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閔子騫孝順文言文
原文:
閔子騫兄弟兩人,母卒,其父更娶,復生二子。子騫為其父御,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父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溫,衣甚厚。即謂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寒兒,汝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
譯文:
閔子騫兄弟共二人,母親死後,他們的父親又娶了一個繼母,繼母又生了兩個兒子。閔子騫給他的父親駕馬,丟失了馬的轡頭,他的父親握著他的手,發覺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單薄。父親回去後,把後母生的兒子叫來,握住他的手,手是溫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對妻子說:「我娶你的原因,是為了我的兒子,現在你欺騙我,讓我的兒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騫上前說:「如果母親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個兒子受寒;如果母親離我們而去,四個兒子就都會受寒啊。」他的父親一句話也不說,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後母也很後悔自己的做法。
孝悌之道,其為人之本與。孝悌是做人的基礎,閔子騫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都做到位了。
子騫對後母並不記恨,反而有些同情後母,小子騫覺的不能因為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後母,於是他跪下來對自己的父親說:「父親,請你不要趕後母走,因為畢竟還有兩個小弟弟呀!有
母親
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如果母親走了,我和兩個弟弟都會挨餓受凍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在這種情形之下,閔子騫至誠的孝心絲毫不減,而且還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樂。這一分真誠讓他的父親息怒,這一分真誠也讓他的後母生起慚愧之心。閔子騫這分真誠的孝心轉化了家庭的惡緣,致使家庭從此幸福和樂。所以,「親憎我,孝方賢」。我們時時處處想著「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誠就能永不忘失,能時時提起關照。
閔子騫兩兄弟,自從他母親去世後,他父親就再娶,後母再生兩個孩子.子騫為他父親駕車,掉落轡頭,父親摸他的手,寒冷,穿的衣很單薄.父親就回去,叫後母及孩子出來,摸孩子的手,衣穿很厚手很暖.就對他婦人說:「我之所以娶你,實際上是為了我的孩子,現在你欺騙我,去吧,我不留你了.」子騫往前說道:「母親在只有一個孩子單薄,母親去了就四個孩子寒冷了.」他父親聽了不做聲,而他後母也感到後悔。
原文:
閔子騫兄弟二人,母卒,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
(1)閔子騫孝順文擴展閱讀:
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尊稱閔子。魯國人。生於魯昭公六年,卒於魯哀公八年,比孔子小15歲。他出身貧寒,生母又過早去世。為家境所迫,很小就從事體力勞動,經常隨父親駕車外出謀生,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
後來拜師孔子,成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實推行者和積極宣傳者,以孝行名聞天下。終生不願出任官職,直到50歲時去世。其先祖是魯國的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為八世祖。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
子騫為人極孝。他少年喪母,父親娶了繼母。繼母偏愛自己親生二子,虐待閔子騫,子騫卻並不告知父親,避免影響父母間關系。
在今日之濟南,市內還有一條以其名字命名的道路,另外還有以閔子騫墓地擴建而成的「孝文化博物館」。在濟南百花公園西鄰,便是「濟南孝文化博物館」。這里也稱為「崇孝苑」,一座突起的墳墓,便是「閔子騫墓」,是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閔子騫曾得到魯國季桓子之請,讓他當費邑宰。他淡漠仕途,沒有同意。後來經孔子勸說,他擔任了費邑宰,並把家遷到東蒙之陽。他治理費地很有成績,但與季氏的所作所為格格不入,最後毅然辭官。或說最後他病死於長清縣內。因此,這里的閔子騫墓也僅是衣冠冢而已。閔子騫葬於何地,在安徽蕭縣、河南范縣以及安徽宿州都有閔子騫墓或祠。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單衣順母
陳情表
臣密言:臣以險
陳情表——母孫二人,更相為命。釁(xìn),夙(sù)遭閔(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xíng)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mǐn)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shào)多疾病,九歲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xiǎn)兄弟,門衰祚(zuò)薄(bó),晚有兒息。外無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tóng),煢煢(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湯葯,未曾廢離。逮(dài)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xiǎn)馬。猥(wěi)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yǔn)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bū)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dǔ);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jīn)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huàn)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zhuó),寵命優渥,豈敢盤桓(huán),有所希冀(jì)!但以劉日薄(bó)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gēng)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四十有(yòu)四,祖母九十有(yòu)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mǐn)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文章來源於網路
《二十四孝》講的都是孝道的故事,你選擇吧,有的是糟粕。
例如郭巨埋兒,這樣的不可信,也不能行教育之用。一、孝感動天虞舜 虞舜。
瞽搜之子。性至孝。
父頑母囂。弟象傲。
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
有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堯聞之。事以九男。
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系詩頌之。 詩曰對對耕春象。
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
孝感動天下。 二、親嘗湯葯西漢文帝劉恆 西漢文帝。
名恆。高祖第三子。
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
帝奉養無擔母嘗病三年。帝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湯葯非親嘗弗進。
仁孝聞於天下。系詩頌之。
詩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載玻湯葯必先嘗。 三、嚙指心痛周朝曾參 周。
曾參。字子輿。
事母至孝。參曾採薪山中。
家有客至。母無措參不還。
乃嚙其指。參忽心痛。
負薪以歸。跪問其母。
母曰。有客忽至。
吾嚙指以悟汝耳。後人系詩頌之。
詩曰母指方纏嚙。兒心痛不禁。
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四、單衣順母周朝閔子騫 周。閔損。
字子騫。早喪母。
父娶後母。生二子。
衣以棉絮。閔損。
衣以蘆花。一日。
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鞭。
父察知其故。欲出後母。
損曰。母在一子單。
母去三子寒。後母聞之。
卒悔改。系詩頌之。
詩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五、負米養親周朝子路 周仲由。字子路。
家貧。嘗食黍薯之食。
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
南遊於楚。從車百乘。
積粟萬鍾。累褥而坐。
列鼎而食。乃嘆曰。
雖欲食黍薯之食。為親負百里之外。
不可得也。有詩為頌。
詩曰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六、賣身葬父漢朝董永 漢董永家貧。父死。
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
途遇一婦。求為永妻。
俱至主家。主令織布三百疋。
始得歸。婦織一月而成。
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有詩為頌。 詩曰葬父貸孔兄。
仙姬陌上逢。織布償債主。
孝感動蒼穹。 七、鹿乳奉親周朝郯子 周。
郯子。性至孝。
父母年老。俱患雙目。
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
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親。
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
乃免。有詩為頌。
詩曰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八、行佣供母後漢江革 後漢江革。少失父。
獨與母居。遭亂。
負母逃難。數遇賊。
或欲劫之去。革輒泣告有母在。
賊不忍殺。轉客下邳。
貧窮裸跣。行佣以供母。
母使身之物。莫不畢給。
有詩為頌。 詩曰負母逃危難。
窮途賊犯頻。告知方獲免。
佣力以供親。 九、懷橘遺親後漢陸績 後漢陸績。
字公紀。年六歲。
至九江見袁術。術出橘待之。
績懷橘二枚。及跪拜辭墮地。
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
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
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有詩為頌。 詩曰孝悌皆天性。
人間六歲兒。袖中懷橘實。
遺母報深慈。 十、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 唐。
崔南山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
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
乳其姑。奶不粒食。
數年而康。一日玻長幼咸集。
乃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
願子孫婦。如婦之孝敬足矣。
有詩為頌。 詩曰孝敬崔家婦。
乳姑晨盥梳。此恩無以報。
願得子孫如。 十一、恣蚊飽血晉朝吳猛 晉。
吳猛。年八歲。
事親至孝。家貧。
榻無帷帳。每夏夜。
蚊多潛膚。恣取膏。
雖多不驅之。恐其去以而噬親也。
愛親之心至矣。有詩為頌。
詩曰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
恣取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十二、卧冰求鯉晉朝王祥 晉。王祥母喪。
繼母朱氏。不慈。
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欲食鮮魚。
時天寒地凍。祥解衣。
卧冰求之。冰忽自解。
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有詩為頌。 詩曰繼母人間有。
王祥天下無。至今河上水。
留得卧冰模。 十三、為母埋兒漢朝郭巨 漢。
郭巨家貧。有子三歲。
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
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
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
得黃金一釜。上雲官不得齲民不得奪。
有詩為頌。 詩曰郭巨思供親。
埋兒為母存。黃金天所賜。
光彩照寒門。 十四、搤虎救父晉朝楊香 晉。
楊香年十四。常隨父豐往田間獲粟。
父為虎曳去。時楊香手無寸鐵。
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
搤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
父方得免於害。有詩為頌。
詩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饞口中。
十五、棄官尋母宋朝朱壽昌 宋。朱壽昌七歲。
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
復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
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
謂不尋見母。誓不復還。
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已七十有餘。
有詩為頌。 詩曰七歲離生母。
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後。
喜氣動皇天。 十六、嘗糞憂心南齊庚黔婁 南齊。
庚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
忽心驚流汗。及棄官歸。
時父疾始二日。醫曰。
欲知愈劇。但嘗糞。
苦則佳。黔婁嘗之。
甜。心甚憂之。
至夕。稽顙北辰。
求以身代父死。有詩為頌。
詩曰到縣未旬日。樁庭遘疾深。
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十七、戲綵娛親周朝老萊子 周。老萊子至性孝。
奉養二親。備極甘脆。
行年七十。言不稱老。
常著五彩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
又常取水上堂。詐跌卧地。
作嬰兒啼以娛親。有詩為頌。
詩曰戲舞學驕痴。春風動綵衣。
雙親開口笑。喜氣滿庭幃。
十八、拾桑供母漢朝蔡順 漢。蔡順少孤。
事母至孝。遭王莽亂。
歲荒不給拾桑。以。
② 閔子騫孝順文言文翻譯
閔子騫孝順文言文翻譯:
閔子騫兄弟共二人,母親死後,他們的父親又娶了一個繼母,繼母又生了兩個兒子.閔子騫給他的父親駕馬,丟失了馬的轡頭,他的父親握著他的手,發覺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單薄.父親回去後,把後母生的兒子叫來,握住他的手,手是溫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對妻子說:「我娶你的原因,是為了我的兒子,現在你欺騙我,讓我的兒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騫上前說:「如果母親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個兒子受寒;如果母親離我們而去,四個兒子就都會受寒啊.」他的父親一句話也不說,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後母也很後悔自己的做法。
閔子騫孝順文言文原文:
閔子騫兄弟兩人,母卒,其父更娶,復生二子.子騫為其父御,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父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溫,衣甚厚.即謂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寒兒,汝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
③ 《閔子騫挽留後母》的譯文是什麼
這是二十四孝里蘆衣順母的故事:
原文: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紖(zhèn)。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翻譯: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④ 閔子蹇單衣順母文言文
閔子騫兩兄弟,自從他母親去世後,他父親就再娶,後母再生兩個孩子.子騫為他父親駕車,掉落轡頭,父親摸他的手,寒冷,穿的衣很單薄.父親就回去,叫後母及孩子出來,摸孩子的手,衣穿很厚手很暖.就對他婦人說:「我之所以娶你,實際上是為了我的孩子,現在你欺騙我,去吧,我不留你了.」子騫往前說道:「母親在只有一個孩子單薄,母親去了就四個孩子寒冷了.」他父親聽了不做聲,而他後母也感到後悔。
原文:
閔子騫兄弟二人,母卒,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
(4)閔子騫孝順文擴展閱讀:
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尊稱閔子。魯國人。生於魯昭公六年,卒於魯哀公八年,比孔子小15歲。他出身貧寒,生母又過早去世。為家境所迫,很小就從事體力勞動,經常隨父親駕車外出謀生,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
後來拜師孔子,成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實推行者和積極宣傳者,以孝行名聞天下。終生不願出任官職,直到50歲時去世。其先祖是魯國的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為八世祖。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
子騫為人極孝。他少年喪母,父親娶了繼母。繼母偏愛自己親生二子,虐待閔子騫,子騫卻並不告知父親,避免影響父母間關系。
在今日之濟南,市內還有一條以其名字命名的道路,另外還有以閔子騫墓地擴建而成的「孝文化博物館」。在濟南百花公園西鄰,便是「濟南孝文化博物館」。這里也稱為「崇孝苑」,一座突起的墳墓,便是「閔子騫墓」,是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閔子騫曾得到魯國季桓子之請,讓他當費邑宰。他淡漠仕途,沒有同意。後來經孔子勸說,他擔任了費邑宰,並把家遷到東蒙之陽。他治理費地很有成績,但與季氏的所作所為格格不入,最後毅然辭官。或說最後他病死於長清縣內。因此,這里的閔子騫墓也僅是衣冠冢而已。閔子騫葬於何地,在安徽蕭縣、河南范縣以及安徽宿州都有閔子騫墓或祠。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單衣順母
1. 原文: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
2. 翻譯:閔子騫兩兄弟,自從他母親去世後,他父親就再娶,後母再生兩個孩子。子騫為他父親駕車,掉落轡頭,父親摸他的手,寒冷,穿的衣很單薄。父親就回去,叫後母及孩子出來,摸孩子的手,衣穿很厚手很暖。就對他婦人說:「我之所以娶你,實際上是為了我的孩子,現在你欺負我,去吧,我不留你了。」子騫往前說道:「母親在只有一個孩子單薄,母親去了就四個孩子寒冷了。」他父親聽了不做聲,而他後母也感到後悔。
原文: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
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
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
翻譯:閔子騫兩兄弟,自從他母親去世後,他父親就再娶,後母再生兩個孩子。子騫為他父親駕車,掉落轡頭,父親摸他的手,寒冷,穿的衣很單薄。
父親就回去,叫後母及孩子出來,摸孩子的手,衣穿很厚手很暖。就對他婦人說:「我之所以娶你,實際上是為了我的孩子,現在你欺負我,去吧,我不留你了。」
子騫往前說道:「母親在只有一個孩子單薄,母親去了就四個孩子寒冷了。」他父親聽了不做聲,而他後母也感到後悔。
根據《史記》.孔子弟子列傳》記載:兒子陳騫年少時被繼母虐待等,冬天,後來母親把蘆花衣服損壞,用棉絮已所生的兩個兒子。
閔子騫寒冷不禁止,父親不知情,反斥之為懶惰,打他,看到衣服破裂處蘆花飛出,又查後母親的兒子都厚絮,羞愧氣憤之極,想出去後母親。閔子騫跪著請求說:「母親在一子寒,母親走了三子單。」
他父親這才饒恕了後妻。從這以後,繼母對待兒子騫如同自己的兒子,全家和睦。
後來人們把這一故事被稱為「單順親」和「鞭打蘆花」。有詩贊曰:閔氏有賢郎,你曾經抱怨後娘;車前留下母親在,三個兒子免於風霜。
從《閔子蹇單衣順母》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閔子蹇品質特點:真誠、孝順。
《閔子蹇單衣順母》:
閔子騫,名損,魯人也。父娶後妻,生二子。騫供養父母,孝敬無怠。後母嫉之,所生親子,衣加棉絮,子騫與蘆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車,騫不堪甚,手凍,數失韁靷,父不知情,反斥之為惰,笞之。見衣綻處蘆花飛出,復查後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極,欲遣後母。子騫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願大人思之。」父慚而止,後母改過,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聞於天下。
二十四孝里的故事。大概是閔子騫的後母有兩個兒子。後母給自己生的兒子穿上棉絮做的冬衣。後母妒恨閔損,給他穿的是蘆花填充的冬衣。父讓閔損駕車,閔損因為身上寒冷不堪而失控,連駕車的皮帶子都掉了。父親察知了中的緣故,便想要休掉後母。閔損說:「母親若在,只是我一個兒子寒冷;母若離去,三個兒子都寒衣單薄。」其母聽到後,後悔不已,從而改過。
道理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比如閔子騫這分真誠的孝心轉化了家庭的惡緣,致使家庭從此幸福和樂。又或者「親憎我,孝方賢」。我們時時處處想著「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誠就能永不忘失,能時時提起關照。再者可以說寬容,以一份大愛包容不公總會結有善果。等等。
二十四孝里的故事。
大概是閔子騫的後母有兩個兒子。後母給自己生的兒子穿上棉絮做的冬衣。
後母妒恨閔損,給他穿的是蘆花填充的冬衣。父讓閔損駕車,閔損因為身上寒冷不堪而失控,連駕車的皮帶子都掉了。
父親察知了中的緣故,便想要休掉後母。閔損說:「母親若在,只是我一個兒子寒冷;母若離去,三個兒子都寒衣單薄。」
其母聽到後,後悔不已,從而改過。道理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
比如閔子騫這分真誠的孝心轉化了家庭的惡緣,致使家庭從此幸福和樂。又或者「親憎我,孝方賢」。
我們時時處處想著「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誠就能永不忘失,能時時提起關照。再者可以說寬容,以一份大愛包容不公總會結有善果。
等等。
原文: 閔子騫兄弟兩人,母卒,其父更娶,復生二子。
子騫為其父御,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父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溫,衣甚厚。
即謂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寒兒,汝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
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 譯文: 閔子騫兄弟共二人,母親死後,他們的父親又娶了一個繼母,繼母又生了兩個兒子。
閔子騫給他的父親駕馬,丟失了馬的轡頭,他的父親握著他的手,發覺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單薄。父親回去後,把後母生的兒子叫來,握住他的手,手是溫暖的,穿的衣也很厚。
就對妻子說:「我娶你的原因,是為了我的兒子,現在你欺騙我,讓我的兒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騫上前說:「如果母親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個兒子受寒;如果母親離我們而去,四個兒子就都會受寒啊。」
他的父親一句話也不說,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後母也很後悔自己的做法。
閔子騫兄弟二復人,母卒,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
——《二十四孝》
⑤ 閔子蹇單衣順母的文言文
1. 原文: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
2. 翻譯:閔子騫兩兄弟,自從他母親去世後,他父親就再娶,後母再生兩個孩子。子騫為他父親駕車,掉落轡頭,父親摸他的手,寒冷,穿的衣很單薄。父親就回去,叫後母及孩子出來,摸孩子的手,衣穿很厚手很暖。就對他婦人說:「我之所以娶你,實際上是為了我的孩子,現在你欺負我,去吧,我不留你了。」子騫往前說道:「母親在只有一個孩子單薄,母親去了就四個孩子寒冷了。」他父親聽了不做聲,而他後母也感到後悔。
原文: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
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
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
翻譯:閔子騫兩兄弟,自從他母親去世後,他父親就再娶,後母再生兩個孩子。子騫為他父親駕車,掉落轡頭,父親摸他的手,寒冷,穿的衣很單薄。
父親就回去,叫後母及孩子出來,摸孩子的手,衣穿很厚手很暖。就對他婦人說:「我之所以娶你,實際上是為了我的孩子,現在你欺負我,去吧,我不留你了。」
子騫往前說道:「母親在只有一個孩子單薄,母親去了就四個孩子寒冷了。」他父親聽了不做聲,而他後母也感到後悔。
根據《史記》.孔子弟子列傳》記載:兒子陳騫年少時被繼母虐待等,冬天,後來母親把蘆花衣服損壞,用棉絮已所生的兩個兒子。
閔子騫寒冷不禁止,父親不知情,反斥之為懶惰,打他,看到衣服破裂處蘆花飛出,又查後母親的兒子都厚絮,羞愧氣憤之極,想出去後母親。閔子騫跪著請求說:「母親在一子寒,母親走了三子單。」
他父親這才饒恕了後妻。從這以後,繼母對待兒子騫如同自己的兒子,全家和睦。
後來人們把這一故事被稱為「單順親」和「鞭打蘆花」。有詩贊曰:閔氏有賢郎,你曾經抱怨後娘;車前留下母親在,三個兒子免於風霜。
二十四孝里的故事。
大概是閔子騫的後母有兩個兒子。後母給自己生的兒子穿上棉絮做的冬衣。
後母妒恨閔損,給他穿的是蘆花填充的冬衣。父讓閔損駕車,閔損因為身上寒冷不堪而失控,連駕車的皮帶子都掉了。
父親察知了中的緣故,便想要休掉後母。閔損說:「母親若在,只是我一個兒子寒冷;母若離去,三個兒子都寒衣單薄。」
其母聽到後,後悔不已,從而改過。道理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
比如閔子騫這分真誠的孝心轉化了家庭的惡緣,致使家庭從此幸福和樂。又或者「親憎我,孝方賢」。
我們時時處處想著「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誠就能永不忘失,能時時提起關照。再者可以說寬容,以一份大愛包容不公總會結有善果。
等等。
原文: 閔子騫兄弟兩人,母卒,其父更娶,復生二子。
子騫為其父御,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父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溫,衣甚厚。
即謂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寒兒,汝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
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 譯文: 閔子騫兄弟共二人,母親死後,他們的父親又娶了一個繼母,繼母又生了兩個兒子。
閔子騫給他的父親駕馬,丟失了馬的轡頭,他的父親握著他的手,發覺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單薄。父親回去後,把後母生的兒子叫來,握住他的手,手是溫暖的,穿的衣也很厚。
就對妻子說:「我娶你的原因,是為了我的兒子,現在你欺騙我,讓我的兒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騫上前說:「如果母親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個兒子受寒;如果母親離我們而去,四個兒子就都會受寒啊。」
他的父親一句話也不說,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後母也很後悔自己的做法。
閔子騫兄弟二復人,母卒,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
——《二十四孝》
孝悌之道,其為人之本與。
孝悌是做人的基礎,閔子騫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都做到位了。子騫對後母並不記恨,反而有些同情後母,小子騫覺的不能因為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後母,於是他跪下來對自己的父親說:「父親,請你不要趕後母走,因為畢竟還有兩個小弟弟呀!有母親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如果母親走了,我和兩個弟弟都會挨餓受凍的。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在這種情形之下,閔子騫至誠的孝心絲毫不減,而且還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樂。這一分真誠讓他的父親息怒,這一分真誠也讓他的後母生起慚愧之心。
閔子騫這分真誠的孝心轉化了家庭的惡緣,致使家庭從此幸福和樂。所以,「親憎我,孝方賢」。
我們時時處處想著「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誠就能永不忘失,能時時提起關照。
閔損(前536~前487年),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其家鄉在今天山東的費縣汪溝鎮閔家寨村。
閔子騫,早年喪母,其父娶了後母,又生了二子。後母給自己生的兒子穿上棉絮做的冬衣。後母妒恨閔損,給他穿的是蘆花填充的冬衣。父讓閔損駕車,閔損因為身上寒冷不堪而失控,連駕車的皮帶子都掉了。「」(),就是駕車前行所用的皮帶,從驂馬的外轡穿過服馬的游環,系於車軸,從而引車前進。
其父察知了此中的緣故,便想要休掉閔損的後母。閔損說:「母親若在,只是我一個兒子寒冷;母若離去,三個兒子都寒衣單薄。」其母聽到後,後悔不已,從而改過。
這一則,民間又稱為《鞭打蘆花》,其中不是由閔子騫自己陳述原因,而是由其父用鞭子抽打閔子騫,從而衣中露出蘆花而知道了實情,這樣的細節似乎更有戲劇性。如今汪溝鎮閔子故里,依舊民風淳樸,《鞭打蘆花》的故事廣為流傳,並且已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准備打好閔子品牌,加快閔子祠的建設和閔子文化的傳播,提升該鎮的文化品位。
在今日之濟南,市內還有一條以其名字命名的道路,另外還有以閔子騫墓地擴建而成的「孝文化博物館」。在濟南百花公園西鄰,便是「濟南孝文化博物館」。這里也稱為「崇孝苑」,一座突起的墳墓,便是「閔子騫墓」,是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閔子騫曾得到魯國季桓子之請,讓他當費邑宰。他淡漠仕途,沒有同意。後來經孔子勸說,他擔任了費邑宰,並把家遷到東蒙之陽。他治理費地很有成績,但與季氏的所作所為格格不入,最後毅然辭官。或說最後他病死於長清縣內。因此,這里的閔子騫墓也僅是衣冠冢而已。閔子騫葬於何地,在安徽蕭縣、河南范縣以及安徽宿州都有閔子騫墓或祠。
春秋時代,有個孝子叫閔子騫。
他的母親去世比較早,父親娶了繼母,又生了兩個弟弟。繼母對他不好,常常虐待他。
一年冬天,後母用蘆花給他做衣服,而給他的兩個弟弟做的是棉衣。蘆花做衣服看起來很蓬鬆,但是不保暖。
剛好他父親帶他外出,讓他駕馬車行至蕭縣車牛返村時。因為天氣太冷,冷風颼颼,衣服又不保暖,所以他就凍得發抖。
父親看了以後很生氣,衣服已經穿得這么厚了還在發抖,是不是有意要詆毀後母。一氣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閔子騫。
結果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蘆花飛出來,父親這才明了,原來是後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氣。回到家裡,當下就要把他的後母休掉。
可是子騫對後母並不記恨,反而有些同情後母,小子騫覺的不能因為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後母,於是他跪下來對自己的父親說:「父親,請你不要趕後母走,因為畢竟還有兩個小弟弟呀!有母親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如果母親走了,我和三個弟弟都會挨餓受凍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在這種情形之下,閔子騫至誠的孝心絲毫不減,而且還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樂。
這一分真誠讓他的父親息怒,這一分真誠也讓他的後母生起慚愧之心。閔子騫這分真誠的孝心轉化了家庭的惡緣,致使家庭從此幸福和樂。
所以,「親憎我,孝方賢」。我們時時處處想著「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誠就能永不忘失,能時時提起關照。
⑥ 文言文孝悌的故事
東漢時期,被人稱之為「天下無雙,江夏黃香」的黃香很小就失去母親,他學習刻苦,而且十分孝敬父親,寒冬臘月,黃香總是先把父親的席子暖一下,使父親睡覺時不會覺得太冷,然後在去讀書。
再炎熱的夏季,小黃香為了使父親不被蚊子叮咬,睡得更涼快些,就坐在床邊,搖著扇子為父親驅趕蚊子。2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過赫赫戰功的陳毅元帥也留下一段佳話,陳毅元帥公務繁忙,很少有孝敬母親的機會。
一次,他出國訪問回來,正好路過家鄉,就趕緊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當見到母親癱瘓在床,小便不能自理時,陳毅爭著去為母親洗尿褲。
周朝時候,有個孝子,叫做閔子騫。他是孔子的學生。生他的母親,早已過世了,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後妻,生了兩個兒子。那個後母很厭惡閔子騫,冬天的時候,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給閔子騫穿的衣裳卻是只裝著蘆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親叫閔子騫推車子出外。可是因為衣裳單薄,身體寒冷,一個不小心,不覺失掉了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他的父親起初以為兒子太粗心很生氣,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蘆花,才知道大兒子是穿了蘆花的緣故。回家後,再摸摸另外兩個孩子的衣服,卻是暖和的棉花。父親的心裡明白了,是後母虐待了閔子騫,一氣之下,就要趕走後母。
這時閔子騫 跪下來衰求父親,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母親在家,只有孩兒一人受凍,如果母親走了,家裡就有三個孩子要受寒。這兩句話感動了父親,留下了後母,也使後母知道反省改過,而變成了慈母!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其中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較多,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鄧衛東老師指出,「弟子」的意思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單位,指下一級;在社會中,指公民;在中華文化傳承中,指後學。「規」就是規范,就是規矩,就是規則,就是規律。
2006年以來,和諧中國網總編、台灣孔子學院特聘教授李耀君在學習研究《弟子規》過程中,與時俱進,對其進行修訂,形成了與時俱進的現代修訂版《弟子規》,並應邀在全國各地講解《弟子規》數百場。他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綜合論述,引經據典,深入淺出,通過對現代社會問題的深刻剖析,認為只有學習踐行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閔損蘆衣
周朝時,有個人姓閔,名損,字子騫。他母親早逝,父親娶了一個後妻,生了兩個兒子。後母很討厭閔損。冬天,後母給親生的兩個兒子穿棉絮做的衣服,卻給閔損穿不耐寒的用蘆花做的衣服。
一次,父親叫閔損推車子外出。閔損穿著蘆衣,身體寒冷,不小心丟掉了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他的父親知道了真相後,便要趕走後妻。閔損卻對父親說:「母親在此,無非我一個兒子挨凍,倘若母親去了,可憐三個兒子都要受孤單。」
父親覺得他的話有道理,也就作罷。後母知道了這件事後,為閔損的孝順所感動,從此看待閔損,就像親生兒子一樣。
應該學習閔子騫以德報怨,孝敬父母的品格。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性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順。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糧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時,大象替他耕地,鳥兒代他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九個兒子與他交朋友。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溫公愛兄
元朝時候,有個叫張閏的人,他家已經八代同居而沒有分家了。所以家裡人口一百多,但從不見有不和睦不友愛的。每日,只見他家的所有婦女都會齊聚一室,大家有說有笑,愉快地一齊做著女紅,做完活後,大家又把東西齊齊放在另一倉庫,從不見有人私自拿了東西藏在自家的。而家裡的嬰幼兒,一旦有啼哭的,則每位哺乳期的婦女,都會抱起哭著的孩子給他餵奶,從不會先仔細辨認是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所以,這些母親們,誰也不會計較哪個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而孩子們,也不知哪個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了。那個地方的縉紳之家、世襲之家,人人都自嘆不如,認為自家遠遠不如張閏家,對張閏家十分敬重。所以到至元年間,皇上下令一定要好好旌表他家。
唐時有張公藝九世同居,宋時有陳昉十三代同居,都是共處一室,不為私蓄,共乳其子,令人欽佩無已!
「百善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又是和諧文化,中國特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理應承繼這份道德遺產,發展這份優良傳統,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倫理精神與道德規范。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後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年少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忽然感覺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裡,跪問母親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孝悌
【1】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勞之恩。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則出血。木像見蘭。又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將妻出棄之。有詩為頌。
詩曰刻木為父母。形容如在時。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幃。
【2】後漢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或欲劫之去。革輒泣告有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貧窮裸跣。行佣以供母。母使身之物。莫不畢給。有詩為頌。
詩曰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告知方獲免。佣力以供親。
【3】後漢陸績。字公紀。年六歲。至九江見袁術。術出橘待之。績懷橘二枚。及跪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有詩為頌。
【4】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得黃金一釜。上雲官不得齲民不得奪。有詩為頌。
詩曰郭巨思供親。埋兒為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思辨
【1】後魏李惠,為雍州刺史。人有負鹽負薪者,同釋重擔,息於樹陰。二人將行,爭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爭者出,顧州綱紀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群下以為戲言,咸無應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擊之,見少鹽屑,曰:「得其實矣。」使爭者視之,負薪者乃服而就罪。
【2】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人物
【1】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庄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於柯而盟.桓公於庄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以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於魯
【2】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佣者笑而應曰:「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勵志篇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韜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而己倍,君子恥之。
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之仁愛孝悌 所謂「傳統美德」ة是指在自覺地或習俗的道德規范中那些為大多數人多接受並實際奉行的ة而且是古今一以貫之的ة在現代仍發揮著積極影響的那些德目。
它是傳統道德規范體系中基本內核或合理內核。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ة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ة具有影響ة可以繼承ة並得到不斷創新發展ة有益於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
它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ة是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共存共榮的凝聚力和內聚力ة它在價值的意義上形成中華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 中華民族的十大傳統美德主要包括這是個ت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勇毅力行。
在這十大傳統美德中ة我想說說對「仁愛孝悌」的看法。因為「仁愛孝悌」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一直都被思想家、文人學者所提倡ة可以說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在中國文化中「仁」與「人」、「道」是同一的ة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
《論語"八佾اyìب》中說過「人而不仁ة如禮何ث人而不仁ة如樂何ث」可反應出「仁」就是人的根本。「仁」德的核心是愛人ة「仁者愛人」ا 惟仁者能好人ة能惡人。
《論語"里仁》ب。老子說ت「與ة善仁」。
意思是與人交往要友愛、真誠、無私。孔子曾說過ت「志士仁人ة無求生以害仁ة有殺身以成仁」。
這里「仁」已成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ة為了維護「仁」ة可以「殺身」ة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這一道德理念。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仁」在中華傳統美德中的重要性。
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它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ة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ة得到普遍的奉行。
中國有句古語ت「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ة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ة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還有句古話說「老吾老ة以及人之老ث幼吾幼ة以及人之幼」 ا《孟子"梁惠王上》ب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ة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ة愛護年幼的孩子ة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ة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還記得子路借米的故事ة為了滿足父母想吃米飯的要求翻山越嶺去親戚家借米ة望著父母吃的高興地樣子ة子路忘記了疲憊。中國的古代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ة都讓我們很感動。
「仁愛」和「孝悌」都是仁德的基本內容ة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我們都應該好好感受和學習ة這樣中華傳統美德才能又一代代的傳下去。
望採納。
敦孝悌以重人倫
「至於相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中庸》學問思辨行五者,其要歸於思必明,柔必強。」
意思是:至於擔當大事,全部訣竅在「明強」二字。《中庸》所說學丶問丶思丶辨丶行五方面,它的要點歸結為:思必明丶柔必強。說到「中庸」,很多很多,確切的說是太多太多人想當然地以為這兩個字是中和,平庸之類的意思,進而理解為「中庸」是宣揚處事世故圓滑,不變化,不進取等等古舊思想。其實,古漢語中,中為附和,庸為廣大。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0
孝悌忠恕
1、禮 孔融讓梨 在孔融小的時候,叔叔曾經給他出了一個難題,讓他把六個梨分給六個弟弟妹妹,但是必須還有一個梨在盤子里.聰明的孔融想出了一個辦法,圓滿的把梨分了. 2、智 諸葛恪得驢 三國時,吳王孫權在宴會上用一頭驢來取笑諸葛謹.在場的諸葛謹幼子諸葛恪機智聰明,不但解除了父親的尷尬,還受到吳王的賞識.吳王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3、孝 緹縈救父 淳於意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長安.他的女兒緹縈年紀雖小,卻堅強的陪父親一同前往.緹縈為父親的冤屈到處奔走,把信遞送到了漢文帝手中,終於使父親得到了自由,漢文帝也下令廢除了"肉刑". 4、義 季扎還願 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後主動把王位讓給了大哥,並出使各國.在徐國與國王徐公結下友誼,季扎見徐公深愛自己的寶劍,心中默許出使回國時將劍贈與徐公.但季扎回來時,徐公竟已經去世了.季扎來到徐公安葬處,將寶劍擺放在墓前. 5、信 明山賓賣牛 明山賓是個出了名的老實人,因為家貧,不得不便宜賣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忙忙趕回追上買主,講明牛曾得過"漏蹄病",已經治好了.圍觀的群眾稱贊明山賓. 6、仁 「馮諼客孟嘗君」 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彈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7、忠 弦高稿軍 弦高是鄭國的一位行商,經常來往於各國之間做生意.魯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轄地經商,途中遇到秦國軍隊,當他得知秦軍要去襲擊他的祖國鄭國時,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國報告敵,惰,一面偽裝成鄭國國君的特使,以12頭牛作為禮物,稿勞秦軍.秦軍以為鄭國已經知道偷襲之事,只好班師返回.鄭國避免了一次滅亡的命運. 8、恕 胯下之辱 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只靠釣魚賣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漂洗絲棉老婦人的周濟,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著刀和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單影只,硬拼肯定吃虧.於是,他便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9 悌、漢朝的時候,有位叫田真的人,家中,共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兄弟三人就討論,將父母遺留下來的財產,平均分做三分,每人一分;連家中堂前種的那棵紫荊樹,也決定要把它分為三分;而且明天就要動手,把紫荊樹分割成三分;說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決定之後,這棵紫荊樹突然就枯萎了.田真看到之後,感到非常的震驚,就跟兩位弟弟說:『樹木同株,聽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分,所以才憔悴枯萎了啊!難道我們人卻不如樹嗎?』田真說著說著,忍不住悲從中來,哭了起來;兄弟三人因此就決定不要分割紫荊樹了.說也奇怪,這棵樹一聽到田真兄弟說不分割它了,就又活了過來.兄弟三人因此而感悟,再也不分家了.從此兄弟財產共有,而且愉快的生活在一起;鄰居們都稱贊:『田真兄弟一家是孝門啊!』要知道兄弟屬於天倫之一,與父子夫婦並稱為三綱;所以古人將兄弟比喻作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離的意思!因為分離又會分散,分散就會孤單,而孤單就快要滅絕了啊! 累死我了!哥們自己看著辦吧 !我打了好長時間的!希望能幫上你的忙。
1、禮 孔融讓梨 在孔融小的時候,叔叔曾經給他出了一個難題,讓他把六個梨分給六個弟弟妹妹,但是必須還有一個梨在盤子里。
聰明的孔融想出了一個辦法,圓滿的把梨分了。 2、智 諸葛恪得驢 三國時,吳王孫權在宴會上用一頭驢來取笑諸葛謹。
在場的諸葛謹幼子諸葛恪機智聰明,不但解除了父親的尷尬,還受到吳王的賞識。吳王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3、孝 緹縈救父 淳於意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長安。他的女兒緹縈年紀雖小,卻堅強的陪父親一同前往。
緹縈為父親的冤屈到處奔走,把信遞送到了漢文帝手中,終於使父親得到了自由,漢文帝也下令廢除了"肉刑"。 4、義 季扎還願 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後主動把王位讓給了大哥,並出使各國。
在徐國與國王徐公結下友誼,季扎見徐公深愛自己的寶劍,心中默許出使回國時將劍贈與徐公。但季扎回來時,徐公竟已經去世了。
季扎來到徐公安葬處,將寶劍擺放在墓前。 5、信 明山賓賣牛 明山賓是個出了名的老實人,因為家貧,不得不便宜賣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忙忙趕回追上買主,講明牛曾得過"漏蹄病",已經治好了。
圍觀的群眾稱贊明山賓。 6、仁 「馮諼客孟嘗君」 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彈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7、忠 弦高稿軍 弦高是鄭國的一位行商,經常來往於各國之間做生意。魯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轄地經商,途中遇到秦國軍隊,當他得知秦軍要去襲擊他的祖國鄭國時,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國報告敵,惰,一面偽裝成鄭國國君的特使,以12頭牛作為禮物,稿勞秦軍。
秦軍以為鄭國已經知道偷襲之事,只好班師返回。鄭國避免了一次滅亡的命運。
8、恕 胯下之辱 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只靠釣魚賣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漂洗絲棉老婦人的周濟,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
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著刀和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單影只,硬拼肯定吃虧。
於是,他便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9 悌、漢朝的時候,有位叫田真的人,家中,共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兄弟三人就討論,將父母遺留下來的財產,平均分做三分,每人一分;連家中堂前種的那棵紫荊樹,也決定要把它分為三分;而且明天就要動手,把紫荊樹分割成三分;說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決定之後,這棵紫荊樹突然就枯萎了。田真看到之後,感到非常的震驚,就跟兩位弟弟說:『樹木同株,聽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分,所以才憔悴枯萎了啊!難道我們人卻不如樹嗎?』田真說著說著,忍不住悲從中來,哭了起來;兄弟三人因此就決定不要分割紫荊樹了。
說也奇怪,這棵樹一聽到田真兄弟說不分割它了,就又活了過來。兄弟三人因此而感悟,再也不分家了。
從此兄弟財產共有,而且愉快的生活在一起;鄰居們都稱贊:『田真兄弟一家是孝門啊!』要知道兄弟屬於天倫之一,與父子夫婦並稱為三綱;所以古人將兄弟比喻作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離的意思!因為分離又會分散,分散就會孤單,而孤單就快要滅絕了啊! 累死我了!!哥們自己看著辦吧 !!我打了好長時間的!!希望能幫上你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