裡都有了隔閡,這樣就造成了矛盾的激化。
二、做好家長,讓孩子變孝順
很多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孩子,所以,如果想你的孩子孝順你,孝順其他長輩,父母要先做好自己的職責。
1、父母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憐憫之心
孩子對父母的行為是很敏感的,他們很容易以父母的情緒來體會生活,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也會對父母的行為進行模仿,從而養成不好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性格。
所以,要想孩子有孝心,父母需要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教導孩子不能隨心所欲,多尊敬老人家,多尊重他人的生消中命。
當然,父母平時對待長輩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想法。如果你平時對自己的父母也是不尊重,總是吆喝長輩,孩子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2、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
家長的道德品質、生活方式、言語行動無不影響著孩子,它是孩子心靈上敲響的第一鍾,對其日後的成長將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所以,請各位家長,要教導孩子學會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的.優良品質。
當和孩子一起坐公交車時,要教導孩子給老人主動讓座,看到老人家有困難,就要主動幫助。當你帶孩子到公園玩時,看到其他小朋友跌倒了,你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主動去扶起他,告訴孩子,如果其他人有需要幫助時,要積極伸出援手。
3、父母要給孩子動手機會
孩子總有一天需要離開父母的懷抱去感受這個世界的風風雨雨,所以,適當放手,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孩子學會如何獨立生活、獨立解決問題。
你可以叫孩子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孩子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是要求孩子到廚房幫忙洗菜之類的,不能讓孩子坐著看電視等吃飯,這樣,孩子在參與家務的過程中,也可以和家長互動,培養雙方的感情。
總之,力的作用是雙互的,要想培養孩子的孝心,最重要的就是從家長自己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地表現出孝心,尊敬長輩,孩子耳濡目染,也就會變得孝順了。
㈦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六點建議人生感悟
孩子從小懂得尊敬父母和老師,他同樣會尊重身邊的人,一個隨和而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很順利,他的生活怎麼會不幸福?由此看來,能夠擁有一顆孝心是多麼可貴啊!所以,父母對孩子的任何教育都要從孝敬開始。
培養建議一:給孩子「演」出孝敬來
與其說孝敬是「教」出來的,不如說是「演」出來的。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孝養父母、尊敬師長,是因為他沒有看到父母如何孝敬自己的祖輩。一個眾所周知的廣告:一位母親給自己的婆婆洗腳,兒子看到了,也顫顫巍巍地端來一盆水,准備給媽媽洗腳。孩子的世界是純凈和空白的,他從父母那裡學習語言和行為,當孩子看到父母給爺爺奶奶捶背的時候,「捶背」這個動作就第一次映入了孩子的視線;當孩子看到父母對爺爺奶奶的態度,孩子就知道:可以用這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當父母把老人時時刻刻都放在心裡,經常去關懷、問候、體貼、照顧,孩子就會知道:爺爺奶奶在爸爸媽媽的心裡很重要。這種重視本身就無形中使孩子提起了對長輩的尊敬,同時也從父母那裡學會了孝敬。
當然,父母對長輩的尊重和關愛一定要發自內心,不能知道孩子會模仿,就假裝做樣子。這種假裝同樣會被孩子完完全全學會。
一位父親,自從明白了要以身作則教孩子孝順,就在一天早晨,臨出門時,當著兒子面給自己的父親鞠了一躬,說:「爸爸,我們出門了。」他和兒子出去後,兒子就問:「爸爸,您剛才給爺爺鞠一躬,是做給我看的吧。」父親啞口無言。因為平日里父親對爺爺沒有特別恭敬,父親此時的鞠躬,讓兒子感到真的是在「表演」。
所以,父母要用真誠心去孝順自己的長輩、尊敬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才是把真實的孝敬傳達給孩子。
培養建議二:對自己的父母和顏悅色
一個人對父母最大的孝敬就是讓父母放心、開心。當父母一提起自己的兒女,就覺得很心安、很滿足、很高興時,這個兒女肯定做到了孝敬。而為人兒女最基本的,應該做到對父母和顏悅色,切忌說話大呼小叫,更不應對父母發脾氣、使性子。即使兒女有再高的學歷和收入,如果常常讓父母不開心、讓父母難堪,那也談不上孝敬。
周朝時候,有個人叫老萊子,非常孝順。他經常為父母准備比較柔軟和甘甜的食物。老萊子雖然已經年近70歲,但從來不在父母面前說自己老了,為得是讓父母安心。最難能可貴的是,老萊子常常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故意裝成小孩子的樣子,在父母面前又唱又跳,每次父母都會樂得前仰後合。有時候,他還挑著兩桶水走到父母面前,然後故意跌倒,衣服被水浸濕了,他就裝作小孩兒哇哇啼哭起來。父母看到他這副滑稽的樣子,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這個老萊子的故事,應該對我們今天做兒女的有所啟發。老萊子是想盡辦法讓自己的父母高興,不惜把自己弄得邋遢或滑稽,只為父母能夠高興。當然,我們也不需要像老萊子這樣,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條件和情況,盡量讓父母開心,給父母一個輕松愉悅的生活。只要我們這樣做了,我們的孩子很難不繼承孝敬的優良傳統,這對於孩子自身的未來、他的'家庭和後代都有長足的好處。
培養建議三:多用孝子的故事滋養孩子
父母以身作則對孩子孝心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平日父母還可以用一些古今中外孝子的故事滋養孩子,孩子常常受這些事跡的熏陶,就很容易把孝敬落實在生活中。比如當今社會,雖然叛逆孩子比比皆是,但是也有特別懂事孝順的孩子。
黃來女,出生於廣西一個貧困家庭,4歲就與父親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十分清苦。2003年高考,黃來女以763分的優異成績被武漢大學錄取。在大學期間,她僅憑每月120元的特困補助,加上勤工儉學和兩份家教,來維持學業、供養父親。
2005年1月,黃來女的父親突發腦溢血,之後又患腦梗阻,右肢一度癱瘓。2006年初,父親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此時,她勇敢地挑起了照顧父親重擔並決心完成學業。她每天早上6:00起床,給父親洗臉刷牙、打針吃葯。吃完飯後,她步行半個小時去學校上課,中午和下午上完課後,就急急忙忙趕回家,給父親做飯、熬葯、打胰島素。晚飯後,她又要坐1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去給別人做家教。回來之後,基本都已經深夜了,她安頓好父親睡下,才打開書本開始學習。
在黃來女的細心照顧下,父親的病漸漸好轉,後來已經能說話、下床走路,可謂創造了醫學奇跡。2007年,黃來女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
像黃來女這樣孝順的孩子,在當今社會也不是少數。父母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他們的故事,孩子的善良和對父母的孝心,會在這種耳濡目染中漸漸被激發出來。一個故事就像一個種子,總會有一些種子在孩子的生命歷程中開花結果。
培養建議四:培養孩子為家庭分擔的能力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孝敬心上,一定要幫助孩子去落實。即使自己對老人很孝順,也常常告訴孩子做人要孝順,但也要經常讓孩子去實踐、落實孝敬。否則,孩子不實踐孝敬的行為,「孝敬」對他永遠是一個概念,是紙上談兵。只有讓孩子落實,「孝敬」才會成為孩子自己的德行。
平時,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為家庭分擔的能力,從讓孩子幫父母端水、拿拖鞋、收拾碗筷開始,再到和父母一起做飯、洗衣、買菜等等,讓孩子在行動中體會父母的辛勞,同時體會孝敬父母的快樂。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是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威爾的父母從不溺愛孩子,他們注意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他們為家庭分擔的能力,特別是從做家務開始。
有一年,艾森豪威爾的弟弟染上了猩紅熱,家裡的事情忙亂起來。艾森豪威爾的母親就把為全家人做飯這件事交給他,小艾森豪威爾根本不會做飯,但是在母親的教導下,通過自己每頓飯的練習,從把一家人吃得直皺眉頭,到津津有味。看到家人吃得這么合口,小艾森豪威爾打心眼裡覺得高興。
其實,為家庭和家人付出是一件很安心、很開心的事,特別當自己的勞動成果與家人共享的時候,從心底深處會有一種喜悅和滿足。父母應該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讓孩子去體會這份快樂。這樣,孩子從小就知道:孝敬父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
培養建議五:不拒絕孩子的問候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予的愛時,天生就有一種回饋的意願。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接觸的事物很單純,同時心靈很敏銳,也很容易察覺父母的感受。當孩子第一次關心、問候父母時,如果父母反饋回來的是感謝,那麼就會激發孩子關愛他人的心情。如果父母反饋給孩子的是冷漠,或者讓孩子感覺到他的問候很多餘,就會打擊孩子體貼他人的積極性。
一天,一位父親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太太正在洗澡,小女兒在沙發上玩布娃娃。孩子看到爸爸回來,叫了一聲:「爸爸!」父親說:「好。」然後他就癱坐在沙發上,閉著眼睛,還在想今天工作的事。
小女兒看到爸爸和平常不一樣,就小心翼翼地問:「爸爸,您怎麼了?」父親聽到孩子在問候他,心裡一絲暖意,說:「爸爸沒事,就是有點累了,寶寶幫爸爸倒杯茶吧!」小女兒高興地點點頭,趕快去給父親倒茶,看到爸爸喝茶後的滿足,又高興地去玩布娃娃了。
不久後的一天,父親同樣疲憊地回到家中,這次,小女兒什麼都沒問,就主動去給爸爸端茶,父親看到這么懂事的孩子,心中的欣慰代替了滿身的疲憊。
孩子孝敬不孝敬,很多時候要看父母引導的方向是否正確。如果這位父親第一次就說:「去去去,玩你的去!」相信孩子下次看到父親同樣的境遇,就會趕快走開,不可能想到要給爸爸端茶倒水。所以,父母要想培養出一個孝順、體貼、懂事的孩子,那就不要拒絕孩子的問候。
培養建議六:教導孩子不做讓父母擔心的事
當孩子和同學打架,父母和老師會擔心;當孩子在工作中與領導鬧意見,導致工作不順,父母會操心;當孩子的婚姻不和,經常吵架導致離婚,父母會難過;當孩子不注意身體,搞得又住院又手術時,父母會心疼;當孩子為了感情的事尋死尋活,甚至自殺身亡……這些都是沒有為父母考慮,才做出的事情。
所以,父母要教導孩子:身體健康是孝敬,與人和睦相處是孝敬,認真學習是孝敬,工作順利是孝敬,家庭美滿是孝敬,人生幸福是孝敬……一個孩子從小為了孝順父母而生活,怎麼可能走錯人生的路?做每一件事、下每一個決定都會為父母的感受而考慮,這樣的人生是真正美滿的人生。
後記
要培養孩子孝敬的品質,父母首先要對自己的長輩恭敬孝順,不僅要讓長輩衣食無憂,也絕不做讓老人擔心傷心的事情。如果為人父母者能夠做到,孩子自然就懂得「孝敬」的深刻含義。父母以身作則的同時,加上正確的引導,孩子從小就會感受到孝敬父母的幸福和喜悅。孩子人生的起步是幸福的,往後的路還怎麼會痛苦呢?
㈧ 父母孝順老人以身作則的句子
百善孝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