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兒童視頻重陽節的來歷

兒童視頻重陽節的來歷

發布時間:2023-01-15 11:24:37

1. 重陽節的由來

有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有傳聞記載,這一天是九月初九,在古代奇數為陽,「九」代表著陽書最大,雙「九」代表著雙陽也就是重陽的意思。這也是重陽節名字的由來。重陽節不是紀念某個人或者某件事,只是古代用來祭祖、祈福的一個節日。
而且重陽節恰逢每年的秋季,所以重陽節的習俗也大部分和秋季代溝。這周三(10月17日)就是2018今年的重陽節了,重陽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日期定為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是一個韻味十足的節日。

2. 重陽節的來歷(簡略)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2)兒童視頻重陽節的來歷擴展閱讀

1、戰國時代

重陽節已經是一個節日,但在當時僅在王室開展活動。

2、魏晉時代

節日氣氛漸濃,倍受文人墨客吟詠。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3、唐朝時期

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據記載,正式將農歷九月九日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是在唐德宗李適年間(公歷780年左右)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中元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從此,民間和宮廷共同慶祝重陽節,並且在這一天組織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

4、宋朝時期

重陽節已經成為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

3.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麼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4.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5.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的來歷: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6.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有四大傳統祭祀節日是,分別是:除夕、清明、盂蘭盆會和重陽節。

關於重陽節為何會成為民間四大祭祀節日之一。與重陽節的傳統文化有關。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呂氏春秋-古秋紀》中古書談到:九月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

還有:」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從這些古書記載的內容來看,古人在農歷的9月9日重陽節,會用秋季豐收時的莊稼和果實等,舉行祭祀天帝、祭奠祖宗等活動。


這是因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古人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重陽節無論從月、日來講,都為老陽之數,不吉利;二是感恩的心情,在秋收成熟的季節後,人們到山中採集果子、葯材等果實,稱為「小秋收」,感恩大自然對人類的回饋。

綜上可見,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民間百姓,都對九九重陽節祭祀活動特別重視,主要目的都是為辟邪求吉、祈盼長壽。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文獻:《中國神話民間傳說》、《中國傳統文化》等;

7.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8. 重陽節的來歷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易經》中來講,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登高以避邪氣。

民間傳說中的重陽節登高避邪一說,與梁朝吳均編寫的《續齊諧記》一書有關。該書中記載了汝南桓景有關。

桓景四處尋師訪道 ,在山上遇到一位神通廣大的仙人。隨後,桓景拜人為師,廢寢忘食的勤學苦練,學成了一身神通的本領。

有一天,師父告訴桓景:農歷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的家中有災禍 ,趕緊回去,讓家人插上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然後,與家人帶著菊花酒到山峰中登高,到山上暢飲。


民間還有句諺語:「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

重陽節有地方「吃辣蘿卜湯」。

在山東菏澤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

而山東棗庄的滕州出嫁不到3年的女兒,忌諱回娘家過節,這源於「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資文獻:《易經》、《中國神話民間傳說》等;

9.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由來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而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現時我國將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漢初。傳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殘害後,侍奉戚夫人的宮女賈某也被趕出宮,嫁給貧民。賈某傳言: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就能長壽,後來這一習俗傳人民間。

重陽節習俗登高。古代,民間當日有登高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此習俗源自東漢。傳說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叫桓景的人,跟隨方士費長房學習道術。一天,費長房對他說,九月初九這一天將有災難降臨在他家鄉,他應立刻回家,只有讓鄉親們每人都在胳膊上系一個絳紫色的袋子,裡面插上茱萸,然後全都外出登高,飲菊花酒,才能躲過這場大災難。桓景聽從了師傅的話,在九月初九這一天,讓家鄉人全部外出登高飲酒。晚上回家的時候,發現家中的雞、狗、牛、羊全已死了。費長房說這些動物代家鄉人受禍了。從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便流傳至今。

隨著歲月的流逝,重陽節登高的迷信色彩已逐漸淡化,登高已不再是為了躲災避禍,而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之一。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氣爽、山清雲淡的季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身心健康。現在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

賞菊。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據傳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詩、酒出名,更以愛菊而聞名天下。後人皆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風。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相近。北宋京都開封,重陽賞菊很流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更加昌盛。雖不限於九月初九,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九月初九,正是菊黃蟹肥時。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爭相開放,千姿百態,十分討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單單是它美麗的容顏,更值得贊賞的還是它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斗艷,使秋日添了生氣,多了艷麗的色彩。也正是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存下來。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里還舉行菊花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景象,吸引著很多的遊客駐足觀賞。

飲菊花酒。飲菊花酒更被附會上神話色彩,說飲菊花酒可以辟邪。菊花在秋日冷霜中綻放,清冽芬芳。人們覺得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就將花蕾、莖葉一起採摘下來,和黍米一起釀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才開封飲用。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流行。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禦寒避禍,或佩戴於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也有插在頭上的。多數是婦女、兒童佩戴,有的地方成年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外,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風俗。清代,北京重陽節的風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戴的。

吃重陽糕、喝重陽酒。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景食品,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用麵粉加上棗、栗子或其他乾果蒸做而成的,上面插著小彩旗。明清時期,吃重陽糕很有講究,糕要做成九層,呈寶塔狀,上面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在九月初九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沒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說:「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諧音,表達長輩對晚輩的殷切祝願。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預示著未來的日子步步高升。

閱讀全文

與兒童視頻重陽節的來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掃盲計劃 瀏覽:987
2015年央視重陽節晚會節目單 瀏覽:480
農村修房怎麼養老 瀏覽:680
找到新工作養老金斷了一個月 瀏覽:567
長壽花只長葉不開花是什麼原因呢 瀏覽:239
40萬養老金每月能拿多少 瀏覽:56
農村養老保險有多少年的 瀏覽:467
青島社保退休新文件 瀏覽:772
老人手摔斷了怎麼治療 瀏覽:768
山東省鄉村醫生養老保險 瀏覽:48
卾爾多斯農村養老金 瀏覽:631
辦理農村養老保險用什麼手續費 瀏覽:358
老人病危不治療能活多久 瀏覽:511
世上有哪些沒有父母的名人 瀏覽:12
探望老人家的覺悟 瀏覽:50
山西省下崗職工退休年齡 瀏覽:972
老年人登錄王者榮耀怎麼要掃臉 瀏覽:254
2014中國養老金替代率 瀏覽:568
國家的養老金 瀏覽:934
2015科級退休年齡要求 瀏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