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付不孝之子有哪些方法
具體如下:
一、要耐心對待、耐心教育、耐心說服,使之回心轉意。
二、繼續關心不孝的子女,不要寒心,要熱心相待,達到以心換心的目的。
三、要求同存異,社會越開化,老少之間的不同思想越加深,對青年人也要理解。不能因為存在「代溝」,而認為子女不孝。
四、要依法辦事,可以向法院起訴,法律規定,子女必須對父母履行贍養義務,對不孝子女,法律可判處強制執行,如拒絕履行撫養義務,可判處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條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給付撫養費的權利。
成年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
(1)孝順女智斗不孝子擴展閱讀:
孟子列舉了五種不孝的行為,這五種惡習即使放到今天,也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價值。
一、好吃懶惰
原文: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釋義:四肢懶情,不懂得贍養父母,是第一種不孝。
解讀:放眼當下,社會浮躁不堪,現代的年輕人已經被電子產品綁架,科技發達帶來便利快捷的同時,也讓人變得越來越懶惰。懶惰會讓人學會逃避問題,並且變得滿口謊言,時間長了,會讓一個人充滿負能量。很多人知道自己應該獨立,但到了二三十歲還要靠父母養著,是典型的巨嬰,媽寶男。這種人會一直依靠父母,吸父母身上的血,而不懂得如何贍養父母。
二、好飲酒
原文: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釋義:不懂得珍惜時間,喜歡酗酒,這是第二種不孝。
解讀:酒本身就是一種慢性穿腸毒葯,喝多了喝醉了自然會讓父母家人擔心,畢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是很大的不孝,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你的兒女將來也不會孝敬你,有因必有果。
三、貪戀財利
原文: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釋義:偏財好利,並過於偏愛妻子和兒女,而不去贍養自己的親生父母。這是第三種不孝。
解讀:在利益面前,很多人會違背道德,作出一些錯事,導致兄弟鬧翻,讓做父母的傷心欲絕,有的甚至為了向父母索取利益,把他們告到了法庭上,這就是大不孝。還有些人成家後,心裏面只裝著老婆孩子,而完全不關系父母。
四、縱欲好色
原文: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釋義:過於放縱自己,沉浸於聲色享樂之中,讓做父母的蒙羞,這是第四種不孝。
解讀:這種人是最自私的,他們只會考慮到自己的利益,做任何事情不會考慮家人朋友感受,沉迷於聲色享樂,縱欲好色之人,就算擁有好的命也沒用,再好的命也經不起「作賤」,這種人早晚會耗盡家財,貧病潦倒孤獨離世。
五、逞勇斗毆
原文: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釋義:逞能,喜歡打架斗毆之人,終會殃及父母,這是第五種不孝。
解讀:打架斗毆之事絕不是好事,這種人不論輸贏,一則損害自身形象,另一方面也會殃及父母,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精神上都會帶來重負,此為不孝。
❷ 你覺得父母要如何應對不孝子女呢
不孝軸子女一定和小時候的教育有關,沒有教育好看出來不孝的時候已經挺難去改變了,只能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補這一塊的教育
❸ 諷刺兒女不孝順的詩句有哪些
1、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勸孝歌 》清代:王中書
譯文:小烏鴉為了報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父母年老不能外出捕食時,就將食物口對口地喂養年老的父母。小羊為了報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父母年老體弱行動不便時,小羊跪下來用乳汁喂養父母。而人如果不孝順自己的父母親人,還不如沒有心的草和樹木。
2、忤逆不孝矣,三世果報然,勿以不孝身,枉著人子皮——《勸孝歌》清代:王中書
這句話大意是打爹罵娘是忤逆不孝,三世因果報應昭然不需。如果你不行孝道,枉披這張人皮了。
3、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 戰國:孟軻
譯文:意思是眼中沒有父母、目無君上的人,就好像畜生豺狼。
4、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別老母》——清代:黃景仁
譯文: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什麼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5、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畜。——《勸孝歌》 清末:徐熙
譯文:一個人如果不能對父母親盡到「孝道」,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那他和畜生禽獸又有什麼分別呢?
❹ 對付不孝子有什麼辦法
養兒防老」實際上是一種有備無患的養老策略,自古至今,經久不衰。之所以延續至今,便是中國孝道文化代代傳承所帶來的實際效應。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養老方式也在逐步的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難免會衍生出諸多的問題。如:兒子不孝,父母失去了「養兒防老」的願景,不知如何是好。
那麼,面對兒子的不孝順,父母該怎麼辦呢?提供三種應對方法:
方法一:養不教父之過,言傳身教,擺明利害關系;
方法二:提出調解申請,尋求幫助,維護合法權益;
方法三:把控養老錢財,自力更生,做到自主養老。
接下來,會針對這三個方法進行詳細闡述,並給出合理建議,相信你會得到該有的收獲。
養不教父之過,言傳身教,擺明利害關系
父母有沒有想過兒子為什麼不孝順?是因為他本性如此,還是因為你曾經的溺愛,亦或者你對自己的父母亦是如此。
言傳身教在家庭教育中意義重大,不應該是空話,如果父母從小讓孩子看到你們孝敬老人,相信孩子長大後也不至於不孝。
之所以說的這么直接是因為許多父母只關注當下孩子不孝順,而不去反思為什麼會造成這一結果。
「昨日因,今日果」,父母需要給兒子闡明這個道理。
父母需要找個合適的時間,推心置腹的對兒子說:「你們現在這樣,你們的孩子是看得到的,等你們老了,也會像我一樣!」
父母如此將心比心的去和兒子說,有良知的人都會觸動,會去考量這個問題。而作為父母一定不要罵罵咧咧,讓他產生逆反心理,做到足夠的尊重。
假如這樣還不能讓兒子轉變的話,那麼就要找到突破口,就是你們兒媳和親戚。找到兒媳做一下思想工作,不管結果如何,總要去試一試,假如可以統一思想,認為需要為自己的子女「以身作則」,那麼事情也就有了轉機。
假如兒媳也說不通,那就去找比較有威嚴的親戚,讓他替你們出頭,對兒子進行施壓。假若兒子迫於壓力,同意了贍養,那麼你們接下來只需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相處即可。
❺ 面對不孝子,你該怎麼辦呢
幸福不會時時等著你,愛你的和你愛的人不是隨時可以出現,請你學會珍惜。
當一個深愛著你的人為你而改變,那是因為他愛你,當你遇到一個人,他為你收起他的頑固脾氣;也因為他愛你,他把你的興趣也變成是他的興趣…還是因為他愛你.
喜歡一個人是沒有理由的,無悔的付出
,都認為是值得的,只要能和相愛的人在一起。
其實我們的身邊都有一些這樣的人,只是(你.我.他)還沒發現,最懂你的人,總是會一直的在你身邊守護你,不讓你有一絲的委屈;真正愛你的人,也許不會說許多愛你的話,卻會做許多愛你的事。
如果你發現身邊有這樣的人的話,請你好好珍惜。
請你記住!摘不到的星星,總是最閃亮的,溜掉的小魚,總是最美麗的。錯過的電影,總是最好看的,失去的情人,總是最懂你的。
這世界上,每 都有個想要尋 找的人,一但錯過了,就在也不會回來。
如果愛 上,就不要 輕易說放棄。鬧別扭了,可能你後悔一陣子;但是你放棄了,可能使你後悔一輩子。經歷過愛情 的人生才是美好,經不起考驗的愛情是不深刻的。美好的愛情使人生豐富,經的起考驗的愛情才是完美的..
?相信自己,只要有愛,幸福就一定存在?
?真誠的祝福邇家人,身體健康,開心甜蜜 永遠幸福?
❻ 關於「罵不孝子」的經典句子有哪些
最大的悲哀是父母跟著受委屈,女兒不孝。
勿以不孝身,枉著人子皮。
對於不忠不孝之人有什麼自尊可言?可笑!
老人健康,兒女福;兒女不孝,蒼天報!
沒有不忠不孝的佛,沒有不仁不義的神。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谷。天地雖廣大,難容忤逆族。
不孝順的女兒,必然是難以駕馭的妻子。
寵狗上灶,寵子不孝。
生者父母,若才者不孝,智者冷心,歸結起來,便是"惡心"!
他很孝順,只孝下,不孝上。
❼ 一段送給不孝子女的話有哪些
送給不孝子女的話:
1、慈善行及至親,但不應僅此為止。
2、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他拿什麼讓我們相信?
3、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衫不認人!
4、人間兩件事不能等:行善和盡孝。
5、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6、孝感天地,能夠為父母長輩祈福就是孝順。
7、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
8、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
9、不孝子!」你不慈別怪我不孝。」老子養大你已經仁至義盡。
10、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1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老年好比夜鶯,應有他的夜曲。
13、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
❽ 對於不孝子女應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社會問題,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的保護意識很強,他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受到一點挫折或打擊。
❾ 人到老年,自己的兒女不孝敬,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人到老年,自己的兒女不孝敬,晚景凄涼,但是,「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任何感情都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其實,造成兒女不孝敬的根本原因,無非有一下三點:
1、老人自己就不孝敬自己的老人,自作自受。
有的老人,自己年輕時,認為自己的老人是累贅,從不孝敬。歲月輪回,等到自己老了,沒有養成孝敬老人的家風,兒女上行下效,也開始不孝敬自己。
有一個老人,兒子對他不孝,張口大罵。老人氣不過,說:「你罵我,我是你爸爸」!兒子還口道:「我罵你還算好的呢,你年輕時,還打過我爺爺呢」!一句話,噎得他啞口無言。
2、老人過度溺愛自己的子女,教育不當。
有的老人,過度寵愛自己的子女,含在口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碎了,自己吃盡千辛萬苦,卻捨不得兒女受一點委屈。以致兒女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自私自利、霸道刁蠻的性格,沒有責任,沒有擔當,沒有愛心,有朝一日,自己不中用了,自然會遭到兒女的嫌棄。
3、老人年輕時做父母不稱職,對兒女缺乏愛心。
有的老人,年輕時雖已為人父母,卻不稱職,沒有盡到撫養、教 育兒 女的義務,本身自己的品行就存在問題,不是好人。所以,兒女長大後,雙方沒有一點感情,父母在兒女的心目中,印象極差。這樣的父母,兒女根本就沒有什麼恩情可感,老了以後,想讓兒女孝敬,也就成為一種奢望。
人到老年,自己的兒女不孝敬,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昨天在商場門口休息處,就遇到一位老太太,在和一旁的一位中年大姐聊自己家的兒女,一邊說,一邊哆嗦著抹眼淚。
這位老太太已經八十歲了,背駝了,手都哆嗦了,從超市裡買了一桶十斤的食用油,買了一些紅蘿卜,洋蔥,土豆,給兒子打電話,讓兒子趕過來接,兒子說單位現在有事出不來,讓她打車回家,於是老太太就像一旁的大姐哭訴,說兒女嫌棄她,不管她,自己手不利索,拿不回去。大姐說,以後這些東西讓孩子們買,她說,孩子們買的她不稱心。大概過了有半個小時,老太太踉踉蹌蹌的走了。
我心裡的第一印象是她的兒女太不像話了,老太太八十了,還讓她自己出來買東西。可是我後來冷靜下來一想,我想起了老太太說的那句話,兒女買的東西她覺得不稱心思。
孝敬父母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國的法律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可是人到老年,為什麼會有很多老人說自己的子女不孝順呢?
第一,子女生活壓力大,工作忙,陪伴時間少,老人感到孤單而且被忽視。
第二,老人沒有退休金,子女負擔過重,不想承擔老人的生活費用或者醫療費用。
第三,人到老年過分挑剔,看不慣子女的生活習慣,生活在一起時常發生矛盾。
第四,從小對子女溺愛,養成了子女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責任感的性格。
第五,多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頻發,多半是因為子女對老人的某些做法不滿,或者子女之間相互推諉,形成了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局面。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妹妹沒有工作,離異後帶著孩子常年住在娘家,靠著父母親的退休金生活,我朋友多次勸說妹妹找工作都被嗆了回來。我朋友每次回家,父親都說經濟緊張,錢不夠花,可是轉頭又把錢全部補貼了自己的二女兒和外甥身上。而且還逢人就說我朋友不去看他。朋友表示也很傷心。
所以,真的是很多子女都不孝順嗎?畢竟我們幾千年的傳統美德。我個人感覺,從心裡不孝敬父母的還是很少數的。這里我給父母們幾點建議。
第一,不要過分苛責兒女,兒女買了什麼都表示喜歡,不習慣兒女的生活習慣,可以當做看不見,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最重要。
第二,多子女家庭的父母親,一定要注意平衡子女們之間的關系,有時候父母親的一個決定就是兒女們矛盾的導火索。
第三,如果子女真的不孝敬父母,父母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其實,人到老年最重要的就是 健康 ,而這種 健康 不只是身體 健康 還包括心理 健康 。
最後,祝全天下的老年人都身體 健康 ,長命百歲。
經常見到一些老人向人哭訴自己孩子不孝順,而在實際生活中,也確實有很多人存在不孝行為。比方說很多年以前,山東泰安的一位八旬老人到了春節,因為無人照顧歐,去向自己的兒子討要一碗面吃,結果被兒子和兒媳吊在房樑上鞭抽,最後含恨而去。
但是,種種不孝行為受到譴責的同時,卻鮮有老人去反省自己。當事老人從來沒有意識到,兒女不孝,也許自己就是親手製造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吧:我的一個鄰居老來得子,也許因為此原因,對自己的兒子百般疼愛,直到愛過了火,成了驕縱。不管什麼事,在理還是不在理,都以自己的兒子為中心,結果把兒子嬌慣成了自私自利、凡事以自己為中心的忘恩負義的人。這對老夫妻的晚景非常凄慘,老兩口的退休工資每月都要被兒子花個精光,有時因為兜里沒錢,只好接受眾鄰居的接濟。
人人都說老兩口攤上了不孝子,可是怎麼就沒人問問——這不孝子是誰一手製造的呢?
這只是一個例子,其實造成兒女不孝的原因還有很多,比方說有的家長家長作風非常嚴重,對孩子從小施以家暴,還有的家長在兒女中間偏心嚴重、、、、、、這一切的一切,都有造就不孝子的可能。
再打個比方:有位阿姨,她的女兒上小學的時候偷過同學的東西,誰知都過去好多年了,她這當媽的卻念念不忘。後來女兒考上北京一所重點大學,這位阿姨卻肆意阻攔,堅持說她女兒是小偷,沒資格上大學。後來女兒在自己高中班主任的幫助下,沖破母親的阻攔,上了大學,畢業後留在了北京當老師,直到結婚成家,都不肯見自己的母親。而這位阿姨又四處嚷嚷,說自己生養了個白眼狼、不孝女——試問明眼人,這樣的結局怪誰呢?
所以,當我們不幸遭遇兒女不孝時,別忘了反省一下自己。
自己兒女不孝,這個應該不是無緣無故的不孝,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首先反省反省自己有沒有對自己父母或者岳父母以及家裡其他老人不孝或者不尊重?如果你自己也是這樣那麼就不能怪孩子對你不孝了,這叫做有樣撿樣,報應到了。
如果自己有良好的家風,孩子從小就是在一個很有素養,尊老愛幼的環境下成長大的。到老了,自己的子女不可能不孝順你的。
人到老年,自己的兒女不孝順,這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是你這個做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從小不注意這方面的教育,或自己本身有問題,言傳身教所至。
一, 從小的教育問題,孝敬父母,尊敬老人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優良傳統。 而做父母的卻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子女,一味的溺愛,沒有原則的滿足小孩的要求、慾望;沒有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家風,發現小問題,不去糾正,慢慢的就釀成了不好的品德。
二, 自己就不知道孝道,對自己的父母不懂孝敬,言傳身教,讓子女也不懂得孝敬,「做什麼都是會還的 。」你對父母的不敬,同樣會一點不漏,甚至變本加厲的還回到你的身上。這就怨不得人了。
三, 做父母的對子女的愛,方式、方法發生錯誤,給孩子帶來了傷害 。如,並不去了解他們的想法,感受,一味強制灌輸自己的做法,自己為他們去選擇,讓子女反感,不尊重他們的思想與人格,而當他們長大了後,一定還是會從心裡拒絕你,哪怕內心想愛你,而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依然是抗拒與不合作,也就談不上孝順。
四, 太物質化了孩子,如今 社會 經濟發展飛速,什麼都是以物質為主,物質充斥著整個生活。 思想自然就也物質化了,如,經常用物質去獎勵孩子,用物質去安慰孩子,那當孩子滿腦子都以利益為重的時候,親情就變淡了,變味了。
總之,人到了老年,才發現兒女不孝順,是自己教育的一切錯誤,但都晚了,那一切都要怨自己,教育不當,釀後果就能自嘗。
現實生活中,許多老人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得開心愉悅,家庭和睦,而有些老人,卻事與願違,子女不孝,可謂晚景凄涼。 究其主要原因,在與老人對於子女的言傳身教,能否以身作則,教育、影響孩子朝好的方向發展,在於能否懂得生活的智慧,會不會做一個不討人嫌的老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深受父母影響。要想孩子懂得孝敬自己,那就必須以身作則,孝敬老人,起典範作用,教育和影響孩子。 一個家庭,做父母的如果用偏激的言語和頹廢的情緒來表達對事物或人的看法,孩子也會感受到這種面對問題時的處理方式,也會躁動不安,容易緊張。如果做父母的經常吵架、說臟話、冷暴力等,孩子潛移默化中,攻擊性強,處事不理智、粗暴,或者是不接受溝通,不接受合作。
如果父母對朋友對鄰里熱情、和善,對老人孝敬、真心,孩子記住的不是父母說了什麼,而是孩子眼睛看到的父母如何為人處世。如果父母以身作則,處處以愛的心態對待人,對待生活,對待所有的一切,做好孩子的典範,孩子就會知道哪些是有用的,愛心就會在孩子身上紮根。
老人不要干涉子女的生活,讓大家都生活的輕鬆快樂。 生活中,習慣早睡早起的老人們不要責怪年輕人的晚睡晚起;善於精打細算的老人們,不要對於年輕人傾倒了剩飯剩菜、丟棄了破舊傢具而橫加指責;還有,老人整天嘮嘮叨叨,這也管那也問,一味地瞎操心,累了自己,煩了孩子。生活中的觀念不同總是存在,老年人沒必要爭辯,要學會生活的智慧,學會裝糊塗。
如果條件允許,老人最好和子女分開住。老人要從根本上承認自己確實老了,不要用固有的思維和觀念要求孩子,不要以為就該以你為中心,要完全執行你的指令,聽從你的意願。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時代的發展。過去的事不糾結,現在的事不困擾,對於未來,不爭不搶不氣,做好自己,愉悅大家,不討人嫌。
老人要想晚年幸福,就必須要有 健康 的身體,要有獨立的經濟來源。 要想有好的身體,減輕孩子的負擔,就必須加強適當的鍛煉,增加免疫力。可以出門走走,逛逛超市,幫忙添置一些日常用品,把洗衣做飯、帶帶孩子當作一種生活樂趣;或是看看書、讀讀報,分享國事天下事;跳跳廣場舞、練練太極拳,聊聊油鹽柴米;種種花、養養草,修性又怡情。還要端正態度,不搞歪門邪道,不增加子女的麻煩。還可以學學未知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不讓自己閑下來,要老有所樂。
同時,自己要有獨立的經濟,要有自己的小金庫,或是買一份保險,能夠讓自己輕松應對日常生活開支。久病無孝子,再孝敬的子女,在面對卧床不起的老人時,也會經不起折磨,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會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苦衷。
如果有兩個孩子的,老人要盡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愛一個厭一個。 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都是一母所生,為何要分個好歹呢?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嘴甜會說話、做什麼事都順著你意願的孩子,你會更喜歡,什麼好的都優先給他,相反的,沉默寡言、叛逆,做事總是與你做對的孩子,你對他要差點,這樣的偏心,只會成為未來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
孩子是聰明的,做父母的所作所為,他洞察秋毫,雖然他一次兩次不說、沒有意見,但是三次四次呢?就算他大度,不計較父母的一切,但不能保證他成家後另一半沒有抱怨或是憎恨。如果老人能夠做到公平處事,不論大小,一律平分秋色,做子女的會不理解不孝順嗎?
不管你出身高貴還是貧寒,一個老人能做到持之以恆地教育、影響孩子朝正確的方向發展,能做到熱情善良、慈祥和藹,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能做到不倚老賣老,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他就一定會受到大家歡迎的。真心希望每一個老人,多看多學,提升自身素質,加強自身修養,做個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人。
想想自己孝順過自己的父母嗎?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到下一代孩子們的生活狀態。身教重於言教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來說說我們老家一個李大爺的故事。
李大爺今年80多了,有一兒一女,女兒遠嫁在外地,留個兒子在身邊一起生活。
李大爺雖然年紀不小,但身體還算硬朗,只是有條腿有點殘疾,走路一瘸一拐的。雖然如此,但他還是每天推個小斗車四處轉悠,在垃圾堆、工地上去翻找能賣錢的廢品,比如鋼筋、紙板、塑料管等等,收集一點後就拿去廢品站賣。
好的時候一天能賺4、50塊,差的時候可能就幾塊錢,我經常能在外面遇到他,推個小板車,一瘸一拐地緩慢走著,覺得他也挺可憐的,可是可憐之人也必有可恨之處。
據李大爺的兒子講,李大爺年輕的時候都是好吃懶做,不怎麼管家裡面,是自己的母親一個人扛著。
而且李大爺是一個十分要臉面的人,經常在外面吹牛,說自己做了多少多少事,其實根本就沒有,對於這些過往,李大爺的兒子是頗有怨言的。
李大爺的媳婦說,老公公雖然一把年紀了,但是十分不愛干凈,夏天這么熱的天氣,一天都不洗個澡,渾身散發著一種酸臭味,衣服臟得都變色了也不會換,而他自己住的小屋呢,也是十分凌亂,東西到處堆的都是。
白白的一床蚊帳用黑了都不知道洗,每天出去撿垃圾本身就臟,回來也不收拾一下,手黑黑的就直接上桌吃飯,她實在有點受不了,說了很多次也不改,也曾經幫著打掃過幾次,可沒多久又恢復了原樣,她實在是有心無力,不想再管了。
現在李大爺雖然是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但是吃飯不在一起吃,都是自己做的,然後住在房子里的一個小角落裡面。
通過李大爺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基本上大部分子女對老人都是孝敬的,可是因為有些老人年輕時犯了一些錯,讓孩子們解不開心結,或者是年紀大了,有些毛病改不過來,甚至是倚老賣老,總想著要沾兒女多少光。
其實越是這樣,兒女們越是離老人們遠一點,反倒是那些處處為子女著想的老人,穿戴整齊,講究衛生,不圖兒女給他們多少,自己還能動的時候就從沒想過依靠別人。
這樣的老人更加受到兒女的尊敬,過年過節都會買東西回來看望一下。
所以說啊,我們任何時候都要自立自愛才能被人愛,老人呢,也不要總指望著養兒防老,兒女們大了有自己的生活,不要處處干涉,能夠自食其力的話那是最好的,互相之間有一個界限感,反而能讓人更加的親近。
有的是因為老人 健康 時候,不知道自己老了會咋樣,他們太能嘚瑟,不給留點餘地,有的是遇見那些黑了良心的兒女,所以說不能一起而論
人到老年,自己的兒女不孝敬,其根本原因,我認為,妻不賢,子不孝,無法可治也。據我和老年人閑聊時,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主要原因如下幾方面;
一,子不孝,父子過,因為父母是孩子的不忘初心的好搒樣,孩子錯誤根源在於大人沒有教好。以中華五年傳統不息的之化教育,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訪照大人的所做所為,去學習成長起來。百善孝為先,首先,你必須要好好去孝敬你的父母,在孩子幻小的心靈里種下良好影響,當你老了,走不動了,他們長大成人了,理所當然的去孝敬你的。反之,你對你老子有不孝的行為,孩子對你一樣的對待。
二,「人之初,性本善」,父母要和自己的孩子建立一種朋友關系,不要經常去打罵傷害她們。特別是孩長了也有自遵性,反其倒而行之,不要隨意拋起疏遠她們,好好理解孩子心理願望,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她們會知恩圖報,有利於和諧身心,和諧家庭的責任感。
三,在當今的就會,因為,都生一個孩子,由於教生慣養的現象較為普邊。望子成龍的希望,卻變成了逆子,五毒俱全,讓大人寒心,無法可治,後悔莫及。要知今日,何比當初。必須嚴格的抓緊早期對兒女的教育,勢在必行。
所以,人到老年了,愚到自己的兒女們不孝敬的時候,不要有過多報怨,因為你付出不多,收獲的甚少,你養她們小,他們必定會養你老的。每個人都有孝敬老人的責任,這是做為兒女義不容辭的傳統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