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關於歷史上孝順的例子

關於歷史上孝順的例子

發布時間:2023-01-12 18:35:26

⑴ 歷史上有名的孝道故事有哪些

歷史上有名的孝道故事有:

1、親嘗湯葯——劉恆

漢文帝劉恆,漢朝第5位皇帝,漢高祖劉邦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⑵ 中國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中國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有:

1、戲綵娛親:

姜詩是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

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⑶ 古代孝敬父母的典故_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在古代,關於孝敬父母的 典故 是非常多的,接下來由我給大家帶來古代孝敬父母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歡!

古代孝敬父母的典故:卧冰求鯉
王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十入其幕,復以供母。鄉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 天下 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卧冰求鯉主人公
王祥(184-268),字休徵,琅琊臨沂人,西晉大臣。王祥因孝名和功績被加官晉爵,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壽終八十四歲,其孝名為歷代所傳唱。
卧冰求鯉的傳承意義
“‘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只要有人就一定要有孝。當初想要重建孝友祠,主要就是想起到 教育 警示後人的作用,弘揚‘孝 文化 ’。中國現在正在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尚未完善,絕大多數老人仍靠子女晚輩贍養,提倡孝道尊敬老人仍然是個現實問題。弘揚孝文化,對於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都有著重要作用。”王孝俊說。

“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臨沂,王祥卧冰求鯉的 故事 被推為“二十四孝”之首,影響最為深遠。王祥以孝事親的行為,規范了幾千年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成為 歷史 上的一段佳話。

為了弘揚孝文化,白沙埠鎮每年春秋期間,都會組織全鎮中小學生接受傳統孝文化教育,講孝事、讀孝書、聽孝課、揚孝風,使孝道教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卧冰求鯉的評說
王祥的母親去世後,有了後母朱氏。後母不慈愛,在王祥的父親前數次說他的壞話。 譖 ,是詆毀的意思。由於這樣,王祥又失去了父愛。一次,後母想要吃鮮魚。當時天寒地凍,王祥就脫下衣服,躺卧在冰層上來求魚。冰忽然自己化開,有雙鯉躍出。王祥捉到兩條鯉魚,歸家供養後母。

據說,後母不斷刁難王祥,她要王祥捕捉黃雀烤給她吃。這是個很難做到的麻煩事情,但是由於孝的感應 ,許多黃雀又自動飛到王祥的帳篷中,王祥又過了一坎。

後母還是不放過王祥。家裡有一棵果樹,據說是李子樹,果實快熟了,後母要王祥看守著,不能讓一顆果實掉到地上。因此遇到刮風下雨之時,王祥就會奔向果樹,抱著果樹哭泣,哀求果實不要掉落下來。

人心終究不是鐵石澆鑄成的,王祥的後母終於被一次次的孝行所感動,終至羞愧自己的行為,最後把王祥看成自己親生的一樣。

在《二十四孝》中有一個主題反復渲染,便是 感應 ,孝子的孝行會感動天地萬物,並且得到好的回報。這則故事亦是如此,《卧冰求鯉》的故事再次為孝的 感應 提供了又一個例證。當然,這些感應 的故事大多經過了加工、放大,故不必當真,但是從中可以抽取出一種核心的、合理的智慧,那就是侍奉親人要順從、寬容、忍耐,哪怕在刁難、刻薄之下,也能用自己真誠的孝行來化而解之。

另外這一則故事還突出了又一個主題,即子女與後母之間的關系處理問題。這樣的家庭中怎樣來行孝呢?應該像虞舜、閔子騫那樣,用自己的孝行和睦自己與後母、父親以及同父異母兄弟之間的關系。

這個問題在《顏氏家訓·後娶》中有專門的論述,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談的,即告誡子孫,對於喪妻後再娶的事情要特別慎重。他舉出好多的例子,其中說到周宣王時候的重臣尹吉甫有個長子叫伯奇,他的後母在父子之間挑撥離間,說伯奇對她有邪念,其父一怒之下將其放逐。伯奇作了琴曲《履霜操》表明心志。其父感悟,射殺了後妻,父子歸好。比如又說到,曾子的妻子死了,他拒絕再娶,並對兒子說: 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 有意思的是,西漢成帝時候的大臣王駿喪妻,也終身不娶,謂人曰: 我不及曾參,子不如華、元。 華、元,是曾子的兩個兒子曾華、曾元。

在傳統的《二十四孝別錄》中還有一則《護兄感母》的故事,也與王祥有關,可以一起通讀:

王祥弟覽,字元通。母朱氏,遇祥不慈。覽年四歲,見祥被撻,輒流涕抱護。及長,朱虐使祥妻,覽妻亦往。祥漸有時譽,朱益惡之,乃祥。覽知取飲,祥固爭之,不與。朱恐覽飲,急傾去。自後食,覽必先嘗,坐卧必同處。朱感而悔,愛祥如愛覽。

這個故事很生動,就是21世紀的現代人讀一下,恐怕也頗能觸動情懷。王祥之同父異母弟王覽,在四歲時候,見到其兄王祥被母親鞭撻,常流著眼淚抱住王祥護衛哥哥。等到長大了,都娶了媳婦,朱氏虐待王祥之妻的時候,王覽之妻也前往保護。王祥漸漸在當時有了聲譽,朱氏更加厭惡他,於是想用毒酒殺害王祥。王覽知道這件事情,便想取而先飲,王祥極力爭奪,不給其弟。朱氏恐怕自己親生的兒子王覽飲了毒酒,急忙倒掉。從此以後,每次飲食,王覽必定自己先嘗一下,坐卧必與其兄在一起。朱氏終於感動而後悔,愛王祥也就如同愛王覽一樣。

王祥、王覽用自己的孝悌感動了母親、感化了母親,使得她重新回歸到一個做母親應該有的道德軌道上來。此中亦然看到,孝子的感化力量是無窮的。

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有一個孝友村,這里就是王祥的故里。2006年12月,《卧冰求鯉》這一流傳了1700多年的 傳說 , 成功 入選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看到一個材料說,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共有3000人,95%以上為王姓。孝友村沿河而建,這條河名叫 孝河 , 卧冰求鯉 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條河裡。 孝河凝冰 是琅琊八景之一。在 孝河蓮池邊的小亭下,明朝嘉靖年間所立 晉元公王祥卧冰處 碑依然聳立。這塊碑也曾被毀壞,有關人士在附近搜集碎石並謹慎整理,使石碑恢復了原狀。另外 孝河藕 是老城三寶之一。傳說那藕有九個眼,比平常的多了一眼,這個眼就是 孝眼 。另外直到今天,在臨沂孝河邊還立有一塊石碑 風雨守李處 ,據傳這便是王祥守護那棵李子樹的地方。

如今王祥的後裔在河邊建起了仿古的 孝園 ,建有懷里抱著大鯉魚的王祥雕塑。孝園內還有 孝友祠 ,此地乃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之所。 孝友祠 曾因戰亂、 文革 以及千年風雨的侵蝕而遭到破壞,但是還有幾方斷裂的古石碑,能夠證明此地為王祥故里的物件。

猜你喜歡:

1. 中國古代孝順故事

2. 孝敬父母古代故事

3. 古人孝敬父母的名言

4. 古代人孝順父母故事

5. 古代孝順的小故事

⑷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孝道故事

卧冰求鯉的孝道故事。王祥的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他的爸爸給他娶了一個後媽,這個後媽將王祥養大成人,但是從很早之前後媽這個角色向來都是比較惡毒,不近人情的,王祥的後媽朱某也是如此。她對待王祥一點都不好,為人非常的挑剔刻薄,甚至還經常在王祥的爸爸面前編造王祥的的壞話,讓父親對王祥越來越反感。

從以上這三個關於孝道的故事可以看出,一個人必須要有孝心,沒有孝心的人根本不可能看到奇跡,只有有孝心的人才能看到奇跡。

⑸ 古代孝敬父母的例子

二十四孝_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有詩頌曰: 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二十四孝_負米養親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二十四孝_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

有詩頌曰: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因此世人有詩頌曰:

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二十四孝_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後人贊曰;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葯湯;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二十四孝_勸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後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啊!於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入房跪勸悔前非,示範兒孫行孝字。

⑹ 關於孝順的古代故事

1、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縣,有個姓陳、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親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雙親,溫順孝敬,從來不讓父母心中有憂慮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則衣不解帶,日夜陪床服侍,親自做湯熬葯。二老逝去後,陳侃悲痛欲絕,真正做到了「事生盡力,事死盡思」的聖人垂訓。他的孝行被整個家族引為典範。所以後代子孫人人效法,尊老愛幼,兄弟團結,夫婦和睦,妯娌相親。以後陳氏家族五代同堂傳為佳話。宋皇樹坊旌表,賜額曰:「孝門陳君」,百姓則稱其為「陳孝門」。後人作詩贊曰:至孝事親世頌揚,子孫代代仰遺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動楓宸詔表彰。

2、「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 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 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3、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 相互幫助、 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5、「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 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⑺ 歷史上有名的孝道故事有哪些

1、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卻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覺得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

3、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夜壺,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4、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琯,字從律,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5、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

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⑻ 古代關於孝順的故事

對於 歷史 故事 的選擇,必須遵循真實性、針對性、生動性和探究性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歷史故事的明理啟智的作用,下面這些是我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古代關於孝順的故事。

古代關於孝順的故事1: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

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古代關於孝順的故事2: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

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古代關於孝順的故事3: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

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古代關於孝順的故事4: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

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⑼ 關於中國古代十大孝的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孝的故事有大孝感天、聞雷泣墓、親嘗湯葯、丁蘭刻木、鹿乳奉親、江革背母、百里負米、賣身葬父、卧冰求鯉、以身喂蚊。

1、大孝感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聞雷泣墓

王裒是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9、以身喂蚊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10、 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9)關於歷史上孝順的例子擴展閱讀:

「孝」是古代中國,乃至現代中國一項極其重要的倫理關系准則。長期以來,國人對「孝」涵義的理解,存在著較嚴重的偏頗,甚至是誤解。按照《禮記》等文獻的記載,「孝」是一個錯綜復雜的概念體系。它包涵了「孝」、「敬」、「諫」、「全身」、「繼志」等內容。

古人認為,最低等級的「孝」,是指向父母長輩提供衣服、食物等物質生活資料,「以其飲食忠養之」,滿足父母的基本物質需求。

閱讀全文

與關於歷史上孝順的例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津老年公寓咨詢電話 瀏覽:470
關於孝順的短故事 瀏覽:356
老年人腿困是怎麼回事 瀏覽:871
軍人養老保險60歲以後給多少 瀏覽:647
父母職業個體工作單位怎麼填 瀏覽:231
養老保險單子怎麼算 瀏覽:11
易縣養老保險到期怎麼辦理 瀏覽:15
樂山養老保險用什麼軟體 瀏覽:929
重陽節插什麼 瀏覽:21
什麼體檢需要等一周 瀏覽:372
海淀入職體檢怎麼辦 瀏覽:340
八零後能一次交夠養老保險嗎 瀏覽:903
減肥不想多吃怎麼跟父母說 瀏覽:385
人社部2019年退休年齡方案 瀏覽:339
撞到老人跑後怎麼辦 瀏覽:178
農村宅養老問題 瀏覽:702
李娜的父母是做什麼工作的 瀏覽:974
老年人得了瘋牛病怎麼治療 瀏覽:478
甘肅省2020養老金上調文件 瀏覽:74
中老年人服裝男裝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