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二個傳統節日順序
十二個傳統節日順序
十二個傳統節日順序,中國有有很多傳統節日,都是只有中國才有的節日,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以下為大家分享十二個傳統節日順序。
按先後順序,分別是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臘八節、小年、除夕。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
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歲」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與新歲首尾相連,謂之「歲窮月盡、挨年近晚」,是新一歲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交界點。除夕因常在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
歲除之日,民間尤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布新,張燈結綵,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飯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歲、團圓飯、貼年紅、掛燈籠等習俗,流傳,經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07年,除夕依《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節假日。
2014年,除夕依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進行調整,不再作為中國法定節假日。
1、春節:時間為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有拜年、貼對聯、灑掃除塵、吃餃子、放爆竹、收壓歲錢等。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春節期間,各家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2、元宵節:時間為農歷正月十五日。習俗有吃元宵、花燈會、祭神、舞龍舞獅、踩高蹺等。元宵節別稱上元節、天官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3、清明節:時間為公歷四月五日或六日。習俗有踏青、掃墓、植樹、放風箏、吃青團、插柳等。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清明節位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端午節:時間為農歷五月初五。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菖蒲、纏五彩繩、喝雄黃酒、避五毒、躲端午等。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天中節等,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稱呼和習俗最多的傳統節日。
5、七夕節:時間為農歷七月七日。習俗有香橋會、接露水、祭拜鬼神、祈求姻緣、結紅頭繩等。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情人節。七夕節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
6、中元節:時間為農歷七月十五日。習俗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7、中秋節:時間為農歷八月十五日。習俗有家人團聚、賞月、祭月、吃月餅、燃燈、花燈會、觀潮、喝桂花酒等。中秋節象徵家庭團圓和幸福。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位列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8、重陽節:時間為農歷九月九日。習俗有登高秋遊、祭祀鬼神、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9、冬至:時間為公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習俗有祭祀先祖、吃餃子、吃湯圓、喝羊肉湯等。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但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在北方多數人有吃水餃的習俗,南方人多數人有吃甜食的習俗。
10、臘八節:時間為農歷十二月初八。習俗有吃臘八粥、吃臘八醋、腌臘八蒜、吃臘八豆腐、吃臘八面等。在我國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之說,過臘八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
11、小年:時間為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習俗有打掃屋子、沐浴、吃灶糖、祭祀鬼神等。小年,別稱祭灶節、灶王節、掃塵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日期因地域有所不同,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
12、除夕:時間為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習俗有吃年夜飯、貼對聯、燃爆竹、祭祖、守歲、掛燈籠等。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
01、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指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有吃年夜飯、貼春聯、給壓歲錢等風俗。
02、春節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年節」。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有拜年、放鞭炮等習俗。
03、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有吃元宵、鬧花燈、猜燈謎等習俗。
04、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有掃墓、踏青等習俗。
05、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龍舟節等,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各國,有劃龍舟、吃粽子等習俗。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06、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 ,始於漢朝,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07、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團圓節等,始於唐初,盛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有賞月、吃月餅等習俗。
08、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與親人一起登高「避災」的習俗。19(89年,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
09、臘八節
臘八節:俗稱「臘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㈡ 中國傳統節日順序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
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因為它居歲首,古代稱之為「元旦」,又叫「三元日」,意即這一天為「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早在商周時期,我國就出現了迎春的娛樂活動日。漢武帝時,司馬遷創造了《太初歷》,確定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辛亥革命後,各省都督代表集會南京,決定使用公歷,規定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在人們的習慣語中,春節又叫做「過年」。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元宵節,又名元夕節、上元節、燈節、小年。秦始皇名政,因避諱,又稱端月十五,是一個舉國歡慶的日子。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說法很多,但根據史籍記載,一般認為元宵節開始於西漢時期。相傳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劉盈病死後,其母呂雉篡位,呂後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呂雉死後,大將周勃、180年掃除諸呂,擁立劉恆為40)。周勃等人戡平「諸呂之亂」的日子剛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正月,稱夜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
清明節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傳統的具有悲情色彩的民族大節。此節一般在公歷4月5日前後(農歷二月底三月初)。春分後十五天,斗柄指乙為清明。這時太陽到達黃經十五度,天氣清澈明朗即為清,萬物欣欣向榮故為明,故此又稱清明。清明與寒食節期很近。按周代規定,冬至後第105天為寒食節,而自然節氣清明則在第二天或第三天。清明節的民俗活動主要是,懷念先祖、上墳祭掃,春遊踏青、插柳植樹。民間也稱它為鬼節之一,其祭掃培土、插柳植樹是春節上墳、中元祭祖、十月一送寒衣活動中所沒有的。通過清明懷念先人、感恩承志,能夠產生家庭、社會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彰顯我們的偉大民族精神,有利於全國團結統一、社會穩定。2007年12月,清明節被國務院確定為法定節日之一,並從2008年開始放假一天,與臨近雙休日組成清明黃金周。現在讓我們一起追尋清明節幾千年的發展演化過程和各種節俗。
端午節
五月初五是我國端午節,也稱重五節、端陽節、天中節、午日節、草蒲節、解粽節、浴蘭節、女兒節。俗稱五月節,冀豫等地還稱為「五月單五」。按照古代干支紀年,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即午月午日,所以稱之重五或重午。端為首次、第一,所以稱端午。五為陽數,所以也稱端陽。此日接近一年的一半,所以又稱天中節。古時,是日少女須配戴靈符,頭答榴花,極盡美艷之姿,所以也稱女兒節。唐初該節名稱多混用。由於唐玄宗生於八月初五,為了避諱,就正式將此節定名為端午。
七夕節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別稱雙七、香日、星期、巧夕、女節、蘭夜、香橋會、巧節會。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節在千百年的流變中逐漸產生了乞巧、祈佑兒童、祈婚姻美滿、祈遂私願等七夕習俗、儀式。其中,青年女性祈禱婚姻幸福美滿是最重要的習俗因子。
中元節
中元節為三大鬼節之一,又稱祭孤、瓜節、七月半、送鬼節、寄生節、盂蘭盆會。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之稱。三元即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稱三鬼節。過去民間從七月初一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結束,都會舉辦普度布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告結。發展至今,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期。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農歷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稱中秋,所以這是中秋節的來歷素因之一。
重陽節
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在七夕、中元、中秋三節之後,是人秋後的第四個節日,也是秋冬交替時的辭青、迎寒老節,還是一年最後一個數字重疊式節日。其九字重重,含義是極高極大,代表長久、長壽。1989年,我國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將農歷九月九日定為中國老人節。這樣就突出了重陽節尊老敬老的主題,對於促進家庭和諧、建設和諧社會是十分重要的。重陽節是夏歷的九月九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稱「重九」;又因日月逢九,兩陽相重,故名「重陽」被認為是重陽節的來歷。
臘八節
臘八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宗教、農祀節日。農歷十二月初八日,古稱「臘日」;南北朝佛教傳人中國後,與佛教節日相重合,又稱「佛成道節」。
關於臘日的來歷,起源於遠古漢族先民的一種冬日祭典。因冬季天寒,農事空閑,人們便進山打獵,以備新舊交替的年底,用獵物作「犧牲」祭祀祖宗與天地神明,祈福禳災。古文,獵與臘為同字。因此,這種祭典就稱為「臘祭」,農歷十二月也就順呼為「臘月」。
㈢ 中國十二個傳統節日有哪些
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小年、除夕。
一、春節
端午為農歷五月初五,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艾葉、系紅線等。據說是為紀念屈原於此日投汨羅江而死。
㈣ 農歷的春節除夕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臘八節分別是多少月多少日
農歷的春節除夕是農歷十二月三十。
元宵節是農歷正月十五。
清明節是陽歷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
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
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
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
臘八節是農歷十二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