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是基督徒,不拿香跪拜就是不孝
現代社會信仰多元化,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常讓許多同住屋檐下的婆媳大戰一觸即發。 文/王忠芳 個案故事 張媽媽新近喪偶,結褵40幾年的老公突然走了,每天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最近雖然剛完成老公的喪葬事宜,但新媳婦的表現卻讓她更加心寒。 去年剛嫁過來的新媳婦,從小信仰基督教,宗教教她不崇拜偶像、不要跪拜,當然也不拿香,因此,在張爸爸的道教告別式上,這位新媳婦表現得完全像個外人,所有親戚都在私下竊竊私語,說這媳婦不懂事,讓張媽媽更加傷心難過,逢人就抱怨: 「老伴死了,這嫁進來的媳婦,連最後一程,都不願好好送送他!」 媳婦心裡也委屈的直向老公抱怨:「我心裡一直虔誠祝禱天父能順利接引公公到天家,怎能說我不拿香跪拜,就說我不孝?」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讓同住屋檐下的婆媳大戰一觸即發! <楊千里咨商師解析> 每個宗教有不同敬拜的方式,不一定以道教的方式敬拜,才叫做孝順,孝順應表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非在儀式上完全順從與配合。個案中的張媽媽需要了解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都是一神教,除了自己宗教認定的神,其他的神祇是不拿香拜拜的。所以,篤信基督教的媳婦不拜別的神祇,並不表示不孝順公公。 這時候張媽媽若期待媳婦硬是要跟著以道教的形式完成告別式,在媳婦心中會產生很大的沖突與抗拒,容易成為日後關系破裂的導火線。婆婆如果希望媳婦也可以紀念公公、表達晚輩孝心,除了容許讓媳婦免去某些尷尬的儀式外,也許可以嘗試不同的方式。 尊重不同宗教信仰 例如婆婆可嘗試在公公的告別式中,合並媳婦的基督教方式共同紀念,比方說在每次做七法會時,另撥出一些時間給媳婦,讓她單獨虔誠為公公禱告,或在告別式時,讓媳婦邀請牧師來祝禱。這樣不僅讓媳婦以自己的虔誠信仰來表達孝心,也可讓基督教會友能夠前來表達對喪家的慰問。告別式中,除了有道教神祇仙尊的牽引,讓公公也同時獲得主聖靈的祝福,更有福報外,也讓告別式更隆重。 信仰基督教的媳婦也需做好心理建設,畢竟是嫁入夫家,對於長輩,尤其對於失去先生的婆婆,必須要再三體諒、尊敬與包容。告別式主要是表達對公公的思念與哀悼,主角是公公,當然就以公公熟悉的宗教儀式進行。若本身是基督徒,對於其他宗教的儀式或神祇,也不需以洪水猛獸視之,如果有些儀式不方便參加,必須要事先與家人取得溝通與諒解,例如可以折衷列隊在家屬的最後方,以所屬教會認同的方式(例如默禱不拿香、不跪拜)來表示對逝者的思念。 除了與家人積極溝通之外,孝順還是得從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主動要求參與服務工作,例如主動幫忙招待親友、倒水、帶位、准備飯食水果,甚至幫忙准備拜拜用的牲禮祭品……等等,這些都是基督徒可以達孝心的方式。切勿因為害怕敬而遠之,什麼都不碰也什麼都不幫忙,就失去孝順的真諦以及信仰愛家人的意義了。 先生學習當個溝通者 婆媳信仰不同,常引發家裡的世界大戰,甚至鬧到夫妻離婚,也是時有聽聞。在這個個案中,站在中間的老公如果要選邊站,企圖要說服另一邊,通常都會里外不是人,不僅自己弄得焦頭爛額,也讓婆媳間的誤解更深。 老公要注意的是,除了傾聽、同理雙方的想法與感受外,為了最心愛的兩個女人(媽媽和太太),要學會處理不同意見的要領——兩種不同的意見,很可能有共同交集,找出共同交集並擴大共通點,才能減少沖突與對立。例如在父親的告別式中,媽媽與太太都想表達對父親的孝心與思念,要思考如何擴大這樣的共通點,而不是一直執著在儀式上打轉。擴大共通點,這樣才不會落入死胡同中,就如同以前的佛教徒必須吃全素,但近10年來因地制宜,佛教徒也可吃方便素,方便素並不與心中所信仰的正信佛教相互沖突。 婆媳雙方有不同意見時,可協助她們促進溝通,但千萬不要取代她們兩方的任一方,代替她向另一方溝通。可為彼此緩頰、安慰對方,但切忌不能成為傳聲筒。妻子若因信仰與母親的想法不一致,建議先生可聽聽母親和太太雙方的想法,協助彼此共同找出解決沖突的方式。很多時候,只要不執著在彼此沖突的那個點上,往往可以讓事情更加圓滿。 談到沖突,一般會沖突的雙方通常都有「表面立場」與「深層需求」。以本案來說,婆媳間不愉快的原因,只是表面立場的儀式拜與不拜問題,如果在這個點上持續爭執,一定沒完沒了爆發沖突;如果再深層點看,其實雙方的深層需求,都是想好好紀念與緬懷逝去的長輩、表達孝心。因此,思考的點,應該放在「孝心與思念的傳達」,如果雙方能在孝心的表達這件事上達成共識,自然可以避開表面立場的信不信或拜不拜的沖突,從而得到許多可能的解決方案。 目前在台灣盛行的幾大宗教,都在宣揚人性光明面,引導人盡孝惜福、去惡歸善。因此,在家人的信仰沖突上,要去除表面化的儀式沖突,必須更深刻的回歸這個人是否真的盡孝?如果這個新媳婦,完全不參與協助公公喪禮的繁文縟節(例如准備儀式需要的用品、聯絡親友治喪以及准備拜拜的食物等),完全置之於度外不聞不問,那她就很難表現出一個基督徒應有的行為,也很難讓家人感受到她是個好媳婦。 信仰會造就形塑其人格與行為,一般而言,有著虔誠信仰的人,通常喜歡幫助別人、勇於承擔責任、主動付出、努力營造美好的氣氛……等。其實,不同宗教信仰組合的家庭,就如同是兩個不同背景的個體相互結合,只是,宗教虔誠者心中有一把長期以來信服的准則,因此,兩個不同宗教的人結合,影響層面不只是拿香跪拜的儀式而已,有些家庭還牽涉到用錢觀、時間管理以及小孩教育等,這些問題如果沒有處理好,往往會形成壓垮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變成離婚的借口。 嚴格來說,並不是信仰本身造成離異,而是雙方的溝通管道已經發生歧見,有一方已經關上溝通的大門,才會讓問題的積累愈來愈多,到最後,就將離婚的原因,往宗教的大帽子一推,形成無解的局面。 不管信仰是否相同,大部分夫妻彼此間也常因雞毛蒜皮的事情產生沖突,但夫妻關系良好者,懂得化解這些沖突與歧異。處理沖突與歧異的重點,在於不能執著於表面立場,而要去知道雙方的深層需求,當了解雙方的深層需求後,其實持續的溝通與討論,自然可以找到更多可能的解決方案。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相結合,除了宗教儀式上易產生沖突外,在金錢上的使用與時間上的分配上,也常會產生沖突,最常見的例子有下列兩種: ˙金錢上的使用,在1 /10 奉獻上有歧見: 通常信耶穌的一方認為奉獻1/10所得是理所當然之事,非信主的一方則相當不以為然。首先要幫夫妻看清雙方的需求是什麼? 大半家庭都需要有良好的儲蓄或還款(房貸等)計畫,而1/10奉獻只是表面立場的沖突而已,一旦雙方願意共同承擔家庭支出,共同規畫家庭財務計畫,1/10的奉獻就不再是爭執的焦點。其實,信主的一方奉獻的是自己薪水所得的1/10,只要自己每個月少買一些衣服或節省一些私人日常開銷,自然可以滿足信仰的需求,也不會阻礙家庭共同的儲蓄計畫。 對於非信主的另一方而言,只要這筆錢不妨礙家庭的開銷支出與存款計畫,其實大可將這筆1/10奉獻,當作是配偶固定的行善支出,這樣就能減少夫妻間的「錢事」糾紛。 信主的一方認為周日上教堂是天經地義的事,非信主的一方認為星期天全家出遊才是王道。 解決方法: 既然上教堂與出遊這兩個選項同時需要被滿足,就可能有好些方式可以解決,例如調整主日崇拜時間,提前參加周三晚間或周六崇拜,這樣周日早上起床後,全家就可以一起踏青出遊。對沒信主的一方來說,自然就不會覺得委屈,因為配偶兼顧了他的信仰,也參加了家庭活動。 總之,沖突處理需要雙方共同思考,以尋找滿足雙方需求的可能性,而要達成這樣的氛圍,最重要的是雙方關系的建立與經營,而不是激化信仰本身或某個表面沖突的點,成為婚姻的障礙。婚姻的過程,本身就是不斷的溝通與妥協,不管有沒有宗教的因素滲入,完善美好的婚姻,就是「溝通≧包容≧妥協」的過程,家人必須跳脫表面僵化對立的點,更深層的尋求兩人心理上的共同需求,才有辦法將婚姻導入順境。 【本文摘自 368期】
B. 基都徒如何對待祖先
1、堅持信仰,反對偶像。
我們所信的神是獨一的真神,是忌邪的神,十誡第一戒就告訴我們,除他以外別無真神,不可製造、跪拜偶像!什麼是偶像?任何人或物在人心中取代了神的地位,就是偶像。我們必須要堅持原則,堅決反對。神是活人的神,不是死人的神。上帝是賜福的源頭,而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十字架的救贖已經成就了神人之間的和好,我們可以借著這位中保直接來到神的面前。一些基督徒對祭祖是不是拜假神和拜偶的認識模糊不清,而存在誤區:(1)祭祖是對先輩的尊敬,是傳承孝道文化,不是將祖先當著神。但是,中國民間信仰一貫認為亡魂有超然的能力,能保佑後人,所以民間紛紛供奉先人的牌位、雕像,目的是「佑啟後人」,可見祭祖是地地道道地將祖先當了神靈!(2)祭祖是緬懷前輩業績,弘揚前輩的美德,不是拜假神和偶像。果真這樣,為什麼非得採取民間宗教儀式,向祖宗的牌位或雕像燒香、燒紙、下拜?為什麼不採取座談會(或紀念會)的方式呢?當年,乃幔錯誤地認為只能在以色列土地上敬拜耶和華,做了從以色列地背土回國築壇侍奉耶和華的蠢事。今天,許多基督徒對祭祖的本質認識不清,而陷於拜假神和偶像的罪中。
2、孝敬父母,反對假孝
十誡中惟一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就是孝敬父母。基督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盡心盡神。不愛看見的弟兄,怎能愛不見的上帝
?更何況是生我養我教導我的父母。基督徒的孝是父母長輩在世時養其身、悅其心,而不是死後祭拜!
有一位母親對自己信基督的兒子非常滿意,他信主後對老人的態度有很大改變。但有一點讓老人家很難過,就是基督徒在父母去世後,不燒紙不上供。一日老人正在午休,兒子買回她愛吃的羊肉湯放於床前,等老人醒來,湯涼肉冷。老人好不埋怨兒子為何不叫醒自己。兒子說:「我以為你聞到味自然會起來。」老人大罵,說自己睡著了,怎會知道。還沒罵完,頓時恍然大悟,和兒子一起受洗歸主。是啊,人入睡尚且無知無覺,何況死去。獻上貢品,生前不孝等老人不在了再大辦特辦,基督教外的這種做法,本來就是非常虛偽,人人皆知的沒有意義。我們基督徒需要在生活中,從小事作起,真正的孝敬老人。先人既不能接受飲食更不能接受跪拜。因此子女對父母的盡孝,最重要的是內心的實意,而非外表的虛情假意。至於藉此展示家道豐厚,炫耀一番就更是大逆不道。因次我們不但要在口頭上提倡孝敬父母,更要在行動上真正孝敬老人,榮耀主名。
基督教教導孝親最注重實際。當法利賽人將奉養父母之需要拿到聖殿奉獻時,耶穌斥責他們作虛假為善(太15:4-5)。主耶穌指出孝親第一,其他崇拜不能代替。耶穌講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比喻,是要刻劃父母的愛,要青年人記念親恩浩大,時刻圖報親恩。中國人講孝道,但習俗許多是虛假的。父母在世時不奉養,等到父母死了,就請尼姑和尚來超度,大擺吃齋筵席,廣宴親友,或做風水,希望父母的骸骨給他們福佑。再造神主牌,年節忌辰,給他們祭拜,以為這就是孝道。許多作兒女的,生前不給父母一隻雞,等到父母死了,卻宰了一頭牛;明知父母不能回來吃,只不過活人騙死鬼罷了。更糟的,父母屍骨未寒,為了爭取遺產,大打官司,兄弟殘殺,更是不孝之首。基督教是一個注重真理的宗教。既然人死了靈魂不能回來吃祭品,就不要作假事。這是基督教反對祭禮的大原因。行孝是要在父母有生之日,這是基督教所提倡的「生孝」;至於父母死了,要葬之以禮。要常常紀念父母在生的德行和訓誨,謹慎自己所作所?以光祖耀宗,不要辱沒父母之名,成全父母的心願。更重要的是,如父母尚未信主,要盡一切?兒女的愛心和本份,藉著禱告和好行?,帶領父母信主,以能享受永生的好福氣。信徒千萬不要陷入「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之凄景直落得後悔不已。
有些人認為,如果不拜祖先,就是不孝順父母、不孝敬祖先。我們千萬不要把拜祖先看為孝敬之道。我們不拜祖先,但我們是「要孝敬父母」的。有些人,他們的父母在生的時候,他們打罵父母;但當他們的父母死了後,他們也向父母的遺像躹躬,難道這些人是孝順父母嗎?這是騙人的!基督徒不要因為不拜祖先而以為是不孝順;未信的人也不要把拜祖先與孝道混為一談,更不要因為這一點就不敢信耶穌,以致誤了你的永遠。
3、紀念先人,方法得當
基督徒也有對前輩祖先的紀念方式,並不是忘本忘記歷史。在西方教堂後面往往會有墓地,人去世後也有他們表達紀念的方式,我們也可以紀念代替祭祀。
(1)紀念活動,學習先人。通過紀念活動懷念先祖與前輩,學習其優秀品德和經驗教訓,更好地事奉主,服侍教會,服務社會。
(2)掃墓緬懷,珍惜感恩。踏青掃墓,提倡孝敬先人,紀念前輩,用獻花代替貢品,燒香和燒紙。讓社會知道基督教的信徒也是中國人,教會也是中國人自己的,決不是數典忘祖,不是洋教。我們可以登高山,看看神所創造的偉大,更覺自己的微小,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好處的。我們也可以立墓碑:「雅各在她的墳上立了一統碑,就是拉結的墓碑,到今日還在。」(創35:20)。掃墓不一定擇日子,什麼時候掃墓都可以,並非只有清明。不應把水果放在墓前,不要以為死人是會吃水果的。放些鮮花也不是為給死者聞香味。千萬不要隨俗向死者叩頭,這是拜偶像。
(3)不要在家裡設放「靈位」。有人把「神主牌」存放在家中。「神主牌」,是指死去的父親變成了一位神,他有能力保佑他的兒孫。作為兒孫要每天用香燭供奉來報答祖先,把先人的遺像與酒菜或水果放在「靈位」上,又向遺像燒香。他們認為祖先的靈是在上面,所以叫「靈位」。其實祖先的靈魂早就到永遠享福或受苦的地方去了。這不是「靈位」,只是「牌位」。基督徒不要有「牌位」。我們可以把先人的遺像掛在牆上以留為紀念,但不當放在「牌位」上,更不當向遺像叩拜。
4、兩個誤區:
(1)「身拜心不拜」,表面上附和沒關系。但是我們應當清楚:一方面,外表的附和就是參與了拜假神的活動;另一方面,參予敬拜會使得信心軟弱的信徒,誤認為基督徒可以拜偶像,實屬絆倒別人。基督徒應當以但以理的三位朋友為榜樣,拒絕拜假神和偶像的祭祖活動!(但2:1—30、6:1—28)當然,如果實在有不可避免的原因,為表達我們對先輩的尊敬,基督徒可以以鞠躬代替下跪,以獻鮮花代替上香、燒紙。因為鞠躬、獻鮮花是一種禮節,不同於敬拜。
(2)不讓長輩(如父母親)傷心,滿足一下長輩的心願。基督徒能否參加祭祖呢?耶穌基督講:「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
10:37)如果是為了傳福音,以便更廣泛地接觸親友,能否去到祭祖的人群中呢?回答是肯定的,但必須特別注意與世人分別為聖(不下跪、不拿香、不燒紙、不吃祭品),應為主作美好的見證(彼前
2:9)。我要提醒弟兄姊妹,要洗去基督徒「大逆不道」、
「不孝敬父母」的罪名,不是靠向世俗讓步,而是靠用真情去關愛父母和其他長輩,盡上做晚輩的本份!
基督徒重視生之孝而不重視死之祭。死之祭容易流於儀式和裝假,而生之孝則很符合古代賢人的主張,正如歐陽修所說:「祭之豐不如養之薄。」所以基督徒對祖先應表以尊敬和記念,卻不該敬拜和祭祀。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拜」既是向著最高的對象,當然我們就只能拜人類真正的源頭-獨一的神。宇宙中一切的倫常皆有其次序,我們向著各種人尚且維持正當的倫常關系(例如:對父母的愛、對朋友的愛等等),各有不同。更何況是對至高的神?記念祖先是對的,但方式有待商榷,祭拜絕不是正確的路。因為一方面,我們無法供拜所有的先祖,這豈非不孝?另一方面,我們的祖先尚且難逃一死,他們如何能保佑我們逃離那將要臨到我們的一切?歸結來說,惟有那無始無終的神才是我們獨一的父,惟有他配得我們一切的敬拜。
C. 關於基督,信仰,歡迎有宗教信仰的朋友進.嚴肅問題 非誠勿擾!!!
她是不認識自己所信的主,真的認識主耶穌基督的人肯定不會不相信他的。我們說她婚姻幸福美滿,那是吹牛的話,只是討人喜歡的謊話。離開主背叛主的人若不悔改,他們的結局是可怕的。只有夫妻一起悔改信靠耶穌才可能蒙主祝福。「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性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離開上帝這個活水的源頭,去歸向佛教那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是錯誤的,是愚昧的事情。釋迦牟尼為你釘十字架了嗎?釋迦牟尼從死里復活升天了嗎?沒有,統統沒有!唯獨主耶穌為我們贖罪,被釘死了,埋葬了,第三天復活了,第四十天升天坐在天父右邊,將來必定再來審判一切活人死人。所以奉勸這樣的夫妻悔改再信靠主耶穌,不然的話,將來無法在主耶穌面前站立。聖經說:「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神兒子(耶穌)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約一5:13)。
D. 如果一個人孝敬父母,樂於好施,助人為樂,但他不信佛教,死後會下地獄嗎
阿彌陀佛!不會的!不論他信佛不信佛,只要他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然不會墮地獄。
不過,我們凡夫往往不能明白這個道理,不能相信這個道理。所以大多數人做不到這一點。
而佛法的所蘊含的遠遠不止這些人天善法,這些人天善法與許多其他宗教,甚至外道等等都是同法。佛法更有其他一切教法所不具備的不同法。比如:無常法、無我法、因緣法、緣起性空、空有不二等等妙法。這些恰是真正代表佛法的智慧大法。
人天善法,猶如沃田,助長一切諸功德種子。我們通過學習這些法,能真正的看破,放下,從而遠離貪嗔痴慢等等惡業,拔除六道輪回的「我執」之根。更能發無量的菩提大願,利益無量眾生。所謂自他兩利,從而成就圓滿菩提妙果!
E. 因為某種目的,比如希望疾病快點好起來去信仰某個教有用嗎
沒有用。。。真正的信仰是不可以有功利心的,宗教求的是心靈的解脫,而不是現實的利益
如果只是為了「希望疾病快點好起來」,那麼,你不如去拜一些神,就是地方上那些香火很旺盛的小廟或觀。。。不是大廟哦,大的不會靈的,呵呵
想知道原因的話,給我發消息。。呵呵,有些東西不適合公開說
F. 怎樣的基督信仰才是真的
按照《聖經》去積德行善,孝敬父母,幫助他人,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信仰。
G. 從聖經的角度看《孝敬父母》
1.耶穌是榜樣。
約翰19:26-27
【約 19:26】 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母親(原文作「婦人」),看你的兒子!」
【約 19:27】 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裡去了。
約伯記12:12
【伯 12:12】 年老的有智慧,壽高的有知識。」
2.神的命令
出埃及記20:12
【出 20:12】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以弗所書6:1-3
【弗 6:1】 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里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
【弗 6:3】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十條誡命中,1-4條講的人與神的關系
5- 10條講的人與人的關系,而人與人的關系中第一條就是孝敬父母。
約翰福音
【約 14:15】 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約 14:21】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 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
【約 15:10】 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里。」
出埃及記
【出 21:15】 「打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
【出 21:17】 「咒罵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
利未記
【利 20:9】 凡咒罵父母的,總要治死他;他咒罵了父母,他的罪要歸到他身上(「罪」原文作「血」。本章同)。」
愛神就要遵神的命令
3.孝敬父母是我們的本分
【創 3:16】 又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
【箴 13:24】 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
【箴 22:6】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箴 23:13】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
【箴 23:14】 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
父母對我們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
1.聽從父母
【箴 23:22】 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
【西 3:20】 你們作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
【弗 6:1】 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里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
【提前 5:1】 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少年人如同弟兄,
2.贍養父母.
【箴 23:25】 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
尊敬父母,使父母高興。
3.關心父母
信了耶穌的,不光關心他們肉體的滿足,更要關心他們靈命。
未信耶穌的父母,要把福音傳給他們。
1.使人得福
【出 20:12】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申 5:16】 『當照耶和華你 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伯 36:11】 他們若聽從侍奉他,就必度日亨通,歷年福樂;
【創 27:28】 願 神賜你天上的甘露、地上的肥土,並許多五穀新酒。
【詩 128:3】 你妻子在你的內室,好像多結果子的葡萄樹;你兒女圍繞你的桌子,好像橄欖栽子。
【詩 128:4】 看哪,敬畏耶和華的人,必要這樣蒙福!
【詩 128:5】 願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你;願你一生一世看見耶路撒冷的好處。
【申 28:2】 你若聽從耶和華你 神的話,這以下的福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
2.在世長壽
【箴 4:10】 我兒,你要聽受我的言語,就必延年益壽。
3.得天上地上的福分
【創 27:28】 願 神賜你天上的甘露、地上的肥土,並許多五穀新酒
H. 怎樣孝敬父母
問題一:我們該如何孝敬父母.怎樣善待父母 把我以前的回答發到這里。
孝順兩個字做到不容易
1.經濟上不要讓他們有負擔,要主動詢問,父母不太可能用錢向子女開口的。你要主動詢問。
2.老年人在兒女成家後,容易孤獨,要多抽出時間看他們,陪他們。到家後不要讓老人操心做飯,最好你買了菜去,如果去了還要老人做飯買菜,你就別去。如果實在離得遠也必須定期打電話,比如三天五天,固定下來,別說沒時間,如果說沒時間打電話說明父母在你心裡不重要。
3,遇到急事要順著他們,即使他們要求不合理,也暫時答應,然後找合適機會化解或者說清楚,不要硬頂,不然容易出事。
4.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棘手的問題,不要輕易對父母講,他們會很著急,吃睡不好。而且沒有更多的辦法。。。除非他們可以幫到你。
5對待雙方父母要平等,不要有明顯的不同。
6及時盡孝,不要想盡孝,老人不在了。哭都沒地方。、
7,。以孝順你父母的心來禮敬天下父母。
8 ,盡自己的孝道,不要強求別人。如果有兄弟姊妹你只可以提醒,但是不能強迫他們。
9.父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你可以婉言提醒,但是你沒有權利指責父母。你盡你的兒女道。他們盡他們的父母道。
10.如果你有子女,一定要養成他們盡好孝道,不要把兒女當爹娘供養,這樣亂了次序,就會招來災禍。你孝順父母,兒女就孝順你,因為兒女都看著呢,如果你不孝,指望兒女孝順,沒這個道理。
盡好你的孝道,父母不在了 你也不會有太多遺憾。。
說了不少。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相信你會做的很好。
頂禮我們的父母及普天下的所有父母。。。
問題二:怎樣孝敬父母? 1
始終抱著感恩父母的心
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我們一定要對父母抱著感恩的心,去孝敬他們,這不是閉著眼睛,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不管他們做了什麼錯事,是怎麼樣不對,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很多不是的父母,我們還是要尊敬他們;不是尊敬、同意他們的錯誤,而是尊敬他這個人。我們可以不同意他的錯誤,可以在他的錯誤問題上和他們去談,去解決問題;但是我們對他的態度是要尊敬的。沒有他們就沒有你,始終抱著感恩的心去看待他們。
2
用心去對待父母
講到孝敬父母,基本上,最重要的不是你為父母做什麼,而是你跟父母的關系如何?有很多人雖然為父母是做了很多的事,但是跟父母的關系並不好。有些人說:「我怎麼不孝順,每個月給他寄錢,還不孝順?」我有個朋友,他每一個禮拜天都去看他的父母,請他的父母吃一頓飯。在今日的深圳,很難得了,一般人哪裡做得到!能夠做到這樣子的兒子已經要給他舉起大姆指了,但是呢,有一次他們這樣的飯局,我剛好也在那家酒樓用餐,就過去打了個招呼,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他這件事做得對,但是他並沒有用心在做。為什麼呢?因為我看到他對他父母的態度,他只是公事化的在做他該做的,一點都沒有借這個時間跟他父母建立一個親密關系的意思――沒有親近的交談,沒有輕松的氣氛,更沒有家人聚會的溫暖,給人一種清楚的感覺:好了,我做了我該做的,然後咱們各過各的,下星期再見吧。
3
你要成為主角了
很多人不能夠孝敬父母,是因為他這個人沒有獨立。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離開父母。離開父母不是說你不理父母了,從此宣告獨立,再也不聽父母的話了。離開父母,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我們要獨立的活著,要為自己的一切負責任,要做一個成熟的人。
很多的人就是結了婚、生了孩子,都沒有離開父母。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獨立,他的經濟沒有獨立,情感沒有獨立,他很多事情都沒有獨立;他只要一看到他媽媽,他就變成三歲小孩啦。自己都做父母了,還是獨立不了。不獨立你怎麼孝敬父母?很難的!他覺得好多事情都是天經地義的,覺得父母就是到了七十歲、八十歲還是要照顧我的,因為從小他們就是照顧我的嘛。
如果你不知道你已經長大了,你已經是一個獨立的人了,你很難孝敬父母。你很難會想到說,現在輪到我了,所以,這個也是常常會攔阻我們孝敬父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4
父母已經老了
父母不再是超人了。已經老了。很多人不能夠孝敬父母,是他對父母有著一種不實際的盼望。我們小的時候都認為我們的父母是超人,小孩子吵架的時候,常會這樣講:「我爸爸比你爸爸厲害。」但等到我們慢慢長大就知道,其實父母不是超人,父母是非常有限的人。而如果我們還有像對一個超人那樣的期盼,就讓我們對父母常常有很多、很大的不滿,不管父母改進了多少,我們都覺得還不夠。
我認識一些人就是這樣子的,對他的父母可凶了,我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子對待你的父母呢?」他跟我說:「噢,你不知道!」就開始講他父母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他講的有一些是有道理的。但是,很多時候我發現,其實是他對著父母的要求太高了,他的父母根本不可能滿足他這樣那樣的要求。要知道,父母是人呀,他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金錢有限,他的什麼都有限,他怎麼能那樣無限的滿足你呢?但是有許多的兒女就因為父母沒有滿足他,他心裡就很氣呀,從「氣」開始跟父母的關系不好,這樣下去,就越來越不好。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對父母的期盼,合理不合理。
現在很多人,一個禮拜要為自己花很多錢,要吃好的,要穿好的,要看電影,又要逛街買東西......隨便買一雙球鞋的錢,在農村的人可以活一個月了。
我們如果不懂得感恩,就算父母給......>>
問題三:怎樣孝敬父母(初二政治)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孝敬父母,要從小事做起。
心裡想著父母,理解,關心父母;行動上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努力學習,積極向上,讓父母高興。
孝敬父母需要付出,我們可能付出時間,付出感情,付出體力,甚至委屈自己......但孝敬父母收獲的是甜蜜。
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對父母辛勤勞動和養育之恩的報答.
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要孝敬父母的長輩。
問題四:現在的年輕人怎麼孝敬父母 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詩經、爾雅中》說:「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意思就是說,要盡心贍養侍奉父母,尊敬愛護老人「順」,就是要順從,依老人的意願行事,主要指在養老方式、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方面,也可以說,「順」是「孝」的具體體現。 子女是父母生養,從出生開始,喂養撫育,洗漿補訂,生病時不眠不休的照料,若是難治之病,情願捨命換兒安;稍長,教給基本生活能力,供給讀書,關心其成長,永不停歇。父母對子女付出的愛,是一生一世,可謂:親情無價,骨肉情深。而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遠是負著債的。 子女對父母盡孝道,是一種基本道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礎。孝是天經地義的人類本性。孝的真諦是:「報本思源、尊重生命、圖謀發展」。 父母生前應做到:「尊重關愛,順從意願,不虧吃住,衣潔保暖,病有所醫」。讓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父母的過錯,應柔和、細聲進行勸諫,耐心溫和地指出,決不能對父母進行粗暴的訓斥和指責,更不能惡意地譏諷。
問題五:百善孝為先怎麼孝敬父母尊敬父母 孝敬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對父母尊重,但尊重不是盲目的順從。如果父母的那些行為錯誤了,我們也可以指出來。
孝子賢孫就是孝順父母的有德行的孩子。
孝敬父母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父母給了我們來到世間的機會,父母哺育我們長大成人。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最應該報答的就是父母。
青年人不孝敬父母極大可能是因為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在這個時候的青年往往都對自己的父母表現出不耐煩。對父母發脾氣。
而另一種是因為有些人結婚後,婆媳關系不好。男方懼怕自己的老婆,所以對父母逃避。這也是一種不孝順。
問題六:該怎樣孝順父母? 一、應當記念父母的養育之恩:
我們知道作父母的,無論是貧是富,是智是愚,也不管是飛黃騰達,或是一生潦倒,他們在養育兒女方面都一樣地含辛茹苦,花費了一生寶貴的精力。從十月懷胎到嬰兒呱呱落地,無不為生養兒女花盡心思,操勞過度。為了將兒女拉扯成人,父母吃苦受罪從來沒有一聲怨言。兒女的衣食住行無不時刻牽掛著父母的心。在我們中間年輕的弟兄姊妹,也有為人父母的,你們會深切地體驗到:養育兒女實在不容易!所以說,父母的養育之恩是難以用言語表達的。
我們的生命是神籍著父母賜給我們的,所以我們當記念父母的生育之恩。提前5:4說:「若寡婦有兒女,或有孫子、孫女,便叫他們先在自己家中守著行孝,報答親恩,因為這在神面前是可悅納的。」
然而世上有許多的兒女長大後,常常忘記父母的哺育之恩,不顧念親情,對父母採取打罵、虐待、遺棄的態度,嚴重敗壞社會風氣,玷污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在「舊約」《出埃及記》2章17節:「咒罵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新約時代保羅在《羅馬書》1章30-31節也說「他們是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保羅不但教導作丈夫和作妻子的應該怎樣相片,也勸戒作兒女的該如何對待父母,這也是我們當今教會面對的巨大挑戰。
所以,我們孝敬父母首先要記念父母的生養之恩,讓主恩典不斷地激勵我們,更新我們對父母之愛的回應,從而產生敬老之情,使一輩子為養育我們而受盡勞苦的父母,能得到安慰和滿足。
二、聽從和順從父母:
當前大多數青年人都推崇「個性張揚」,讓他們「聽從」或「順從」父母都很困難。自從神創造人以來,這成為一個問題。當初神賜給人類自由意志時,人們選擇了「不聽從」神的話,始祖亞當和夏娃的行為使整個世界陷在罪中,從那一天起,這種行為影響著每一個人,人類背逆神墮落之後,「不聽從」變成一個嚴重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今世代,一些作兒女的,不聽從父母的勸告,賭博、洶酒、早戀、偷竊、逃學……整天無所事事,不服父母管教。作父母的遇上這種情況是最可憐、最悲哀的。
神是在教導兒女對待父母的態度時說「戲笑父親、藐視而不聽從母親的,他的眼睛必為谷中的烏鴉啄出來,為鷹雛所吃」(箴言30:17)這些話告誡我們不聽從和孝敬父母是神所憎惡的,為天地所不容,神的話真叫人膽戰心驚。我們實在要敬畏神,聽從他的教訓。《以弗所書》6章1節:「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里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使徒保羅在《歌羅西書》3章20節說得更清楚:「你們作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他還說:因為你們現在是基督徒,在基督里有了新的智慧,不要錯昧無知,不再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所以「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2~23)後面又說得更明確:「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饒恕了你們一樣」。(弗4:31~32)。
總之,兒女要聽從父母的理由是因為我們在基督里的地位,我們是在主裡面的人,我們的生命不再發球自己,而是用主耶穌基督的寶血買贖回來的,所以,我們要榮耀神。在主裡面聽從父母,也就是在真理里聽從父母,真孝還包括勸諫。《聖經》說:「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提前5:1)。「不可嚴責」就是要求人在勸責中有愛有敬。
古人......>>
問題七:孝敬父母,怎麼寫 20分 孝敬父母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
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時,我堅持每天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向父母說一句問候的話.當節假日時,我就和父母談談心,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因為我媽媽工作的原因,我並沒有多少時間和她在一起。但是在父母過生日時,我都會為他們精心准備一份禮物,讓他們開心。為了實現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在學校好好學習。當父母因工作繁忙時,我就自煮飯,做些家務活,以此來減輕父母的負擔,父母生病時,像他們關心我一樣,我會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為他們端水送葯,噓寒問暖。當我和父母發生爭吵時,我便會做出一些必要的讓步,當自己做錯事情或頂撞了父母後,我就會主動向他們承認錯誤道歉。時常會和父母在一起講個笑話,說說我在學校的狀況,讓他們對我的學習放心。
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沖天。因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現在要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說一句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散他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么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我又何了而不為呢?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優異成績,我們的健康成長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問題八:作為子女,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聽父母的話,不僅要滿足父母的物質需要,更要滿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學習和工作之餘常回家看看,陪伴在父母身邊,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
問題九:學生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一、要聽從父母的教誨,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二、幫助父母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父母有時身體不適,作子女應該盡心盡力地照顧他們。
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起居飲食,保持身體健康。
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功學習,努力向上。
五、隨時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動內容。有事在外必須向父母做好交待。要誠實,杜絕撒謊的行為,不在外面做違犯紀律的事。
六、外出時要和家長道別,回家時先向父母問好,吃飯時,先請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飯菜。
七、小學生不僅要孝敬父母,更要孝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放學回家先到祖父母房間問安,幫他們做一些點煙遞茶的小事,給他們講一些校園里的所見所聞,吃飯時,先扶他們入座,恭恭敬敬地遞上碗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