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陽節的節日習俗是什麼
【問題】
重陽節的節日習俗是什麼?
【回答】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因「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且日月都逢「九」,故稱「重陽」,又稱「重九」。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飲宴祈壽等習俗。
傳承至今,又增添了感恩敬老、享宴高會等活動。
【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在重陽節思念家鄉(華山以東)的兄弟
我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鄉的親人。我在那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已經登上了登高的地方,頭上都插著茱萸,單單缺少我一人。
『貳』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現在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叄』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肆』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4)講講重陽節的節日及裕擴展閱讀:
重陽節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伍』 重陽節節日習俗是什麼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慶祝。「九」的數字是《易經》中的陽數,「九九」的兩個陽數相同,故稱「重陽」。因為每個日子和月份都落在九,所以它也被稱為「重九」。九歸本,一元始。古人認為九月九日重陽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古代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賞菊花、種山茱萸、祭神祭祖、宴飲祈福長壽等民俗。一往情深,更增添了敬老的內涵,重陽之日設宴,感恩敬老。賞秋和感恩老人是今天重陽節的兩個重要主題。[1][2][3][4][5]重陽節源於對天象的崇拜,始於古代,流行於西漢,盛於唐以後。根據現有的史料和考證,在古代,有收獲和祭祖活動的季節和秋季。據《呂春秋·季丘吉》記載,古人在九月莊稼豐收之際,祭祀天地大帝和祖先,以答謝天地大帝和祖先的恩情。這是重陽節作為秋收祭祀活動的最初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交融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流傳至今。重陽祭祖已有數千年歷史,是一種意義深遠的古老民俗。重陽節、除夕、清明節和七月半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祭祖節日。[4][5][6][7][8]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融合了多種民俗,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是數字中最大的數字,有長命百歲之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10]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人節。[11]
『陸』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柒』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重陽節習俗有哪些
一、簡介重陽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二、重陽節的民間習俗:
1、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