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陽節是哪一天呀王維在做什麼呢他想到了些什麼呢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王維獨自一人在外思念家鄉親人,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編一個故事
重陽節到了,身在異鄉的王維不由得十分想念遠在故鄉的老母親,十分想念遠在故鄉的回親人,這種想念是答撕心裂肺的,想起來王維的淚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來。無奈,只好來到客店以酒消愁,但是,酒越喝得多,卻越不覺得醉,本來是解愁的,但卻越喝越憂愁。 淚眼蒙蒙中,王維彷彿看到以前重陽節到時,老母親准備好大餅和美酒,對我說:「兒啊!快吃!吃完和你的兄弟一起去登高吧!哎!瞧我這記性,來,拔幾株茱萸插在身上,鬼神都怕,可驅邪哩!」現在想起白發蒼蒼的老母親 ,淚珠便一滴一滴地落下來。 詩興漸濃,賦詩一首:「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念完了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便磨好了墨,提筆將它寫在了紙上,取名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其實,王維知道,愛就是思念親人的一顆心。
希望採納
③ 如果現在有電話,可以跨越時空與王維對話,請您在這重陽節里給他打個電話。想想怎樣安慰他
那就說:抽空回家看看。
或者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總之不要讓他過於難過。
④ 重陽節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你會對王維說什麼
身在故鄉思異客
每酌佳釀淚濕襟
高朋舉座登臨處
四欣逡巡不見君
⑤ 王維寫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他的內心會有哪些想法
詩人想兄弟們在重陽佳節登上高山,身上插著茱萸,本該是快樂的。然而自己沒有在家鄉和親人們歡度佳節,所以親人在插茱萸時發現少了一個人,親人們肯定也會思念我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釋: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憶:想念。
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市),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佳節:美好的節日。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⑥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意思。
2、藉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在讀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詩句的意思。
2、尊重學生個性感悟,並通過學生的個性感悟,使學生對詩文的理解更多元化,從而達到讀文悟情的目的。
教具准備:
PPT課件。
教學流程:
一、調動感情,導入課題。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王維是唐代一位大詩人。他寫過一首有名的詩,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文用人們最熟悉的一句詩作為課題,讀:
(指板書:每逢佳節倍思親,學生齊讀。)
2、說到佳節,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的節日?
3、這篇課文所說的佳節指什麼節日,重陽節有哪些習俗呢?投影出示。
重陽節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各地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二、情景同現,讀文悟情。
過渡:
1、品讀第一自然段。
(1)詩人王維在這樣美好的節日里為什麼會思念親人?帶著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背後的一段故事。你先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2)讀完了?你們說說看,王維為什麼會思念家鄉的親人呢?
(3)老師聽說三年級有很多孩子是外地的,有安徽的,有四川的,有重慶的,有貴州的……你們想念家鄉的親人嗎?什麼時候最想他們?想他們的時候,當時心情如何?好,就請外地的同學來讀。
(4)還有一些同學是父母外出打工的,你想他們嗎?想他們的時候,當時心情如何?好,就請外地的同學來讀。
評價:這些孩子離開父母的孩子有爺爺奶奶照顧,離開親人的孩子有爸爸媽媽照顧,而王維與他家人一別已有兩年。兩年啊,七百多個日日夜夜。他的家在華山以東的蒲州(板書: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濟市;長安則在華山以西(板書:長安),是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兩地相距有近1000里。當時的王維比你稍大一些,15歲的小小年紀就遠離家鄉,隻身一人出外求學。這種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一直伴隨在他的身邊,一直伴隨在他在長安的每日每夜。你還想再讀讀這句話嗎?試試。
帶著份王維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我們一起讀。15歲那年,預備齊。
2、品讀第二自然段。
過渡:僅僅是因為王維少小離家,形單影只,感到孤獨寂寞,所以才“思親”。那“思親”前的這個“倍”字又是什麼意思呢?對,更加。(板書:更加。)王維為什麼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是因為王維看到了--(生接: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
(1)是呀,有誰知道,王維在重陽節這天看見了怎樣的情景呢?
你來讀。
出示: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
(2)同學們,好好讀讀這段話。用心去讀,用心去想,多讀幾遍,讀完後再想想。待會兒,老師要請你來說,你讀了這段話,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生自由讀,教師巡視交流。)
大街上熱鬧起來了,有的------,有的------,
有的--------,還有的------,真是------。
總結:有人看到了--,有人看到了--,有人看到了--,有人看到了--,這就是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啊!這段話該怎麼讀呢?你再試試。
老師給你們配上段音樂,你們一起來試試。
(3)過渡: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節日,難怪王維會稱它為“佳節”。同學們,你剛才看到的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王維有沒有看到?而此時的王維卻,讀--
出示:
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過去的700多個日日夜夜,王維就一直在思念著家鄉的親人。如今,當他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就是,讀--
課件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
3、品讀第三自然段。
過渡:在重陽節這天,長安城裡的老百姓家家戶戶歡度節日,使王維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那麼,此時此刻,他又想起了以前在家鄉時,他與兄弟們是怎樣歡度節日的呢?誰來讀--
(1)出示:
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
(2)引讀:希望大家能通過朗讀,將王維以前的那份歡快帶給老師,同時也帶給自己。來,王維想,預備齊。
(3)歡聚的時光總顯得那麼短暫,歡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以前在家鄉時,王維和他的兄弟們歡聚在一起,是多麼地讓他高興,而如今的王維卻,讀--
出示:
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這就是--課件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
(4)而今,王維隻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兄弟們卻在山的'那頭,不能相會,這就是“天各一方”;自己在山的這頭,家卻在山的那頭;身在山的這頭,而心啊,卻早已飛到了山的那一邊。他彷彿看到了,男生讀--
出示:
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5)王維既想了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女生讀--
(6)王維的這種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在重陽佳節到來之際變得愈發地濃厚了,這就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呀!他的這種情感,你能體會得到嗎?一起讀。
出示:
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4、品讀第四自然段。
過渡:王維真是個大詩人,在他思緒萬千之時,就將這濃濃的思念融進了這幾行詩中,讀--
(1)出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2)老師現在有個問題想問你,王維的那些兄弟們有沒有話想對王維說呢?他們又想對王維說些什麼呢?給你三分鍾,把他們相對王維說的話寫在書上。
(學生小練筆,教師巡迴輔導。)
(3)王維兄弟想對王維說些什麼呢?你來說。(課件播放音樂。)
(4)同學們,剛才我們已經知道,王維借這首詩表達出自己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同學們,這種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已經融進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之中,成為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之一,從古至今,恆古不變。你瞧,這是隋代詩人薛道衡的思鄉詩,讀:
出示: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人日思歸》
(2)這是詩仙李白的思鄉詩,讀:
出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
(3)你再瞧,這是詩聖杜甫的思親詩,讀:
出示: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月夜憶舍弟》
(4)同學們請再看,這是宋代大詩人王安石的思鄉詩,讀:
出示: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
(5)剛才幾位都是古代的詩人,大家可千萬別以為只有古人才會用詩來表達這種思念之情。我們現代人和古代人也是一樣的,這種思鄉的情感沒有改變。這是現代詩人餘光中的思鄉詩,讀--
出示: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鄉愁》
三、再次吟誦,升華情感。
1、同學們,雖然我們不是詩人,但我們也擁有詩人一樣的情懷。中秋時,爸爸媽媽在外地打工,不能回家與我們團圓。此時此刻,讓我們撥通他們的號碼,話語里千萬別忘了這句詩,讀--
課件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
2、重陽節,也許爺爺奶奶不和你們住在一起。此時此刻,讓我們給他們打個溫情電話,給他們送去我們的祝福,千言萬語總少不了這句詩,讀--
(課件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
3、春節時,當人人都期盼著團團圓圓。你說,是不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懂得了這句詩,讀--
課件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
4、在這飽含濃濃思鄉情的樂曲中,我們即將結束這節課的學習了。最後,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吟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吧!
出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⑦ 重陽節到了我想到了王維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月九日憶山東來兄弟
獨在異鄉自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山西位於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脫口而出.
行嗎?
⑧ 根據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寫一篇對兄弟王維的作文
又到了重陽節,每到這一天,我就不由想起詩人王維的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獨自離開家鄉,到他鄉做客,每到佳節到來之日就加倍思念親人。遙想親人們登高的情景,都插著茱萸卻唯獨少了他一人。是啊,一個人獨自出遠門,到外面去打拚實在不容易,而且每逢到了一家人團圓的時候,就更想家了!
我的故鄉在徐州,爸爸媽媽年輕時就在常州拼搏了。他們經過了無數的風風雨雨,終於為以後的生活打下了基礎,並在這兒買了房子,長期住下來。我可謂是身在常州心在徐州,做夢都見到自己的親人,特別是在中秋重陽佳節來臨的時候,我們一家便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這時,想必遠方的親人也在思念著我們吧!
如果一封信能代表我的心聲,寄給家鄉的人們,我想說:爺爺,您的眼睛好了嗎?可以看見了嗎?要多休息。奶奶,您的風濕病有所好轉了嗎?有空的時候,到醫院去看看。外公外婆,你們雖有「良田萬畝」,可你們都已年過七旬了,家裡的糧食也夠了,在家裡好好過晚年,我有空會去看你們的……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小鳥,帶著興奮激動的心情,飛回故鄉親人的身邊……願天下所有人的遊子能和家人早日相聚,共享團圓!
⑨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王維我想對你說
街上鞭炮聲連續不斷,這兒響完了,那兒又開始,「劈哩啪啦」地響個不停。大街上的人三內個一群,兩容個一夥,小孩子便偎依在媽媽的懷里……歡聲笑語灑滿了大街。每個人頭上都插滿了茱萸,帶著香濃的菊花酒,和親人們一起去登山,他們可真幸福啊!真羨慕他們啊!看到這種情景,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在山東的親人們,記得上一次過重陽節的那一天,我和家人都佩帶著茱萸,帶著冒著香氣的菊花酒,在路上說說笑笑,開心極了!我們終於登上了對面的那座山坡……
過了好長時間,我才發現,來來往往人山人海的大街空無一人,可能都去登高了吧!只有我,還在空盪盪的大街上走來走去……
⑩ 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1、告別了家鄉的親人,來到外地,沒有一個人能說心裡話,感到十分孤獨,只是一個異鄉人啊。重陽節到了,不能回到家鄉去探望親人,十分想念親人啊,一個人猜想著鄉親們一定已經登上了高高的地方,遍身插滿茱萸,才發現少了我一個。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原文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