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介子推孝敬母親的故事叫什麼

介子推孝敬母親的故事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16 01:33:00

❶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源於春秋時期晉文公吊念介子推的什麼事跡

相傳春秋時,晉獻公倒行逆施導致晉國內亂,諸王子被追殺逃離晉國,公子重耳在外避難。介子推等大臣跟隨重耳忠心耿耿,在國外流亡19年。最困苦的情況下,重耳流亡到衛國,餓不能行,眾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

忠臣介子推偷偷地進山溝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同野菜煮成湯送給重耳。重耳接過來狼吞虎咽吃個精光,這才問從哪來的肉菜湯,旁邊的大臣告訴是子推從大腿割下來的,重耳聽了感動的淚如雨下,發誓日後一定回報。

後來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有人實在看不下去,就寫了一首詩貼於宮門之上。晉文公看後突然悟到:這是介子推在怨我啊。於是派人去找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經和母親搬走隱居,不知所蹤了。

後來經多方打聽,得知介子推母子隱居在介休綿山,於是晉文公親自到綿山請介子推。但介子推不願為官,躲避山裡不出來。就在晉文公一籌莫展時,手下人獻計策:介子推是孝子,如果大王四處點火,火燒綿山的話,介子推為了母親的安危也要逃出山,這樣大王豈不是能將他找到嗎?

晉文公聽後,覺得是一個好辦法,於是下令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沒想到大火席捲整座綿山後,也沒有見到介子推背母親逃出來。

撲滅大火之後,晉文公令軍隊搜山,結果發現,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晉文公當即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全晉國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❷ 清明節介子推的故事簡介

清明節介子推的故事簡介

介之推是春秋時代晉國的忠臣,又名介子推,作為不慕虛名,不計報酬的晉國國君晉文公的忠厚臣僚,留下了很多故事,被民間社會廣為傳頌。如「割股奉君」、「功不言祿」、「功成身退」。傳說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此,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說成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與介子推的歷史故事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❸ 清明節源於介子推的傳說,介子推有什麼故事嗎

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

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為清明。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

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掃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從唐朝開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掃墓時首先要整修墳墓,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

這種儀式,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古人認為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禍福有著密切聯系,所以培墓是極為重要的祭奠儀式.

(3)介子推孝敬母親的故事叫什麼擴展閱讀

掃墓祭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春祭的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

先秦時代北方中原一帶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范圍盛行。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上古四時祭儀中春季祭祀宗廟的大禮稱為春礿(後為春祠)之禮。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整個社會。

從《禮經》的記載看,古代北方中原並沒有清明上墓祭掃的例規,到了唐朝時清明上墓祭掃已成風氣,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於歸鄉掃墓。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清明前後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在宋元時期,清明節已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並相傳至今。

❹ 有一孝子,削自己的大腿肉喂他可憐的老母,他是誰

蔡元培割肉喂母

蔡元培的母親很年輕就守了寡,一個人拉扯三個孩子。好景不長,蔡元培19歲時,母親積勞成疾,胃病加劇,服葯不見好。事母至孝的蔡元培聽說割臂肉入葯,可以延壽12年,於事瞞著家人,把左臂上的一小片肉割下來,為母親和葯療病。弟弟獲悉,竟也仿效割肉醫治母病。但天下人不隨願,他們摯愛的母親終於抵擋不住死神,撒手人寰。

部隊在官兵中開展「親情教育」,很符合部隊的實際。我們是中國的軍隊,就應當用中國優秀的文化教育年輕的軍人們,愛人民就要從愛自己的親人開始,敬人民就應該當從敬父母愛開始。我提議「二十七孝」作參考資料。

「什麼是二十七孝?」元代郭居敬編寫的二十四孝,再加上蔡元培、張宗昌、許世友。許世友是我軍將領,但卻有著傳統的孝心,「活著盡忠,死後盡孝」的故事家喻戶曉;山東大軍閥張宗昌是壞蛋,但壞蛋卻孝敬母親出了名,是母親使他壞得輕一點;蔡元培割肉喂母的故事讓年輕軍官們難相信:「老領導你別弄錯了,大教育家難道不懂科學,也犯傻?」。

二十四孝,大多犯傻。其中十個孝出自山東,全都傻透頂。王祥卧冰求鯉的地方離開我的故鄉不遠,在臨沂市北郊王家雙湖的河道里,現在叫孝河或王祥河。王祥是讀書人,做了大官的人,冰天雪地里脫去衣服用身體暖化了河冰求得鯉魚獻給繼母。「王祥真傻,為什麼不砸冰呢?」有人質疑。我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回答:「那時,臨沂的鯉魚通人性還犯傻,被王祥的孝心一感動,就跳了出來。」

儒學極為強調人的孝心,成為百善之首。蔡元培在孝心驅使下做了不符合大教育家身份的傻事,雷鋒在無限的為人民服務指導下成了人民熱愛的第一大傻子士兵。

❺ 關於介子推的孝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太子被迫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大家萬分著急,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太子,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他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感激地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賞了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去討賞,可是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尋找兩個人談何容易,於是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了,悲痛不已。之後,從樹洞里發現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春秋時期,晉太子被迫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大家萬分著急,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太子,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他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感激地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賞了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去討賞,可是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尋找兩個人談何容易,於是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了,悲痛不已。之後,從樹洞里發現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這一天全國不準生火,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召告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❻ 介子推的故事簡介 關於介子推的故事

1、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

2、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他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也就是清明節)。

❼ 介子推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虐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 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股」非「臀」,意為「大腿」,是介子推,割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救得重耳!
辭官不言祿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分推」.對此,介子推沒有象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介子推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呂氏春秋》雲,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 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又命人葬之於綿山,秦二世時遷葬於故里裴介村.並改綿山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將一山崗定為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並立「介廟」於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

❽ 和母親一起被燒死的介之推,真的算是一個孝子嗎

是的,他對母親的心,真的是日月可鑒,母親沒有東西吃,他情願刮下自己的肉給母親吃,妥妥的大孝子。

閱讀全文

與介子推孝敬母親的故事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的退休金兒女可以瓜分嗎 瀏覽:182
做建築的父母是什麼脾氣 瀏覽:586
老年人腰痛偏方 瀏覽:901
長壽花怎麼讓葉片大又肥厚 瀏覽:939
女孩子說自己是老年人怎麼回 瀏覽:1
老人家暈倒後一直拉肚子 瀏覽:34
老年人掃盲計劃 瀏覽:987
2015年央視重陽節晚會節目單 瀏覽:480
農村修房怎麼養老 瀏覽:680
找到新工作養老金斷了一個月 瀏覽:567
長壽花只長葉不開花是什麼原因呢 瀏覽:239
40萬養老金每月能拿多少 瀏覽:56
農村養老保險有多少年的 瀏覽:467
青島社保退休新文件 瀏覽:772
老人手摔斷了怎麼治療 瀏覽:768
山東省鄉村醫生養老保險 瀏覽:48
卾爾多斯農村養老金 瀏覽:631
辦理農村養老保險用什麼手續費 瀏覽:358
老人病危不治療能活多久 瀏覽:511
世上有哪些沒有父母的名人 瀏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