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是什麼
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是: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1、除夕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2、清明節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3、重陽節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4、中元節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Ⅱ 九月九為什麼是重陽節
把 重陽節 叫做老人節,雖說少了些歷史 文化 底蘊的襯托,但也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潮流,體現我們那源遠流長的傳統 民俗文化 。一起來看看九月九為什麼是重陽節,歡迎查閱!
九月初九重陽節也稱什麼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原因
敬祖——重陽是中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其中有著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為重要的一種,便是受儒家影響,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儀式。重陽節與 除夕 、 清明 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在重陽節這天,很多地區有祭祖的習俗,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家族觀念和祭祖觀念在現代化進程中正日漸淡薄。這讓現代人失去的,是「家」所蘊含的最溫情也是最根基的凝聚力,以及人們精神世界的沉澱和厚重。
敬老——重陽日還是新時代中國的「老人節」
九九重陽,九九與「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含義,西漢時候人們就開始在此時設宴求壽。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這可以說是重陽節在新時代中國的新表現形式,將重陽節的意義,從先人轉向了今人,從歷史轉到了當下。
孝道——重陽是對中華孝傳統的一大承載
對於重陽節的意義,將中華敬老傳統加以深化和外延,發見的正是作為中華傳統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長輩也許還沒成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卻仍然需要。如今中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國家養老不可能,家庭養老是唯一的出路。莫非只有等到老去那一天,子女不管不顧、凄涼等死之時,才會明白孝道的深意?
感恩——重陽中包含最大的普世價值
將重陽節所蘊含的深層內涵進行最大化地推而廣之,所得到的最廣泛、最普適的價值,便是「感恩」。由祭祖、敬老、孝親開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夠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感恩的關鍵在於回報意識。回報,就是對哺育、培養、教導、指引、幫助、支持乃至救護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並通過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實際行動予以報答。
重陽節,一個承續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中國人美好的節日,不應再被現代中國人所忽略。其中蘊含的傳統、內涵和價值,更應為人所真正認知並深深銘記。重陽節是一個傳統節日,但重陽節的意義,卻是永恆的。
重陽節簡介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九月九為什麼是重陽節相關 文章 :
★ 2020九月九為什麼要登高
★ 重陽節為什麼是老人節
★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 重陽節的寓意是什麼
★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有何寓意
★ 老人節為什麼是重陽節
★ 重陽節是什麼意思
★ 老人節為什麼定在重陽節
★ 九月九日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Ⅲ 中國四大祭祀節日
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
二,中元節 ,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三,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也叫「重九」,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後來也成為祭祖節日。
四,除夕,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列祖列宗、諸神拜年。
Ⅳ 祭祖四大節日
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盂),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農歷臘月三十或二十九,除夕祭祖
除夕是指農歷每年末最後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我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祭祖的形式各有不同祭祖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
清明節祭祖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祖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祭祖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Ⅳ 重陽節有祭祖的習慣嗎
重陽節有祭祖的習慣。
在《易經》中,九代表「陽」,兩九相重,每年到了這一天,各版地的老人經常會組織登高權,賞菊,吃重陽糕等活動,慶祝節日。九九蘊含長長久久的意思,所以從秦朝起就流行祭祖活動,一直延續到現今。所以,重陽節也是中國四大傳統祭祀節日之一,並且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5)重陽節算四大祭祖擴展閱讀
除了重陽節,中國其它祭祖的三大節日:
1、 除夕
除夕俗稱大年三十,是合家歡聚的重要日子,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除夕之前家家戶戶清掃屋舍,迎祖宗回家過年,除夕到來之前,家譜、祖宗牌位供奉,並擺放貢品果酥等。有的地方還殺豬宰羊,祭祀天神地神,燒三炷香祈福,給祖先、諸神拜年。
2、清明節
清明節每年的4月5號,大約始於周代,距離現在已經2500多年的歷史了,清明節目前大家主要風俗習慣掃墓祭祖、踏青郊遊。
3、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民間傳統節日。每年的7月14或者15日,與上元節、下元節統稱為「三元」。7月14日左右,夏秋交替時,恰恰是天地陰陽交替的節點,這天地獄之門開啟,已故的先祖可趁機回家團圓。因此各地普遍有祭祖、放河燈等風俗習慣。
Ⅵ 四大祭祖節日 什麼節日是祭祖的
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1、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2、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3、重陽節。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舊時按慣例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至今,在浙江桐廬、福建莆仙及台灣、新加坡等不少地方,人們在九月九日仍「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
4、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
Ⅶ 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要祭祀節日(陰歷)
清明節:為一年陽明之時,寒去春來,萬物始生,正適合踏青維護墓體,多在此日祭祀先人。
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也在此日祭祀先人。
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日,民間有拜觀音求救渡的習俗。
七月十五:即鬼節,此日亡人可以得渡,脫離苦海,是靈魂解脫的節日。
七月三十:地藏菩薩生日,將救助一切行善之人。
十月初一:此時寒意已現,民間有送寒衣之俗。
十一月十七:此日祭供有請求佛祖超渡亡靈之意。
十二月二十三:谷稱小年,是祭祀迎春之日。
同時,可以在每月初一、初八、十五、十九、二十三、二十九和三十祭供,以消罪生福,另可按逝者生卒日進行祭祀。
Ⅷ 重陽節是什麼節 重陽節是為了紀念誰
根據民間傳說,重陽節是為了紀念「環京」這個人,因為他曾經「用劍殺死了一個瘟疫惡魔」,造福了人民,所以人們一直記得他。
一、傳說中的桓景臨時瘟疫魔法
相傳古時候汝南有一個瘟神。只要一出現,家家戶戶的人都會生病,百姓都會被折磨。汝南有個年輕人叫桓景。他的父母被瘟疫奪去了生命,他也差點病死。
病癒後,桓景決定外出訪仙學藝,為民驅魔。於是,他告別了心愛的妻子,四處拜訪老師,想辦法。他遍訪天下名山,終於發現東方有一座古山,山上有一位厲害的神仙。幻境不畏艱險,長途跋涉,終於找到了那座山和那位神通廣大的神仙。
仙女被他的精神感動,留下了他,教他如何降魔,並給了他一把降魔的劍。桓景終於練就了非凡的武功。
有一天,仙人把桓景叫到身邊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疫魔又要出來作惡了。你學了本事,就該回去為人民除害。」仙女給了環京一袋山茱萸葉子和一杯菊花酒,並偷偷給他一個辟邪的方法,讓環京騎著鶴匆匆回家。
桓景回到了家鄉。按照仙人的話,他把村民帶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給了每個人一片山茱萸葉和一杯菊花酒。
中午,瘟疫惡魔出現了。桓叫大家拿著山茱萸的葉子和菊花酒,不要到處走。文然在山腳下狂奔。突然,他聞到了山茱萸和菊花的香味,臉色頓時變了。夏冉停下來。桓景持斬妖劍追下山,刺死瘟疫妖,刺死。
為了紀念桓景,此後每年九月初九,人們都會登高遠眺,插山茱萸,飲菊花酒。據傳這樣可以避禍。後來,這些習俗一直流傳下來。
二、重陽節的起源和演變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這個名稱的由來,被認為與《易經》有關,不無道理。
易經把「六」定義為負數,把「九」定義為正數。九月九日,太陽和月亮合二為一,所以叫重陽節,也叫重陽節。古人認為初九是吉日,很早就設宴慶祝是一種習俗。另外,九是十個數字中最大的數字,「九九」與「九九」諧音。所以九九重陽有長壽、健康、長壽的寓意。
據說重陽節起源於漢朝的宮廷。據說在漢初的皇宮里,每年的九月九日,為了長壽,都會在高台上舉行盛宴。三國時文帝曹丕寫的《九天·鍾繇》中,明確寫著重陽節上酒席:「年至月,再來九月初九。是九個太陽的數目,太陽和月亮要合在一起。通俗而有名,適合長久。所以,要享受一頓酒席。」
魏晉前後,登高、飲酒、賞菊成為重陽節上流社會的固定活動。
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除了爬山、喝酒、賞菊,還增加了插山茱萸的活動。王維有句詩「知一兄登頂,山茱萸中少一人」。
到了宋代,慶祝重陽節的民俗更加繁榮。唐詩中有許多關於慶祝重陽和詠菊的優秀詩篇,其中許多反映了民間慶祝重陽的活動。
明清時期,九月重陽節,故宮要一起吃花糕,喝菊花酒,以示慶祝。連皇帝都親自登臨萬壽山慶秋,各地的慶祝活動越來越隆重。
今天,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意義。1989年,中國將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
Ⅸ 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有沒有重陽節
有!復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民制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盆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Ⅹ 重陽節是祭祖節日嗎
重陽節是祭祖節日。
重陽節幾乎是處在年尾時段最後一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它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陽節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因為必須要依靠前人總結的教訓、祖先遺留的智慧來耕織種植,由此,就形成了一種祖先崇拜的文化心理。
中國古人,對於先祖的無限敬重、對於祭祀的高度重視,都由此文明根源而來。既然祭祖是如此重要,那麼,重陽節能被列入「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就可見這個節日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重陽節也是「登高節」
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舉家登高望遠。望遠,當然是為了觀賞美景,觀賞漫長的寒冬到來之前、最後的一瞬絢麗秋景。
而登高,傳說是為了避災,因為有民間故事講到,古時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來後發現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遠走的家人無恙,——雖然這是個遙遠的故事,但是流傳到風俗習慣里,上至帝後、下至民間,都會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望遠。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重陽節是在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