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香港怎麼過重陽節

香港怎麼過重陽節

發布時間:2023-01-15 08:22:55

㈠ 2020重陽節香港放假嗎 2020年重陽香港怎麼放假的

導讀:重陽節作為傳統節日之一,在我國各地都很熱鬧,大家相約一起去爬山,一起賞菊花喝菊花酒等,還有人回家陪伴父母,讓父母度過一個高興的節日。那麼,2020重陽節香港放假嗎?2020年重陽香港怎麼放假的呢?接下來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重陽節香港放假,因為重陽節是香港的法定節假日,所以會安排假期時間。

香港人過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又名秋祭,是中國人憑吊先人、敬老尊賢的傳統節日。據說,登高這個習俗源自漢代(公元前202至公元220xx年),當時有一位相士對鄉民桓景說,在農歷九月初九,他必須攜帶家眷到鄉郊的最高處暫避災禍。結果整座村落經歷了一場浩劫,而他卻因為登山而倖免於難。自此,人們效法登高之舉,成為習俗。

如今,在重陽節當天,有些香港人會舉家帶著香燭果品和糕點登高掃墓;也有些市民會趁著秋高氣爽之際登高去。在重陽節到來香港,您也可以趁著這個金秋送爽的日子,到香港各處的郊野去登山遠足,享受香港大自然的美好風光。

據史料記載,香港重九祭祖的習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鄉廖族。廖族時至今日仍然保留此習俗,其秋祭的場面甚為浩大。不過,在參與人數和祭祀形式及規模方面,均有別於新界原居民以族為單位的祭祖活動。

資料記載,新界原鄉民重九祭祖,通常分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掃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掃墓,由數家至十餘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眾掃墓,即全村同姓,無論已遷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結隊前往掃墓。

族人一般都帶備燒豬、三牲酒禮,及碗筷、杯盤、鐮刀等用具。抵達祖墳時,部分人取石堆砌爐灶,煮備傳統的盤菜,另一部分人則清理墳旁雜草,掃除垃圾。

除了遵循重陽節的一些普遍習俗外,香港行家指出,秋季是吃大閘蟹的季節,但重陽節過後大閘蟹的品質會更佳,重陽節為吃大閘蟹的最佳時機。

各地的重陽節民俗活動有哪些

【廣西】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明是春祭,重陽作為秋祭,重陽拜山是嶺南風俗之一,慎終追遠、顧本思源的傳統數千年來沿襲至今。

【福建】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相傳九月初九是媽祖羽化升天之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海南】海南過重陽節有登高望遠、插茱萸、送「重陽糕」、「趕山貓」、洗艾葉水等習俗。

【江蘇】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市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近年上海市楊浦區開展「歡樂在重陽」敬老愛老系列活動。

【港澳】在港澳人的習俗中,清明為「春祭」,重陽為「秋祭」。重陽登高祭祖的傳統風俗延綿至今。在港澳地區,古老的重陽節,今已演變為一個多元化的節日。

【廣東】廣州過重陽節,民眾登白雲山,賞秋、健身。吳川地過重陽節,享宴高會,擺敬老宴。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陽江市過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紙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

㈡ 重陽拜山的風俗,廣東重陽節拜山

1.重陽掃墓祭祖的,有廣西陸川、玉林、貴港一帶的客家人、福建莆仙人、台灣東莊裡鍾氏、饒氏族人,甚至有部分新加坡華人。

2.深圳下沙黃氏族人、香港新界廖氏族人是春秋二祭,春祭拜祠堂,秋祭拜祖墓、祠堂。

3. 重陽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風俗。

4.重陽到,香港市民或舉家登高,或掃墓祭祖。

5.由於香港的主要墓園都在山上,掃墓的同時也實現了登高,頗切合時節。

6. 這些掃墓人士大多以一個或數個家庭為單位,帶上豐富的祭品和香燭來拜祭先人。

7.許多香港人掃完墓、看望過先人之後,再舉家帶上吃喝,去野外郊遊。

8.所以清晨去墓地的各公路特別擁擠。

9. 據史料記載,香港重九祭祖的習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鄉廖族。

10.廖族時至今日仍然保留此習俗,其秋祭的場面甚為浩大。

11.不過,在參和人數和祭祀形式及規模方面,均有別於新界原居民以族為單位的祭祖活動。

12. 資料記載,新界原鄉民重九祭祖,通常分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掃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掃墓,由數家至十餘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眾掃墓,即全村同姓,無論已遷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結隊前往掃墓。

13. 族人一般都帶備燒豬、三牲酒禮,及碗筷、杯盤、鐮刀等用具。

14.抵達祖墳時,部分人取石堆砌爐灶,煮備傳統的盤菜,另一部分人則清理墳旁雜草,掃除垃圾。

㈢ 10月14號香港什麼節日

重陽節
中新社香港10月14日電(記者張曉曦)今年10月14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香港的公眾假期。強烈熱帶風暴「圓規」離港,不少香港市民都選擇在重陽節外出,或前往墳場祭拜故人,或逛街、聚餐,享受難得的休閑假日。

㈣ 香港重陽節放假多少天

香港重陽節放假一天。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4)香港怎麼過重陽節擴展閱讀:

重陽節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㈤ 香港過重陽節嗎

是的,重陽是香港的法定假日,俗稱紅日。

㈥ 九九重陽節,獨在異鄉為異客,看香港重陽節都幹嘛呢

香港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在香港是法定的假日。香港開埠以來,節日一般依據華人風俗而放假,其中清明是春祭,重陽放假,順理成章作為秋祭,故重陽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風俗。
重陽到,香港市民或舉家登高,或掃墓祭祖。由於香港的主要墓園都在山上,掃墓的同時也實現了登高,頗切合時節。
在重陽節前幾日,香港市民就陸續開始掃墓,特區政府也提前公布了墓地附近的交通安排,並提醒市民注意防火。
這些掃墓人士大多以一個或數個家庭為單位,帶上豐富的祭品和香燭來拜祭先人。
許多香港人掃完墓、看望過先人之後,再舉家帶上吃喝,去野外郊遊。所以清晨去墓地的各公路特別擁擠。
重陽祭祖習俗源於原居民
據史料記載,香港重九祭祖的習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鄉廖族。廖族時至今日仍然保留此習俗,其秋祭的場面甚為浩大。不過,在參與人數和祭祀形式及規模方面,均有別於新界原居民以族為單位的祭祖活動。
新界原鄉民重九祭祖,通常分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掃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掃墓,由數家至十餘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眾掃墓,即全村同姓,無論已遷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結隊前往掃墓。
族人一般都帶備燒豬、三牲酒禮,及碗筷、杯盤、鐮刀等用具。抵達祖墳時,部分人取石堆砌爐灶,煮備傳統的盤菜,另一部分人則清理墳旁雜草,掃除垃圾。
除了遵循重陽節的一些普遍習俗外,香港行家指出,秋季是吃大閘蟹的季節,但重陽節過後大閘蟹的品質會更佳,重陽節為吃大閘蟹的最佳時機。

㈦ 香港重陽節放假嗎

重陽節是香港的公眾假期,放假一天。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回」。漢中葉以後的儒答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㈧ 香港中國銀行重陽放假

香港中國銀行重陽放假。因為重陽節是香港的公眾假期,放假一天。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

㈨ 香港的節日慶典

樓主, 在我們香港里, 真真正正屬於香港的節日, 就只有17個, 當中不包括什麼聖誕節, 復活節, 婦女節, 父親節, 母親節, 兒童節, 情人節或萬聖節

1) 中國新年(正月初一 )

農歷新年是最隆重、熱鬧的中國傳統節日,尤其是在香港,除了代代相傳的過年習俗外,還有喜氣洋洋的賀歲活動,打造全球其中一個最盛大的新春慶典!熱鬧喧天的年宵花市、璀璨華麗的夜間花車巡遊、氣勢磅礴的煙花匯演、緊張刺激的體育賽事和一連串精采盛事,於農歷新年期間逐一登場,讓您全情體驗香港的節日特色和生活文化!

2) 車公誕(正月初一)

車公據說是古代一位解救沙田瘟疫的宋朝大將軍。善信每逢農歷新年年初二及三,都會到車公廟拜祭,祈福許願。

3) 元宵節(正月初十五)

參加元宵彩燈會,您在欣賞花燈之餘,可同時感受中國情人節的浪漫氣氛。
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到處可見五彩繽紛的傳統花燈。到了晚上,一家人或成雙成對的小情侶,更會到燈會猜猜燈謎,慶祝一番。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每年都會在不同地方舉行元宵彩燈晚會,為不少熱戀男女締造良辰美景。

4) 清明節(農歷三月)

在數千年前,拜祭祖先已是中國的傳統習俗。
清明節那天,孝子賢孫會前往先人的墓前拜祭,清除雜草及供奉水果香酒,以表示對先人的尊敬。大部分公共交通都可到達各區墳地,港鐵更有特別的加班服務安排,以疏導前往新界掃墓的人潮。若您當天的行程途經掃墓路線,請預留多點交通時間。

5) 天後誕(三月二十三日)

天後是香港漁民的守護神,每年的天後誕辰日,香港各區的天後廟均有慶祝活動。漁民為了祈求平安、風調雨順和滿載而歸,會將漁船粉飾得鮮豔多彩,浩浩盪盪地駛至西貢大廟灣,酬神上香;在元朗大球場,還有巡遊和舞獅表演等。

6) 長洲太平清醮(四月初八)

太平清醮乃一個別具道地色彩的傳統節日,每年在長洲島上,居民都大肆慶祝。
盛典的焦點是北帝廟前三個用竹棚搭成、掛滿平安包的包山。會景巡遊是節慶的高潮,飄色、醒獅及麒麟隊在島上巡遊,小孩裝扮成古今人物或傳說中的角色,站在支架上,穿梭大小街道。因為包山的緣故,故太平清醮又名「包山節」。
關於這個每年吸引眾多旅客參觀的節日,究其起源,有說是幾百年前,島上曾有瘟疫,所以居民就扮成神祇在長洲的大街上遊行,驅趕瘟神;另一個說法,則指太平清醮是一年一度的齋醮活動。
慶典長達一星期,當所有祭祀都完成後,最後一個項目就是「搶包山」活動。一聲號令後,參賽者就會爬上包山,盡他們的所能搶奪包子,而搶到的包子會分派給其他居民。「搶包山」活動自1978年停辦後
,在2005年起恢復舉行,現在旅客便有
機會再次親睹這項特色盛事。

7) 佛誕(四月初八)

佛誕,又稱「浴佛節」,當天,香港主要的佛教寺廟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擁有全世界最高戶外青銅坐佛的大嶼山寶蓮禪寺,是頂禮膜拜的重地之一,善信可參與浴佛儀式,及享用美味齋菜。而在部份其他寺廟,亦有類似的盛大慶祝典禮。
旅客如於佛誕期間訪港,可親臨寶蓮禪寺,一睹庄嚴的浴佛儀式等慶祝活動,並順道游覽島上的主要景點。

8) 譚公誕(四月初八)

譚公是另一位海上的守護神,為漁民帶來平安與喜樂。慶典儀式與天後誕相似,漁民多向譚公祈求未來一年平安、豐收。

9) 端午節(五月初五)

端午節不單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節慶,還可說是一個熱鬧的體育盛會!
端午節是紀念中國古代賢臣屈原的節日。在2,000多年前,他為了力諫君主而自溺於汨羅江。傳說鄉民為了拯救屈原的身體,不斷敲鑼擊鼓嚇走魚群,並且把糭子投進江中,以免魚蝦啄食屈原的身體。自此以後,賽龍舟成為了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前後,香港多個沿海地區都會奉行傳統習俗,舉行龍舟競渡活動。這項充滿民間色彩的節慶,近年已發展為國際化的體育運動,令賽事更具觀賞趣味。由漁民、體育會或私人機構組成的龍舟隊伍,事前均積極備戰,鬥志高昂,加上賽事本身熱鬧喧囂,充滿節日氣氛,例必吸引大批市民和旅客前往湊熱鬧。
一艘龍舟的長度可達10米,能乘載20至22名健兒,舟上刻有精巧的圖案,並有栩栩如生的龍頭和龍尾。
端午節期間,本地市民都喜歡品嘗應節糭子。不少市民亦會趁此機會暢泳於碧波之中,泡泡寓意吉祥的「龍舟水」,藉此感受節日的氣氛。

10) 關帝誕(六月二十四日)

關帝是三國時代(公元220-280年)的歷史人物,是正義和忠烈的象徵。
位於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是19世紀的建築物,主要供奉文昌帝(文帝)和關帝(武帝),其神像有長亮不熄的燈籠高照。

11) 乞巧節(七月初七)

女孩子及年輕愛侶,都十分重視寓意愛情的七姐誕(又稱「乞巧節」)。
七夕的故事眾說紛紜,其中一個傳說,源自1,500年前的中國神話,據說擁有六位姊姊的織女,年年月月躲在織布房內獨自織布,楚楚可憐。她的父親玉皇大帝不忍女兒孤苦一人,故允許她橫渡銀河下嫁牛郎。
由於織女婚後忽略了自己的織布工作,玉帝龍顏大怒,下令要她回家工作,並只能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探望丈夫一次,二人在銀河相會。
在膜拜儀式中,年輕的女士會准備祭品,拜祭天上兩顆代表著織女與牛郎的星星;而七姐誕的祭品,一般都以水果為主,線香及檀香亦不可少。如您適值於這段時間到香港旅遊,不妨到灣仔寶雲道的姻緣石參拜,祈求天賜良緣。

12) 盂蘭節(七月十五日)

在香港俗稱為「鬼節」,傳說農歷七月鬼魂可以來到人間,部份地區市民會在路邊焚燒冥紙香燭超渡遊魂,以超渡這些鬼魂。

13) 中秋節(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是人月兩團圓的好日子。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共進晚餐後,便會帶備月餅和水果出外賞月,提著燈籠的小孩子顯得格外興奮!燈籠的款式繁多,除了傳統的動物造型外,還有卡通人物、飛機、火箭等,而使用燈泡的現代化燈籠更備受小朋友歡迎。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每年都會舉辦大型的中秋彩燈晚會,熱鬧非常!
根據傳統習俗,每年中秋節前後,即農歷八月十四至十六日,一連三晚,銅鑼灣大坑居民會在區內多條大街小巷,舞動一條蜿蜒曲折、長達67米的火龍。景象奪目,蔚為奇觀。
這條由百多人舞動的火龍,將遊走於蓮花宮、浣紗街、安庶庇街、新村街、布朗街和華倫街一帶。舞畢,居民會拔下火龍身上的線香,然後分派予圍觀者,據說取得線香的人士可因此沾上好運。
相傳舞火龍的習俗,約100年前源自大坑區的一場瘟疫。當時居民飽受疫症、台風及其他災禍之苦,為了驅趕這些災害,中秋節期間,村民以珍珠草織成長龍,在龍身插滿線香,一邊燒鞭炮,一邊舞動火龍,三天三夜後,災禍真的絕跡;從此以後,這項一年一度的活動奉行至今,成為了本地的一項風俗,名聲更流傳海外。

14) 猴王誕(八月十六日)

猴王誕以《西遊記》的孫悟空為主角。香港猴王廟位於九龍的秀茂坪,昔日每逢猴王誕便會有盛大的活動,聲稱被猴王附身的乩童會作出赤足走火炭和攀刀梯等表演,代表猴王降乩接收信眾的祝賀。

15) 孔聖誕(八月二十七日)

香港的儒家信眾,視孔聖誕為重要節日。
孔子是最具影響力的儒家始創人,他以五德︰仁、義、禮、智、信,作為修身自省的信條。

16) 重陽節(九月初九)

重陽節是中國人憑吊先人、敬老尊賢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名秋祭,當日,舉家上下都會攜同香燭果品和糕點登山掃墓,「糕」是取其諧音,有步步高升的意思。
重陽節秋高氣爽,亦是登高遠足的好日子。據說此習俗起源可追溯至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當時有一位相士對桓景說,在農歷的九月九日,他必須攜同家眷到鄉郊的最高處暫避災禍。桓景言聽計從,舉家登山避難,結果在回家的途中,他發現整條鄉村經歷了一場浩劫,家禽家畜無一倖免。自此,人們效法登高之舉,成為習俗。

17) 冬至(農歷十一月)

對中國人來說,除了農歷新年外,冬至可說是最受注重的傳統節日。冬至是指一年之中,晚間時間最長的一天。根據中國傳統,農民及漁夫在秋收後,都會將食物儲存以度過嚴寒的冬天。在這個重要節日,家家戶戶都會提早歸家,共聚天倫,好好吃一頓豐富晚飯應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中國人的陰、陽觀念。陰、陽象徵生命的平衡與協調,中國人相信「冬至」來臨之時,正是「陰」的黑暗力量與陰寒本性最強烈的時候,與此同時,亦是極為重要的關鍵時刻,只因「陽」的光明與溫暖將會逐漸取締「陰」的極寒本性。因此,冬至是一個協調及和諧的歡樂時刻。冬至當日,我們將稍為改變生活方式,作為慶祝冬至的來臨。市民會穿上漂亮的衣裳及探訪親友並送上禮物,然後大家一起在漫漫長夜細嘗佳餚,故此,我們可窺探中國人對倫理重視的一面。

㈩ 農歷九月九,在香港有什麼風俗習慣

你好!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又名秋祭,是中國人憑吊先人、敬老尊賢的傳統節日。據說,登高這個習俗源自漢代(公元前202至公元220年),當時有一位相士對鄉民桓景說,在農歷九月初九,他必須攜帶家眷到鄉郊的最高處暫避災禍。結果整條鄉村經歷了一場浩劫,而他也因為登山而倖免於難。自此,人們效法登高之舉,成為習俗。
如今,在重陽節當天,有些香港人會舉家帶著香燭果品和糕點登高掃墓;也有些市民會趁著秋高氣爽之際登高去。在重陽節到來香港,您也可以在這金秋送爽的日子,到香港各處的郊野去登山遠足,享受香港大自然的美好風光。

閱讀全文

與香港怎麼過重陽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父母無能力交社保怎麼辦 瀏覽:189
天津老年公寓咨詢電話 瀏覽:470
關於孝順的短故事 瀏覽:356
老年人腿困是怎麼回事 瀏覽:871
軍人養老保險60歲以後給多少 瀏覽:647
父母職業個體工作單位怎麼填 瀏覽:231
養老保險單子怎麼算 瀏覽:11
易縣養老保險到期怎麼辦理 瀏覽:15
樂山養老保險用什麼軟體 瀏覽:929
重陽節插什麼 瀏覽:21
什麼體檢需要等一周 瀏覽:372
海淀入職體檢怎麼辦 瀏覽:340
八零後能一次交夠養老保險嗎 瀏覽:903
減肥不想多吃怎麼跟父母說 瀏覽:385
人社部2019年退休年齡方案 瀏覽:339
撞到老人跑後怎麼辦 瀏覽:178
農村宅養老問題 瀏覽:702
李娜的父母是做什麼工作的 瀏覽:974
老年人得了瘋牛病怎麼治療 瀏覽:478
甘肅省2020養老金上調文件 瀏覽: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