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翟老師講孝敬父母

翟老師講孝敬父母

發布時間:2023-02-04 13:24:33

1. 作文,熱心助人,拾金不昧,孝順父母

早上,在升旗儀式完畢後,校園光榮榜上的同學又要受到表揚贏得掌聲了。在一旁的江鑠對我說:「唉,又是老一套!自己從家裡的存錢罐中取上一兩個硬幣,和幾個朋友交到大隊部,這么普通的舉動,一到今天,就升級為『拾金不昧』了!」張永銓也在旁邊幫腔:「就是就是,你聽,『拾金』的英雄全都是三年級一班的,肯定是一個人撿錢,全班人沾光!」 唉,的確,不定哪天全班就會一塊兒撿錢! 這件事並沒有影響我的情緒,晚上,我吃過飯,做完作業背完單詞,便和周公拉家常去了。 半天周公沒見著,又回到學校門口了,作為本周的值日生,我快步跑進教室,咦,大家怎麼都在教室?而且著裝十分統一,每個人都穿著幾層補丁摞補丁的衣服褲子,腳上沒有穿鞋,只有一雙凍得發紫的腳,大家的書包書本全都不見了,課桌課椅也都消失了,同學們每人拿著一個超大的放大鏡,在空盪盪的教室里「搜捕」著什麼。突然,身旁的江鑠近似於尖叫地大喊一聲:「我又撿了1分錢!」全班同學立馬跟著江鑠向大隊部飛奔。 我站在教室里疑惑不解地想著這些怪事,又聽得耳邊響起周一升旗儀式的音樂,我像往常一樣大喊著:「站隊站隊!」可僅用了一秒鍾,就反應過來了,大家已去交那一分錢去了!我獨自走到操場,發現大家正在操場上站得端端的,正准備聽大隊輔導員朱老師念「光榮榜」!只聽朱老師說了起來:「一一班,捐書102898本,捐衣服2894件。其中,牛仔服……」 哇,已經快放學了,才到四三班,我的腿已經失去了知覺,腰酸得已經站不起來了,可再看看我們班那些拾金不昧的「英雄」,一個個張著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急切地盼望一份在他們看來重於泰山的光榮。他們的目光如利劍般射向主席台上被累得口乾舌燥的朱老師!真想不通他們怎麼成了這樣。無奈之下,我只有等了,這段並不長的時間讓我感覺像過了幾個春秋,又像過了幾個世紀,終於等到了。 朱老師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道:「六二班,捐衣服10298件,捐錢5986元7角8分3厘,捐……」 這么多,都是班上同學捐的嗎?可正當我吃驚時,天邊飄來幾朵烏雲,隨即傳來一個可怕的聲音:「捐命59條!」 「啊!」我尖叫一聲,然後大口喘著粗氣,原來是個夢,吁!真可怕! 雖然這只是一個夢,但確實反映了現在的狀況,如果每個人都這樣看待「拾金不昧」,這個詞原有的純潔將會怎樣呢? 拾金不昧,是當代社會人人都提倡的行為。長輩們也總是苦口婆心地教育我們要拾金不昧。但往往有時候,長輩們的一些行為卻值得我們深思。 幾天前的傍晚,媽媽上完班回到家。她走到我跟前,從褲袋裡掏出兩張100塊,對我說:「我今天從路上撿到了兩百塊,明天去買好吃的和同事們一同分享。」說著,把兩百塊錢丟到了桌子上,自己到廚房做菜去了。 小荷作文網 我注視著桌上的錢,想:媽媽把這錢據為己有,不把它歸還失主,這種行為和社會上的小偷有什麼區別嗎? 我走到廚房,對媽媽說:「媽媽,我們不能夠把這錢據為己有。」媽媽不以為然地說:「就算想要把它歸還失主,你知道失主是誰嗎?既然不知道,我們就不要白不要了!」我被媽媽說得啞口無言,只好回到桌前繼續寫作業。 其實,這種事情在我們生活中並不少見,長輩們每次撿到錢,都把它據為己有。老師總告訴我們,要拾金不昧。這個問題的根本還是長輩們要先給我們樹立榜樣,長輩們這樣做,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從另一方面講,如果失主急需要這些錢,那我們豈不是害了他們。將心比心,如果你丟了錢,恰好被別人撿到,而別人卻把它據為己有,你會怎麼想? 拾金不昧,需要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 尊敬的老師、各位同學們: 大家好!世上的事有善有惡,有美有丑。要問我最欽佩什麼?我當然是最欽佩拾金不昧了!什麼是拾金不昧?顧名思義:「拾」就是撿到,「金」就是類似與金錢、貴重的東西,「昧」就是不據為己有。拾金不昧便為撿到貴重的東西不據為己有。前不久,我就經歷過這樣的事。 在一個星期六的上午,我正從外面慢悠悠地往家裡走。突然,有一個陌生的人遠遠叫我,聞聲是位叔叔。或許是因為老師和家長的叮囑太多了,使我不由地想起這人可能是拐騙小孩的壞人,種種不詳的預感在大腦里閃過,腿也不由地加快了速度。叔叔以為我沒聽見,也加快了速度,一會兒,就追上可我。於是,我心跳加快,自言自語道「完了,完了,這下可徹底完了。」這時,叔叔氣喘吁吁地對我說:「小朋友,你是不是丟錢了?」我一摸兜,果然,媽媽給我的20元不見了。叔叔把錢遞了過來,就走了,望著叔叔冤屈的背影,我十分羞愧,還沒來得及說聲「謝謝」呢! 每當回想起這件事,那情景就在我腦海里浮現,不只是因為我得到了丟失的錢,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了叔叔那種拾金不昧的可貴精神。是啊,當別人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是不是都能像那位叔叔一樣呢?每個人都擁有財富,盡管我得到的是20元錢,可更讓我欽佩的是叔叔那種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的高尚行為。 一提到同學,一個讓我敬佩的身影立刻映入了我的腦海:他----高高的個頭,圓圓的臉蛋上有一個挺直的小鼻樑,一對炯炯有神的黑眼珠特別引人注目.他就是我的同學----唐呈澳。 那是一個秋高氣爽的清晨,天氣格外的清新明朗,小鳥兒站在樹梢上不停地歌唱,我背著書包也哼著小調高興地朝學校走去.當我快要到學校的時候,發現前面有個熟悉的同學背影,剛想開口叫他等一下我,卻發現他彎下腰去撿了一個東西。只見他高高的舉在手上並大聲地喊到:「是誰的錢包?是誰丟了錢包?」然而,同學們都匆匆地走向了學校,誰也沒有停下來認領這個錢包。我看唐呈澳他拉開錢包看了看,裡面好像有許多的錢。我想:他是我們班的「三好學生」,現在既然沒有人來認領錢包,他會不會拿著這撿來地錢去校門口的小賣部買零食和他喜歡的玩具呢?於是,我便悄悄地跟在他的身後,當我們路過小賣部的時候,他卻一步也未停下,徑直地走進了學校,我的臉立刻就變紅了!只見他匆匆忙忙地跑到了教學樓,敲開了老師的辦公室...... 當翟老師拿著錢包來找丟失錢包的同學的時候,說:「有一位不願說出自己姓名的同學,他今天拾金不昧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學習和發揚光大的!」同學們鼓起了熱烈的掌聲......我卻向唐呈澳投去了贊許的目光。我也要向他好好學習,做一名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近期,我們班出現了一件感人的事,現在回想起來,還真的很感人,那麼,這是個怎樣感人的事呢?不急,就聽我慢慢道來: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湛藍的天空柔柔地飄著幾朵輕紗般的白雲,還不時拂來一陣陣涼爽的輕風,又是一個難得的星期天,大家都利用這難得的機會出來玩,人們嬉笑著追趕著,周圍的世界成了歡樂的海洋。這時,我們班同學鄧思婕也正在一家銀行門前獨自玩玩耍,忽然她看到前方有一個黃燦燦的東西,趕忙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一條金項鏈,她趕忙拾起來,感覺手上沉甸甸的,這時候她想:這么貴重的東西誰丟了不著急呀,再說一個人也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少先隊員拾到財物一定要及時歸還失主。於是,她就在銀行門口等失主前來領取。 等啊等,盼啊盼,過了好長時間,才見到有一個人低著頭急匆匆地走來,一臉慌張一臉愁倀左顧右看象在尋找什麼,這時候鄧思婕忙跑了過去問:「叔叔,您在找什麼呀?」叔叔一臉緊張沒好氣地回答說:「走走走,小孩子,煩什麼煩?和你說了也沒有用,我丟了個項鏈,你看見了??」「叔叔,請問您丟的是什麼樣的項鏈?」 叔叔見眼前的小姑娘一臉真誠好象感覺到了什麼,忙把丟失的項鏈形容了一下,鄧思婕見這位叔叔說的和自己拾到的差不多,忙拿出來給他看了一下,那位叔叔兩眼放光看了看,流下了眼淚,長舒一口氣摸摸她的頭激動地說:「就是這個,就是這個!找到了,哎,終於找到了!謝謝你小朋友,謝謝你小朋友!!要不是你,我還真不知被誰撿去了呢?!」 鄧思婕趕緊說:「不用謝,應該的。」說完連忙跑開了,這個時候路邊人群中傳來了陣陣掌聲,更多的是投來了贊許的目光。 過後這位叔叔打聽了好長時間,才知道那天拾金不的小女孩原來是我們班的鄧思婕,給她發來了表揚信,由衷感謝昭陽實驗小學培養了如此好的學生,看了表揚信,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暖洋洋的。鄧思婕!你有如此的公德心,你為我們學校贏得了榮譽, 你是我們的驕傲,我們四(一)班全體同學都為你自豪!! 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的社會更需要人們有拾金不昧的精神,拾金不昧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只要人人都有一份公德心,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加分,採納,加分採納,加分,採納

2. 敬孝莫等待——記當代孝女翟思淑

 

        翟思淑,女,生於1974年,系雲南省鎮雄縣五德鎮大水溝村人。現居住五德鎮街上,開商店經營服裝生意。

        翟思淑出生前母親就生有大姐和二姐,受重男輕女的封建習俗影響,父母一心盼望她是一個男嬰。她呱呱墜地時,二老見事與願違,氣得長吁短嘆,因而對她關愛極少。在父母心目中,她成了不受重視的人,不到兩歲就讓她同單獨生活的二老爺(父親的二姑母,吃長素的)居住。老人同情她,呵護她,她四五歲就懂得孝敬二老爺。老人出門時,她幫著找拐杖,牽著二老爺的手,伴隨著老人游東走西,看山觀水,呼吸新鮮空氣。平時有好吃的東西,她總是自己少吃,一個勁往二老爺的碗里拈。她八歲時,二老爺不幸去世,失去相依為伴的老人,她哭得死去活來,兩隻眼睛腫得像桃子。目睹此情此景,在場人也跟著流了不少眼淚。

        翟思淑長大成家後,在改革開放政策中努力拚打,經濟稍有寬余,她就出資為二老爺修建墳墓。且將老人侄輩、孫輩的姓名全刻上碑,碑文中唯獨不提自己出資修墓的事;族間一長輩覺得這樣做不合理,才強行把她的名字刻到碑上,並補上相關內容。

        如今,只要一提到二老爺,翟思淑就會感到傷心難過,她說老人死得早,沒有享到自己的福,今生今世再也無法報答二老爺的養育之恩了!於是,她便將對二老爺的愧疚之心轉到父母身上。她想,當初父母不很喜歡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我畢竟是他們的女兒,可不能不盡侍奉父母的義務啊!古雲「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翟思淑毫不計較過去父母對她的疏遠行為,常探望父母,與其促膝談心,了解父母的思想動態後,酌情給以安慰和開導。她非常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無病要備購常用葯品放在父母身邊以防不測;有病及時帶頭將父母送進醫院治療,除報銷外,大頭總是她主動承擔。對於父母的文化生活,她也放在心上,父母的電視機壞了,她主動買新的送去。她同情父母已進入古稀之年,還沒見過大城市,於2010年特意積攢一萬多元錢,專程把二老送去昆明旅遊。為了讓二老高興,每年父母生日,她都要邀姐約弟購衣物、買煙花爆竹前去慶賀。姊姊妹妹歡聚一堂,祝老人生日快樂。見兒女們這樣有孝道,二老臉上堆滿了笑容。

        平時在父母的居室里,擺滿時興的飲料、牛奶、糖食、水果、方便麵等,看去就像一個小賣部。有人去陪老人玩耍時,二老隨手把這些東西拿出來招待客人,邊拿邊說:「兒女們都對我們好,你看,單是小淑咡送來的都吃不完。過去是愁沒穿沒吃,現在是焦吃不完、穿不爛……」

        翟思淑對公婆也很孝敬。公公去世早,現只有婆婆一人。公婆有三個兒子:思淑丈夫的大哥當老闆,有上百萬資產;丈夫的兄弟家雖無固定收入,但生活也過得去;丈夫許定學佔二,當村委會幹部,思淑開服裝店,收入可觀。婆婆自願同思淑家居住,婆媳關系處得很好,生活過得很愉快。鄰居們都翹著大拇指評論說:「翟思淑是個最有孝道的人,前後二家老人都享她的福!」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翟思淑的敬孝行為,著實讓人感動!當我了解到上述情況去找翟思淑本人座談時,她微笑著說:「我講不出什麼大道理,只是覺得世間最遺憾的事就是『子欲孝而親不在』。 因此萬事都可以暫緩,唯獨敬孝莫等待;父母健在時不敬孝,待他們兩眼一閉,我們做兒女的會後悔一輩子!」

        ▲作者簡介:

        翟首緒:雲南省鎮雄縣五德鎮天井壩人,生於1940年四月初二日。1961年參加工作,歷任鎮雄縣五德鎮陽坪村文書、大水溝村文書、五德鎮秘書、五德鎮黨委副書記、五德鎮黨委書記、鎮雄縣人民銀行行長等職。

3. 《孝經》讀後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孝經》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孝經》讀後感1

今天,晴朗,明媚,藍藍的天上飄著朵朵白雲,就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小綿羊。

早晨來到學校以後,我們開始早讀。今天的早讀跟以前不一樣哦,我們讀的是《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讀了幾遍後,我隱隱約約地懂了一點點意思,後來,翟給我們仔仔細細地講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經》的含義。

晚上回到家,我和媽媽一起讀《孝經》。讀完幾遍後,媽媽說:「,你能給媽媽講講其中的意思嗎?」「當然可以了!」我說。「孝,首先孝順,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們的身體發膚,是所給的,我們不能輕易毀傷。還有我們要忠於我們的國家,要有所成就,最終建功立業。」媽媽聽了我的講解,誇我講得真不錯。

雖然我給媽媽講《孝經》,但我心裡卻非常慚愧不已。我心裡想,媽媽每天辛苦地照顧我,我卻經常對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說的,我在學校表現的像小綿羊一樣乖巧,在家裡卻像大考慮一樣兇猛。以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

媽媽的話: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在外面和在家裡表現的截然不同,孩子總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在外面,在家裡面確實像一隻小考慮。我也在反思,也許是我們做父母的問題。改變孩子,要從改變開始。

《孝經》讀後感2

寒假裡,我買了一本《孝經》,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代孝子是如何孝順自己父母的,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漢汝南安陽(如今河南)的蔡順,他十分孝順自己的老母,不過年有喪父。後來又趕上了王莽作亂,建立新朝,年年飢荒,柴貴米貴,於是蔡順不得不採桑葚充飢。

有次蔡順采果時,遇見了紅眉軍。軍中的領袖問為什麼把桑葚紅的放一邊,黑的放一邊,蔡順回答:「紅的甜,給老母吃。而黑的酸,給自己吃。」紅眉領袖被他的一片孝心感動了,送給了蔡順三斗白米,一頭肥牛。讓蔡順回去孝敬她的老母去。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要孝?"我會告訴你:」因為我們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我記得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份最冷的時候有零下十幾度,爸爸為了早點干好活,六七點鍾就出去幹活了,回來的時候,爸爸的手已經凍裂了,出現了一條條裂紋,流出了血。我想:古代人都那麼孝順父母,那我得更好的對待父母了。於是我給爸爸沏了一杯茶,又給爸爸打了一盆熱水洗腳。

於是我終於深知了父母對我的愛,我以後得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孝經》讀後感3

學校給我們發了一套《國學經典書法教材》,它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為主要內容的書。

老師讓我們看《孝經》,其實我一點都不懂它的意思。然後聽了老師講解,我知道了這本書的意思。

孔子有一個學生他叫曾子,有一天,孔子在家裡閑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古詩文網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讀了《孝經》這一章,我知道了什麼是孝。孝就是尊老愛幼,我們不能目無尊長走在老人前面,我們要孝順父母,這就是孝的開始。通過學習國學經典讓我認識了更多的字和知識,它也能提升我的文化素養,讓我能夠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

《孝經》讀後感4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的恭敬。

《孝經》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國,國家也都十分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

一個人不愛自我的父母,怎樣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說「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或者我們飢餓時,別人給我們一杯水或一塊麵包,我們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給我們做過多少頓飯,給與我們多少吃的,用的,給我們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給孩子。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樣能不孝。

《孝經》讀後感5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藍藍的天上飄著朵朵白雲,就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小綿羊。

早晨來到學校以後,我們開始早讀。今天的早讀跟以前不一樣哦,我們讀的是《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讀了幾遍後,我隱隱約約地懂了一點點意思,後來,翟老師給我們仔仔細細地講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經》的含義。

晚上回到家,我和媽媽一起讀《孝經》。讀完幾遍後,媽媽說:「寶貝,你能給媽媽講講其中的意思嗎?」「當然可以了!」我說。「孝,首先孝順父母,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們的身體發膚,是父母所給的,我們不能輕易毀傷。還有我們要忠於我們的國家,要有所成就,最終建功立業。」媽媽聽了我的講解,誇我講得真不錯。

雖然我給媽媽講《孝經》,但我心裡卻非常慚愧不已。我心裡想,爸爸媽媽每天辛苦地照顧我,我卻經常對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老師說的,我在學校表現的像小綿羊一樣乖巧,在家裡卻像大考慮一樣兇猛。以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

媽媽的話: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在外面和在家裡表現的截然不同,孩子總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在外面,在家裡面確實像一隻小考慮。我也在反思,也許是我們做父母的問題。改變孩子,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孝經》讀後感6

《孝經智慧》這本書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孝經,並運用生動、豐富的故事舉例,詮釋了孝經所蘊含的做人道理,弘揚了「孝」這一中華優秀傳統。

《孝經智慧》精選了孝經中的經典,闡幽發微,深入淺出地解悟古聖先賢的智慧和秘訣,使人們對國學智慧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孝經智慧》中58頁《孝德誠信,事業有成》中的華人首富李嘉誠是一個有孝心、善心、生活節儉的人。

李嘉誠從小受教,做人誠信,有一次,一個美國的客戶,給他的長江事業公司下了一批訂單,合同都簽好了,但是臨時有取消了。按照法律。李嘉誠可以追究對方的法律責任,讓對方賠償,但是李嘉誠寧可自己吃虧,也要包容對方。李嘉誠的誠信和可靠的品格給他帶來了事業上的一帆風順。

一個善的信念發出來以後,表面上似乎吃虧了,但是他得到莫大的利益。

李嘉誠成為華人首富後,生活仍然很節儉。

他用《論語》中的惑表明對富貴的態度:「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富貴如果是靠不正義的不合法的手段去謀取,以為真正的君子,他是不屑一顧的,君子把富貴看作浮雲一樣,並不會為富貴而去攀求,更不會用卑鄙的手段去謀求。」

李嘉誠的事跡讓我知道他的財是「有用」的,因為他的財富為社會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李嘉誠的故事告訴世人:要成就一番事業,的是最根本的,財富都是枝末。

我長大以後,也要想李嘉誠一樣為社會做貢獻,為國家效力,把德行擺在第一位。

《孝經》讀後感7

「百善孝為先」、「首孝悌」、「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等等,都是在教育我們,我們人生中必須擁有的第一品質就是「孝」。

這兩天,老師一直在給我們講《孝經》中的第一篇章「開宗明義」,我從老師的講解中,懂得了小孩子為什麼要「孝」。「開宗明義」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孝」,首先,「孝」是一個國家的基本行為准則,只要一個國家的人,上下一心,全國一體的遵崇孝道,就會國泰民安。其次說的就是個人的「孝」要做到孝順父母,忠實於祖國。

爸爸在和我一起看書的時候還給我講了一個這樣的事:「孝」字,其實是「老」於上,而「子」於下所組成的字,意思就是要讓為人子的我們,時刻的把自己老人放在心上,背負在背上,時時刻刻不能忘記。

《孝經》是教導我們懂「孝」的意義,讓我們知道了如何「孝」的方法和督促我們盡「孝」的一本書,我們要好好的讀,認真的學習。「孝」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尊崇孝道,將「孝」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孝經》讀後感8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的恭敬。

《孝經》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國,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說「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或者我們飢餓時,別人給我們一杯水或一塊麵包,我們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給我們做過多少頓飯,給與我們多少吃的,用的,給我們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給孩子。

烏鴉知反哺,人又怎麼能不孝。

《孝經》讀後感9

「百行孝為先」,這是一句古人的俗語。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這個字的含義,但當我看了《孝經》以後,我便又進一步地了解了這個字的意義。

《孝經》是一本國學經典,裡面講了許許多多關於「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個個引人深思的文字,讓人陶醉其中。雖然《孝經》總字數連兩千也未達,但在中國思想史上已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從西漢開始,這本書受到歷代人們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廣為傳習,《孝經》稱得上是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文學經典。

「黃香孝父」的事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黃香小小年紀就很懂事,對父母非常孝順。夏天,天氣炎熱,黃香每次幫父親打完水後,都會拿一把扇子,將席子扇涼了才讓父親躺下,冬天,天寒地凍,黃香怕父親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於是每天都搶先上床,以自己體溫捂熱被子,然後再讓父親上去睡。多麼感人肺腑的故事!多麼打動人心的孝子!讀著,讀著,我不禁熱淚盈眶,兩行清淚從眼角流下,輕輕滑過臉龐。

連世界之作——《三字經》都有大部分筆墨寫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講的是「孔融讓梨」。孝順的孔融孝敬長輩,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拿小的,又是一個孝子值得我們去學習!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我們要從小理解「孝」,實踐「孝」,將這本書吟之,誦之,感之,悟之,發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經》讀後感10

孝經:孝敬父母。孝是上帝安排的,一定要孝順父母,一定要對父母好, 不要跟父母頂嘴,吵鬧,。下面就來說說我是怎樣,孝順父母的吧!

某一星期的'星期天,我和姥姥正在聊天,姥姥說要切黃瓜,姥姥的手爛啦!切黃瓜很費勁,那時候我正在寫數學作業,就剩一道題就寫完了,看見姥姥切黃瓜費勁的樣子,我就連忙跑過去對姥姥說:「姥姥,我來幫你切吧」!我第一次切的時候切不好,對接的時候還是不好,但是我慢慢切慢慢切,我把黃瓜,切完了以後,姥姥誇我真棒!我微笑的點點頭。

又繼續在寫書寫數學,這時候媽媽剛回來,媽媽說數學作業寫完了沒呀?我說媽媽我還沒有寫完,我媽說,為啥沒有寫完,寶貝,因為我幫姥姥切黃瓜啦!姥姥手爛啦,切黃瓜很費勁,所以我就幫姥姥親切黃瓜,所以就沒有寫完作業,媽媽聽到我說這樣的話,開心的笑了,我也微微一笑,姥姥給我給媽媽說,子航寫的可快啦,馬上就寫完啦,媽媽又等我了兩分鍾,我把這道題寫完啦。然後我就開始寫語文作業語文作業,媽媽誇我,真是個孝順的孩子,姥姥也誇我可真乖,我說沒事兒,這都是我應該做的,我和姥姥還有媽媽都笑了,媽媽還給我豎起了大拇指,誇我真棒!

這就是孝,在以前孝是最重要的本領,孝順父母是誰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有的人卻不,知道孝順父母跟父母頂嘴,還會把爸爸媽媽給氣哭了!這種人我最不喜歡最不喜歡跟他交朋友,媽媽誇我有教養,孝心,我要放第一。

《孝經》讀後感11

《孝經》教會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讀了《孝經》,我受益匪淺。

孔子說:「百事孝為先」。《弟子規》里也說:「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讀到這里,我想起平時我對媽媽的種種不好的表現,不由得臉紅了……平時我對媽媽總是呼來喚去的,我以為媽媽生了我,就要為我服務,什麼就得依著我。於是就連一點點小事,我都要媽媽來做。本來洗碗筷、打洗澡水等這樣的家務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卻不做,全部要爸爸媽媽為我做,他們對我百般依順,我對待他們卻完全隨著性子。有一次,我被作業難住了,心情不好,爸爸媽媽來叫我吃飯時叫了我好幾聲我都不理他們,最後才兇巴巴的對他們吼道:「我心情不好,別來煩我!滾!!」爸爸媽媽不但不生氣,還溫柔地安慰我。現在讀了《孝經》,學了《弟子規》,再想想老師說過的話「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知道我錯了!我已經長這么大了,還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一點點小事情都願意去做,以後怎麼能做大事呢?

我對自己以前的行為感到羞愧。古人說「有錯就改不算晚」,我決心「亡羊補牢」。從今以後我一定以孝為先,好好對爸爸媽媽,不會再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不會再亂發脾氣了,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祖國作貢獻。我也希望所有的人能像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一給予一點關懷,用我們的愛心,真心去幫助所要幫助的人,讓世界充滿愛,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孝經》讀後感12

《孝經》里有一句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每個人都是托體父母來到人間的,又在父母的呵護下一天天成長起來的,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所以孝養父母是天經地儀的。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敢問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你能愛誰?你不愛別人誰又能愛你。不孝父母之人不可交。

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這個人絕對沒好報,他的人生和事業都不會順。這是天道,這是規律。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我們村有一家人不孝順父母,老人六十多了,還去新疆摘棉花,回來後掙的錢被小倆口要走,不讓老人花。

先是丈夫建築出事,摔下來,花了好幾萬。妻子又動手術,花費好幾萬。鄰居們都說,遭報應了。其實這不是迷信,這是天道規律。哪些事業大發展的人絕大多數都孝敬父母的人。

厚德載物,從來不是句空話,百善孝為先,孝是最大的德。當我們真正從各方面孝敬父母的時候,我們才會順,孝順可以這樣解釋吧。

《孝經》讀後感13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字,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恭敬,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讓著長輩。

《孝經》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是以孝治國,所以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孝,是人們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叫做「百善孝為先」,意思就是說在各種美德中,孝敬父母是占第一位的。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圖。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謂之悖禮。」《弟子規》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快樂的成長。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難找的好老師。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的。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都要感恩;而父母卻給予我們多少,我們卻習以從不說一聲「謝謝」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能不孝?

4. 《孝經》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孝經》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孝經》讀後感1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感毀傷,孝之始也。」孝的發端是不忍之心。當你傷害了別人,你的媽媽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這一點,就不會傷害別人,而雙方父母都會開心。

一棵茂盛的樹,為何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好比我們人一樣為何學業有成、家財萬貫。為何有這樣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輩輩積德呀!若是我們只愛小不敬老,花兒、果實遲早有一天會枯萎的,家族也會墮落。

「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如何變化,始終註定孝是中華民族愛的結晶,始終註定要孝養父母,當「樹欲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可要終身遺憾了。

當你看歲月痕跡不停出現在父母額頭上。你會想我會怎麼對父母,我要帶父母去哪裡玩,哪裡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們咬都咬不動,走都走不動。他們不要什麼,他們需要的是寂寞時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問候。

自古以來出孝子,而當今社會有多少在死前也見不到子女一面。枝葉繁盛的樹木,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連動物尚且懂得知恩圖報,怎麼人就糊塗了呢?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現在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只有個人主義的享樂和安逸。趕快為父母盡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華衣,數以萬計的金錢珍貴的多。

世事滄桑,歲月流失,用愛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美好的孝親樂章吧!讓洪亮的歌聲在廣闊的天地間徘徊!

《孝經》讀後感2

《孝經智慧》這本書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孝經,並運用生動、豐富的故事舉例,詮釋了孝經所蘊含的做人道理,弘揚了「孝」這一中華優秀傳統。

《孝經智慧》精選了孝經中的經典,闡幽發微,深入淺出地解悟古聖先賢的智慧和秘訣,使人們對國學智慧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孝經智慧》中58頁《孝德誠信,事業有成》中的華人首富李嘉誠是一個有孝心、善心、生活節儉的人。

李嘉誠從小受教,做人誠信,有一次,一個美國的客戶,給他的長江事業公司下了一批訂單,合同都簽好了,但是臨時有取消了。按照法律。李嘉誠可以追究對方的法律責任,讓對方賠償,但是李嘉誠寧可自己吃虧,也要包容對方。李嘉誠的誠信和可靠的品格給他帶來了事業上的一帆風順。

一個善的信念發出來以後,表面上似乎吃虧了,但是他得到莫大的利益。

李嘉誠成為華人首富後,生活仍然很節儉。

他用《論語》中的惑表明對富貴的態度:「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富貴如果是靠不正義的不合法的手段去謀取,以為真正的君子,他是不屑一顧的,君子把富貴看作浮雲一樣,並不會為富貴而去攀求,更不會用卑鄙的手段去謀求。」

李嘉誠的事跡讓我知道他的財是「有用」的,因為他的財富為社會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李嘉誠的故事告訴世人:要成就一番事業,的是最根本的,財富都是枝末。

我長大以後,也要想李嘉誠一樣為社會做貢獻,為國家效力,把德行擺在第一位。

《孝經》讀後感3

《孝經》教會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讀了《孝經》,我受益匪淺。

孔子說:「百事孝為先」。《弟子規》里也說:「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讀到這里,我想起平時我對媽媽的種種不好的表現,不由得臉紅了……平時我對媽媽總是呼來喚去的,我以為媽媽生了我,就要為我服務,什麼就得依著我。於是就連一點點小事,我都要媽媽來做。本來洗碗筷、打洗澡水等這樣的家務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卻不做,全部要爸爸媽媽為我做,他們對我百般依順,我對待他們卻完全隨著性子。有一次,我被作業難住了,心情不好,爸爸媽媽來叫我吃飯時叫了我好幾聲我都不理他們,最後才兇巴巴的對他們吼道:「我心情不好,別來煩我!滾!!」爸爸媽媽不但不生氣,還溫柔地安慰我。現在讀了《孝經》,學了《弟子規》,再想想老師說過的'話「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知道我錯了!我已經長這么大了,還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一點點小事情都願意去做,以後怎麼能做大事呢?

我對自己以前的行為感到羞愧。古人說「有錯就改不算晚」,我決心「亡羊補牢」。從今以後我一定以孝為先,好好對爸爸媽媽,不會再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不會再亂發脾氣了,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祖國作貢獻。我也希望所有的人能像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一給予一點關懷,用我們的愛心,真心去幫助所要幫助的人,讓世界充滿愛,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孝經》讀後感4

「百行孝為先」,這是一句古人的俗語。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這個字的含義,但當我看了《孝經》以後,我便又進一步地了解了這個字的意義。

《孝經》是一本國學經典,裡面講了許許多多關於「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個個引人深思的文字,讓人陶醉其中。雖然《孝經》總字數連兩千也未達,但在中國思想史上已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從西漢開始,這本書受到歷代人們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廣為傳習,《孝經》稱得上是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文學經典。

「黃香孝父」的事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黃香小小年紀就很懂事,對父母非常孝順。夏天,天氣炎熱,黃香每次幫父親打完水後,都會拿一把扇子,將席子扇涼了才讓父親躺下,冬天,天寒地凍,黃香怕父親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於是每天都搶先上床,以自己體溫捂熱被子,然後再讓父親上去睡。多麼感人肺腑的故事!多麼打動人心的孝子!讀著,讀著,我不禁熱淚盈眶,兩行清淚從眼角流下,輕輕滑過臉龐。

連世界之作——《三字經》都有大部分筆墨寫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講的是「孔融讓梨」。孝順的孔融孝敬長輩,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拿小的,又是一個孝子值得我們去學習!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我們要從小理解「孝」,實踐「孝」,將這本書吟之,誦之,感之,悟之,發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經》讀後感5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為先,《孝經》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但是這個「孝」並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並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於提出,這與後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為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於其他的地方吧。

《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系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君主服務聯系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為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其實,父母比想像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孝經》讀後感6

父母雖辭世,讀完孝經,欣喜能盡更大的孝。

這一生,對於自己的父母,叩首二次,一次出嫁時,最後是父母離世時的告別。1996年父親去世時,當司儀讓我們兄妹三人跪下,一叩生育之恩,二叩養育之恩,三叩教育之恩,當時身懷六甲,心裡好痛,因為已嫁他鄉為人婦,在父親病危時,無法盡孝。去年母親辭世,而今我已成孤兒,因此決定參加孝經的課程,最初的想法是,此生我已無法盡孝於親生父母,如何透過學習孝經,提醒朋友能珍惜行孝的歲月,不留遺憾。

一部孝經讀下來,收獲的不僅是走出「父母已離世而無法盡孝「的愧疚,明白「事親」僅是孝之始,現在要做的是更深層的孝。從自身的扮演的各種角色去參悟與實踐,也許不及「立身揚名,以顯父母「的境地,但至少無忝所生,也不致愧對竇老師的啟蒙和「儒風大家」團隊的一番用心及多位同學的智慧分享。這短短三周不到的課程,讓年過半百的心靈再次地飛躍。行坐之間仍能有所作為。

首先,奉行恭敬和持誡作為自身待人處事的准則。

在家,學習竇老師,從「孝經「開始,帶著孩子們開始接觸儒家思想,逐步建構自家文化。

在崗位,企業雖小,也不該妄自菲薄,經營自身的富與貴,以保全一方的順遂。

隨緣分享和傳播「孝道「的智慧。

最後,用三心相問來總結自己的所得:「表相」背讀孝經,及通曉儒、釋、道相關經典的哲理。「真相」透過通曉萬象聖達公式,解答生活或工作上遭遇各種難題與困惑;觀測政治、經濟、國家、世界的詭譎多變。「心相」是從心開始洗滌,提高自身「行孝」的格局,不論生活,工作都應本著慈悲大愛的初衷遊走在世間,持誡與謙恭修行人間法。

《孝經》讀後感7

孝經:孝敬父母。孝是上帝安排的,一定要孝順父母,一定要對父母好, 不要跟父母頂嘴,吵鬧,。下面就來說說我是怎樣,孝順父母的吧!

某一星期的星期天,我和姥姥正在聊天,姥姥說要切黃瓜,姥姥的手爛啦!切黃瓜很費勁,那時候我正在寫數學作業,就剩一道題就寫完了,看見姥姥切黃瓜費勁的樣子,我就連忙跑過去對姥姥說:「姥姥,我來幫你切吧」!我第一次切的時候切不好,對接的時候還是不好,但是我慢慢切慢慢切,我把黃瓜,切完了以後,姥姥誇我真棒!我微笑的點點頭。

又繼續在寫書寫數學,這時候媽媽剛回來,媽媽說數學作業寫完了沒呀?我說媽媽我還沒有寫完,我媽說,為啥沒有寫完,寶貝,因為我幫姥姥切黃瓜啦!姥姥手爛啦,切黃瓜很費勁,所以我就幫姥姥親切黃瓜,所以就沒有寫完作業,媽媽聽到我說這樣的話,開心的笑了,我也微微一笑,姥姥給我給媽媽說,子航寫的可快啦,馬上就寫完啦,媽媽又等我了兩分鍾,我把這道題寫完啦。然後我就開始寫語文作業語文作業,媽媽誇我,真是個孝順的孩子,姥姥也誇我可真乖,我說沒事兒,這都是我應該做的,我和姥姥還有媽媽都笑了,媽媽還給我豎起了大拇指,誇我真棒!

這就是孝,在以前孝是最重要的本領,孝順父母是誰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有的人卻不,知道孝順父母跟父母頂嘴,還會把爸爸媽媽給氣哭了!這種人我最不喜歡最不喜歡跟他交朋友,媽媽誇我有教養,孝心,我要放第一。

《孝經》讀後感8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經》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為先,《孝經》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但是這個「孝」並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並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於提出,這與後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為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於其他的地方吧。

《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系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君主服務聯系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為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其實,父母比想像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孝經》讀後感9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古人說的「孝、悌、忠、義、禮、義、廉、恥」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見「孝」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孝」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必須做到的。

《孝經》,通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發,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小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直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說:「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媽媽摟著我直說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里夾肉,媽媽直說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為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孝的內容,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准,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

總之,孝是德行根本,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我們要讓孝道走遍中國,傳遍世界。

《孝經》讀後感10

這個暑假裡,我去了華夏傳統文化學校。在每天都要上的經典導讀課上,我們都要大聲地朗讀《孝經》。所以,我對《孝經》有很多的感觸。

《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開宗明義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經典。像《開宗明義章第一》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了七種人應該盡的孝道,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後十一章寫明了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即「五行之屬三千,而罪莫大與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沒錯,正如老師上課所言,《孝經》就是亘古不變的陰陽之道!它能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因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孝經》教會了我怎麼孝敬父母,教會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我把我平時的行為總結了一下,發現有許多不足,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為,以盡孝道。

我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經》,他能教會你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孝經》讀後感11

學校給我們發了一套《國學經典書法教材》,它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為主要內容的書。老師讓我們看《孝經》,其實我一點都不懂它的意思。然後聽了老師講解,我知道了這本書的意思。

孔子有一個學生他叫曾子,有一天,孔子在家裡閑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古詩文網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讀了這一章,我知道了什麼是孝。孝就是尊老愛幼,我們不能目無尊長走在老人前面,我們要孝順父母,這就是孝的開始。通過學習國學經典讓我認識了更多的字和知識,它也能提升我的文化素養,讓我能夠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

《孝經》讀後感12

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經典導讀課上,我們都要大聲地朗讀《孝經》。所以,我對《孝經》有很多的感觸。

《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開宗明義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經典。像《開宗明義章第一》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了七種人就應盡的孝道,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後十一章寫明了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即「五行之屬三千,而罪莫大與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沒錯,正如老師上課所言,《孝經》就是亘古不變的陰陽之道!它能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因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孝經》教會了我怎樣孝敬父母,教會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我把我平時的行為總結了一下,發現有許多不足,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為,以盡孝道。

《孝經》讀後感13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藍藍的天上飄著朵朵白雲,就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小綿羊。

早晨來到學校以後,我們開始早讀。今天的早讀跟以前不一樣哦,我們讀的是《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讀了幾遍後,我隱隱約約地懂了一點點意思,後來,翟老師給我們仔仔細細地講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經》的含義。

晚上回到家,我和媽媽一起讀《孝經》。讀完幾遍後,媽媽說:「寶貝,你能給媽媽講講其中的意思嗎?」「當然可以了!」我說。「孝,首先孝順父母,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們的身體發膚,是父母所給的,我們不能輕易毀傷。還有我們要忠於我們的國家,要有所成就,最終建功立業。」媽媽聽了我的講解,誇我講得真不錯。

雖然我給媽媽講《孝經》,但我心裡卻非常慚愧不已。我心裡想,爸爸媽媽每天辛苦地照顧我,我卻經常對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老師說的,我在學校表現的像小綿羊一樣乖巧,在家裡卻像大考慮一樣兇猛。以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

媽媽的話: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在外面和在家裡表現的截然不同,孩子總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在外面,在家裡面確實像一隻小考慮。我也在反思,也許是我們做父母的問題。改變孩子,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5. 觀國學大師翟鴻燊講座有感範文

翟鴻森講座觀後感篇一 聽了翟教授的講座後,記住了“人際溝通,最忌諱的就是一臉死相”“口乃心之門戶”“永遠不要做破場的事”。雖然記住了,應該用到實際 生活 中才對,在人際交往中,如果對別人 愛 答不理,那別人也會很不高興的,不能把心中的不快都掛在臉上,這樣是對別人的不恭敬,也是自己的失禮。所以,在團體生活中,要想把氣氛搞好,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另外,翟教授還講了世界上最不能等的,莫過於孝敬父母。當聽著翟教授念著老人寫給兒女的信時,我就在回憶自己是 怎樣 對待父母的。現在,我已為人父母,能夠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那份愛和牽掛。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拿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父母辛辛苦苦一輩子,毫無怨言,還無時無刻在牽掛孩子過得好不好。到老了,需要孩子時,孩子們卻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沒有時間回家陪老人,心裡真的是慚愧不已。聽了翟教授的講座後,應該抓緊時間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孝敬父母,多為父母做點事情。要做一個“因別人身上的不足,可能就是你存在的價值”的人。

翟教授還講了“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我現在就從基礎做起,一步一步來提高自己的素質。目前公司是最需要人的時候,我雖然幫不了大忙,但是我會盡我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能夠盡我的微薄之力,為公司效犬馬之勞。

團結就是力量,大家團結起來,一定是最有力量的團隊,我們的團隊一定會把項目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的最好的。
翟鴻森講座觀後感篇二
認真看了翟先生的所有講座視頻,其中不乏有很多值得 學習 的地方,只要能夠讓自己受益都是好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點自己的觀點:翟先生是最優秀的講師來冠名可能最恰當,如果以國學大師來冠名可能欠妥。他的講座如果只聽一場是有些妙趣橫生獲益良多的感覺,多聽幾場就發現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了些,舉例子的發音語調語氣都一摸一樣,感覺就是在重復一個背誦好了的連貫性的劇本一樣,黔驢技窮似的已無後勁可言!國學的浩瀚豈會窮盡,如果一個真正對國學融匯貫通的大師在其任何一次演講中腹稿都不需要,信手拈來點石成金,絕不會有枯燥的重復和乏味的詼諧。如此比較翟先生就相形見拙忸怩作態了些!

另外翟先生在道德經上的內家修煉火候也明顯感覺不足,斷章取義的地方很多。而且把國學的深邃精義生搬硬套的往一些膚淺的事例上解釋,有附庸風雅之嫌,且把國學商業化太濃的去推廣也是對國學的一種傷害,國學里很多要義是注重修身修德的,而非花拳綉腿的架子功夫,國學是嚴肅的渾厚的而非粉墨花旦似的。道德經的由來翟先生不妨再去研究研究,老子是學貫滿盈的聖人,他生平只留下了幾千字的《道德經》,是為那般!道可道非常道,光這幾個字翟先生就夠你下功夫的了!
翟鴻森講座觀後感篇三
通過近期的培訓課程學習,我獲益良多。發現以前自己的思考層面太低太窄了,《亮劍》電視連續劇我以前也看過,感覺十分過癮,很喜歡劇中李雲龍這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不過,以往過多的是關注電視的劇情發展,很少細細咀嚼人物的語言,更沒有關注背後的人格魅力。觀看了翟鴻燊教授以《亮劍》為例子的視頻演講,讓我對裡面的對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品味到了語言的魅力和溝通的技巧。以前從未將其上升到大的格局與溝通等高度來進行思考。而學者翟鴻燊教授從國學思想的角度來分析,與我思考的角度與深度開始有所不同。觀看翟教授專題講座過程中有一個最大的遺憾,就是他所引用的許多經典詞句感到似懂非懂,這說明我自己的國學水平還有待提高。

翟教授在溝通專題講座中引用《亮劍》蒼龍嶺突圍中三個不同部隊長官的對話為案例,深入淺出的進行了精彩的分析和擴展,從國學思想應用的角度來分析和講解《亮劍》,使《亮劍》精神成了領導學、溝通學極好的精典範例。溝通是一門藝術,在現實生活之中,有很多時候往往因為一句話,使得自己和他人的距離可遠可近、和他人的關系可有可無。不論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場所,良好的溝通都是人際關系的第一步,有了良好的溝通才有機會和我們身邊的同事達成共識,同我們的親人有心與心的交流,與我們周圍的朋友禮尚往來,才能建立起相互受益的互動關系,使生活學習工作相和諧。翟老師說“溝通就是為了建立正見、正思維、正語、正精進、正念”。 高品質的溝通,應把注意力放在結果上,而不是情緒上,溝通從心開始。口乃心之門戶,一個人的口才和言語是內在心智模式的反映。說話底氣十足有氣勢是一個內心很自信的人,說話直爽是一個內心果斷的人。改善自己的語言,首先得從改變自己的內心開始(內在的氣勢、底氣與格局);改變自己的內在,也可以從改變自己的言語開始,比如多使用正向的語言,多用鼓勵和積極自信的話語,不用模凌兩可的詞語,不用不確定性的詞語,說話肯定自信不猶猶豫豫。

“與時俱進,與時消息,與時偕行”。翟鴻燊在講座中著重講了這三點,這12個字看似簡單,但是要把他做好絕非是件容易的事情。信息社會,一定要注意及時搜集信息,一定要廣開消息渠道,一定要主動獲取消息。”

翟教授的講座內容博大精深,其中大量的國學內容一時之間難以真正的聽懂,只能學到一些皮毛,結合自己的理解來闡述一下學習心得。在以後的日子裡還要進一步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將理論知識用於實際工作不斷進步。

6. 讀《孝道篇》有感600字

1
突然想起以前一起學習看過的一段國學大師翟鴻燊關於《孝道》的講座,讓我很感動,也受益匪淺!
當聽到 翟老師講到孝順父母一段時,我看到很多視頻上的人在一瞬間都流淚了,不僅是視頻里,還有我們這些聽的老師也很愧疚。因為突然覺得我們這些做兒女的也是失去了很多「第一孝道」,很多時候我們誤解了,看完這段錄像才恍然醒悟,原來孝順不僅僅是我們心裡所想的那樣,轉一些錢,存儲一些錢,到了過年的時候交給爸爸媽媽,讓他們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回想這幾年,再給自己一點時間重新認識自己的時候,才發現自己錯過很多,真的很愧疚。當我們在得到的同時,卻也會失去很多很重要的東西,翟老師所講到的《父母給兒女的一封信件》,讓我記憶深刻,當聽完這封信讓我也想到爸爸媽媽,平時給的關懷太少,甚是有些時候爸爸媽媽打電話給我時,我都推脫工作很忙。不願意聽爸媽的嘮叨,也不想跟他們聊天,想想他們對自己的工作生活又不了解,所以就忽略了父母的感受,現在想想自己真的很可惡,也不由得反問自己:「我是被父母嘮叨過?我是否經常陪他們聊過天?我是否陪父母真正談過心?陪媽媽散步、逛逛街?我是否陪爸爸媽媽一起做飯?」當然,現在的我們現在的工作在外,但當我們真正回到父母身邊了,以上的問題值得我去深思和做到!
其中翟老師還講到:「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一件事就是孝敬父母」這句話也是震驚人心的。讓我如夢方醒,覺得自己很慚愧!從而也讓我從這句話中體會到很深刻的道理,行孝是不能等的,「孝」最重要的不是物而是心,不是看得見的東西,而是看不見的情感,讓我們重新認識「孝」字吧!
最後,我們要時時刻刻記住:「百善孝為先」行孝不能等!如果不想讓自己遺憾和愧疚的淚水迷糊雙眼的話,我們就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哦!
2
有一對姐弟,都考上了大學。畢業之後,姐弟倆回了家,發現家裡變化很大,老母親沒有了,家裡剩下孤獨的父親和幾乎不值一錢的空盪但又凌亂不堪的房子。姐弟倆收拾房間時發現了一封信,信中寫到: 我們都老了,不再是原來的我們。請你們做兒女的理解我們,對我們要有一點愛心,不要嫌我們終日嘮嘮叨叨,前言不搭後語,其實還不都是為你們好。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當我們吃飯漏嘴的時候,把飯菜留在衣服上時,千萬不要責怪我們,請你想一想:當初我們是如何把著你給你們喂的;當我們大小便失禁的時候,弄臟了衣服,不要埋怨我們反應遲鈍,請你們想一想,你們小的時候,我們是如何為你們擦屎擦尿的;當我們說話忘了主題,請給我們一點回想的時間,讓我們想一想再說,其實談什麼並不重要,只要有你們在身邊,聽我們說下去,我們就心滿意足啦!孝敬不一定是物質和金錢不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時常牽掛著我們就行了;飯後給我們老兩口端杯熱茶;陽光燦爛的日子,陪我們出去散散心和鄰居聊聊天;等你們結了婚,生了孩子,常帶回家讓我們看看就開心。當看著我們漸漸地變老,直到彎腰駝背,老眼昏花的時候,不要悲傷,這是自然規律使然,要理解我們,支持我們。當初我們引領你們走上了人生之路,如今,也請你們陪伴我們走完最後的路,多給我們一點愛心吧,我們會回饋你們感激的微笑!這微笑凝聚著我們對你們無限的愛。翟鴻森教授由此故事展開了不孝不教的《孝道篇》。我觀後感觸很深,有感於下:
在家孝父母,何必遠燒香。我們都聽說過這個故事,在古代有一個人急於求佛祖的保佑,於是他每天都去寺廟是燒香,總想能燒到第一柱香,可是無論他去得多麼早,總已有一柱香。於是他有一晚帶了鋪蓋睡在上寺廟里,他想看看是誰來得這么早,可是當他去上香時,發現仍有一柱香已經在那裡了,他百思不解,於是他請求佛祖給他解惑,佛祖告訴他,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賣燒餅,他會告訴你答案。他按佛祖的話找到了賣燒餅的人,賣燒餅的人告訴他,他從沒有上過香,他一大早起來打燒餅,只是第一鍋燒餅他從來不賣,留給自己的娘吃。這個簡單而流傳了幾世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在家孝父母,何必遠燒香。翟鴻森教授也同樣講到,你是否孝敬你的父母,如果你連父母都不孝敬,還能有慈善之心。你是否尊敬你的兄弟,如果你連你的兄弟都不尊敬,還能有包容之心。父母蘊育了我們的生命,父母就是活菩薩。入者孝,出者悌。一個人有孝心必生和氣,一個有和氣的人必能愉色,一個有愉色的人必生婉容。

閱讀全文

與翟老師講孝敬父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異地銀行代發退休金是否收費 瀏覽:489
70歲准備壽衣早嗎 瀏覽:632
重陽節和奶奶的作文300字作文 瀏覽:315
學校體檢dr胸片是什麼 瀏覽:646
納溪事業單位在哪裡體檢 瀏覽:179
多功能養生壺是如何調溫的 瀏覽:241
上海外地人領多少養老金 瀏覽:137
老年人牙掉了很多顆怎麼辦 瀏覽:365
來自父母的壓力有哪些 瀏覽:59
江蘇鹽城今年退休金幾月補發 瀏覽:656
醫院重陽節座談會怎麼主持 瀏覽:522
什麼樹長生不長壽 瀏覽:524
自殺超過60歲沒有死 瀏覽:990
60歲陽虛 瀏覽:651
老年人玩蘋果手機游戲 瀏覽:992
西安哪個醫院體檢 瀏覽:119
作文450孝敬父母事 瀏覽:72
為什麼中考體檢 瀏覽:164
開展老年戲曲培訓活動 瀏覽:638
當兵後再見父母怎麼發朋友圈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