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話說日本這個國家 為啥不重視孝道這方面 感覺日本對孝這方面就沒什麼宣傳一樣
說下自己的看法。
我們為什麼要宣揚孝道。也許你會說因為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要反哺他們啊,這確實是孝道的原動力,可是人人都知道鍛煉能增強體魄,可是有多少人去堅持鍛煉呢,因為動力有了,但是沒有其他因素去鞭策你鍛煉,不鍛煉我照樣活得好好的。
但是孝道不一樣,你不養老,你不孝順,那老人怎麼辦呢,國家給你養?這就是其他因素逼著你去養老。但是日本不同,日本的老人福利好啊,你不養國家替你養,當然也有很多貧困的老人領不到福利,但是國家福利的這些因素也是不能忽視的。
以上說的有點歪題了,但我還是覺得,主觀上應該提倡孝道,因為養育之恩嘛,但是客觀上國家福利的因素也能起到一定影響。
我沒接觸過日本的社會,只能說說我自己的想法,日本從以前的軍國主義到現在,他們一直提倡的就是忠誠和不給別人添麻煩,他們的犧牲精神根深蒂固,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文化。就在地鐵上一般也是老人給年輕人讓座,因為人老了,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也不要佔用過多的社會資源,應該把有限的資源優先給年輕人。
你能說這種說法不對么?只是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而已。而恰恰是這種殘酷價值觀才能真正的體現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才能更好的促進人類的發展進化。
Ⅱ 日本人孝順嗎
日本人不似中國人,親子觀念比較淡泊。
日本人大多從高中畢業後,家長就要求孩子自立,這時候的孩子很多就自己去打工,如果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一般都是靠自己打工賺來的錢,其次,日本的福利制度等比較健全,就好似美國,福利完善,所以很多老人都選擇和孩子分開,自己獨居,他們大多不是靠孩子的贍養費來度日,如此一來,孩子和家長的關系就不似中國那麼依賴,從而也不會有那麼深的感情。
其次,日本的生活節奏較快,生存壓力也大,導致很多家長(特別是父親)很少能好好的照顧孩子,(不是有很多日本男人要加班么,就曾出現過父親加班回來孩子已經睡覺而來而早上去上班的時候孩子還在睡覺,以至於孩子和父親的感情很淡薄,日本不是有很多戀母戀姐情節么?還不是有很多男人很陰柔么?個人覺得這個現象也有一定的影響)。
總之:我的結論就是,日本人整體不似中國人的親子感情濃厚,因此整體也沒有中國人那麼孝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全是我接觸日本文化以來的個人心得,僅供參考。
Ⅲ 古代的日本人為何將年老的父母背到山上,讓他們自生自滅
在過去,日本人的生活也不富足。之所以要遺棄老人,把他們丟在山上自身自滅,就是因為這個時候的老人已經不具備生產能力了。在糧食不夠吃的情況下, 遺棄了他們這樣才能夠將有限的糧食喂養更多的年輕人。
只有年輕人活下來了,那麼家庭、國家才有希望。倘若年輕人餓死了,那麼老人家也只有等死了。所以,在古代的日本,當他們糧食不夠的時候,就會選擇遺棄老人。
所以,對於現在的孩子,家長都會反復地強調要孝順長輩、尊敬長輩。因為現在怎麼教導孩子,將來孩子有一天就會怎麼回饋給我們。倘若現在不教,那將來孩子就不知道會怎麼對待我們了。
Ⅳ 日本人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呢
在中國人的家庭觀念中,你的,就是我的。而在日本人的家庭觀念中,你的,不一定就是我的。
譬如說,我們中國的父母親,常常會對孩子說這么一句話:「爸爸媽媽每天這么辛辛苦苦,不都是為了你嗎?」孩子聽了這句話,他會產生什麼概念?他自然而然地會想到:「爸媽的一切都是我的」。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依然會看到,日本也有一些老人願意成為流浪漢,而不會去找自己的子女蹭飯。而一些子女明明知道父親流浪在外,也不會把父親找回來,閉著眼睛任憑父親的「自由」。
雖然這樣的流浪漢人數不多,但是也是日本社會的一種不可思議的奇葩。
我們很難斷言,中國人的家庭關系模式好,還是日本人的家庭關系模式好,我想每一個國家的家庭關系,都有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甚至地理環境的影響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只是對於年輕人,多數日本人有這樣一個觀點:
年輕人不能總躲在父母的大樹底下,靠轉嫁自己的生活壓力來獲取幸福,必須自己去奮斗,自己去努力,只有這樣,你才能知道,一個人的一生,不能依靠索取獲得所有,必須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才能擁有一切。
Ⅳ 同樣是儒家思想,為什麼日本人孝順父母,中國人是什麼都不管
因為日本人並沒把孝順這個概念當做精華去接受。
在日本社會當中很少說專孝順這個詞。
如果從西方文化視屬角在看,孝順這種觀念其實是非常違背人性的。
親情之愛本身就是人類的天性,中國文化當中用孝順這個概念否定人類固有的天性,卻又用這種高度抽象化的道德來填補因毀掉自我人性而造成的情感認同真空,這種思想在邏輯上有如刖足補杖,休妻納妾,根本不能自洽。
Ⅵ 日本老人長壽成了噩夢,這背後隱藏哪些辛酸和無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我們以自身“孝”而推己及人的孝道,然而遣唐使學去的卻似乎有所不同。在五世紀以前,日本是不存在“孝”這一概念的,一開始是隨著儒家經典傳播過去的,此後其形式也多有不同。
Ⅶ 日本為什麼不贍養老人
在新時代下,我們的生活質量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許多國人們都喜歡在假期的時候帶著自己的父母,或是邀請三五好友,亦是與愛人一起外出遊玩。根據權威組織所發出來的報告,最受到中國遊客喜歡的國家,便是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
據了解,中國遊客已經成為了日本旅遊業的最大客源之一,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之中,都不難看到中國遊客的身影。而有不少中國遊客去到了日本之後,都會對一種現象感到好奇:在餐廳裡面,都不難看到白發蒼蒼的老人在為人們服務。
了解後一番才知道:這是日本社會的真實寫照,日本人從不贍養父母,老人和子女大多數都是分開居住的。他們彼此之間並沒有相互照顧相互撫養的習慣,與我們的中國文化有著極大的差異。
在日本,70歲老人都還在工作的大有人在,那麼這些日本老人的晚年生活是怎樣的呢?驢友走進日本,決定去看一看日本老人究竟是如何生活的。
首先,日本老人的晚年生活與年輕時候的努力有著極大的聯系。雖然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著完善的福利政策,以及國民養老金等等政策。但日本也是一個高消費的,高物價的國度,這點如果你去過日本就能夠感受到了。因此這些福利政策是遠遠不夠一個老人生活的。
如果在早年的時候,存下了一比可觀的積蓄,那麼你才可以將日子過得舒坦。日本人都非常的「獨立」,即使年邁都喜歡給自己做規劃。許多日本人在年輕的時候高壓力快生活,兢兢業業的努力了一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安享晚年。
在退休之後,經濟好一點的日本老人則會去培養自己的興趣,報一些老年培訓班來充實自己。此外,也會定期來一場旅遊,去看看這個世界。
而一些在早年並沒有存下繼續的日本老人,相比之下就要慘淡一些。日本的社會不會歧視年邁還在工作的老人。這些老人們都會繼續上班,沒有退休。主要便是從事一些服務行業的工作,例如當餐廳的服務員,或是清潔工,計程車裡面的司機等等。
對於這樣的日本社會,你是如何看待的呢?這讓有的驢友大呼:相比起中國人在退休之後跳跳廣場舞,帶帶小孩的生活,中國真是好多了,還是生活在中國好。當然也有的國人則認為更嚮往日本人獨立的生活。
Ⅷ 如何孝敬老人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敬老人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子女應盡的義務。 |
能夠孝敬老人,有機會孝敬老人也是種福。無論你窮也罷,富也罷,只要用心去感受,你會真實而美麗地發現:孝敬老人其實是一種永不磨滅的幸福和感動。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的珍惜這幸福,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再後悔莫及。
孝敬老人也就是在好好對待自己。古人雲,我孝於親,子還孝 x b22 :
於我。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孝敬老人,那麼在他的身教之下,他的兒女會對他孝敬嗎?
孝敬老人也是社會公德,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就是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歷史上關於孝敬老人的詩歌也有很多。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孝敬老人呢?有些人認為讓老人過衣食無憂的生活就是孝順。我覺得應該聽從長輩的教誨,不應隨便頂撞,有不同想法應講道理;嚴格要求自己,體諒長輩的艱辛,盡可能少讓長輩為自己操心;還應該為父母分憂解難,在父母生病時,在父母有困難時,盡力去關心照顧父母、協助父母;更應該刻苦學習,努力求知,讓父母少為自己的學習擔憂。
總之,真正的孝心要體現在言行上。「百善孝為先」一個不懂得孝敬老人的人,誰相信他將來會是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呢?
Ⅸ 岸見一郎: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
01
前幾天看到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的一篇文章,是談如何孝順父母的。
岸見一郎在文章里說, 其實對父母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
他舉了個例子,父親獨居的時候,經常打電話過來,話題多半是沒完沒了地抱怨身體哪裡不舒服,去了哪些醫院和接受了哪些診斷。電話中父親的聲音常常很微弱,沒精打採的樣子。他在電話這頭聽了,常常很替父親擔心。
但2006年岸見一郎因為心肌梗死而病倒時,父親突然像是年輕了十歲一樣,精力充沛。之前連聲音都無精打采,兒子病倒後卻變得神采奕奕。因為他覺得兒子病倒了,自己要打起精神才行,要不然,誰來照顧兒子呢?
岸見一郎最後說: 父母發現子女還需要自己時,會莫名地涌現活力,或許讓父母感覺被需要,才是真正的孝順吧!
這一點,我深以為然。
至今我仍然清晰的記得,父親還在上班的時候,每天精神矍鑠,令我有一種錯覺,彷彿父親不會老去。雖然那時候他已經六十歲了。
但是到了65歲,父親不得不按照法定年齡退休之後,我明顯感覺到,父親一夜之間,彷彿老了許多。瞌睡特別多,一坐在沙發上就睡著了,而且記性也開始不好了,思維也沒有以前清晰。
於是那一刻我就明白了, 當一個老人忽然感覺不被需要,那他就真的開始衰老了。
02
今年初有一則報道曾引起許多人關注,一位老人從單位退休回家不到幾個月,忽然性情大變,變得坐立不安、嘮嘮叨叨,進而懷疑 70 歲的老伴外遇,兒子買新房的時候拿了自己幾百萬的財產。於是到處上訪,要求離婚及要回自己的財產。
後來經過住院診斷,才發現老人患上了離退休綜合征,繼而引發電解質紊亂、肺炎。
反過來想想,如果老人還在單位上班,或者退休後要幫兒子照料家,帶孫子,估計就不會有這些事了。
前幾天在小區里遛娃,遇到了女兒同班同學的奶奶。那位奶奶快70歲了,卻神采奕奕,很是健談。
奶奶告訴我,她現在做著兩份工,一份是給小區里一個少兒英語培訓機構打掃衛生,一份是給距離這里大概3公里的一戶人家打掃衛生,每周只要去一次就行了。這兩份工作加起來,每個月大概能賺3000塊。
起初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很吃驚,因為奶奶已經快70歲了,雖然精神很好,但是一臉的風霜,皮膚也是黝黑黝黑的,一看就是辛苦了大半輩子。在我的認知里,這樣辛勞了一輩子的老人,不是應該安享晚年嗎?
而且老人的兒子媳婦我也見過,穿著時尚,開著一輛不錯的車子,看樣子,應該是不差錢的。
可是奶奶接下來的一番話,卻改變了我的想法,她說,我孫子現在在一個英語機構學英語,一年6000塊,是我給報的名。說這話的時候,奶奶的語氣里充滿了自豪。
奶奶說,剛從農村來到兒子家的時候,每天閑得無聊,只能在小區里轉來轉去,和人聊天。兒子媳婦每天忙忙碌碌上班,孫子上學,只有她自己,閑在家裡,常常覺得自己很多餘。漸漸地,身體也不好起來了,不是這里疼就是那裡疼,三天兩頭往社區診所跑,有一陣子,還以為自己得了什麼大病呢。
現在打著兩份工,想給孫子買什麼就買什麼,身體反而好了,每天精神頭都很足,彷彿渾身有使不完的勁。
這讓我想起了一位哲人的話: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發現正被自己愛的人需要著。
這樣,他們會從心裡覺得,自己是有用的,是受尊重的。
這樣看來,這位老人的兒子媳婦,才是最懂得孝順的人。他們懂得順著老人的意思,讓老人去做些事情,讓老人用自己掙的錢去給孫子買禮物,這樣,老人覺得被需要了,自己不是多餘的了,身體和心情自然就好起來了。
03
古話說:「百善孝為先」,可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孝」,卻也是門藝術。
太多人認為,讓父母整天啥都不幹,安享晚年,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殊不知,這或許只是我們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
科學家曾在一所養老院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老人們分成兩組。第一組老人,每人分配一盆花,老人們每天要負責照顧這些花:給花兒澆水、施肥、鬆土。另外一組老人,每人也有一盆花,但這些花並不需要他們照顧,而是由護工照顧。
半年後,科學家對兩組老人進行了對比。第一組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遠比第二組的要好,而第二組老人的死亡率是第一組的三倍。
這個實驗結果充分說明,讓一個人感覺被需要,是多麼重要。
日本金融之父澀澤榮一在他那本現代儒商第一經典《論語與算盤》里,曾講到過一個故事。
日本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孝子,叫信濃孝子。有一個人想學習他,就千里迢迢跑去信濃孝子家看他是怎麼行孝的,結果卻看見信濃孝子從山上砍柴回來,叫80歲的老母親一會給他卸柴火,一會幫他揉腿,一會幫他打洗腳水。
近江孝子實在看不下去,質問他這哪裡是孝,可是信濃孝子說:讓母親幫我扶柴火,是因為我想母親看到兒子砍了一天柴回來,一定累了,所以我就故意讓她幫忙,母親覺得能幫兒子一點忙,一定很開心。叫母親幫我揉揉腿,是因為我想母親一定覺得兒子砍柴累壞了,心疼兒子,所以我就讓他揉揉腿,這樣母親心裡一定很開心,覺得能幫兒子做些什麼。讓母親幫我打洗腳水也是一樣道理。
近江孝子聽了,恍然大悟,才明白最好的孝原來就是讓母親覺得還能為兒子做些什麼,這樣母親會打心裡高興。
真正的孝,未必是把父母恭恭敬敬供起來,讓他們啥都不幹。
從父母的真實需求出發,適當的讓父母為我們做些事,讓他們感覺到自己依然被需要,這樣,他們的精神狀態才會一直保持良好,他們的身體狀況也會更加康健,這或許才是兒女能給父母的最好的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