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有的人掙了很多錢卻不願意拿錢孝敬父母
可能有的人就是比較自私,只顧自己的利益,也有可能自己不是一家之主,沒有錢去孝敬父母。
⑵ 學歷越高越容易不孝順父母不孝順背後的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很多人說,學歷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順父母嗎?
學歷和孝順之間真的有關系嗎?我身邊就有一個真實而暖心的案例。
表姐的伯伯90年代初去了美國,和很多出國鍍金的人一樣,剛過去時的生活同樣十分艱辛。
夫妻兩人在站穩腳跟之後,就把大兒子接了出去,又過了幾年表姐的奶奶也被接去了美國。
表姐的伯伯在國外讀到了博士後,在美國是中產階級,把老太太接到美國之後,如今已經過了二十多年,而這位大伯也成了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學習好、孝順。
因為在很多人看來,老太太其實可以不用接出國,因為家裡還有一個小兒子,在說老太太當年已經六十多歲,一個農村老太太,大家都覺得沒有必要出國了。
但是這位伯伯的做法卻恰恰相反,在自己站穩腳跟之後就把自己的母親接去了美國,這讓村裡的老太太們無比羨慕,別說村上,這個楷模在整個鎮上都有名氣。
出國之後,老人家經過幾年也逐漸適應了美國的生活,幾年前回到自己的村子,和村上的那些老姐妹聊天,老太太皮膚白皙,人看著也更加年輕。再看看農村老太太,瘦、黑、腰背都挺不直。這種反差,讓老人家的優越感更加明顯。大家都說老人家生了個好兒子,一個孝順兒子。
兩年前,老人摔了一跤,年紀大了,卧床不起,雖然十分想回到老家,但是考慮到醫療條件,兒子最終還是決定讓媽媽呆在美國。
這是我身邊的一個真實故事,也可以看到孝順和學歷真的關系不大。 之所以會說學歷越高越不容易孝順父母,是因為很多子女和父母對孝順的理解不一樣,正是這種不一樣,讓子女和父母越走越遠。
學歷越高越容易不孝順父母,這里的孝順多建立在孩子對父母的言聽計從上。
2年前,北大學子出國留學,拉黑父母十年,一時間傳遍全網。
這位北大學子叫王猛,高考狀元,北大畢業,去國外留學讀了研究生,卻最終拉黑父母十年,12年沒有回家過春節。
為了和父母斷絕關系,王猛寫了一篇15000字的長文控訴父母對自己的傷害。
在他15000字的信中,回顧了自己長達30年被父母的「肆意操控」。
他說自己內向、敏感、不擅交際,是 因為母親一直傾向於把自己關在家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他說從小到大所有的衣服都按照父母的喜好來包辦,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利。小學一二年級,學校文藝匯演要穿短褲,母親不由分說讓自己穿長褲。
他說自己小學喜歡奧數,但是媽媽不贊同他上奧數,自己上完奧數,放學回家文件夾被劃壞並塗抹,媽媽看見了不但沒有安慰他,反而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吧。
為了逃離父母他考上了北大,但是發現依然沒有逃脫父母的「控制」,父母讓他給大姨打電話,大姨甚至和王猛的同學打電話了解他情況。
因為父母從小到大的控制,王猛自卑、不善於交際、動手能力差,北大畢業後好幾個工作都做的並不順利。
王猛的覺醒是在出國讀研究生後,為了弄明白自己到底怎麼了,他選擇了心理學專業,在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說他 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症狀。
王猛的父母覺得非常冤枉,自己把孩子養大送進最高學府,孩子卻對自己視如仇人。他的父親認為即使有問題,他17歲就出門讀書,也是在他人生後半部分經歷的不順造成的。但是這對父母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究竟在哪裡。
這世間大多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以分離為目的。
很多父母不理解這句話,他們一直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比如王猛的父母。父母對孩子的孝順的標準是你服從我,就是孝順,但是讀書多的孩子,他們內心往往更有力量,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嘗試著獨立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會慢慢形成邊界意識。
如果一件事大家可以保存不同想法,那麼可以和平相處。相反如果有一方非要控制另一方,結果就是被控制的那一方難受。
所謂的不孝順也就會在此時出現。
正是因為年輕人和父母對於孝順的理解不同,最終導致他們的行為不同,從而矛盾產生。 孩子所謂的不孝順只是擁有獨立意識,不願再去服從父母。
孩子大了,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不再屈從於父母,這是孩子成長的標志,很多父母卻把這看成是不孝的開始。
朋友的老公和公婆關系很差,就是因為自己爸爸總找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兒子辦事,結果兒子一看到父親就掉頭走掉,父親嘴裡最常說的是:別人家都能辦,怎麼到了你就不能。
所以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父母罵子女:你翅膀硬了,敢不聽我的話了。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明白,孩子幸福,父母才會幸福,孩子的孝順不應該是對自己的話言聽計從,真正的孝順是也是建立在彼此平等、彼此尊重的基礎上。
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里,作者提到了被動父母和主動父母,主動父母會看到孩子的成長而高興,被動父母會焦慮、害怕。
因為大部分父母都是被動型父母,看到孩子的成長第一感覺不是高興而是害怕。
父母要認識到,不是學歷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順,而是學歷越高的人越獨立,越容易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控制」,越發容易不遵從父母的意願。
真正應該反思的是父母,做主動型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能跳出這狹隘的思維怪圈。
⑶ 為什麼一部分人不願意孝順父母
你提的這個問題很多人關注,我來答復一下你的提問。
當然,生活中有少數人對父母不好,各種不孝父母醜聞曝光過;但一部分人不孝順父母,可能是道聽途說形成的假象。
我曾經研究過這種 社會 現象,為何部分人喜歡說你不孝父母?原因有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即使你平時對父母不好,但你對親屬尊重經常來往,在這個時候,親屬不會去外面說你不孝父母,因為你尊重了親屬會被隱瞞;就算你平時對父母很好,只偶爾頂撞父母時被親屬聽到,如果你多年不跟親屬來往,親屬會把你頂撞父母的那句話,到處奔走相告說你不孝父母,家家戶戶爭吵頂嘴都少不了,並不是你沒有孝順好父母,而是你沒有孝順尊重親屬,親屬多是你長輩以話語權泄恨,部分親屬說你不孝順父母,就是警告你哪怕親屬人性差,你也要多去尊重互通來往,不然,就會到處說你不孝順父母,因為你確實與父母曾斗過嘴。
第二種情況,你跟周圍附近人沒相處好,你與周圍人扯皮還打過架,周圍人因為跟你生活得很近,哪怕你家雞毛蒜皮的小事,你周圍附近人都聞風側耳打聽,可把你腋毛說成豬鬃那樣粗,你分明家裡條件不太好,拿不出幾十萬去為父母治病,就算父母久病床前你接屎接尿,周圍附近人還會臭你不孝父母,因你沒錢去盡那份孝心;特別是你正年輕未婚期間,臭你不孝父母是最有效利器,一來可以損害你愛戀婚姻,二來可以損害你事業前程,其實,臭你不孝父母的根本原因,是你沒遷就周圍人丑惡的人性。
第三種情況,他人正想剝削你父母勞力時,你可能當場很氣憤阻止了父母,導致他人想壓榨你父母不成,他人發泄私憤在家鄉臭你不孝。這個故事是最好的說明:多年前,有個姓張的城市包工頭,靠壓榨家鄉農民工吸血,張姓包工頭吹噓自己有錢,連農民工住院費都出不起,劣跡還多讓他單身著,他沒子女小錢沒地方去花,家鄉民工多不願跟他賣力;有一回,他把老家李姓父子叫過去,沒幾天就叫這父子工地加班,李姓兒子知道加班沒錢給的,就拖住其父親夜裡不去加班,其父親看張姓包工頭鄉里鄉親,准備去為老鄉出點點力氣,李姓兒子當著他面呵斥父親:「你有點寶里寶氣吧,上次加班給了錢嗎?不要去啊!」。就因為那李姓兒子這句話,後來張姓包工頭回到了家鄉,幾乎見人就臭李姓兒子沒點用,說他不孝父親不是個好傢伙。我們看完這個小故事之後,才會明白事物的真相本質,那李姓兒子不但心痛父親,而且不存在所謂不孝父親,看出包工頭剝削不成的惡,農民工白天揮汗辛苦之後,包工頭找借口這兒那裡不合格,以扣除農民工工錢相威逼嚇唬,壓榨農民工寒夜加班返工,看來,那李姓父親確實寶里寶氣,卻為全家人生活又無可奈何。
聽車上乘客還講了個故事:以前,鄉村裡有一戶人家,家中常年只住了三個人,父親是鄉鎮退休幹部,兒子是村委會的成員,媳婦還是村上的女代表,就在這么一個家庭里,理應去爭當表率模範;但這父親卻十分地好色,經常動手腳調戲其媳婦,媳婦想把他退休金撈腰包,其兒子喜歡去鎮上找小姐,坊間曾經這樣流傳過,說那父親與媳婦關系暖昧,有一回,其兒子殺回馬槍捉了奸,並將父親毆打了一頓,後來,父親見人就罵兒子不孝他。車上乘客講完後想考我,問那兒子到底孝不孝父親?但是,多年來我都解答不出這難題,每戶人家的那本經都難得念,爭吵矛盾幾乎戶戶都會有;比如,在上面的故事中,父親動手腳調戲媳婦不對,媳婦想撈父親退休金不對,兒子將老婆當擺設不對,兒子在外面玩小姐不對,父親跟媳婦通姦不知對不對?兒子毆打父親不知對不對?兒子孝不孝父親更不清楚了。
因此,以家庭矛盾評說別人不孝父母,不但沒有科學准確的依據,而且體現出你的人性不很好,你不應把對別人的仇恨討厭,指桑罵槐胡說別人不孝父母,別人對你也同樣地仇恨討厭,但別人卻不胡說你不孝父母,你不可能沒跟父母發生過爭執。
父母兒女是離不開的血肉親情,別人打打罵罵之後還是一家人,別人父母不會問你要吃要用;我思考這 社會 現象後發現,其實,沒多少兒女不心痛自己父母,只是孝順方式更多種多樣:有的人花金錢孝順父母、有的人用力氣孝順父母、有的人作陪伴孝順父母、有的人請人孝順父母、有的人用嘴巴孝順父母、有的人少年孝順父母、有的人年老孝順父母、有的人還討錢孝順父母……[呲牙]
人之初性本惡!
不是一部分人不願意孝順父母,而且絕大多數人!
孝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出自無奈,孝順的孩子,都是沒有出息的!平心而論,他們不能給予父母什麼,只有守候,這種守候被我們稱作——孝順!
有錢人,為了地位,身份,名聲,孝順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作秀!他們可以去陪客戶喝酒,陪小三去購物,陪哥們去釣魚,父母那,只有在父母大壽時,高調顯示一下他的大孝!給別人看的!
父母可以為兒女放棄一切,試問,有幾個兒女能為父母做到放棄一切?
孝順——只是為了維護人的一個虛偽的面具!
不孝順父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幸福的家庭,「百善孝為先」,兒女基本上都是孝敬父母的,對「孝」不論認識上還是言行舉止上都有好的傳承。不孝的家庭,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表現在各個方面。「父不慈子不孝」只是一個方面,從某個方面講,年少的只是給自己的不孝找借口,把不孝建立在父母的不慈上,而不是自身上。確切的說,父母有他們自己的生活,由於他們自身的問題,在生活工作上可能犯過錯,對兒女沒盡到責任,甚至無緣無故的罵我們打我們,深深的傷害過我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並且他們受生活時代的影響,可能文化低、學 識少,甚至是文盲,特別是有些事情上還很固執。但這一切都不是不孝的理由。我們有我們的生活,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孝順父母我認為重要責任在我們:「父愛我,孝何難?父惡我,孝方賢!」不是父母待我如何,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待父母如何?我們孝敬父母,不僅是我們做善事、體現個人修養,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以身為表,影響、教 育兒 女們以後如何孝敬我們,把孝經一代代更好的傳承下去。從這個方面說,孝順父母是孝順自己,不為過吧
怎樣才能孝順老人呢?知恩思恩心神傾注慮深恩。現在年青人認為孝順老人是綁架,不知恩不報恩沒有人性最傷心。二o=一年一月一日元旦。
這個東西我感覺還是跟家庭和不和睦,父母的教育程度,小時候有沒有對孩子起到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關心到不到位,之間的關系處理的好不好,
一部分人不願意孝順父母是因為兩方面原因:1,父母從小對孩子百依百順,不懂從小教育子女懂得感恩,再加上自己雖為人母不懂樹立尊老,孩子從你的一言一行照搬,這些不能完全埋怨孩子,是自己做的不到位,有其父必有其子;2,現在 社會 環境造成人越來越冷漠,一個屏目比父母還親,寧對著屏目千言萬語不願對親人多說句話, 社會 這種惡習不改,將來人情會越來越淡,對面相逢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最後想說的事要想子敬父,父需做榜樣,合理利用手機,常見面多交流,孩子會越來越孝順。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有一部分人不願意孝順父母呢?我覺得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父母,父母對自己的長輩好與壞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影響孩子的一生。有一個笑話說的是一個母親對自已的婆婆很不好,每天只是用一個碗裝點食物送過去,從不上老人上桌吃,一天這個碗被孩子打碎了,她的兒子坐在地上就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碗碎了,等你老了我拿什麼給你送吃的?"這個笑話被改編成很多版本,也拍了很多小視頻。這個笑話告訴我們孝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孝不是掛在嘴邊的,最好的教育是行動。
二丶有的孩子出生在一個不和睦的家庭里,從小就耳渲目染了一些爭吵,打鬧的事情,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刻上了一道又一道的烙印。父母的爭執甚至大大出手,讓孩子享不到親情,看不到父慈母愛,自然也不會讓孩子產生親近父母孝順父母的心思,試想這樣的孩子心中能有愛嗎,沒有愛又哪裡來的孝呢?
三、長輩及父母對孩子的寵溺過度。我覺得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中國自古以來重男輕女的思想就深入人心,生了男孩子寵得無法無天,那真是"捧手裡怕摔了,含嘴裡怕化了",特別是老一輩更是疼得跟個金疙瘩似的,上天要月亮絕不摘星星,要啥買啥,滿足孩子的一切願望,給孩子養成一切唯我獨尊,我排老二就沒有人敢稱老大的自私心理。一旦願望無法實現,就開始了天塌地陷的雞飛狗跳。這樣的孩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驕生慣養,吃不得一點苦,你能指望他孝順,難呀!
⑷ 為何如今越有出息的孩子,越容易變得「不孝」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哪家的孩子越有出息,就越見不到那個孩子孝順父母,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孩子是有了出息,但是忘了自己的根在哪裡,自己見識過太多,就覺得父母上不了檯面,給自己丟臉。
一些孩子是和父母沒有共同話題,可以說的話越來越少,所以隨著年齡的增大,和父母越發疏遠,可能只是每個月打點錢,或者請個保姆代替自己。殊不知這樣的照顧父母會看在眼裡,自己的孩子什麼人他們最清楚,所以即使自己有了出息,也一定要親自回來孝敬父母,哪怕回來的次數少點,父母也是高興的。
⑸ 一個孝順的孩子不會有出息,一個有出息的孩子絕對不孝順
孝順的孩子有沒有出息這個不敢保證。但是不孝順的孩子一定沒出息,連人都做不好,還能幹嘛?
⑹ 一個人很優秀、又有能力又有錢、但就是不孝順父母、這樣的人你會欣賞嗎
很優秀抄又有能力 ?但就襲是不孝順父母? 優秀的人不會不懂得孝義的 不然他的事業也不會成功 在不了解這個男人的家庭背景的情況下不好說 可能不孝順父母其中是有原因的 如果這個人是你的朋友你可以多和他了解之後在做評論 如果真的是沒有任何不良家庭背景 父母從小愛她 是一個完整的家庭 這個男人不管他做的再好,但就是不孝順的話他是應該遭到鄙視的 更別說欣賞 不孝順的人不懂報恩這種人即使優秀有事業也只是過眼雲煙
麻煩採納,謝謝!
⑺ 孝順的孩子沒出息,有出息的孩子很難順 這句話什麼意思
孝順的孩子,一般是父母說什麼就做什麼的那種,一般來講這種人從心理學講更容易做安穩的生活,但是按照我國理念,有出息得是掙大錢,有本事的那種,所以沒出息。
有出息的孩子,一般是比較有自己的主見的那種,一般和父母的看法會相悖~但是不一定不孝,只是不順,所以說很難順。
⑻ 有出息的人不會成天跟在父母身邊,這成天都跟在父母身邊的人,沒出息。我洪鯤不甘心渺小的過一
有出息的孩子志在四方,長大後大多去更廣闊的天地,確實不能在父母身邊進孝,但這並不能說他們不孝。讀書不好,經濟不好的,大多就在父母身邊,但他們不一定孝順,既使孝順也是一種愚孝。對於「孝」字,在傳統里是跟「順」連在一起的,所謂「孝順。」《弟子規》的總綱和開篇就是講得這個。我們避開別的不談,就一個孩子如果對父母百依百順來說,那末,他還能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嗎?沒出息的人,有什麼本事來孝順他的父母?當然,我這里並非是說孫子可以痛打他的爺爺,女兒可以咒罵她的母親。「孝」本來是子女之對父母天然存在的,加後天共同生活中,建立起來的一種親情,一種愛,一種責任和義務,並用道德和法律及輿論而鞏固和約束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覺自願的行動。在傳統里,卻賦予了它太多不合理的東西,有的甚至荒謬到不近情的地步。如果完全按照那一套說法從做,那末,至少,培養出來的都是奴才。這樣說,我並非否認傳統孝文化的全部。傳統孝文化里有優良的精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廣大,但現實,是社會上特別是社會下層里傳統孝文化里的糟粕太多,以致造成老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雙方都很痛苦。有些宣傳說教,持別是逢年過節,大講持講「常回家看看,」而現實是,現在的人,特別是年輕人,流動性很大,背井離鄉,「每逢佳節倍思親」,已經是很傷心的了,還在他耳根邊這樣的喋喋不休,這簡直是「傷口上撒鹽」啦。宣傳說教是必要的,但要結合實際,結合時代特徵,不要說簡直就是「風涼話」的空話。對「孝」字,我們也應當像對待其他傳統一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發揚廣大其精華,使老人安渡晚年,摒棄那不合理的部分,使幼兒、青少年健康成長,避免徒增煩惱,更不要苛求到「綁架」人的程度。現在,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如何養老,已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既是家庭問題,亦是社會問題。「瞻仰父母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是寫入法律的。這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瞻養他的父母,那就為法律所不允,社會所不許。這是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有力保證,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但是,一個「孝」字,對每個人都是一種考驗,有時侯還是一種嚴酷的考驗。瞻養老人,不僅僅是子女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感激的看到,政府已經考慮到這方面的問題,不斷出台助老撫老敬老愛老的各項政策措施,希望更趨完善。社會及社會團體,也應發揚互助精神,幫助養老有困難的人。子女,有天然的親情在那裡,有良心在那裡,有做人的基本責任和義務在那裡,有法律和社會輿論在那裡,瞻養父母,義不容辭,大多數情況下責無旁貸。關於「孝」字我們傳統文化里更多的是精華,有人人耳熟能祥的精闢之論,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是忤逆之子。「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不完全對,「跡」還是要論的,但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相信絕大多數為人子孫者都能神領心會的,這里當然包括有出息身在遠方的遊子,也包括讀書不好,經濟不好,在父母身邊進孝的人
⑼ 一個人有出息了,無暇顧家與孝順父母,這就是大孝嗎
這個問題要從幾方面考慮,有出息了好,無暇顧家與孝順父母,但我有錢錢可解決一部分。或顧人或寄買都行,抽時間看望也很重要。父母在世兒不大,總惦記著。所以大孝不易,孝道就行。
⑽ 農村有錢人越來越多,為什麼很多卻越來越不孝
百善孝為先。這個傳統觀念現在越來越不受重視。現代開放式的教育觀念越來越流行,提倡父母和孩子成為朋友,更加平等的相處和交流,而不是以前固化模式下的「上下級」親子關系。然而,有些人就陷入了一個誤區,對於孩子過於放縱,導致自己在孩子面前沒有一點威嚴感,孩子一點都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隨心所欲,親情觀念淡薄,等父母老了以後也不知道孝順他們。
現在有些老人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孝順,枉費自己辛苦操勞這么多年把他養大,結果養出了一個「白眼狼」,連做人最基本的道理都忘了。繼而開始對孩子進行批判,認為都是孩子的錯。卻沒有想過,他們自己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了嗎?作為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盡力了嗎?孩子固然有錯,但是父母也有不可推脫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