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十四孝圖 主要內容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
「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序而詩之,用訓童蒙,成為宣傳孝道的通俗讀物。以後,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圖詩》、《女二十四孝圖》等,流傳甚廣。在傳統的木雕、磚雕和刺綉上,常見這類題制的圖案。
(1)佛教孝順的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上傳承下來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須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辨證的歷史的分析。其中確實有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內容,但也有糟粕。
值得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幾乎都具有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它永恆的價值,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與精華所在。
『貳』 釋迦摩尼佛說: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對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不管是宗教還是非宗教的家庭倫理關系中,慈孝父母都是擺在首位的倫理。
二十四孝之親嘗湯葯
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倫理規范,對老年人的奉養,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保障,父母、長輩依然需要感受子女對他們的那份關愛之惰;同樣,子女也依然渴望向父母、長輩表達他們的那份敬愛之心,只有這祥,雙方的心理才能獲得更大的滿足,而生活才可能真正美滿。
『叄』 佛說,兒女為什麼要孝順父母
佛教是很重視孝順長輩與父母的。
如《盂蘭盆經贊述》中記載:「經曰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者述曰。第二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勞悴。懷恩既重。理須酬報。是以阿含經雲。佛告諸比丘。常念孝順供養父母。涅槃經雲。寧於一日受三百鑽以鑽其身。不應起一念惡心向於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羅經。母懷子十月。如負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養之恩。號天罔報。縱令從地積聚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養父母一分功德也。」
可以看出佛陀對孝心和孝事是非常贊同的,認為父母生我養我,恩重如山,理應報答。因此在阿含經中也說,我們要常思念,孝順,供養父母。涅槃經中也說,寧願自身受三百鑽,也不應對父母起一個惡念,因為父母恩重難報,母親懷胎十月,如負泰山之中,哺乳三年養育之恩,用盡一生也難報,即使用地上乃至二十八重天的所有珍寶用來布施他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如供養父母的一分功德。
『肆』 關於孝順的圖片
給我QQ傳個給你
『伍』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
禪語主要指從佛門中傳出的精華語句,話語平朴,含意深遠,對人生思想等方面有著精神食糧的作用。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佛家靜心禪語圖片,歡迎大家分享。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1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2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3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11、好向枝頭采春色,不知春色在籃中。《貞和集》釋:喜好在枝頭體味春光明媚,其實春光在籃里的茶樹葉上。自心即佛無須外求。
2、一休禪師將老師的茶杯打破了。他問老師:人為什麼一定要死?老師答:世間一切有生就有死。一休說: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3、禪院附近的鹿病了,眾多同伴去看望,吃光了附近的草,鹿病好後,因找不到草而餓死。禪師:過多結交酒肉朋友有害無益。
4、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5、陸亘大夫問南泉禪師:家有一片石,時坐,時卧,欲鐫做佛,可否?禪師答:可。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無非是一片心。
6、犯了過錯,造了罪業,別人知不知道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7、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8、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9、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迴旋。
10、一教授向禪師問禪,禪師將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後繼續。教授:漫出來了。南隱: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對你說禪?
11、石頭:我該找個我愛的人還是愛我的人做妻子?佛:能讓你感到生活充實,讓你挺起胸往前走的,是你愛的人還是愛你的人?
12、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3、眾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荊棘,手被劃破。禪師:荊棘習慣依附別物,你卻依附它,當然自討苦吃,別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14、失去了鴨子,你會急忙找回來,失去了良心,卻不見有人著急。
15、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託,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16、所謂看開人生,絕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及時去做。
17、贊嘆別人,要在大庭廣眾;責備人,必須在私下。
18、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憨山大師醒世歌》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21、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慣塵世,找禪師訴苦,禪師:知道「水至清則無魚」嗎?美玉還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2、狐狸藏在寺院里,被執役僧逮住,點著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經閣引燃了書籍。禪師:毫無理智地處理事情會招來大災禍。
3、為了贊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4、敞蓬車飛馳,急拐彎處幾乘客被拋出,躺在地上大罵。楊樹:凡被拋下的,大都因自己沒站穩腳跟。禪師:災難多由自己造成
5、經常地不肯妥協,不滿於現狀,舍了這個,下一個可能更差,過多的欲求往往使你失去眼前的幸福,有時應學會遷就。
6、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拴小船的木樁對小船道:哈!怎麼樣?你失去了自由。小船:你也失去了自由。禪師:一心想拴住別人的人,自己也被拴住了。
8、哲學家:不用語言能告訴我真理嗎?佛陀沉默。哲學家:你的慈悲使我進入了真理之道。佛陀:好馬在鞭子的影子下也能跑。
9、日休禪師: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迷惑,活在明天的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實。今天便是每分鍾,如全做好,人生就美妙。
10、佛問:生命在幾間?僧:數日間。佛復問一僧,答:飯食間。佛又問一僧,此僧答:生命在呼吸間。佛:善哉,這才是生命。
11、白松:我質地優良可做屋頂可造船,你呢?荊棘:一想到劈你的斧頭,恐怕你還是願做荊棘吧。禪師評:平淡無奇的生活沒痛苦。
12、問大珠禪師:多麼大算大?答:無邊際。又問:多麼小算小,答:看不見。問:大無邊際,小至不見,究竟何處是?禪師反問:何處不是呢?
1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寬容大度,才能庄嚴菩提;惟有寬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14、僧人: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禪意?禪師:蘆花兩岸雪,江水一天秋。
15、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16、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麼都不順。當你學佛以後,你要看什麼都很順。
17、佛:世間何為最珍貴?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語。經數載,滄桑巨變。佛再問之,答曰:世間最珍貴的莫過於正擁有!
18、透視一切變化的結果都是『空』,就不會掛礙任何事物。
19、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20、「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宋朝無門慧開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31、一碗渾濁的水,老搖它,水便總是渾濁,把它放到器皿里不動,沙塵便能沉底,可見清心是沉五欲之沙、驅煩惱的初步功夫。
2、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如果一個人想通了這一點,那麼什麼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為烏有。
3、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會覺得痛苦,何不把苦當磨練?
4、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5、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6、能忍之人,事事稱心;善嗔之人,時時地獄。
7、禪師把鹽撒入水杯,水鹹得發苦,更多的鹽撒入湖,湖水仍純凈甜美。曰:痛苦是鹽,容器決定鹹淡,你願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
8、並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要批評別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用愛化疑;心中有愛、就不會有疑。
9、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10、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要多。
11、禪師在白板上點個黑點,問徒弟:這是什麼?徒弟們異口同聲:一個黑點。禪師笑了:只一個黑點嗎?這么大的白板沒看到?
12、氣象要高曠,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縝密,而不可瑣屑;趣味要恬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
13、林間松韻,石上泉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草際煙光,水心雲影,閑中觀去,見乾坤最上文章。
14、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間有人罵,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卻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15、禪師講故事:馬不肯分擔驢子的負擔,驢子累死後,馬背負了驢子全部負擔和一張驢皮。禪師:馬因不肯分擔,最後卻負擔很多。
16、生活在山坡上的石頭,羨慕山下繁華大道,便自己滾下去,結果受盡踐踏與玷污。禪師:知足常樂,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
17、當你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發脾氣,別以為任性或吵鬧,可以隱藏或克服你的缺點。
18、禪詩—《行看流水坐看雲》:閑居無事可評論,一柱清香自得聞。睡起有茶飢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了庵清欲。
19、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與人相處,應能成人之美,涵養容人之德。
20、園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燒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裡放在房間里,沒想到,幾天後,花死了。禪師:有些東西因為想得到才會失去。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41.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為。
2.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3.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4.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麻煩。清貧樂道真自在,無牽無掛樂逍遙。
5.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先慮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有餘步。持黃金未為珍貴,知安樂放值千斤。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為最高。切勿貪以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平安樂逍遙。
6.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
7.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
8.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9.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工夫深。
10.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11.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12.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為至,福已遠離。
13.把自己的慾望降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就是聖人。
15.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障。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應該自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使你堅定成就的人。
16.真正的布施,就是把煩惱,憂慮,分別,執著,通通放下。
17.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18.學佛,就是在學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思想,見解。
19.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0.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
21.知「因果」即知進退。知佛法,即得開心果。
22.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23.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24.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25.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26.印光大師法語: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
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27.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8.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智慧,辦事以盡力為有功。
29.萬事得成於忍,與其能辯,不如能忍。
30.惡是犁頭,善是泥,善人常被惡人欺,鐵打的犁頭年年壞,未見田中換爛泥。
31.寒山問拾得:世人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我當如何處之?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32.凡夫迷失於當下,後悔於過去,聖人覺悟於當下,解脫於未來。
33.情生智隔。
34.羅馬人凱撒大帝,威震歐,亞,非三大陸,臨終告訴侍者說: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的如我凱撒者也,死後也是兩手空空。
35.人世間的艱難與困苦,就是一種考驗。
36.人如果有正確的信仰,在人生的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會出差錯了。
37.有智慧的人能夠舍,能舍就能得,能得無限的快樂;不能舍就會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寧。
38.同樣是過一輩子,慾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滿足需求;而慾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煩惱,也能夠安穩地度過一生。
39.人如果不能知足就永遠都在煩惱中。
40.生命里最難能可貴的,就是生活得平常。
41.你成功時最危險的敵人,是你自己的傲慢心。
42.不耗時間批評別人,多花時間改善自己。
43.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招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身第一方。
44.語言之間最可積德,如見人為善,以一言贊成;見人為惡,以一言諫之;人有爭訟,以一言解勸;人有冤抑,以一言辯明;以至勿談人隱私,勿論人是非,其功德皆是無量
45.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修來的才是真的。
46.如果有人犯下錯誤,我們要學會去關懷他,寬恕他,以及以身作則地去感化他,而不是去發脾氣,發怒討厭和打擊他。否則我們就與他一樣,同樣是無知的人,因為我們也犯下了無知的錯誤。
47.三餐常思農民苦,日用莫忘眾生恩。
48.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品,而好似一份虔誠的慈悲心。
49.做該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該做的事是愚痴。
50.不爭的人才能看清事實;要知道,普天之下,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
51.只有經得起忍耐,才有辦法在人世間生存的更自在。
52.真正用該的人,應當能夠智慧地忍受最難堪的侮辱。
53.忍辱治嗔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54.小事不做,難成大事。小氣不忍,則壞大事。
55.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
56.人之謗我者,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者,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57.要批評別人時,首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
58.是非窩里,人用口,我用耳;熱鬧場中,人向前,我靠後。
59.為自己找借口的人,永遠不會進步。
60.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
61.不知足的人,即使再富有,也是有個窮人;因為他總有貪心,「貪」字無厭,就變成「貧」了。
62.有求皆苦,無欲則甜。
63.春天才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百年渾是戲一場,死後空持手一雙。
64.人的憂悲苦樂,皆建立在一個有「我」的觀念之中。
;『陸』 什麼是孝道,孝分,小孝,中孝,大孝還有大大孝嗎
孝順父母是天下兒女天經地義的職責,但是孝順有小孝順、中孝順、大孝順之分。
善事父母為孝。讓父母衣食無憂是孝父母之身。讓父母精神快樂是孝父母之心。讓父母願望實現是孝父母之志。讓父母智慧增長是孝父母之慧。孝身是小孝,孝心是中孝,孝志是大孝,孝慧是大大孝。
小孝順:整天圍著父母轉,給父母端飯洗腳,父母一發話,就誠惶誠恐地執行父母的意志。
中孝順:自己先解決好自己的一系列問題,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
大孝順:事業有成,讓父母為你而自豪和驕傲。
超級孝順:積累功德,然後把自己的功德轉讓一部分給父母,讓父母從此脫離輪回之苦,永享人生和生命樂趣。
孝順父母的意義:
父母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可說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難報經》當中,曾以七種比喻來說明父母恩德深重,難以報答:
一、肩擔父母,繞須彌山,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二、遭飢饉劫,臠割碎壞,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三、手執利刃,剜眼供佛,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四、刀割心肝,血流遍地,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五、百千刀戟,刺於己身,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六、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七、吞熱鐵丸,遍身焦爛,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6)佛教孝順的圖片擴展閱讀:
父母的恩德既然如此深重,我們應怎樣做才能算是「孝順」呢?佛教認為孝順有不同的層次:
一般的人對父母甘旨奉養,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顛倒,永斷三途之苦,是為大孝;視三世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我母,盡一切力量,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才是最無上的至孝。所以,克盡孝道,應該注意下列三點:
一、孝順必須是長期的,不是一時的:父母以畢生歲月為我們辛苦奉獻,我們即使不能終身膝下承歡,也應該長期供養,使無所缺。
二、孝順必須有實質的,不是表面的:孝順父母必須解決父母實際需要,不僅在衣食住行上無虞匱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還要始予父母精神上的和樂,心理上的慰藉。
三、孝順必須能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孝順應從自己的親人做起,然後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擴充到社會大眾,乃至無量無邊眾生。
參考資料:網路-孝道
『柒』 佛教中小孝中孝大孝各是什麼
什麼是真正的「孝」?——小孝、中孝、大孝、至孝
兒輩贍養親人,辦法各有不同。下養為小孝,次養為中孝,上養為大孝,最上養為大孝之大孝。為什麼呢?
下養只知道滿足吃喝,不至於有所缺乏,這已經是世間難以做到的了,叫作小孝。
次養就能體諒親人的心願,父母所愛我也愛,父母所敬我也敬,使親人心裡安樂,就叫作中孝。
上養是勸告親人明白大道之理,善就贊成,過就規勸,使父母用高尚的道德滋潤身心,這就是大孝。
至於最上養,更上一層樓,常常想念父母的恩情,同於天地,父母的壽命與日隨減,應當用什麼法子可以報答親恩,什麼辦法可以延長親壽,什麼辦法可以使父母出離生死,什麼辦法可以使父母罪障消除,什麼辦法可以使父母進入聖人之流,最終成佛。
譬如戰火臨頭,保護親人逃入山中,總是擔心敵人來了嗎?逃入水中總是擔心敵人來了嗎?逃入曠野總是擔心敵人來了嗎?輾轉不安,一定要把父母放在最安全的地方。
這就是最上養,是大孝中的大孝(至孝)。
很多人都認為給父母天天吃肉吃魚是最孝的,其實,這樣為了父母而殺生命,這些死去的生命報冤來世,父母要償還這命債的,就等於是用腐肉救親飢,用毒酒止親渴,是最不孝的。
也有人認為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是孝,如果用來做好事,可以為親人增光,如果用來做壞事,就是侮辱了親人了。
如當今很多知名的貪污受賄的罪犯,不僅讓親人蒙羞,連基本的床前問安都不可能。古代那些亂臣賊子,也讓人們他們的存在而討厭他們的父母。
所以,最大的孝就是積德行善,就是利益他人,讓父母也進入佛門。
『捌』 關於孝順父母的圖片!急!!
孝順父母不是用圖片的,而是行動
『玖』 請問佛教如何能對婆婆心一起孝心
婆媳一來起信佛學佛,源每個人由於生活習慣,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難免不同,這個時候媳婦對婆婆就要體現順,而婆婆對媳婦要體現愛。大家相互尊重,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下商討事情的處理方式。
學佛了,就要雙方都拿出愛心來,坦誠相待。當有好事的時候,婆婆要把兒媳婦當成自己女兒一樣疼愛;當婆婆批評兒媳婦的時候,兒媳婦要把婆婆當成自己親媽一樣的不計較。只有這樣才能相處的越來越融洽,越來越親密和諧。
『拾』 佛教中的二十四孝圖是怎樣的一些典故
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序而詩之,用訓童蒙,成為宣傳孝道的通俗讀物。以後,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圖詩》、《女二十四孝圖》等,流傳甚廣。在傳統的木雕、磚雕和刺綉上,常見這類題制的圖案。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個故事,不同說法通常僅僅是不同順序的排列:
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葯、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卧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
舊社會所宣揚的二十四個極盡孝道的典型人物。舊有《二十四孝》一書不著撰人。集虞舜、漢文帝、曾參、閔損、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陸績、唐夫人、吳猛、王祥、郭巨、楊香、朱壽昌、庾黔婁、老萊子、蔡順、黃香、姜詩、王褒、丁蘭、孟宗,黃庭堅二十四人孝行,序而詩之,用訓童蒙。以後,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圖詩》、《女二十四孝圖》等,流傳甚廣。在傳統的木雕、磚雕和刺綉上,常見這類題制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