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孝順的社會意義
從家庭意義上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從社會意義上看,「孝」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基於敬畏的絕對服從。表面上看社會小單元的家庭以「孝順」、「孝敬」為指導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對生育自己的人有所虧欠,並且一定要順從、孝順、贍養生育自己的人,這是漢文化價值觀的公理性基礎,也就是說不用論證也沒必要論證的道德根基。這個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論語·學而》。即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從來沒有。
由於我們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你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你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你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范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並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中國歷來是一個宗族勢力強大的宗法專制社會,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政治統治,中國的統治者選擇了「孝」來作為其主流價值觀,從而隱蔽的利用情感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所以而歷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春秋戰國儒家便提倡實行「仁政」,主張「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漢代的「察舉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後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與「孝廉」作為中國政治范疇的重要內涵一直發展傳承著。直到21世紀的今天大陸依然稱官員「父母官」,君如父,官入母。這也是孝文化穩定社會的政治意義。
漢文化認為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產生。所以與西方文化不同,東方歷史中執政者無不把「孝」,作為立國之本去美化,作為馴化子民的第一課,來大肆宣揚,它培養了一代一代對「父母官」順與忠的奴才,甚至作為選拔領導幹部的標准(孝廉)。學會了順從與孝敬也成為中國孝子們的安身保命之本。因為不孝是可以之罪的「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相反,父母對子女的家庭暴力卻掩蓋在「孝」的外衣下稱之為「家法」,不會受官方刑律處分!有了家庭里的「孝」才有社會上的「忠」,但歷代中國的主子,沒有一個不是讓你忠於他自己,忠於他所安排的社會資源分配製度。所以「孝」導致中國歷史上只有「忠君」沒有「愛國」的概念。「其能奴顏卑膝乞憐於權貴者,必能懸『順民』之旗簞食壺漿以迎他國之師」——梁啟超。
從孔丘的「父母在不遠游」,到戶籍制度、暫住證制度;從孟軻的「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再到《黨啊親愛的媽媽》我把黨來比母親,這是「孝」從家庭人倫上出發來約束漢民族社會行為的一貫手段。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涵之一是:「孝」是中華民族及受漢文化影響地區所特有的,內涵二:」美德」也是自己標榜的。絕不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有的普世價值。西方社會中的道德規很多源於《聖經》,耶和華上帝給人類社會頒布了十條必須謹守遵行的戒命,其中的第五條就要求「當孝敬父母」。但西方的「filial piety」絕對不是漢文化意義里的「孝順」。除此以外西方文化里「孝」方面的名言警句、系統的典著也幾乎沒有,沒有什麼地方以「孝」而聞名,而引以為榮,他們的「孝」( filial piety)僅僅體現一種 敬重而不是順從。所以西方沒有東方漢文化意義裡面的「孝」。
漢文化中「孝」的一個特色是:這個反映家庭親子關系的道德觀念已經被無形中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導致百姓錯誤的認為人一旦分娩就要虧欠父母,一旦成人就要虧欠統治者;導致百姓認為人權不是人生來就有的,而是父母和主子賜予的。
漢文化裡面的「孝」文化給每一個剛出生的天真孩子設定了一個必須的、高於道德之上的、無法迴避的「義務」——養老,甚至有立法來規定必須養老,這是和西方顯著不同的。
漢文化是非常「渴望、期待」得到子女回報的族群文化!漢族父母在聊天中常用於子女的一句話是「指不上,指得上」,「指不上」(can not support me)定義是:父母對於子女的感情、精力、財力,的付出不能夠得到回報。也就是說漢文化影響下的民眾對於子女贍養自己,包括養老送終的期待是比西方人高的,他們喜歡子女不要遠走、遠嫁他鄉,以便更好的伺候自己養老送終,他們希望子女當大官娶美女以衣錦還鄉,光耀自己和祖宗,他們甚至動用法律手段強制要求子女定期回家看望自己的老人,因為這也被當成前期投資的一種情感回報,西方民眾往往把收養非親生子女或殘疾兒童當成一種善行完善自己的人生,而漢文化拐賣兒童或收養孩子往往是給自己傳宗接代養老送終!這點與西方差距很大。我們拐賣兒童案件高發其本質原因是孩子成為了投資工具!用於物質上的養老和心理上的傳代。
因為西方的家庭代際關系中,家庭是單向撫養模式的,即父母只需撫育子女,子女卻不用供養父母。因為西方比較注重個體獨立,所以每個人的獨立意識都比較強,子女不願過多地依賴父母,父母也不願過多地依賴子女,他們愛好自立生活,覺得依賴子女是「可恥」的事,在西方,人們通常都不會問及別人的年齡,這比較私密,許多老年人不像中國人那樣認為「老來是福」,更不會「倚老賣老」,在平等、民主、自由與自我獨立,的價值觀的大環境下對於這種純粹的中國「孝」文化幾乎難以理解,更沒有漢文化裡面所謂的「孝文化」。
中國的孝文化包含贍養的義務,而西方孝文化中並不包含贍養的義務。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養老保障體系建立不起來的根本原因,中國老人認為去養老院是一種被拋棄!
中國百姓普遍將「孝」同生兒育女相結合,強調不能絕先祖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時至今日這種傳統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這也是計劃生育國策所遇到的主要阻力,西方人強調自由,為了自由可以選擇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家庭,甚至獨身。在中國,由於孝文化的原因,「斷子絕孫」是最惡毒的咒語;而在西方,「斷子絕孫」卻沒有這樣的文化含義。正因如此,當「斷子絕孫」被直接翻譯成「sonless」 [`sʌnlɪs]時,西方人覺得莫名其妙,根本無法將其與貶義詞聯系起來。
由於中國古代是宗法專制社會,傳統中國人過於強調集體主義不注重個體價值的實現,所以激化了家庭內部矛盾,使得人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用於家庭糾紛中,從而避免了人民干涉政治。群體本位使中國人時刻把自己看作是某一集體的一員,提倡集體主義,必然要有某些人的自由意志遭受家長、族長,壓制來建立集體意志。而西方個體本位使人更加看重個體的價值,認為社會價值在於每個個體價值的實現,在家庭中也不像中國人那樣在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繫上花大量的精力。
⑵ 孝在今天到底具有什麼價值和現實意義
我認為,孝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價值和意義。
1、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代表之一,無論時代怎麼進步,作為炎黃子孫,中華文化不可失也。
2、孝能夠讓人促使回歸人的初心。人的一出生是嬰兒,嬰兒是誰產生,從生理學講,父母就是我們的本源,孝就是對父母的一種懷念,對自我本源的一種懷念。
3、孝能夠讓我們重拾感恩之心。現代人很多都把感恩之心丟掉了,很多人也在試圖重新拾回這一顆丟掉了感恩之心,孝就是讓我們重拾感恩之心的核心價值觀之一。
4、孝是中華民族區別與外族的明顯標志,是每個中國都應該遵循的傳統,不管你在外國還是中國,只要你中國人,你就會感受到中國文化,孝是其中的精髓。
⑶ 孝順是不是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孝順不屬於核心價值觀之一。
⑷ 孝敬父母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哪一基本內容
首先我們要了來解社會主自義核心價值觀是什麼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
孝敬父母實際上在新優勢公司看來,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它也包含在儒家的思想核心中,即儒家所謂的仁和義和道!綜上所述,我們可知,孝敬父母的事情,應該屬於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如果非要對應起來,應該和「敬業、誠信、友善」的對應起來。
⑸ 為什麼大多數中國人認為孝敬父母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
試題答案:1)「孝」是一種傳統思想。中國傳統思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版華文化中一個非常權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今天的中國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4分)(2)①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一要繼承二要發展,對文化作出正確的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②一要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繼承「孝」這種思想,既要做到孝順長輩、尊敬兄長,同時克服「愚孝」。③二要發展,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要根據時代的要求發展傳統文化。發展「孝」這種思想,就要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履行子女對父母在法律和道德的義務與責任。(6分)
⑹ 孝道是否應該加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
樓主你好,孝道應該加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孝道是一種文化和禮數,也是一個人重要的品質和品德、行為,作為後輩該有的品行和品質,孝道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讓社會主義文明生活更加和諧共處。所以個人覺得應該加入的。
⑺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呢
作者:姚九思,buds創始人,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達沃斯論壇全球傑出青年,畢業於美國常青藤盟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公眾號:buds2016、新浪微博:姚九思、媒體合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