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介紹一下中元節和重陽節!有區別嗎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有些地方,尤以中國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版人入侵某地,居民權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⑵ 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畢,合家再團坐,共進節日晚餐。斷黑之後,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過去,民間在七月初七就要通過一定儀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為止。現在,逐漸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的意義: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⑶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是一個祭祖的節日,俗稱為鬼節、祭祖節,中元節在每年的七月半,即陰歷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中元節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
它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中元節習俗
1、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2、燒紙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無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3、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獲,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
⑷ 中元節是什麼時候節日習俗是什麼
祭祀
中元節本身源自祭祀!意義在於敬祖!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民間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錢紙封包,稱燒「包衣」,或者還有法事(或佛或道)。
1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2
燒街衣
一踏入農歷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3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4
祭祖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5
擺中元
雖然「擺中元」的手工藝品及儀式與乞巧節十分相似,但還是有一些不同,「擺中元」沒有牛郎織女,也沒有七娘梳妝盆,取而代之的是三件服裝,分別是天官(賜福)的、地官(消災)的、水官(解厄),而北方過中元節的風俗則簡單些,主要是燒香等,像擺中元這樣的習俗也找不到了
6
城隍出巡
中元節這天,城隍老爺出巡的儀仗輿從十分壯觀,有活人裝扮的皇隸到諸鬼相,還有旗鑼隊、花燈隊、高蹺隊、綵船隊等等,走遍城內的主要街巷,好像是一出聲勢浩大的陽間陰府時空穿越的戲劇,行至西門外邑厲壇賑濟孤魂。
⑸ 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⑹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呢
中元節,又叫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是中國一大傳統節日,其忌諱如下:
1、床頭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2、夜遊。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遊,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3、熬夜。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氣入侵。
4、玩碟仙。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5、游泳。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⑺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又叫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是中國一大傳統節日。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
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7)中元節是重陽節么擴展閱讀:
各地不同習俗:
1、河北: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准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2、山西: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
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埂上掛五色紙。
3、河南: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4、山東: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5、陝西: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⑻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壹】中元節是鬼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1)中元節
七月半。中元節。
所謂中元節,還有相應的上元節(正月半)和下元節(十月半)。
此“上中下”,在道教中分別對應天、地、水宮。
道家說法: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
地官赦罪是釋放地獄中有罪的孤魂野鬼,讓他們也能享用人間奉祀。所以,這一天燒紙錢就成了人人參與赦罪、幫助罪魂超度。
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梁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到城外去祭墓的,絡繹不絕,較之清明節尤勝。
目連
(2)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在寺院為盂蘭節。
盂(yu)蘭是梵文,意為救倒懸。
《盂蘭盆經》講了這么一則: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
目連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
佛祖告訴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十方僧眾威神之力。
於是,月明千里下,陳法供、漂河燈,奉經燃紙,成為萬眾同求憐憫、赦罪之日。
誠佑所有幽冥沉淪者超度!
【貳】中元節是祭祖節
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
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叄】中元節要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
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
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汾陰後土祠,位於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
這是中國最古老的祭祀後土女媧氏的祠廟。後土聖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後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
【肆】中元節是送羊節
是舅舅給外甥送禮的節日
農歷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
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
沉香劈山救母後,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
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伍】中元節在山西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
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
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
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
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陸】放河燈
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蕭紅《呼蘭河傳》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
【柒】麵塑
渾源七月十五捏麵人
在渾源地區,農歷七月十五是上墳的日子,俗稱“鬼節”。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渾源鄉間供奉的祭品之中雜有大量面人。
面人其實是個概稱,用白面捏塑的形態眾多,人形有童男、童女、壽星等,動物有牛、羊、豬、兔、雞等,植物有石榴、桃、蓮花、菊花等,凡人可描狀模型,都是巧婦手下的題材,不一而足。
七月十五捏麵人,是渾源鄉間的民俗。每當農歷七月之初,家家都開始准備,上好的白面、白糖、紅棗、紅蓮豆、黑豆、朱紅、茭節(高粱稈)等,這些材料或是主材,或是點綴,或是支撐。
先是發面,發酵時適當用鹼,和面時在發面中按比例加入生面,然後把面揉和均勻,軟硬適度的發面蒸熟時面製品既不開裂,又不萎縮,光澤飽滿。
最關鍵是捏麵人環節,捏麵人全憑一雙巧手,一團面捏出各種形狀,然後輔以工具,如小梳、小剪和小鐵錐子等,採用搓、剪、壓、擠等工藝制出各種物形,各色花樣的面製品造型生動逼真。
以捏童女為例,捏出身體,剪出四肢,梳頭成綹,梳手成指,黑豆點睛,紅蓮豆貼嘴……蒸前面團略顯消瘦,蒸熟之後則身形飽滿,一層緊致的麵皮光亮圓滑,十分好看。再以捏花為例,捏出圓餅狀,四周剪花,中間壓花,中心挑面成蕊,或菊花或蓮花活靈活現。其實,捏麵人如同剪紙,心中有畫,手上有形,捏什麼是什麼,是當地特有的民間技藝,大多鄉村主婦都會。
除了作為貢品,面人還是很好的玩物和食物。兄弟姐妹多的人家,大人們每年早早地做好面人,一部分備祭祀用,一部分分發給孩子們,你取羊,我拿豬……新鮮別致的面人如同玩具,玩幾天,耐不住饞蟲終於吃掉了。還想吃,就去蓄謀貢品,在香煙裊裊的供桌上,偷偷地拿了吃掉。父母發覺,往往一笑了之,在供桌前禱告幾句“小孩不懂事,與祖先搶食”,也就過去了,想來祖先也不會怪罪。
⑼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的來歷
在古代,中元節是從七月的豐收和秋天祭祖的味道演變而來的。它叫中元節,起源於東漢以後的道教。後來到了唐朝,統治者提倡道教,中元節開始盛行,並逐漸把中元節固定為節日的名稱,一直流傳至今。中元節、除夕、清明節和重陽節都是中華民族祭祖的傳統節日。
中元節的意義
從有關七月半的傳說中,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七月半的祭祀有雙重意義:一是弘揚孝道以紀念祖先,二是弘揚施與人、布施於人的義舉。都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慶祝中原的同時,要脫離鬼魅,希望相愛。
就其文化內涵而言,七月半也是我國傳統的祭祖節日之一,其文化背後有一種信仰。七月半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古今皆有的緬懷先人的傳統。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代「慎終追遠」的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中元節的禁忌
1.床頭掛風鈴,風鈴容易招鬼。
2.夜遊。性格較輕的人盡量不要夜間出行。
3.非特定場合燒鬼紙。
4.避免偷祭品。這些是屬於鬼魂的食物。
5.切忌踐踏鬼紙,這是對鬼的祭祀。避免踩踏。
中元節簡介
中元節是道教的名稱,民間世俗的節日叫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的節日,佛教的節日叫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河燈、祭祀死者、燒紙錠、土地祭祀等。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古代對祖先神靈的崇拜和相關的時間祭祀。七月是吉祥的月份,也是孝順的月份。七月半是一個在初秋慶祝豐收和回報大地的民間節日。一些農作物已經成熟,所以民間有祭拜祖先、供奉新米等祭品、向祖先報告秋成的習俗。這個節日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傳統文化節日,其文化核心是尊重祖先和孝道。
⑽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生活中中元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農歷七月神秘而幽暗,而且這個節日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我們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以下分享中元節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
中元節的來歷和風俗
農歷七月十五是佛、道兩家共同的重要節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還稱鬼節。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
七月十五(也有部分地區是七月十四)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希望家宅和順,先祖安寧。
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古人相信人死之後,肉體不復存在,魂卻可以化成鬼。鬼魂具有諸多能力,可以暗中對人起作用。生前為善者,死後亦成善鬼。家中的親人死後,能成為家庭的保護神,因此受到後人的祭祀。
最明顯的例子是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這三個節日祭祖事鬼,所以又叫三大「鬼節」。清明掃墓含有懷念祖先之意。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有放河燈拯孤照冥的習俗。寒衣節時人們會在祖先墓前焚化紙衣。除了善靈和祖靈以外,人們認為那些非正常的死亡者,死後會變成惡鬼,加害於人。
為了使厲鬼不加害人,古人想出了種種辦法。七月十五於曠野水邊燃放河燈、焚香化紙、設撰施粥,為的是使各路孤魂野鬼有所歸而不為厲。上巳日河邊洗浴,端午插艾掛蒲、飲雄黃酒、戴長命縷,重九登高,均有避邪消災之意。
中元節禁忌
床頭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晚上曬衣服當好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夜遊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遊,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喊名字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盡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游泳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熬夜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氣入侵。
靠牆好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10、亂看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榕樹放在家門口因為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裡坐坐。
撿路邊的錢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輕易的回頭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不能隨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筷子插在飯中央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中元節,即民間俗稱的「鬼節」,因在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又稱七月半、七月望。中元節的節名來源於道教,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盡管有著濃厚的道、佛兩教色彩,但中元節的最初來源,卻帶有深刻的儒家印跡。
自古以來有「秋嘗」,佛教帶來「盂蘭盆節」
文化考古學者宋兆麟在《中國古代節日文化》一書中認為,關於中元節的起源傳說,比較可信的是源於一個祭祖的節日,直到魏晉南北朝時,隨著佛道二教的滲入,最終形成中元、盂蘭盆的節日形式。而祭祖,又和「秋嘗」密不可分。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祖是儒家政治理念中的重要傳統。農歷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我國自古就有在此時舉行祭祖儀式的傳統。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記載,「古者歲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
古人春夏秋冬四時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獲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穀物糧食,謂之「秋嘗」,又稱「薦新」「嘗新」,即秋天讓祖先嘗新之意。以「秋嘗」祭祖為代表的祖先崇拜和宗法理,成為儒家「孝道」的核心內容。
「秋嘗」儀式時,四鄰鄉親還會聚在一起,品嘗豐收的成果,迎接收獲的秋天,這一節俗具有收族敬宗、凝聚親情的作用。不過當時,「秋嘗」祭祖的時間並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後來由於佛教和道教的介入,才固定在此日。
佛教剛開始傳入中國時,仍堅持其不敬王者、不拜父母、不受禮教約束的無君無父原始教義,與注重血親人倫關系的儒家文化形成激烈沖突,極大影響了佛教的'傳播。後來,佛教入鄉隨俗,以盂蘭盆會的形式與傳統「秋嘗」習俗相結合,形成富有中國倫理文化特色的佛教孝親節——盂蘭盆節。
「盂蘭盆」一詞來源於漢傳佛教經典《盂蘭盆經》,為「解倒懸」之意,即將人的靈魂從困厄中解救出來。《盂蘭盆經》講的是佛祖弟子目連想救母親出惡鬼道苦海,佛祖告訴目連,你母親罪孽深重,僅靠你一人之力無法救贖,你需在七月十五敬設盂蘭盆,用百果飲食供養十方僧眾,依靠他們的合力才能救出母親。
依照佛祖的指示,目連救母成功,後推己及人,向佛祖建議,一切僧俗弟子欲行孝道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供奉盂蘭盆,救贖現世以至七世父母,由此形成七月十五盂蘭盆節。
根據學者張弓先生等人的研究,早在兩晉之際,盂蘭盆節就流行在西北和東南地區的一些寺院中。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有載,「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非,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告誡子孫可以藉助盂蘭盆節報答父母恩情,表達孝心。
南朝梁武帝曾於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在同泰寺「設盂蘭盆齋」,後「每於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據成書於這一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院……有七葉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時人「廣為華飾,乃至刻木割竹,飴蠟剪采鏤繒,模花葉之形,極工妙之巧」。
中元節的由來
1、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2、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有—閻羅王於每年農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各地中元節吃什麼
1、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像常平,他們喜歡用山地熬湯,隨之黑黝的湯底便是當地瀨粉的最大特色。
而在莞城,盂蘭節這天吃瀨粉倒沒什麼特別,特別的是過去的老莞城有很多人懂得唱木魚歌(部分鎮區也有此風俗),試想在這個不屬於陽間的日子,街頭巷尾傳出似有似無而且抑揚頓挫的木魚歌,確實給這個詭異的節日又增添一絲神秘。
2、河北省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准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
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山西民間有中元節,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
3、江蘇省是要吃扁食的。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
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煙花,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