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2015重陽節麗水登山

2015重陽節麗水登山

發布時間:2020-12-10 21:02:24

A. 重陽節登山是重陽節前一晚還是重陽節那晚

重陽節登高是在九月九日當天進行,但也不限於九月九日,也有農歷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風俗。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據文獻說,「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1)2015重陽節麗水登山擴展閱讀

遠古時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習俗。西漢戴聖《禮記·祭法》:「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文獻記載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重陽節登高避災之神話傳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東漢,傳說當時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

B. 一句話表現節日特色(重陽節:拄杖登山,老夫聊發少年狂。)

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清明節: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清明節: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

端午節: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端午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端午節: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端午節: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植樹節:一分山地萬回栽,笑有年年捷報來!歸鳥猶棲荒野里,敢期綠樹蔭陽台?

植樹節:植樹造林,千秋萬代

五四青年節:我要用吶喊, 抖掉那附著在大好河山上的污泥腐瓦;我要用熱血, 融化那將要凝凍的江河湖川.

五四青年節:因為那束精神的火炬穿雲破霧,燃盡蒼茫;因為那面思想的旗幟摧枯拉朽,迎風飄揚

五四青年節:用堅強與自信去駕馭驚濤駭浪;用勤勞與智慧去開創美好航程

五四青年節:在構建和諧韶冶的征途上,我們快馬加鞭,無私奉獻,讓人生的價值在崗位上升華

五四青年節:我們用熱情去驅逐陰翳,我們用雙手去開創未來,沐浴著新世紀的陽光雨露,賓士在建設小康社會的大道上

中秋節: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中秋節: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中秋節: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中秋節:明月高掛天正中.團團圓圓把今朝

C. 重陽節登山有含義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 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 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 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D. 2015南國桃園重陽節登山收門票嗎

很多景區在節日都會有優惠活動
而且都會在網站公布優惠訊息
可以自行上網查詢
如果沒有公告,可以電話詢問

E. 重陽節登山必須要登三年嗎為什麼

重陽節登山沒有必須要登三年。

重陽節登高的起源荒誕,隨著歲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漸淡薄,登高已不回再是答為了躲避災難,而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氣爽、山青雲淡的時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

(5)2015重陽節麗水登山擴展閱讀: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F. 求一張重陽節登山照

如今「裝模作樣」照相、插茱萸、喝菊花酒、等習俗淡沒了,放風箏、轉風車、吃菊花糕、登高爬山的習俗仍盛行。古人說的「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和登高」習俗,四樣流傳到現在剩下兩樣。大概因為現代衛生條件大大改善,不用佩茱萸防蟲防蚊,消毒除疫了;喝菊花酒不符合現代人健康飲食觀念,再說想喝酒的人,也等不及到重陽才喝一次酒。因而只剩食蓬餌和登高爬山,實是在情理之中。

那麼,「食蓬餌」是什麼東西呢?《說文》古籍雲:「餌,粉餅也。」餌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和黍米粉兩種,黍米有黏性,兩者和合,鄭玄的《周禮.天官.籩人》說:「合蒸曰餌。」黍為五穀之長,黍在古代是待客與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們以黍米為應時的嘗新食品,《隋書.五行志》記述的童謠中唱:「七月割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在中國節俗中,節令食品往往佔有特殊的位置,人們總是以歲時節日作為向神靈獻祭的專門時間,新收獲的食物自然是最好的祭品,用新收獲的黍稻做的糕點是重陽秋祭的祭品,也是民眾分享神惠的時令佳品。因而,唐人重陽食糕稱麻葛糕,宋時已習稱「重陽糕」。由於糕面有多種裝飾,重陽糕在明清以後多稱為「花糕」。糕在漢浯中的諧音「高」,糕就成為「生長、向上、進步、高升的象徵。」

深圳人許多是由中原分別經粵北、粵東再輾轉遷徙過來的,也帶來北方以及嶺南各地重陽節吃菊花糕的習俗。菊花糕主要原料為糯米粉、白沙糖和豬油搓勻蒸熟,簡單易做,軟韌香甜;大小如銅錢,糕邊壓齒印,形如菊花。其實,舊時吃菊花糕是真正用菊花做的。因為古人篤信菊花「辟邪」、「長壽」。《本草綱目》:說「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實,備受四氣,飽經霜雪,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稟平和。」古人從菊花能散風、解熱、平肝治病功能,引伸到益壽延年,《風土記》說「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神仙傳》說「康風子服甘菊花、柏實散,乃得仙。」 唐代更有「無菊不重陽」之風。人們從九月賞菊、頭上插菊、香包藏菊、發展到喝水泡菊、做菊花糕、釀菊花酒,從追求怡悅身心,到追求健康長壽。民間流傳上千年的飲菊花茶之俗,蓋源於此也。

深圳人重陽節的另一個習俗,就是盛行登高爬山。

民間傳說登高的原意,在於躲避災難。農歷九月,已步入初寒,人們不僅在蕭瑟秋風中感受到季節的冷暖變化,而且在夏冬時氣的升降中,稍不適應,則會感染風寒。這樣,重陽時節在古代被視為危險的時期。在神秘的陰陽觀念居支配的年月里,九九重陽,意味著陽數的極盛,凡事盛極必衰。因此,九九重陽之日,有如五月五日一樣是令人生畏之災日。古人為了避開這一不吉之日,就採用了一種超乎尋常的行為,以外出登高野遊的方式,脫離有可能發生災禍的日常時空。在古人那原始的信仰里,認為由室內到室外的空間移動,即能化解生存的危機,這種登高避禍的方式,在古代節俗中常常出現,有如正月十五登高等。登高習俗可能最初起源於居住平川的人家,凸顯於平地的高山,在原始居民觀念中屬於神奇之地,登臨高處,意味著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於獲得福佑;這種登高習俗,後來隨著人口的流動而傳播到全國。

九月重陽,秋高氣爽,登高極目,無限風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描繪重陽登高之詩句,最為膾炙人口的數李白的「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雲。」,岑參的「強欲登高處,無人送酒來。」,邵大震的「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等等。深圳古人重陽秋日也有游梧桐山、羊台山、福永鳳凰岩等名勝,然後詩興大發的。現選錄一首清康熙《新安縣志.藝文》記載本邑知縣鄭文炳大人的七律詩《秋日游鳳凰岩》:

「浮嵐飄渺留芳跡,遠隔塵環開絕壁,煙光一片接滄溟,萬仞芙蓉削天碧。奇情勝概近蓬瀛,石室玲瓏紫雲盈,松風澗水調絲管,瑤草琪花照眼明。鳳翔千仞周八極,一覽德輝暫棲息,軒翥寧同凡鳥群,文采欲絢青山色。何時振翼五雲邊,梧葉秋風漫自憐,只今佳氣復繚繞,丹穴應知勝昔年。登臨竟日窮幽境,驚風颯颯輕裾冷,菊叢綴玉帶晴暉,古峽寒潭照秋影。徘徊展眺物華新,腳踏芒鞋破綠茵,扶筇直上飛雲頂,舉手不覺摩蒼穹。醍醐漫倒和煙吸,帶醉狂歌山鬼泣,達人對鏡須曠觀,牛山何必空於邑。仙岩靈秀豈尋常,英髦接踵爭翱翔,賡歌雜還葉韶華,群羨海邦多鳳凰。」

200多年前,除了我們的縣太爺秋遊鳳凰岩外,還有布政司祈順登高梧桐山,留下古詩《梧桐山》;本邑知縣黃成元游蛇口南山,寫有七律詩詞《赤灣晚眺》等。

G. 重陽節要登山一登就要連續三年的說法這是為什麼

有的地方有傳統需要連續登3年,具體原因說法不可考,有的地方是說連登內高三年會行大運,容行好運的。主要是表達誠意。如果不是很講究的不必過於計較。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

(7)2015重陽節麗水登山擴展閱讀:

重陽節登山注意事項:

要在劃定的開放區和登山線路進行,嚴禁在未開放區域登山。

不能帶火種進山,不能在山上吸煙和燒烤食物,不能燒香燭、紙錢和燃放鞭炮,注意防火安全。

聽從管理人員的指揮,注意登山安全,不要擁擠踩踏,盡量不前往人流密集區域,並保管好個人隨身財物。

H. 重陽節為什麼會有登山的習俗

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登高,是節日主要習俗。歷代以來,漢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結隊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幹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製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 歷代詩人都喜歡重陽登高賦詩,唐代(618-907)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方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中葯植物,氣味辛烈,中國古人認為折以插頭,可以防止惡濁邪氣的侵襲;燃熏後可以避蟲咬,在這"百足之蟲,死而未僵"之時,熏佩以避之,猶似端午節熏雄黃一樣,是很符合傳統衛生習慣的。菊花是中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名花,除重陽賞菊外,還具有食療價值。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莖、葉、花的同時,還用來釀酒。晉代菊花酒製法是:"採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重陽花糕是用粳米製成的一種節令美食,在重陽節食用。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義。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I. 重陽節老人們登山的圖片

你要這個干嗎?

J. 關於九月九日重陽節登山的詩歌,有多少首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閱讀全文

與2015重陽節麗水登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寧夏長壽棗 瀏覽:207
養生館技師怎麼挑選 瀏覽:81
試述老年人用葯的原則 瀏覽:80
交養老保險知乎 瀏覽:34
體檢腫瘤二項是什麼 瀏覽:901
山西養老院政策 瀏覽:997
老年人綉花棉襖 瀏覽:519
東莞養老保險繳費 瀏覽:312
花園路附近有沒有老年大學 瀏覽:413
葯流多久做染色體檢查 瀏覽:58
省幹部養老院 瀏覽:194
武漢公務中人退休工資 瀏覽:453
老人助殘卡哪裡發 瀏覽:764
包河養老的有哪些 瀏覽:501
基本養老金溫州 瀏覽:497
億森林養老院地址 瀏覽:340
長壽區和璧山 瀏覽:667
老年人模特男 瀏覽:359
老年人突然腿抽筋怎麼辦 瀏覽:297
駕校學車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