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康熙的兒子們的結局
康熙8歲登基,作了61年的皇帝,生了50多個小孩,其中兒子35個,活下來的24個(序齒的)。
1、皇長子胤禔
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母惠妃納拉氏。據傳教士白晉說:「皇上特別寵愛這個皇子,這個皇子確實很可愛。他是個美男子,才華橫溢,並具有其他種種美德。」
由於他在皇子中年齡居長,替乃父作事最多。征討葛爾丹時,康熙任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19歲的胤禔從征,任副將軍,參與指揮戰事。還銜命祭華山,管理永定河工程。26歲,被封為直郡王。十年後因爭儲位,謀害太子,被康熙革王爵,監禁,雍正12年卒。
大阿哥胤禔,在太子廢立中得罪皇父,被奪封爵,幽於府第。康熙帝派貝勒延壽等輪番監守,並嚴諭:疏忽者,當族誅。胤禔已成為一隻不再見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貝子禮殯葬。
2、皇二子胤礽
二阿哥即廢太子胤礽,被禁錮在咸安宮。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縣鄭家莊蓋房駐兵,將胤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死去。
3、皇三子胤祉
三阿哥胤祉,本不太熱心皇儲,一門心思編書,但也受到牽連。雍正即位後,以「胤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命「胤祉守護景陵」,發配到遵化為康熙守陵。胤祉心裡不高興,免不了私下發些牢騷。雍正知道後,乾脆將胤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4、皇四子胤禛
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母孝恭仁皇後。康熙親征葛爾丹時,胤禛奉命掌管正紅旗大營。20歲,被封為貝勒,31歲,晉雍親王。康熙駕崩,胤禛即位,為雍正帝。
5、皇五子胤祺
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胤祺曾領正黃旗大營,後被封為恆親王。胤祺沒有結黨,也沒有爭儲。雍正即位後,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死。
6、皇六子胤祚
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孝恭仁皇後。康熙二十四年夭折。
7、皇七子胤佑
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誇他:「心好,舉止和藹可親。」康熙親征葛爾丹時,命胤佑領鑲黃旗大營。18歲,被封為貝勒;29歲,晉淳郡王。八年,卒。
8、皇八子原封廉親王胤禩
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母良妃衛氏。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諸臣奏稱其賢,康熙的哥哥裕親王也在皇帝面前誇他「心性好,不務矜誇」。康熙自然喜愛,17歲,即被封為貝勒。後署內務府總管事。因爭儲位被奪貝勒,並受拘禁。胤礽獲釋,胤禩復為貝勒。
雍正即位,為穩定其情緒,命總理事務,進封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元年,命辦理工部事務。四年,雍正以其結黨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並削宗籍,更名為阿其那。同年,死。
9、皇九子胤禟
生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母宜妃郭絡羅氏。26歲,被封為貝子。雍正即位後,命其出駐西寧。後以其違法肆行,與胤禩等結黨營私為由,於雍正三年奪爵,幽禁。四年,削宗籍,令改名塞思黑。同年,卒。
10、皇十子胤䄉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敦郡王。五十七年,命辦理正黃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胤䄉與胤禟、胤昷皆黨附胤禩,為世宗所惡。雍正元年,澤卜尊丹巴胡土克圖詣京師,謁聖祖梓宮,俄病卒,上遣送靈龕還喀爾喀,命胤䄉齎印冊賜奠。胤䄉託疾不行,旋稱有旨召還,居張家口。復私行禳禱,疏文內連書「雍正新君」,為上所知,斥為不敬。兵部劾奏,命胤禩議其罪。四月,奪爵,逮京師拘禁。乾隆二年,高宗命釋之,封輔國公。六年,卒,詔用貝子品級祭葬。
11、皇十一子胤禌早夭。
12、皇十二子胤祹
康熙末年任鑲黃旗滿洲都統,很受重用,也很有權,但沒有結黨謀位。雍正剛即位,封胤祹為履郡王。不久,借故將其降為「在固山貝子上行走」,就是從郡王降為比貝勒還低的貝子,且不給實爵,僅享受貝子待遇。不久,又將其降為鎮國公。乾隆即位後被晉封為履親王。這位胤較之其他兄弟氣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歲。
13、皇十三子胤祥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即位,封為怡親王,命總理戶部三庫。雍正元年,總理戶部。為人「敬謹廉潔」,雍正照例賜錢糧、官物,均辭而不受;對雍正「克盡臣弟之道」,總理事務「謹慎忠誠」,為雍正所賞識。
三年,從優議敘,復加封郡王,任王於諸子中指封。後總理京畿水利,多有建樹。又辦理西北兩路軍機。八年,死。是雍正最知心、得其協助最多的兄弟。
14、皇十四子胤禵
十四弟胤禵,雖與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黨同胤,又傳聞康熙臨終前命傳位「胤禎」而雍正黨篡改為「胤」,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許撫遠大將軍胤進城吊喪,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將其父子禁錮於景山壽皇殿左右。乾隆繼位後,將其開釋。
15、皇十五子胤偶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生。母順懿密妃王氏。雍正四年,封貝勒,命守景陵。八年,封愉郡王。九年卒,謚號恪。
16、皇十六子胤祿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生。母順懿密妃王氏。因庄親王死後無嗣,雍正命他襲封。乾隆三十二年死,謚號恪。
17、皇十七子胤禮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母純裕勤妃陳氏。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管理理藩院事。六年,晉親王。七年,奉命管工部事。八年,總理戶部三庫。十一年,授宗令,管理戶部。十二年赴泰寧,送達賴喇嘛還西藏,沿途巡閱各省駐防及綠營兵。十三年,返京,辦理苗族事務。乾隆即位,命總理事務,解宗令,管刑部。乾隆三年卒。
18、皇十八子胤衸
康熙四十年(1701年)生。母順懿密妃王氏。康熙四十七年,夭折。
19、皇十九子胤稷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生。母襄嬪高氏。康熙四十三年,夭折。
20、皇二十子胤褘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生。母襄嬪高氏。雍正四年,封貝子,八年,晉貝勒。十二年命祭陵,稱病不行,降輔國公。乾隆即位後,復封貝勒,守泰陵,二十年,死。
21、皇二十一子胤禧
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熙嬪陳氏生。立志向上,頗有文才。雍正八年,封貝子,晉貝勒。乾隆即位,晉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死。
22、皇二十二子胤估
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母謹嬪色赫圖氏。雍正八年,封貝子;十二年,晉貝勒。乾隆八年死。
23、皇二十三子胤祁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生。靜嬪石氏生。雍正八年,封鎮國公。十三年,乾隆即位,晉貝勒,後降鎮國公。乾隆45年,復封貝子,兩年後,晉貝勒。49年加郡王銜。50年死。
24、皇二十四子胤秘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生。母穆嬪陳氏。稟性忠厚平和。有學識。雍正十一年,胤秘十七歲,封緘親王。乾隆38年死。
❷ 慶余年:慶帝都敬畏三分的老太太,為何享受不到兒子的孝心
電視劇《慶余年》中,范老夫人一出場就是個殺伐果斷的人,她教範閑:「長大了,做人要狠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直接將吃裡爬外的周管家打斷腿送上魚船,並讓他終身不能上岸,這一看就是個狠角色啊,原著黨都知道範老夫人是慶帝的奶媽,慶帝對奶媽非常尊敬,看這二人的行事作風,如同親生母子,那歷史上的皇帝奶媽都如范老夫人這般殺伐果斷嗎?
當然歷史上像這三位奶媽這般毒辣、居心叵測、興風作浪、危害社會還是少數。皇帝從小吃奶媽的乳汁長大,因而感悟深厚,所以對奶媽也都有孝敬之心,自然奶媽們的地位也是非常崇高,名義上是僕人,而實際待遇卻如同太後一般,這也體現了古代先祖對於孝道的重視。
❸ 雍正皇帝兒子與嬪妃各是誰
孝敬憲皇後,內大臣費揚古的女兒。嫡長子弘暉,八歲殤,追封為端親王
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四品典儀凌柱的女兒。生皇四子弘歷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敦肅皇貴妃
敦肅皇貴妃,皇貴妃年氏,巡撫年遐齡的女兒,年羹堯的妹妹,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殤。
純愨皇貴妃,裕妃耿氏,管領耿德金女。一子,弘晝。
齊妃,李氏,知府李文輝的女兒。皇二女和碩懷恪公主。皇子弘昐。皇子弘昀。皇子弘時。
寧妃,武氏,知州武柱國女,無子女。
謙妃,管領之劉滿女。皇六子圓明園阿哥弘曕。
懋嬪,宋氏,主事金柱女。皇長女和皇三女皆殤。
郭貴人。葬泰陵妃園寢。
李貴人。葬泰陵妃園寢。
安貴人。葬泰陵妃園寢。
海貴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葬泰陵妃園寢。 張貴人。很可能是雍正帝最後一位親自進封的貴人。葬泰陵妃園寢。
* 老貴人。待考。
那常在。雍正十三年前卒。葬泰陵妃園寢。
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後卒。葬泰陵妃園寢。
馬常在。乾隆三十三年夏卒。四十年十月葬泰陵妃園寢。
春常在。雍正十三年為常在。乾隆二十六年後卒。葬泰陵妃園寢。
高常在,雍正十年卒。葬泰陵妃園寢。
常常在。雍正七年一月已入宮,為常在。十年八月卒。
顧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宮,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
吉常在,原稱吉官。(吉官女子?)生卒年不詳。
蘇答應。雍正四年已入宮,封蘇答應。雍正七年八月後卒。
蘇格格。生卒年不詳。葬泰陵妃園寢。疑為蘇答應。
張格格。生卒年不詳。葬泰陵妃園寢。
伊格格。生卒年不詳。葬泰陵妃園寢。
張格格。生卒年不詳。葬泰陵妃園寢。
* 英答應,原稱蘭英。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 汪答應。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 德答應。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 雲惠。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❹ 皇上的嬪妃在皇上死了之後,他們去哪裡了
按照清朝規定,先皇無子的嬪妃在皇宮(或者是行宮,如圓明園等)內有專門的院落歸其集中居住,衣食供奉不會缺,但也不會太好,居住處建有佛堂,供其禮拜,慣例是先皇嬪妃和當今皇帝兩個人年齡都超過70歲(也許是50歲)之後雙方才可以見面。這些嬪妃有些可能只有二十歲左右,但是也只能在青燈古佛前熬盡自己的一生,如果遇到國家困難時,甚至衣食都不能滿足要求,只好自己做一些針線活,讓太監到街上買來換取生活費。
有子的嬪妃自然搬到兒子家中,過起賈母一般的生活,要是兒子孝順,又封有爵位,那後半生確實過得非常滋潤。只有女兒的,如果嫁的不遠,印象中也可以和女兒女婿一起生活,但是如果女兒是被和親出去了,遠嫁的蒙古什麼的,則只好和無子嬪妃的待遇一樣。
所以後宮中嬪妃無不在皇帝在時希望誕得龍子,就是自己的兒子沒有登基,做個親王,至不濟做個富家翁也好,老來有個依靠,女兒多半靠不住,要是一個子女也沒有,除非是皇後,否則晚景相當凄涼。
❺ 康熙大兒子母親是慧妃還是惠妃
康熙長子愛新覺羅·胤禔生母為惠妃納喇氏。康熙朝僅有惠妃,並無慧妃,惠妃是康熙最早冊立的四妃之首。但是清朝有一位慧妃,她是同治帝的四妃之一,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敦宜榮慶皇貴妃。
❻ 中國古代,皇帝的兒子看上了父親的妃子,一般會怎麼做
大概就兩種形式:殉葬,打入冷宮。(殉葬的妃子都是那些沒有生育子嗣的,生了子女的妃子自然不用殉葬)每個朝代都不同,唐朝比較開放,對於妃子待遇好些吧,明清時期就沒這么幸運了.清代皇帝去世後,他的後妃們是不能居住在東西六宮的,紫禁城的西北角有專門為他們修建的宮殿群,其中主要建築包括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英華殿、慈寧花園等。其中,慈寧宮為皇太後的正宮,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這里的興盛時期,因為當時著名的孝庄文皇後、孝聖憲皇後都先後在這里居住過,而且當時的順治、康熙、乾隆幾位皇帝都非常孝順,經常在這里舉行慶壽的大典,但是到了道光皇帝之後,隨著清政府走向腐敗,國庫空虛,當時的孝和睿皇後不得不縮減宮中開支,這也使得慈寧宮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清代的等級制度非常森嚴,皇太後的例銀固然非常多,但是有些太妃、太嬪就沒有這么幸運了,他們的例錢有時少的可憐,他們不得不利用自己在閨房中練就的刺綉功夫賺些錢來貼補。清代的皇宮中專門有10餘個老太監,他們負責給太後、太妃們表演評書,為他們解悶,同時宮中還有一個按摩處,他們的一個主要職責就是伺候太後、太妃,上了年紀的人難免有個腰酸腿痛,落枕,這時就由按摩處派人為太妃們按摩,治療。為了消磨老人們的時光,慈寧宮周圍建有很多佛堂,使得一生命運凄慘的宮人們又一個精神的寄託。對於歷史上的活人殉葬,我把握不準,以為朱元璋是後妃宮女活人殉葬制度死灰復燃的始作俑者。回頭又看了一些資料,發現這種說法並不恰當。皇帝的宮女和後妃活人殉葬的制度,比我以前所認為的要復雜而嚴重的多。下面的材料,主要來自張廓《多妻制度——中國古代的社會和家庭結構》一書中關於後妃宮女活人殉葬的一節。讓我們看看歷史上專職帝王殘酷到了什麼程度,讓我們看看我們所自豪的專制皇權、專制皇帝們的真實面目。活人殉葬,殷周君王死後就很盛行,他們死後把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艷妾都送到墳墓中去。周朝那個烽火戲諸侯丟了江山的周幽王,他的墓中有百餘屍體,其中只有一具是男性,其餘全為女性,都是他的姬妾美人,應該說都是從死殉葬的後妃宮女。秦武公死時,「初以人殉死,從者66人」(《史記秦本紀),秦穆公死後「從死者77人」(《史記秦本紀》),秦始皇死的時候,二世說:「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史記秦始皇本紀》)。按照《史記》的記載,秦始皇「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沖於天」,沒有生育的大概也在萬人。漢朝照樣以後宮妻妾殉死。「武帝時,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充後宮,及棄天下,又皆以後宮女置於園陵」(《漢書》卷72)。《漢書》是漢代當朝人寫的歷史,對於武帝的殘忍行為的記錄,當為真實。張廓《多妻制度——中國古代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還說,兩漢、六朝、隋唐、宋遼金等朝,相繼以後宮活人為專制帝王殉葬,至元代達到高潮。成吉思汗死時,靈柩經過之處,所遇之人也「盡殺之」,「諸將負成吉思汗柩歸蒙古,秘其喪,在道,遇人盡殺之」(馮承鈞《成吉思汗傳》)。成吉思汗戰死後靈柩歸葬,途經萬里之遙,所遇人都殺死,那數字之大,難以估量。成吉思汗還用美女駿馬殉葬:「殺40名貴族美女及大汗之駿馬以為殉」(何建民《中國殉葬史》).。「蒙古大汗時,殺最良之馬以供大汗來世之用,蒙兀沒時,送葬之途次,遇人盡殺之,其數在2萬人以上」(《馬可波羅記》)蒙兀是成吉思汗的孫子,他的做法,就是秉承了天之驕子的祖宗爺爺的家傳。朱明皇朝建立後,從首任皇帝朱元璋到明宣宗朱瞻基,6任皇帝,前後60年,均以後宮活人殉葬。活人殉葬之後,新皇帝就會給這些死去的宮女追贈一些頭銜,表彰她們的行為,並下發一道通知:「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明史》113卷)《明史》(113卷)說,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若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自錦衣衛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為千百戶,帶俸世襲,人謂之「朝天女戶」。這段的意思是,朱元璋死時以活人宮女殉葬,他們的父兄因此受到優恤和恩眷。《明史》(113卷)還說,「歷成祖,仁、宣,亦皆用殉」。在明朝,不但最高統治者的皇帝死了要用活人殉葬,而且皇帝的兒孫們,即諸侯王死了,也要用活人殉葬。《明史》(113卷)還記載說:「景帝以郕王薨,猶用其制,蓋當時王府皆然」。雖然皇帝的表彰決定說後妃的從死是「委身蹈義」,事實上絕不是這樣。明成祖朱棣生前有妃子朝鮮美女韓氏,朱棣死時後宮美女數十人殉葬,韓氏在被要求殉葬的名單上。那麼,我們看看朝鮮的史料是如何記載韓氏的殉葬過程的:「帝崩,後宮殉葬者30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圈於上,以頭納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韓氏臨死,顧謂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語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與崔氏俱死。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親入辭決。韓氏泣,謂仁宗曰:『吾母年老,願規本國。』仁宗許之。」(《李朝實錄》)以上歷史記載中的金黑,是韓氏的乳母,當初隨年幼的韓氏從朝鮮而來。據明人王世楨《*山堂別集》記載,韓氏來華至多十二三歲,殉葬的時候也就二十二三歲。韓氏死後金黑又在中國生活了二三十年,後來回國,上面的記載,就是她回國後的回憶。結束明朝活人殉葬歷史的是明英宗。明英宗朱祁鎮的父親朱瞻基死的時候,強迫從死的妃子「哭聲震殿閣」的場面強烈刺激了這位當初才是9歲的孩子朱祁鎮,這段經歷成為他一生的夢魘。他即位後的13歲那年,他的哥哥周王朱有燉死了,明英宗寫信給另一個哥哥朱有爝,要求不要讓活人殉葬。但是,朱有燉的妃子鞏氏、夫人施氏、歐氏、陳氏、張氏、韓氏、李氏,皆殉死(《明史》120卷)。王世楨《*山堂別集》也記錄了此事。明英宗貴為皇帝,甚至也沒有能夠阻止自己的哥哥將大量活人殉葬的做法。他雖然不能禁止他的哥哥,但他自己還是親自立遺囑禁絕了自己身後活人殉葬的事。他的遺囑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英宗「從我做起」,果斷出廢止了活人殉葬的祖制。在我看來,明英宗,才是明朝一個真正值得記住的皇帝。但是,活人殉葬仍然是禁而難絕。王世楨在他的筆記中還舉了幾個此後仍然殉葬的例子。成化四年,遼王上書皇帝,說他的兒子死了,希望讓兒子的妻妾殉葬,明憲宗大加教訓,並且讓人把遼王兒子的妻妾送到皇宮保護起來,此事沒有批准。但是成化22年,寧河王死後,他的幾個夫人還是被要求殉葬,明憲宗以為烈婦自願從死,還給予旌表,授予榮譽稱號。到了清朝,起初仍然是用活人殉葬的,太祖努爾哈赤死後,皇後那拉氏和二位妃子阿濟根、代因扎殉葬。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死後,殉死的妃嬪有30多人。她們的棺柩跟隨在順治帝棺柩的後面一同出殯,場面蔚為壯觀。到了康熙時期,擬議中准備讓40名宮女殉葬。但由於康熙帝對於活人殉葬深惡痛絕,下令禁止。康熙是1662年死的,就是說,中國帝王用活人殉葬的殘酷野蠻的習慣,到了公元17世紀才真正結束。
❼ 朝鮮國王李芳遠有幾個兒子
子嗣 算上夭折的17個,不算夭折的,13個
元敬王後在讓寧大君之前已生育三名王子,但都出生未久即夭折,所以並未列入排序,《璇源系譜》中也沒有記載。
王子(1389年)(未序齒,元敬王後出),夭折,《璇源系譜》無記載。
王子(1390年)(未序齒,元敬王後出),夭折,《璇源系譜》無記載。
王子(1392年)(未序齒,元敬王後出),夭折,《璇源系譜》無記載。
讓寧大君李褆(1394-1462,68歲)(嫡長子,元敬王後出),元配金氏(生父光州人光山君金漢老)。
孝寧大君李補(李祜)(1396-1486,90歲)(嫡二子,元敬王後出),元配鄭氏(生父海州人鄭易)。
世宗大王(忠寧大君)李祹(1397-1450,53歲)(嫡三子,元敬王後出),元配沈氏(生父青松人沈溫)。
誠寧大君李褈(1405-1418,13歲)(嫡四子,元敬王後出),元配成氏(生父昌寧人成抑)。
敬寧君李裶(1395-1458,63歲)(庶長子,孝嬪金氏出),元配金氏(生父清風人金灌)。
諴寧君李裀(1402-1467,65歲)(庶二子,信嬪辛氏出),元配崔氏(生父全州人崔士康)。
王子(1403-1404,1歲),夭折,《璇源系譜》無記載。
溫寧君李裎(1407年-1453年,46歲)(庶三子,信嬪辛氏出),元配朴氏(生父順天人朴安命)。
謹寧君李襛(1411年-1461年,50歲)(庶四子,信嬪辛氏出),元配許氏(生父河陽人許之惠)。
惠寧君李祉(?-1440年)(庶五子,宮人安氏出),元配尹氏(生父茂松人尹汴)。
熙寧君李袉(?-1465年)(庶六子,淑儀崔氏出),元配申氏(生父淳昌人申士廉) 。
厚寧君李衦(1419-1450,31歲)(庶七子,後宮崔氏出),元配申氏(生父平山人申敬宗)。
益寧君李袳(1422年-1464年,42歲)(庶八子,善嬪安氏出),元配朴氏(生父雲峰人朴從智)。
王子(後宮高氏出),《璇源系譜》無記載。
❽ 李淵50歲才登上皇位,為何還能擁有30個子女
李淵雖然50歲才登上皇位,但是子女眾多,原因是有很多的。除了他本身就是貴族,有很多小妾之外,他在當上帝王以後也生了很多孩子,這樣一算,他有30個是可以理解的。
最重要的是,李淵把權力給李世民之後,當上了太上皇,但不代表他就不能讓嬪妃懷孕了啊,那幾年又能有多少孩子出生。可以說,他擁有孩子的多少,和他幾歲才當上帝王一點關系也沒有。而且歷史上很多帝王孩子都很多的,這是皇族很興盛的象徵,不然每次為什麼皇子們都會為了權力而爭的頭破血流,甚至你死我活的。據說,李淵有的孩子比李世民的孫子還小。那有30多個孩子就一點也不會驚訝了。這只是許多帝王的常規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