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曾仕強孝順父母

曾仕強孝順父母

發布時間:2023-01-22 05:39:50

⑴ 摘錄|家教,父母如何教養孩子——作者:曾仕強

1.很多人知道「父母不好當」,卻很少有人體諒「子女不好做」

2.代溝只是一種警示,未必就是事實。父母把代溝看成可能的障礙,設法加以排除,才是正確的態度。不應該用代溝做借口,來掩飾自己的失責。

3.愛情沒有條件,而結婚應該有條件

4.成家的夫妻,最好應明白「男女同權不同質」

5.教養目標設定在「獨立中有依賴,才能與他人合作;依賴中有獨立,才不致迷失了自我」

6.身教重於言教,看似要求父母成為聖人,其實「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只不過是祈使句,代表對父母的高度期待,就算我們把它當作陳述句來解釋,也應該站在子女的立場,而不是基於父母的觀點。

7.不做「神父母」「鬼父母」,要做「人父母」

8.最好的方式是隨著子女的年紀增大,逐漸減少「絕對」的觀念,放寬「相對」的角度,來開闊子女的視野。

9.父母最好明白,教育界免不了有誤人子弟的事情,越有問題的教師往往越難對付。除非願意以自己的子女作為犧牲品,否則就不能興師問罪,或者橫下心來一定要和教師評到底,最好通過正常途經向學校反映,要求改善。同時抓住機會,培育子女的抗壓性,化危機為轉機,才是上策。

10.孩子這一輩子,是要來做人的。父母輔助子女,愉快地把人做好,才是最正確有效的優生,做事本身,並不是目的,通過好好做事來把人做好,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11.聖哲的教誨是人生智慧的傳承

12.物質上的奉養稱為養口體,屬於下孝;精神上的奉養稱為養心志,才是上孝。

13.小孝用體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則永久維持孝心,也就是不論父母在世與否,都能夠心目中有父母,終生不敢使父母蒙上恥辱。

14.真正的愛心,是發自內心深處,絲毫不能勉強的,也不能用言語來傳達。孩子會很快學會從父母的表情,聲音,眼睛,呼吸以及一舉一動中感覺出父母的愛心。

15.父母的養育態度對孩子的自我意識具有十分密切的影響

16.教導孩子養成「不要欺騙自己」的良好習慣,是人生健全品格的關鍵基礎。

17.要養成孩子誠實的習慣,最好的辦法,是使他的好奇心獲得滿足。

18.心智發展最主要的活動並不是看到,也不是聽到,應該是思慮而不是思考,因為考和慮不同,在於無心和有心。

19.做人最要緊的是生活的喜悅

20.親子關系是果,家庭教養才是因。

21.會讀書的人,明白字里行間的意思,能體會出文字之外的真正用意,不會讀書的人,書讀得很多,腦袋裝得滿滿的,卻絮亂而理不出頭緒,可以說越讀越糊塗。

22.與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與其晚失敗,不如早失敗。一個人成功得早,並不是幸運。因為很多事情不敢嘗試,說不定把自己的真正天分給抹殺掉了。

⑵ 為什麼說,三世同堂是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最好辦法

所謂的因果,可能就是,你的孩子知道了你非常敬重你的父母,他也就明確了必須像你敬重他的爺爺奶奶那樣敬重你,這樣形成良性循環;

如果因工作或其它原因導致無法和自己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則至少想辦法每周末帶孩子到父母家裡聚一聚或著住一住,假期時間可以在父母家裡住一段時間;

孩子與爺爺奶奶住在一起,也使孩子對親人關系有了層次感,也使父母有了喜悅感,還是益處多多的。

⑶ 曾仕強講如何贍養老人

贍養人應當使患病的老年人及時得到治療和護理;對經濟困難的老年人,應當提供醫療費用。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贍養人應當承擔照料責任;不能親自照料的,可以按照老年人的意願委託他人或者養老機構照料。
人要把孝顛倒過來。現在講「孝順孝順」是在「孝順」你的下一代。這是很可笑的現象。
你本來應該奉養上面的,結果你完全不顧他。你現在求養於下,你是最沒有出息的。
六二你只要繼續往前走,你一定是凶的。因為小孩他看在眼裡。他也不會照顧你。
「類」就是類比的意思。大家走同樣的路,奉行同樣的方式,那就叫做類比。
「失類」就表示同樣是陰,你與其它的陰做法不一樣。你違反了常道。違反常道一定凶的。
謹記六二對我們的啟示,行孝道,做君子!

⑷ 曾仕強談家庭教育(一)

看了曾仕強講家庭教育的講座,他的第一節課給我很大啟發。

曾老師說,三代同堂是最正常的家庭結構。我們一味學習美國,美國的老年人生活是很凄涼的。

為什麼三代同堂很正常呢?孩子可以直接看到父母是怎樣對待祖父輩的,孝順不用言傳,你怎麼對待父母,孩子將來就會怎麼對待你。

三代同堂由老、中、少組成,這也是基本的社會結構,孩子從小成長於此,自然能增強社會適應性。

在中國,最小的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家庭,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文化的地方。一味學習國外的生活方式,其實並不適應。

我就一直羨慕那些親自照顧孩子、不與父母交集太多的家庭,認為祖輩總想插手,總是溺愛。

其實,只要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界限,尤其是父母輩得到我們的尊重和關愛,這些矛盾是可以緩解的。

當然,三代同堂並不一定住在一個房檐下,可以住得很近。用曾老師的話說, 關鍵是你的心裡有父母。

在這節課里,曾老師還講到,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小孩子惜福。

中年人努力工作,是在造福,造福越多,晚年享福越多。小孩子和老人是在享福,但小孩子必須懂得惜福,不然父母多大的家業,不懂珍惜,早晚也是敗掉。

關於工作,曾老師說,不要總想著多麼辛苦,不要產生對抗的情緒,而要輕松應對。

工作就是造福,造福他人、造福社會,就是在造福自己。年富力強時多造福,晚年才能享福嘛。

現在生活條件好,孩子很容易不懂珍惜。當時為了給孩子買寫字桌,我看上了一款上千的功能型的,爸爸卻相中不到200塊的實用型的,放在家裡也不佔地方。

當我猶豫的時候,在鄭淵潔談家庭教育那本書里了解到,他給女兒選擇的小學是條件不好的郊區的,舍棄了他家門口好的學校。他說這樣女兒懂得珍惜,知道什麼是條件好。

因為郊區學校的伙食問題,他的女兒最後轉到了國際學校,一直稱贊學校條件好。

最終我同意了爸爸的看法,教育孩子不是越貴越好。

現在物質條件太好,吃的、穿的、用的,只要是涉及孩子的,都有人不計成本選擇最貴的。

選擇最貴的,面對孩子就安心了。與其這樣,還不如多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知識,學習如何教育引導孩子,更好地陪伴孩子,這也是一種安心。

我選擇多學習,適當適時合理地給予金錢和物質的投入,與孩子一起進步。

⑸ 曾仕強給中國父母的教子忠告500字讀後感

人格比知識更重要來。深以為然。

「疼愛自孩子必須遵循愛孩子的一定法則,即使在他游戲玩耍的時候,也一定要培養他心底忠厚、待人誠懇的品德,不能讓他為人刻薄、行為暴躁。
門戶太深,身為袛懼。
夫婦關系是一種交互關系,父子關系是一種因果關系,兄弟關系是一種並列關系。
百億財產,往往要辛苦終生才賺得到,甚至幾代人的勤儉努力才累積起來,如果子女沒有好好教養,一下子就會把百億財產敗光。
慎選結婚對象,是教養子女的基礎。
一樣米可以養出百樣人。
教養子女,一方面要有本能的愛,另一方面要有理智的情。
獨立中有依賴,才能夠與他人合作;依賴中有獨立,才不致迷失自我。
把家營造成一個書香家庭。
一個人的自尊心奠基在出生之後8至18個月之間。
愈早讓子女明白「自作自受」的道理,愈容易養成子女自主、自律的習慣。
勤勞是一種習慣,懶惰也是一種習慣。只要習慣成自然,就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每個人都有一個弱點,有什麼好抱怨呢?如果抱怨讓老天知道了,他可能說,既然你不滿意這一種弱點,我把它換成另一種好了。那不是會更倒霉嗎? (哈哈)
子女為父母所生,卻並非父母所有。
歌德:沒有和淚吞下麵包,就無法了解人生的意義。」

⑹ 曾仕強教授:有一種父母,不是逼死子女,就是逼子女越走越遠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話:「不知道上輩子造了什麼孽,攤上這么個孩子」,彷彿孩子是來「尋仇」的。

當然, 有來「尋仇」的孩子就會有來「報恩」的孩子 ,這兩種孩子也是大眾口中的「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

在家長自己的眼裡看來,通常自家孩子都是來報仇的、別人家孩子都是來報恩的。

我們理解中來「報仇」的小孩,通常是不聽話、敗家,你又拿他沒辦法的這種。來「報恩」的小孩,則通常是聽話、孝順父母、懂事、能貼補家用、改變家庭命運的這種。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對, 孩子到底是來報恩還是報仇,只有到最後才能知道。

比如有的小孩從小乖巧懂事,結果進了 社會 就變壞了,這樣的孩子算是用「報恩」的方式來報仇。

有的孩子從小學習不好、總惹事讓父母氣個半死,最後父母老了只有他這個學習不好的一直陪在身邊,這樣的孩子算是用報仇的方式來報恩。

好與壞、黑與白,本就不是一言而定的事。

作為家長,知道正確教育孩子,並盡心培養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是大人完成自我升級的「鑰匙」,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是對父母教育方式最直觀的評價。

著名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教授, 將中國父母劃分為三種, 並對這三種親子關系做過了解讀,挺形象的。

1、神父母

有些父母會在孩子心中樹立家長偉岸高大、無所不能的形象,來獲得孩子的崇拜與聽話。

這些大家長將自己神化,孩子如同信徒, 必須聽話,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通常都是小時候特別乖,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就會越來越不聽話,就如 科技 發達後人們對神的敬畏就淡了。

2、鬼父母

這類父母是霸權主義的堅決擁戴者,我要你干什麼你就得干什麼,父母是發號施令者,孩子要無條件服從,不聽話就是恐嚇、體罰。

這樣環境下的孩子通常膽小、不會拒絕、不會反抗,長大後不是媽寶男,就是平平無奇的膽小鬼,很難有大作為。

有一種父母, 不是逼死子女,就是逼子女越走越遠 ,指的就是「鬼父母」,希望你不是。

3、人父母

這類父母講究平等對話,將孩子和自己都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生活中、教育中, 都會給孩子很大程度的自主權。

這樣環境下的孩子獨立、自信、有主見,很容易優秀。

說起孩子獨立的重要性,神童魏永康就是最好的例子。

魏永康13歲以高考602的優異成績被湘潭大學錄取,17歲時以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被保送、碩博連讀,20歲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學校勸退、離校時連碩士證書都沒拿到。

魏永康媽媽在接受采訪時邊哭邊說:是自己保姆式的愛、害了孩子。

她一直認為孩子讀書才有出息,於是不讓兒子沾手任何事,自己包攬了所有工作, 甚至包括給兒子洗澡、洗臉、喂飯。

後來魏永康離了媽媽身邊,獨自一人求學,竟然連最起碼的生活都無法安排,大冬天穿著單衣、拖鞋外出,最終在研三那年,被中科院勸退。

1、用心陪伴

說到陪孩子,多數家庭都是孩子寫作業、家長在旁邊刷手機,給孩子一堆玩具讓他玩、自己在玩具旁躺著…

這些都叫陪著,不是陪伴。

黃磊,所有人公認的好爸爸,不管多忙都會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一起烹飪、一起讀書、一起演出…

黃多多和爸爸一起翻譯過書籍、參加過百場演出、自己寫劇本、口語跟母語一樣好…這就是家長用心陪伴孩子的未來。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魏永康就是被媽媽照顧太好的慘劇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一定要鼓勵他自己去做,你眼中的「長大了自然就會了」是錯的。

魏永康20歲了連最起碼的根據天氣選衣服都不會,最後連未來也斷送了。

信任孩子,從小培養他的自理能力並適時給予鼓勵,才是最好的。

⑺ 曾仕強講孝順看哪裡

大家好,我是村頭老王。在生活中有一句話就是三歲看到老。那麼是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孝順呢?從以下這三點就可以看出來,既簡單又直接,不用等到長大。
一、看孩子是不是有善心。如孩子經常會喂養路邊的小貓小狗東西吃,擔心自己的父母會不會辛苦。在生活中,擁有這樣善良之心的人在長大之後一定不會是一個不孝的孩子。

二、是否能夠看得起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孩子將自己的父母看成自己的驕傲,崇拜父母。這樣的孩子及時長大以後也會非常的尊敬自己的父母。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會非常孝順自己的父母。因此家長們也一定要做一個讓自己孩子看得起的父母。
三、看孩子是不是有感恩之心。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在從小就知道自己的父母不容易,自己的幸福都是父母依靠辛苦換來的。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是非常孝順父母。

俗話說得好,孩子三歲看到老也是有道理的。在生活中,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自己能夠做到孝順自己的父母,那麼自己的孩子以後也會孝順。不知道廣大網友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⑻ 曾仕強:父母如何找到孩子的潛在能力

人到這個世界上來,是各有天命的,不要把天命想得太玄,就是先天他有他的特長,要到這個世界上來發揮的就叫天命。父母在不能勉強孩子的同時也不能讓兒子、女兒任意發展。

父母需要經過摸索的過程。一個人出生的時候,他的DNA都安排好了,就表示他這一輩子要干什麼,他都要有個計劃,叫作先天的人生規劃,所以天命可以解釋成先天帶來的人生規劃,如果按照這個去走,你就會走得很自然、很愉快、很圓滿,但是我們一生下來,我們就忘光光了,這是人非常有趣的事情。

如果我們一生下來就知道這輩子要干什麼,好不好?其實也不好,如此你就永遠不會嘗試走別的路,人就會很單調,所以我常常覺得老天對人實在是夠好,他讓你有一個計劃,但是又讓你忘光光,你就要開始摸索,是摸索你要做的事情,而不是摸索你喜歡做的事情,你哪一天感覺到那就是你一生要做的事情,從此你的人生就改變了,如果你一直到四五十歲還不曉得你要干什麼,那你始終在摸索。

你看幾個月大的小孩,他什麼都知道,只是他說不出來,但是隨著他的長大,慢慢學了後天的東西,他先天的東西就忘光了,這樣你才知道那個小孩的笑,不是無緣無故的笑,只是你不了解他,他也不了解他自己,這時候父母就開始要去摸索了。

但是現在的父母都是不要孩子摸索,必須要按照父母的方式去做,這個太霸道,父母是要盡責任地告訴他,讓他去摸索,不是他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在合理的范圍裡面去摸索他喜歡做的。這樣就對了。

先找應該,然後把應該的范圍劃起來,再去找你喜歡做的,這就是先天帶來的東西,所以很多人始終搞不懂說,我有什麼使命,我的使命在哪裡,我這輩子要干什麼?我的答案很簡單,就是當你去做一件事情,做得很單調、乏味,很不想做的時候,這就不是你的天命,天命是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你感覺很興奮,感覺到這個很好,再辛苦也不覺得辛苦。比如有人這輩子就是要打麻將的,他干什麼都是要死不活的,一坐上麻將桌,他精神百倍,這是他自己找的。你看有人一在平地就要死不活的,一到山上精神百倍,他的天命就是要征服山峰的。

很多人問我,怎麼才能找到自己的天命,怎麼才能知道自己這輩子是干什麼呢?我說你只是沒找而已,找的話一下子就找到了。小孩也是這樣,有的小孩小的時候,他什麼都喜歡,就是不喜歡讀書,成績很不好,可是最後上大學變得很好,因為人是會變的,而不是你去改變他,關鍵是在變。

父母不必勉強他,突然間,他會有一個變化,他變得什麼都不喜歡,因為他什麼都玩過了,沒有什麼喜歡玩的了,他回頭一想,還是讀書最好,他從此比誰都專心,這個我們把它叫作浪子回頭金不換。你越是逼他,逼到最後,他老想著外面比較好玩,他好不容易畢業,從此不讀書,那這個人也完了。不是說小的時候成績不好,一輩子就不好,沒有這回事。所以有的孩子是先做這個,有的孩子是先做那個,父母不要去管他,父母的責任是需要提供小孩摸索的過程,還要負責他的安全。所以為什麼父母要給孩子玩具,就是要給他試著去做各種事情,他一看不喜歡,父母也不必馬上斷定他就是不喜歡,說不定過兩年以後他又覺得很喜歡,父母不要管他,他自己會走上這個路。

你看比較好的學校,是沒有一定的教材的。不是說全班同學都學同樣的東西,就是有很多東西擺在那裡,然後讓小孩自己選,不管男的女的,要做針線就做針線,要把鞋櫃整理好,就把鞋櫃整理好,孩子要做什麼,老師都沒有意見,然後小孩就通過摸索知道什麼是他們不喜歡的,不喜歡就換一樣,找到自己喜歡做的,然後慢慢去做,從中便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他就知道,我這樣做合理不合理,不合理我就會改變,合理我就一直學下去,這樣他就慢慢找到他的天命。不要把天命看成很迷信的東西,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個別差異,我們的個別差異就是天命,你看我們每個人在公司裡面,做不同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在 社會 裡面也是做不同的事情。我們這一輩子就是要做不同的事情才就叫天命。

我們做父母的,不要對孩子說我今天養你,你以後要養我這樣的話。雖然「養兒是要防老」這句話沒有錯,但是你希望他防老就不對,你絕對要他防老也不對,聽起來好像很奇怪,實際上很簡單,子女會不會養父母,是自然的結果,而不是預先的計謀,就是這個差別而已。如果父母開始對孩子說,我現在養你,你將來養我呀,那你就把它當生意看,這叫作投資放債,你沒有把他們當成子女,他們成了你的供應廠商,或者是銷售渠道。

有的家庭為什麼會重男輕女?因為他們有投資放債的觀念,認為投資在女兒上面,回收比較差,投在兒子身上,回收比較高,所以他們就把錢都投資在兒子上,那是做生意,不是家庭教育。正確的教育是父母好好去培養孩子,他將來有本事就會來供養你,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非常反對有人標榜自己,比如有些人說,我不要我的子女照顧我,這是標榜。你要知道,你是很幸運裡面的幾個人,可以不要你的子女供養你,但是天底下大部分的父母,老了以後都要小孩供養的,你有什麼神氣的呢!聽清楚,子女在父母老了以後去奉養,這是他們的一份孝心,父母不能阻止他,也不能要求他,動不動硬性規定,你一個月給我多少錢,不然就是不孝,那不對,就這樣而已。

養兒防老是自然產生的成果很好,是事先預期的結果就不好,動機不良,這樣就非常清楚。現在我們不是,要麼就是說絕對不肯,要麼說一定要,這都是不正確的觀念。

其實父母也不必教自己的小孩孝順不孝順,你自己孝順你的父母,他自然就跟著孝順了,孝順父母不是人的天性,如果孝順是先天的本性,那我們就不必寫孝經了。可見子女,他不一定會孝順父母。我常常開玩笑,小孩子只有一個任務,就是專門氣媽媽,他們比較怕爸爸,不敢氣爸爸,專門氣媽媽,這算什麼孝順?媽媽那麼辛苦,把小孩生下來,他專門氣她?所以孝順是後天養成的習慣。

孝順不是人的天性,不要想得那麼美好,它是後天養成的習慣,父母要幫助孩子養成這種習慣,一方面是為他好,這叫作富貴,要讓子女的長處得以發揮,你只要讓他的潛力發揮出來,讓他找到他自己要做的事情,他自己就會做得很興奮、很專注,他自然有那個成果,未來孝順你,這才叫美滿的結局。你強迫他以後,他會跑得遠遠的,很多父母辛辛苦苦,變賣財產,給他的小孩去美國留學,可是又有多少人的小孩在去了美國以後,回來的那種表情,說的那種話,其實都是很難聽的,最後的結果就是不孝。

意思是父母的冀望很高,你要討回你的利息的時候,怎麼算都劃不來,嫌棄報酬率太低,這是父母不對。所以作為父母,不要存心的,你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做給他看,然後你就放心地把你所擁有的東西供應給他。一個不孝順的人,你多給他東西就等於在害他,我們以前講忠誠出於孝子之門,一個人對你忠不忠,先要看他孝不孝,忠孝是一致性的,對父母不孝順的人,對長官是不會忠心耿耿的,對朋友不會實實在在,這就很清楚。

所以為什麼人要孝,因為孝是很多德行的基本,孝更是需要父母做給孩子看的,所以三代同堂是最好的家庭結構,父母對長輩很孝順,孩子從小看了,他自然就會孝順,只要他孝順,你就不必計較,因為只要他能力達得到,他自然會供養你,他能力達不到,你也不必罵他,他盡心盡力了,這樣大家都非常愉快。

可是現在有些人偏要走那條不愉快的路,我們現在講得很清楚,你要不要愉快,是你自己在決定,有些人常常自尋煩惱,明明有一條很快樂的大道,偏不走,非要擠那條煩惱的,然後天天在那裡愁眉苦臉,整天罵人,其實應該罵的是自己。

⑼ 曾仕強父母拿女兒錢顧兒子對嗎

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就講究一個「孝」字,一個人如果對父母都不孝,還能敬重什麼人呢?不孝的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值得期待的。要知道,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宇宙,是我們的根;我們所選擇的父母,是我們的本。古聖先賢,要我們拜天謝地,孝敬父母,便是希望我們不忘掉根本。

為人父母十分辛苦,每位父母的條件都不一樣,不管把子女教成什麼樣,都是功勞。所以只能要求子女要盡孝,不能要求父母盡善盡美毫無缺點。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父母盡孝呢?

在孔子的弟子當中,曾子以孝聞名。曾子對於孝的體會和認識,應該是十分深刻而中肯的。他認為孝有三個層次: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由於環境快速變遷,現代不可能回到從前,但是孝道的要求,也不應該由於今非昔比,就全盤加以否定。能養、弗辱、尊親,依然是我們孝敬父母的准則。

今天分享曾仕強教授關於孝道的智慧語錄,為我們揭示我們現代社會對父母真正的孝順到底是什麼!

⑽ 曾仕強:為什麼要遵循「嚴父慈母」如何做到呢

任何事情父母要步調一致。大家看法相同,大家都尊重對方,讓彼此心理有一個准備,然後一步一步來,教育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沒有什麼難的。我們最要緊的是不要出賣對方,你看夫妻之間如果都要討好子女就會彼此出賣。這種事情太多了,比如媽媽偷偷地給小孩5塊錢,告訴他不要跟爸爸講。這樣小孩就會感覺很奇怪,你為什麼這樣做?那我也可以這樣做嗎?父嚴母慈是有道理的,它是一個合理的配合,不是靠出賣的。母親跟小孩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如果很嚴厲,小孩會整天緊張和害怕,對他的發育不好。和孩子不經常在一起的人讓他緊張,媽媽可以讓她趕快整理好,不然爸爸會生氣,他就開始進行整理了。也可以合作說我們一起來整理,爸爸忙了一天,不要讓他回來生氣。媽媽千萬不要說你再不整理,爸爸回來要打你,這等同於出賣。所以同樣一件事情看你怎麼表達,前者表示爸爸愛你,後者表示爸爸不愛你,他會打你。

父親也不能因為很少跟子女見面就討好他,很多爸爸把這種當作補償。認為自己平常太忙,所以禮拜天帶孩子出去,愛怎麼揮霍就怎麼揮霍,面子都做給孩子看,讓他感覺自己是好爸爸。這都是沒有必要的。我希望大家去想一個問題,天底下所有的動物都只有媽媽,沒有爸爸。為什麼人要有父親?我常常講,你如果在美國生了一個小孩,孩子的出生證明上面有這個小孩的出生地,第二個是只有媽媽的名字,從來沒有爸爸的名字。我們中國人就會很不習慣。因為我們在中國都是父親誰、母親誰,同時寫的。

美國人只會說看到這個小孩是從媽媽的身體生出來的,所以上面寫的一定是媽媽的名字,他不會偽造文書。所以誰是爸爸,他不知道。所以有時候想起來,我們似乎天天都在偽造文書。但是我們很尊重爸爸,老實講一個家庭里的父親沒有一點權威性的話,根本就不像爸爸,沒有人把你當一回事。這樣你要嚴也嚴不起來,你要做很多事情你才可以得到嚴父這個地位,不是那麼簡單。老實講,做媽媽的有時候還比較容易一點,因為你天生就會生育。但是要把自己做到像一個爸爸,那你的另一半自然會支持你,你的子女自然會尊重你,自然看到你會對你怕幾分。如果連一分都不怕,你就沒有辦法做好父母。

很多人說,小孩是天生的天使,我不太贊成這句話。我認為小孩是天生的破壞者。一個小孩生下來,父母出去他就會把家裡整理得整整齊齊的,這個不是正常的小孩。你看小孩子只要在家,爸媽出去一兩個小時後回來會看到沙發也倒掉了,茶杯也掉在地上,家裡搞得一塌糊塗,這才是正常的。我不曉得大家的看法是什麼。小孩必須不懂事,父母給他鞋子,他經常都是左右反穿。這樣父母才知道為什麼偶爾有一次他左右穿對你好高興,就表示很難得,這種概率都是50%。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什麼父親要嚴,母親要慈,因為這樣你才會把子女帶好。子女無拘無束,不受任何管制,他就會去玩,不會好好學習。如果小孩一開始就會好好學習,那父母不必傷腦筋。

這就告訴父母,要正確地去誘導孩子,對孩子不能過度放任,因為他是不懂事的。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小孩是不能打的、小孩是不能管的,還寫了一大堆兒童心理學,我都不太相信這些事情。人生來為什麼要父母?就是要父母管教他,不然要父母干什麼?子女為什麼孝順父母?就是因為父母管教他,把他教好了,他當然孝順父母。

勤教嚴管,這是有道理的,而人最要緊是要自律,也沒有錯。都沒有錯,但是我們要知道,在一個人要自覺之前,經常需要別人的啟發。當一個人自律之前經常要靠他律來誘導出我們這種自律。老實講,小孩到了13以後,父母幾乎就沒有辦法管他,所以教要趁早。13歲以前小孩比較容易聽話,13歲以後,你想要教他,不是不可能,而是更費勁。他認為自己是個大人,尤其是現在早熟的。就認為,以前我小,你打我我打不過你,只有認了,但是我現在可以打你,而且我長得跟你個兒差不多,你再打試試看,你打上面我可以打你下面。

當然每個階段教養的重點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最後要自己負責,自己去過日子,這沒有錯。但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做不到這樣,父母就要教他,告訴他現在怎麼樣做他將來才能過自己的日子,才能夠自覺地讓人家看到起。你看孩子1歲的時候,父母樣樣照顧他,否則他活不下去,而且在1歲的時候哭很有用,可是兩歲的時候就不一樣,孩子兩歲有兩歲的想法,兩歲的時候,大概哭沒什麼用,到了兩歲還在哭的時候,大人就覺得好笑。我們慢慢從這里去追究,你就知道小孩為什麼這樣變,他是很自然的。

可是當孩子知道哭沒有用的時候,他又變了一個花樣,他兩歲非變花樣不可,不變就沒有人理他,為了要生存,他就開始變花樣。所以小孩變花樣是為了求生存。大人變花樣是為了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為什麼每個人都要變花樣?絕不是我們所講的大家實實在在就好,實實在在只是一個基礎而已,實實在在地去變花樣,這是正道。不實的變花樣叫作奸詐,不同之處在這里。不要為變花樣而變花樣,要為了有效地達到你教養的任務而變一樣,這樣就對了。

父母能不能改變自己的觀念?當然也可以,因為人是不斷成長的,可是當你要改變你的花樣之前要告訴你的小孩,你要照會他。因為他接受的是你以前那套觀念,你說變就變他會感覺到很吃力、很難有辦法調整,所以母親要告訴小孩,以前爸爸有工作,我們每天最起碼有一個葷菜吃,現在爸爸沒有工作,你要准備,我們從現在開始不吃葷菜了。這樣小孩子就知道了。大人如果什麼都不說,突然間就變,小孩就很難接受。所以要提前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做好心理准備,讓他能夠適應你的變化,這是一種教育。家裡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商量的,所以我們把那句話延伸出來,家裡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家裡是大家好商量的地方。父母要講一些孩子聽得懂的話,講一些孩子聽得進去的話,講一些孩子聽了以後就能夠做得到的話。而不是跟他講一大堆大道理,最後那會變成形式化、耳邊風,變成嘴巴講的不是實際要做的東西。

最後他一生就很虛偽,就不實在,這樣我們才可以知道為什麼 社會 上有很多人很虛偽。他們嘴巴講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這是他從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人格的基礎,就好像房屋地基一樣,非扎實不可;否則你將來蓋的樓越高就越危險,一晃就整個都完了。真正要你的小孩幸福,要從小把地基打穩。我們所講的這些事情,大家一一地去做,不難。

閱讀全文

與曾仕強孝順父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孝順講解 瀏覽:729
雙腿截肢老年人賠多少錢 瀏覽:267
享受特殊津貼退休年齡 瀏覽:460
到達退休年齡公司可以終止勞動合同么 瀏覽:136
80歲透析的風險 瀏覽:2
上海閘北之星養老院 瀏覽:360
五月十幾號退休當月有沒有工資 瀏覽:871
中國省部級領導退休年齡多少 瀏覽:302
給老人家包紅包多少寓意好 瀏覽:143
養老機構心理咨詢服務包括 瀏覽:709
網購花光積蓄怎麼跟父母交代 瀏覽:643
敬老院十四孝 瀏覽:893
老人用的護膝多少錢一個 瀏覽:56
老年痴呆多久去世 瀏覽:113
南京養老院招聘 瀏覽:574
寒門子弟父母如何教出狀元子女 瀏覽:280
福田區社區養老院 瀏覽:153
長春市戶口如何申請退休年齡 瀏覽:54
養老保險全球投資 瀏覽:74
支持女兒不要和親媽相認孝順養母 瀏覽: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