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佛教如何能對婆婆心一起孝心
婆媳一來起信佛學佛,源每個人由於生活習慣,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難免不同,這個時候媳婦對婆婆就要體現順,而婆婆對媳婦要體現愛。大家相互尊重,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下商討事情的處理方式。
學佛了,就要雙方都拿出愛心來,坦誠相待。當有好事的時候,婆婆要把兒媳婦當成自己女兒一樣疼愛;當婆婆批評兒媳婦的時候,兒媳婦要把婆婆當成自己親媽一樣的不計較。只有這樣才能相處的越來越融洽,越來越親密和諧。
⑵ 佛教中是否有人教人孝順的內容或經文呢
⑶ 佛教說孝順,愚孝也算嗎
愚孝當然不算啊!佛教的孝順,和儒家的孝順差異很大。
儒家的孝是: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
佛教的孝是:小孝,大孝令父母超升佛國凈土。
⑷ 佛教的觀點看孝道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明朝時大學者楊黼曾告別親人去四川找無際大師學佛。半路遇到一個老和尚,老和尚說見無際大師不如見佛。老楊十分高興,忙問佛他老人家在哪?和尚說,你原路返回,看到披著被子倒穿拖鞋的就是佛啦。老楊見他一本正經像個高僧模樣,值得信賴,便掉頭回去,一路上輕易都不敢眨眼,生怕與佛錯過。結果這天深夜走到家門口也沒見到佛,心中遂大呼上當。想想也是,哪有佛披著被子倒穿拖鞋的,難道是濟公活佛?邊想邊叫門,裡面的老娘早已睡下,突然聽見兒子叫門的聲音,連忙出來開門。家門一開,楊黼呆住了,眼前急急忙忙來開門的母親正披著被子倒穿拖鞋。原來找了一路的佛正在家裡。
世上披衾倒履的父母到處都是,而悟得父母如佛的子女不知有幾個。由此可知雙親是在世活佛,因此我們要拜佛、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先從凈業三福中的「孝養父母」做起,才有可能成就道業!
佛教勸孝偈雲:
堂上有佛二尊,
惱恨世人不識;
不用金彩裝成,
非是栴檀雕刻;
即今現在雙親,
就是釋迦彌勒;
若能誠敬得他,
何用別求功德。
⑸ 佛教如何定義孝順父母
第一個是講"孝養父母",善導大師在批註裡面注得很多,諸位自己看可以做參考,我們這個批註的本子都贈送給諸位,大家細細去看。父母對我們的恩德,現在人知道的不多。我們也可以說學佛的同修比一般人知道要多一點,為什麼?現在社會教育已經不講孝道,孝道、師道都不講了。常常聽佛經,這佛經裡面還是常常講孝道、師道,常常勸我們修學,所以學佛的同修對於這方面比較有一點印象。雖有印象,這印象不深刻,何以說不深刻?你的修行沒有進步,從這個地方看,就是看你所知道的不深刻。假如你真正知道,你會勇猛精進,為什麼?出家了。
有很多人問我,出家怎樣孝養父母?你們想想看出家怎樣孝養父母?出家人修行證果就是孝養父母。你沒有修好,你沒有開悟,你沒有證果,你對你父母對不起,叫大不孝。所以這個孝養里頭,包括的范圍就非常之廣。我們不但要養父母之身,父母的身體我們要照顧到,生活起居要照顧到,這是物質生活;除物質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叫父母生活得很快樂。物質上樣樣都照顧了,父母心裡有憂慮,不快樂,這個不孝。
怎樣能叫父母快樂?那裡面這個因素就很多。我們舉個最淺顯的例子,兄弟要和睦,父母歡喜;兄弟不和,父母傷心、憂慮;兄弟和了,妯娌不和,父母又頭痛。換句話說,一家老少和睦,父母才歡喜、才開心,這是你家裡沒有問題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裡,你總要踏進社會去工作。你踏進社會去工作,譬如你在公司上班,你跟老闆兩個不合作,這父母又傷心。你在公司里跟一些同事們不能和睦相處,這又麻煩了,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你才明了,不但家和,社會要和諧,國家要和諧,天下要太平,這父母高興。我們能做到嗎?能做到,盡心盡力向這個目標去做。這個孝不是單純我們父母照顧到就行,哪有那麼簡單!除此之外,這是從事相上說,使父母在這一些事相上面憂慮沒有了。另外精神生活,你的道德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進?你的學術技能是不是一天比一天進步?不進則退。退,父母就又牽掛,就又有憂慮。這些統統都在孝道里頭。然後才知道這一個孝道包括我們生活的全部,不是某一部分,是全部。全部,那一定是包括虛空法界、過去未來,這才是全部,真的!
中國這個"孝"字,這個字就造得好。在我們中國這個造字,造字是有六個原則,叫六書,它這個屬於會意,叫你看到這個符號,想它的意思,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現在世間人講,現在有所謂代溝,代溝是什麼?代溝就是不孝,孝沒有了。這個字沒有代溝,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是一不是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這才叫盡孝。所以這個孝字真正做到圓滿、做到究竟,給諸位說,只有一個人,成佛才能做到。為什麼?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盡,那就是孝道還有一個缺陷,還不能圓滿。所以這個孝道做到圓圓滿滿是成佛。
所以我們出家了,在家學佛也是一樣的,我們的道業一天比一天清凈,煩惱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是盡孝。何況俗語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這是不是真的?真的。什麼個道理?是因為他的兒孫當中有一個作佛的。他兒孫作佛,他作不了佛,為什麼?作佛是要自己修的,佛的這個功德不能分給你,但是福德可以分給你,佛有福報。一聽說這是哪一尊佛的父母,那還得了,諸天鬼神都恭敬,他就得占這個便宜。所以縱然墮落在惡道,這惡道里頭閻羅王也恭敬他,不敢把他放在惡道,請他到天上去享福去。這個天到哪一層天?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了。上面去什麼?上面去要你修行的功夫,你沒有功夫,你只有福報。只有福報,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四王天,再往上去一定要修定功,剛才講的未到定,他雖然定沒修得成功,他有定,就是心地比一般人比較上要清凈,這才能往上面提升。自己完全沒有功夫,憑福報是到忉利天。這我們俗話講沾光。是這么一回事情。可見得我們世法里頭人情關系,在六道里頭都有,六道里頭都有人情關系。
由此可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不能夠盡心盡力,常常犯過錯,全都是不孝,這一個范圍包括的是非常非常的廣大。這一個字如果要用佛法的觀點來看,那就是經典上所講的「大總持法門」,總持就是綱領。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說個什麼?就說一個孝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都不能出這一個字的范圍,所有一切經教法門是這一個字圓滿的相狀。把它擺在第一句叫大根大本,從這里下手,到最後還是圓滿孝道,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始終不離孝道。
第二句是"奉事師長"。奉是依教奉行,就是要信老師、要聽老師的教導,要把老師所教導的,我們統統做到。事是承事,老師對我們有恩,恩同父母,所以對於老師的孝敬也跟對父母一樣。現在這些觀念淡薄,事相也見不到。從前學生在學校不聽老師的教誨,父母憂慮,那就是大不孝。做老師的要不能把學生教好,那他不孝,他沒有盡到孝道。現在跟大家講這些事情,這講故事,從前是這樣,現在沒有了。
⑹ 佛教也講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那為什麼我們對待老祖宗就和對待其他人是有區別的呢這不是分別心嗎
佛說的任何復的話都有一個語言環境或者制前提條件。佛說過的話如果在離開了一定的條件以後,也是不成立的,所以佛說佛的境界是用語言說不清楚的。不要死板硬套。佛說的分別心,是在相同的情況下,所有人都處在同一個位置的時候,和你的關系都是同等條件下等等類似的時候。比如父母如果沒有特別情況的時候,和你是同等距離,親朋也是同理,陌生人也是同理。這其中還有好和壞,等等區別。最後要說的就是佛說的話請結合現實完後去自己悟。單靠講解根本沒人能給你講出來。
⑺ 《佛說孝子經》:佛弟子如何報父母恩
東漢安世高所譯《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講到,父母對子女恩重如山,縱使「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尤不足報父母恩。」《佛說孝子經》中,佛從懷胎、臨生、養育、教導、與子休戚與共等方面陳述父母對子女的恩情。佛問諸沙門,父母恩重,如何報答。諸沙門答以「唯當盡禮,慈心供養。」意思是極盡世俗之義務,滿足父母之快樂,諸沙門的回答主要是供養父母吃穿遊玩,滿足其感官快樂。佛說此不為孝,真正的孝須能令父母去惡行善,皈依三寶,奉持五戒,壽終生天,世世逢佛,聞法得道。以這種孝為本,能令沙門梵行,君主仁愛,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婦貞。個人進德修業,社會和諧昌明。
《佛說孝子經》之孝道是建立在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基礎上,善待父母,不但今世善,也要後世善;不但要果善,更要因善,因善自然果善,其中最大的善是見佛聞法,長與苦別,究竟涅槃,對父母之大孝亦以能令父母解脫涅槃為目標。
佛教傳到中國,與中國儒家傳統沖突之一便是孝道問題。儒家之孝主要是敬事父母,承祭祖先:在世,事之以禮;壽終,葬之以禮,逝後,祭之以禮。儒家特別強調子女奉養父母,父母在不遠游,甚至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不敢毀傷,尤其重視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價值觀自然視佛教之辭親出家為大不孝。
「無後為大」的不孝,實際上是個宗教性問題,因為「不娶無子,絕先祖祀」(語出東漢趙岐《十三經註疏》)。這件事很重大,七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仍然記得,鄉人被罵「絕戶」感覺是莫大的侮辱和難堪。「踹寡婦門,挖絕戶墳,吃月子奶,罵啞巴人」是四大缺德事。儒家沒有佛教的輪回思想,人死為鬼,回歸祖先那裡是普遍的信仰。有子不孝,在世父母受苦,但如果有後能祭祀祖先,還不算最大的不孝,無後代祭祀,列祖列宗都可能會在另外的世界挨凍受惡,生活凄慘。祖先鬼要靠後代子孫祭祀來生活,讓人聯想到佛教「餓鬼」一詞。餓鬼的總稱為「薜荔多」(梵語preta),意為「祖先鬼」,以飢渴逼惱,從他希求得名。「薜荔多」之「祖先」大概與中文的「祖先」意義不同,私以為大概更多的是壽命很長的意思。
在佛教看來,眾生福業,從布施、持戒、忍辱而來,尤其是財富,源於前世布施,若是慳吝,易墮餓鬼。中國人古來天災人禍較多,百姓多懷生存恐懼,能夠活下去,能吃飽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希望,無心無力行於布施,然而對於孝養父母,養育子女則有堅定的倫理信念,故生前死後之給養亦從子女獲得,養兒不但防老,而且也是對列祖列宗衣食負責,故「不娶無子,絕先祖祀」為大不孝。佛教以離家出家為大善,累世父母都會因此得到利益,勸導父母皈依三寶,聞法得道更是大孝。在古代,子女出家與父母的現世安樂常常產生沖突,而現代許多寺院開始建設安養院,安養院的功能之一就是安置好出家人的父母,既可以使出家人的父母安度晚年,更有利於使父母皈依三寶,聞法得道,善莫大焉!
⑻ 佛說:不孝順父母會怎樣
第一、佛陀告訴你:
修世間法(工作、姻緣、資財、辦事、長壽、個子高、健康、人緣、好子女等一切做人福報),要從孝順供養父母里修。
凡人有兩種方法積大福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幸福生活):一種是供養父母,一種是供養幫助大家的人。
讓父母憂愁苦惱,自己會多病,而供養父母則有少病的福報。
對父母沒有愛敬心,會長得醜陋,反之會有端正美貌的福報。
對父母和賢聖無心奉侍,自己會常受輕賤下看(地位、職位、個子低),而恭敬奉迎父母師長,會得到大威勢(現代就是做大官)。
第二、佛理告訴你:
工作不順、姻緣不順、資財不順、辦事不順、抑鬱多病不好, 因為我有這些方面的惡業。
惡業,就是傷害眾生
傷害眾生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輕賤。
我一定是先輕賤眾生, 然後才去傷害眾生。
所以要止一切惡,改一切命,就是治我這個輕賤病
要治這個輕賤病,就要恭敬、孝順眾生——
如果我連父母師長都輕賤,我還有哪一個眾生不輕賤?
如果我連父母師長都不恭敬孝順,我可能孝順哪一個眾生?
所以,我要改一切命,就從孝順父母師長開始。
改得了抵觸頂撞父母師長,就改得了一切命。
第三、道家告訴你:
父母、長輩、上司是什麼呢?
父母生我,所以是生助我;
長輩、上司,長生幼,也是生助我;
不孝順父母師長,抵觸頂撞父母師長,沒有父母師長生助你,自己無法強大,所以要被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欺辱——連你的孩子都會辱你,讓你憂愁煩惱。.
大家如果不信,可以自己去觀察一下——
孝順父母的人,他絕對不會被戀人、對象、上司輕賤玩弄侮辱,
因為他受父母師長生助強大,無人敢輕,無人敢辱。
以身作則教育自己的小孩子恭敬父母師長,恭敬這個世界,他的個子一定很高——大家可以去觀察是不是這么回事。
佛說:
「我以孝順供養父母的福德,上為天帝,下為聖王,乃至成佛,成為三界特尊,都是因為這個福德。
我世世至孝,所以德高福盛成天中之天三界獨步。
如果能夠隨順母親,不違背母親的心意,天人都要護念他,福德是無盡的。
如果用一劫(百千萬億年)的時間,每天早、中、晚,割自己身軀的肉來養父母,這樣都不能報答父母對我一天的恩。
孝養父母,這和供養佛的福德是一樣,沒有差別的。
修世間法(工作、姻緣、考試、財富、美貌、尊貴)的時候,要從供養父母師長里修。
有四種恩最難報答。一是父恩,二是母恩,三是如來恩,四是法師恩。所以供養這四種人,會得到無量福報。
有八種人,你要毫不猶豫的去布施: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遠來之人、六遠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孝養父母(用衣服飲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因為這樣孝順供養父母的因緣,自致成佛。
凡人有兩種方法積大福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幸福生活),一種是供養父母,一種是供養幫助大家的人。
讓父母憂愁苦惱,自己會多病,而供養父母則有少病的福報。
對父母沒有愛敬心,會長得醜陋,反之會有端正美貌的福報。
對父母和賢聖無心奉侍,自己會常受輕賤下看(地位、職位、個子低),而恭敬奉迎父母師長,會得到大威勢(現代就是做大官)。
布施三種人,福報是無盡的,這三種人就是父母、病人、佛。
我之所以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因為我孝順父母。而想去阿彌陀佛世界的人,必須做到孝順供養父母師長。
少許供養父母,得到的福報是無量的,而少許抵觸頂撞父母,困苦也無量。
最大的善就是孝,最大的惡就是不孝。
供養父母師長和三寶,雖然在生死輪回中,但是不壞善根。
從地面上積珍寶積到二十八天那麼高,用這個布施別人,也不如供養父母。
一個人供養一百位高僧仙人大德百千萬億年得到的福德,不如一念孝順用一丁點小東西供養父母的千萬分之一,而一個人抵觸頂撞父母,他會立刻墮落三惡道(生活中各種不順)」。
⑼ 佛教對於孝道的認識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佛教節日有盂蘭盆節,就有祭奠先人的意味
佛說盂蘭盆經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即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只、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佛告目連:『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卧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凈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為爾否?』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常奉持是法。』
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⑽ 佛法對於孝順父母怎麼講
凡事之物,人之倫常,因果中的一部分,凡世之人皆在因果之中,自然需要盡到自己作為子女所必需的義務。就像不作不食一樣。
對於父母犯下的錯,應竭力制止和彌補,這也是作為子女必須要背負的對父母的孝道,但父母也是非我之人,非我之心自然很難用我之心去感化,雖然要盡最大的努力,但他們自己選擇了錯誤的道路,而我們無法勸其回頭,其甘願墮入泥淖,也是沒辦法的事,只能隨緣。
佛教對凡世人倫綱常並無干涉,父母就是父母,不可能因為你信了佛就把他們當作學生什麼的,佛教的主張僅僅是為了讓人們用健康的心態來處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