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培養孩子的孝心,有什麼方法借鑒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有孝心的孩子才能夠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受人尊敬。孝心是一個人身上所要具備的基本品質,對父母不孝的人,在與其他人交往的時候,也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要培養孩子的孝心,家長平時一定要多做孩子的榜樣,循循善誘,耐心的去指點孩子,告訴孩子怎樣才能做好,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孝順父母、孝順長輩的好習慣。
『貳』 如何培養孝順家長的孩子呢
孩子不管聰不聰明,但必須要孝順,懂得感恩!
怎麼才能教育出孝順的孩子呢?不知父母或者老師告訴他(她):孩子,你必須要孝順啊!這樣,孩子也許聽話,知道要孝順,但具體怎麼做才是孝順並不知道。
多給孩子講一些尊老孝親的故事,從小在孩子的心裡埋下一顆孝順的種子,從故事中學習孝順的方法,明白道理,也在給小孩子提供孝順的行為方向,讓小孩子懂得如何用行動去表達自己對家長孝的情感。
父母對長輩的態度決定寶寶是否有孝心,父母對長輩不好,那麼寶寶長大了可能對父母也不是很好,孩子從父母的行動中形成的認知很難改掉,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叄』 怎麼能教育出孝順的孩子
怎麼能教育出孝順的孩子?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百德孝為先,講的就是作為一個人,首先要孝敬老人,孝順老人。
孝順的孩子,不是單靠說教能夠教育出來。而是要靠你給孩子做出的榜樣,從小帶領孩子參加孝順老人的實踐活動。在孩子的內心處打上深深的烙印,成為孩子的行為道德規范。
要培養孝順的孩子,還要讓孩子感受生活的艱難。該孩子自己做的事讓孩子自己做。吃的苦讓孩子去品嘗一下苦難的滋味。從小要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做一些生活自理的事項。只有孩子自己體會到了為人處事的艱難,才能更深刻的感悟到做父母的不易。
其三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撫養自己長大成人的過程中,付出的艱辛。讓孩子了解嬰幼時期父母為自己的奉獻。學生時代為自己做出的犧牲。成人以後,為自己成家立業付出的心血。甚至自己有了孩子以後,父母對子孫的關愛和付出的辛勞。
其四要培養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要為父母做出孝順的行動。生活上要贍養老人,關照老人。精神上要讓老人得到慰藉。在一些生活具體事項中,只要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要順從老人。孝更多的是贍養,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關心,尊重和感恩。
培養孝順的孩子,要從娃娃抓起。在6歲以前的教育是最容易見效的。有很多事例說明,如果錯失了這個階段的教育黃金期。孩子不僅不孝順父母,甚至於加害父母,這都是在孝道教育上失敗的案例。
孝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順的孩子誰不愛,但是教育培養出孝順的孩子不易。
首先,要從小進行教育。孩子就像小樹苗一樣,從栽植下去之日起,就得按時澆水,修理枝叉,不至於長歪。現代家庭都是獨苗,孩子從小嬌生慣養,怕磕怕碰,對長輩沒有尊敬的意思,就像小祖宗。這和平時的教育分不開的,父母只重視灌輸知識,而忽略了道德教育。所以對孩子要從小進行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教育,從一點一滴做起,持之以恆。
其次,父母要以身示範,起到表率作用。若父母對自己的老人不孝順,孩子一定會跟著學。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對老人的態度,孩子看在眼裡,學在心裡。作為家長一定要對自己老人盡到孝心,父母養我們從小到大不容易,孝敬老人是應該的。
最後,學校開展孝敬長輩活動。孝順也要從尊敬長輩做起,學校的平台要比家庭平台豐富的多,班主任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比如關於孝順的主題班隊會,徵文比賽,文藝節目等等。
我認為孝順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應該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生活中、從閱歷中、從課本、從家長的為人處事中,潛移默化的形成。孩子會慢慢領悟家長的不容易,也會從父母的對待爺爺奶奶,對待外公外婆的方式中,感悟孝順。
換言之,如果我們大人從小對自己的父母孝順,那麼孩子也模仿大人的行為,當我們老人,孩子也會像我們孝敬爸媽一樣,孝順我們。
家長並不是天天把孝順掛在嘴巴,孩子就孝順了。而要是要以身作則,聽父母話,多陪伴老人,給自己的爸媽洗腳,承擔起贍養老人的職責。這樣,孩子才會以你為榜樣,孝敬你!
從小我們就聽過這樣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家長們教育孩子長大了一定要孝順家裡的長輩,一個孩子因為孝順這項美德,也會被長輩們誇獎。
孝順並不是孩子天生就能明白,就能去做的行為。教育孩子要孝順沒錯,但是一定要選對方法,不要光靠講道理。那麼怎麼讓孩子學會孝順才是正確的呢?
1. 家長通過言傳身教教育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的成長環境是父母造就的,年紀還小的孩子在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就是爸爸媽媽,孩子也會學習爸爸媽媽的一舉一動。
父母應該以身作則,以自身為榜樣,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去孝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2. 家長通過講故事、觀看影片教育
很多的孝敬父母的故事都是我們從書上看來的,比如「卧冰求鯉」、「綵衣娛親」還有「黃香溫席」等等。一些教育片段也可以用來教育孩子孝順,比如曾經很火的「媽媽洗腳」。
家長小時候能從這些故事中學習,並且變的孝順,那麼給孩子講這些故事,孩子也會懂得如何去孝敬父母,關愛老人。
3. 家長通過適當的獎勵教育
當孩子做出了一些孝順的舉動,家長應該馬上誇獎並給予獎勵。獎勵可以是孩子喜歡的玩具,或者是擁抱親吻等,目的是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舉動是正確的。
孩子得到獎勵,下次還會去這樣做,慢慢養成習慣,孝順就變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4. 家長通過適當的懲罰教育
當孩子作出對長輩不禮貌的舉動,家長應該馬上制止並給孩子小小的懲罰。比如孩子比較活潑,就讓他安靜的罰站一會。
等孩子冷靜下來就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不應該對長輩不禮貌,這樣孩子才會明白道理,對待長輩應該尊重並且有禮。
5. 家長通過公開收支教育
把孩子當成家裡的一員,平等的對待他。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賺錢養家的辛苦,並且讓孩子了解養一個孩子要付出的精力和金錢。
但是這里有需要注意的一點,教育孩子賺錢辛苦但是要以平和輕松的口吻敘述,不要帶有抱怨。
許多家長帶有抱怨的對孩子說自己的辛苦不易,孩子就為認為自己是多餘的,時間長了就會變的不自信、做事畏手畏腳起來,所以這里要注意態度。
家長教育孩子孝順沒有錯,首先是自己先做到孝順長輩。教育本身就是一件長久且復雜的事情,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做到有耐心、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把孩子教育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怎麼能教育出孝順的孩子?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但有些遺憾的是,我的回答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答案。
因為我壓根就沒想著讓我的孩子對我「孝順」。
為什麼這么說呢?原因如下:
一、 父母與子女是平等的
作為父母的,將子女帶到這個世界上,就有義務將子女養大成人。 孩子出生的一剎那,最快樂的一定是父母,這快樂是誰給的?是孩子給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所有為人父母的人都曉得,養孩子不易,傾注了多少心血只有自已知道,對子女的付出是一種多麼快樂的事情。是孩子,給了父母釋放愛心的機會。 善良的人都有一種感覺:付出愛心的快樂遠遠大於得到的快樂。
二、「你不孝順父母,你的孩子將來也不孝順你」。——這種教育是錯誤的!
這是赤裸裸地將感情商業化,且有威脅的意味。
我孝順父母,不僅是我的義務,更重要的是父母對我有恩。而且自私地講,孝順我的父母,我可以從中獲得快樂。我為什麼不孝順呢?
話說回來,如果我孝順父母是為了換取我的子女對我的孝順,那這裡面還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的,有誰敢確定地講,你孝順你的父母,那麼你的子女一定會孝順你?
如果這個回答是肯定的,那麼,在一個宗族中,只要有一個孝順的,那麼一定可以推出,上下幾十代都是孝順的。可能么?
三、 我只教育我的子女,讓子女愛身邊的人,愛這個世界。
《弟子規》有講道:「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前
半句「親愛我,孝何難」很容易理解,但後半句「親憎我,孝方賢」就顯得很扯淡了:父母可以很憎惡孩子,孩子仍以孝示賢。
這是有悖於人性。因為現實中我見過多個這樣的例子。我就想問一下句,父母憎惡孩子的行為算什麼行為?還要求孩子「孝方賢」?有平等的意識嗎? 沒有平等就不有文明, 你養孩子難到是在是蓄奴?
三、「養兒防老」有錯嗎?沒錯!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歷程,誰也繞不過去的。
含辛茹苦將孩子拉扯大,無欲無求,就為了老有所依,不該將孩子孝順嗎?應該的。但凡對孩子好的父母,孩子一般都對父母好,這是大概率事件。經常對子女說「我是為了你好」的父母,你確定不是為了自已?
我們也許見過,對孩子嬌生慣養,就差沒將生命給孩子了,但最終孩子非常不孝,是何因?也許,你對子女所有的愛歸根結蒂還是為了你自已。 表象可以用眼睛看,但內心的想法只能用心去感受。
四、「孝順」的邊界很模糊。
什麼是對父母的孝?
讓父母吃飽穿暖?讓父母快快樂樂?讓父母 旅遊 休閑? 但沒有心與心交流的「孝」是沒有靈魂的,但心與心怎麼交流?至少要兩個同樣用心的人,缺一便是殘缺的。
所以,「孝順」難嗎?易嗎?自在人心。
五、 或許,「愛」的教育比「孝」的教育更有意義。
最後,祝願天下所有老人快樂度晚年,希望天下所有子女有一顆愛父母的心。所有的人都成為一個有愛的人,讓世界更美。
你好,我是燕子伊人,孩子孝不孝順,這跟他的生長環境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做父母平時對待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不孝順。就不要期待孩子以後會有多孝順!正所謂言傳身教,父母光知道說要孝順,但行動上卻沒有體現出孝順,言行不一,在孩子心裡難免會有一種想法,你們自己對老人都不順,憑什麼就要我孝順?
經常參加這樣的一些活動,能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洗禮,這樣的環境更能讓孩子體會孝的意義,明白孝的重要,更懂得感恩。
言傳身教最重要!
前兩去去朋友家裡玩,發現他剛上一年級的兒子,突然懂事了許多——這個7歲的男孩,看到爸爸下班回來,很累的樣子,立即從冰箱里拿出一瓶冷飲,遞給爸爸,還說:「爸外面很熱吧,你趕快喝瓶飲料吧!」
「咦,你家這孩子什麼時候變得這么懂事啊?」我說。
「哈哈,你不知道吧。我兒子就是變懂事了,因為這段時間我們經常帶他去看望爺爺奶奶,還有外公外婆,於是他也跟我們學會體貼人了。」
「哦,明白了。你這叫以身作則培養孝順孩子啊!」我說。
「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不養兒不知道父母恩。」作為年輕的父母,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才大後能孝順我們,體貼我們,那麼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先體諒自己父母的對自己的辛苦付出,然後尊重他們、孝順他們,才能換來孩子對自己的孝順與尊重。雖然父母不要求我們回報,但孝順雙親卻是我們做人的良知。可是現在 社會 ,涌現出的「啃老族」,卻越來越多,讓很多老人慾哭無淚,一輩子辛辛苦苦,到老了孩子還知道感恩。其實,發生這種「啃老「情況,多與小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關。
有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表現怎樣全在家長的教育。想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父母還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平時多做出一些感恩的行為給孩子看。比如,經常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有好吃的要先給老人吃,如果老人不在身邊要經常打電話,有時間就常去探望,逢年過節多給老人送禮物等。父母對上一輩的孝順行為,就是孩子心中的一盞明燈,會引導著孩子也去孝順自己的父母。只要做好這5點,不怕孩子不孝順:
1、從小讓孩子分擔家務
家是我們和父母共同的,愛護它、美化它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所以,做家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這種責任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雖然平時父母總是不讓我們做那些又臟又累的家務活,因為他們對我們總是非常的疼惜和愛護,但是只要我們力所能及就應該孝順父母,盡量替他們分擔一些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這樣才是父母的好孩子。
2、加強孩子道德行為
當孩子意識的良好的道德行為會得到成人的稱贊時,他往往會積極的履行這種行為,做做出更多有道德的事跡。所以,當孩子做好事時,爸爸要及時的稱贊,以提升孩子的道德水準,比如,你能把好吃的給爸爸吃,真是個孝順的孩子。」如此,孩子往往會更樂意表現這種行為。
3、培養感恩之心
一個人心存感恩之心,才能心中有愛,才能照顧他人,關心 社會 ,關愛國家。所以,那些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才能心中有愛,才能知恩圖報,才能孝順父母,尊重他人。也只有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與人為善、才能樂於助人,才能形成 健康 的人格,才能活得更 健康 更快樂。
4、不要溺愛
溺愛的孩子往往沒有感恩之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的人生將會孤獨而寂寞的。因為他不知道孝順父母,不知道尊敬老人,不知道關心朋友,更不知道感恩於 社會 ,報效於祖國。試想一個連親愛的父母也不知道關愛的人,他還會關心什麼呢?
5、大人以身作則
作為家長,平時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爸爸媽媽既要各自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平時,自己要孝順父母和長輩,關愛家裡每個人的需求。而不要把孝敬老人,變成了孝敬孩子。要知道,感恩的心是一種美好的心理能力,它不僅讓孩子懂得回報,也讓孩子在感激他人的時候獲得了自我幸福感的提升。
一句話,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就是最好的教育!再多的說教都沒用,如果家長嘴上說孩子要孝順,自己卻對父母卻是天壤之別,那恐怕是沒任何用處,還會讓孩子混亂:爸爸媽媽說的跟做的怎麼不一樣?
我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說教育的話,不如說以身作則,自己去給孩子做榜樣,
因為就我來說,小時候我媽媽做的一些事,我現在都還記得,對姥姥姥爺怎麼樣?對爺爺奶奶怎麼樣?
長大了以後,孩子會有他自己的一個判斷,
說教育孩子不如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自然而然就會影響孩子
『肆』 如何培養一個孝敬父母的孩子寫心得體會
寫作思路及要點:給出一定的建議與想法,然後再切合實際寫出幾點想法,最後做出一定的總結。
一、思想引導
行動的落實在於思想,我們做一個有心的父母要抓早、抓小善於引導,從課外讀物、動畫故事等方面入手,可以適當選些孝敬方面的名人、名事陪孩子一起學習、觀看、講解,從小將孝敬的道理植根在孩子的思想里。從小築牢孩子心中有愛、心中懂禮,尊老、敬老的好思想。
二、行為引導
在行為上制止。孩子的壞習慣需要父母及時糾正、化解,將不好的習慣和認識消除在萌芽狀態,要懂規矩。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抓養成,從「父母呼,唯而不諾」。
是要有正業思想。要從小引導、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是多元化的,不只是單一的關心、尊敬父母,做一個有遠大理想、遠大抱負的人,成為一個對社會、對祖國有用的人,也是對父母的孝敬。
讓自己的孩子孝敬,首先做父母的要孝敬,以自己日常孝敬父母的行為,以自己對人對事的態度,給孩子樹好榜樣,潛移默化的熏陶孩子養成良好的尊老、敬老和敬業習慣。
(4)如何培養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擴展閱讀:
人們都說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因為孩子有超強的模仿力,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非常重要的影響。一個以身作則的父母,他們的行為將讓孩子終生受益,有時候我們感覺是很小的一個事情,根本沒有放在心上,但是孩子卻深深地印在了心裡。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家長對自己的父母或者長輩是否孝順,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家長是否孝順,是騙不了孩子的。因此為人父母的同時,要自己有孝心,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種子才會播撒到孩子心裡去。
『伍』 怎樣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導語:怎樣教出一個孝順的孩子,這不僅是每個為人父母者關心的話題,更是幾千年來永恆不變的話題。正所謂——萬和淫為首,百善孝當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也是我們的教育前提。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
“合理的長幼有別”與封建家長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子女)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尤其是在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時,一定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盡可能按他們合理的意願辦事。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綆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產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年人)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強胡鬧。
第二,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線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了,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虎,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護,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四,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
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 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教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晨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 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
因此,我們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陸』 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並讓孩子成為一個聽話懂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不光要給他們良好的經濟基礎,更重要的是給與他們精神上的關愛,真正教會他們如何做人,教會他們生存的技能是最重要。
一。父母的言傳身教確實非常重要。
1,做孩子的最好朋友,多溝通和交流,時刻了解他在想什麼,
2,不武斷,勇於和孩子道歉,知錯就改,給孩子做好榜樣。
3,經常抱著孩子說,「我愛你」讓孩子感受到溫馨和安全感。
4,鼓勵孩子勇於承認錯誤,用包容心原諒他,他會記憶深刻。
5,從不和其他孩子比較,自己孩子哪裡不如別人家孩子。
6,鼓勵孩子自信和快樂。
7,從小教會他分辨是非的能力,做人太重要了。
8,從小教會他安全知識,學會保護自己,告訴他健康快樂永遠是最重要的。
9,從小教會他自利,獨立性很重要。
10,從小不嬌慣,不任性,教會他如何與別人友善相處,告訴他做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二。方法:
1,啟發式教育,寓教於樂,生活化培養孩子的興趣很重要。
2,時刻讓孩子感受到你只要用心做,沒有你做不好的事情。
3,不管發生任何事情,我們父母都能幫助他解決。我們也是他最信任的好朋友。
4,多陪孩子玩,分享玩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好多知識。
5,和孩子共同成長,多看書學習。
6,經常和孩子分析日常看到的事情,我從不直接告訴他對錯,我會讓他回答。
7,多帶孩子走出去,開闊視野。
8,多鼓勵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孩子愛好廣泛,知識面寬。
9,只要他自己不累,鼓勵他做班幹部。
10,適當的讓他有點小挫折。他會感受深刻,以後不會再犯同樣錯誤。
11,教會他孝順,學會愛父母。主動為父母做事情。
1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溺愛孩子。如沒做,我不會替他做,我會提醒他完成。
『柒』 用什麼教育方法,才能教育出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怎麼能教育出孝順的孩子?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百德孝為先,講的就是作為一個人,首先要孝敬老人,孝順老人。
培養孝順的孩子,要從娃娃抓起。在6歲以前的教育是最容易見效的。有很多事例說明,如果錯失了這個階段的教育黃金期。孩子不僅不孝順父母,甚至於加害父母,這都是在孝道教育上失敗的案例。
家長一定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給孩子最為直觀的示範作用,從而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要知道,你的所作所為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在他還沒有正確判斷力的時候,你做的就是他會做的。
『捌』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有哪些方法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起碼規范,不會孝敬父母的人,在社會上就不會寬容別人。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呢?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
1.讓孩子知道父母為孩子和家庭付出的辛苦
讓孩子了解父母通過勞動給自己的一切是用心血汗水換來的,要百倍珍惜,並要有感激之情。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年齡,所提出的問題,決定讓他們了解家庭經濟問題到什麼程度。家境困難的,使孩子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懂得生活應該儉朴,與父母共同克服困難;家庭富裕的要讓孩子知道富裕更是父母辛勤勞動換來的,要在學習、品德上努力上進,珍惜父母的勞動所得。
2.父母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教育孩子。父母怎樣對待長輩,孩子將來就會怎樣對待父母。當孩子明白他有為家人的歡樂、幸福出一份力,並能自覺地為維護家庭利益而努力,甚至限制自己的一些需要和願望時,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就已經建立起來了。
家庭責任感是社會責任感的基礎。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高尚的感情,它要求個人處理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對社會、對公共利益的影響,並自覺抵制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要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擴大為社會責任感,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榜樣。比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關心爺爺、奶奶、伯父、伯母、堂兄妹、表兄妹等親屬,當知道他們當中有人生病了,帶上孩子去探望,當他們求助時,盡自己所能給以幫助。然後引導孩子尊敬老師、關愛同學、鄰居,進而關心幫助社會上不相識的人。
3.讓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孩子盡早學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並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樣可以使孩子從中體驗父母的辛苦,減輕父母的負擔。
4.教會孩子同情、體諒和憐憫別人
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眼中有人,學會理解父母,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權歡樂、幸福,孩子不僅應知道自己有需要和願望,還應想到父母和親人的需要和願望。
父母要教會孩子對人有同情心,告訴孩子為了實現父母和親人的願望,可以適當地限制或放棄自己的部分需要和願望,比如父母應堅持讓孩子把好吃的先讓給長輩;與孩子一同上街購物,要求孩子幫助拎些東西;父母下班回家,應主動讓父母安靜休息,當家裡條件不許可時,限制自己的某些需要與願望等等。
5.具體要求和訓練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有具體內容的訓練。如教孩子學會根據性別年齡稱呼“叔叔”、“阿姨”、“老爺爺”、“老奶奶"等;聽父母說話時要認真,眼睛不東張西望,不插嘴;父母批評時不頂嘴,不任性;在家要當父母的小幫手;要知道父母的生日,主動為父母祝賀生日;有好吃的,先讓父母嘗等等。孩子從小事做起,天天訓練,就可以形成習慣。
孩子不孝敬父母的原因
一、父母的溺愛使孩子內心無愛
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把全家的目光都吸引過來了。全家人視其為掌上明珠,真可謂“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如果用畫圖表示,那麼圖上的箭頭都是指向孩子的,這就是現在很多家庭中大人對孩子的愛。孩子在這種溺愛的環境中長大,導致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只知道接受愛,而不懂得付出愛。孩子內心沒有愛,就無法去愛他人,也就不懂得孝敬父母。案例中的巍巍不懂得孝敬長輩,就與家長的溺愛有關。
二、父母重智輕德使孩子問題多
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應是“以德育人”,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自然觀和道德觀,從而建立起實現其自身發展的思想道德基礎。但事實上,家長大都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文化、教育、科研或醫務工作,對孩子智育方面的關注大大超過德育方面。這種“重智輕德”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一些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沒有把學會做人當作自己的首要任務,當然也就不會顧及如何孝敬父母。
三、父母對長輩的不孝影響了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榜樣是最有效的教育“工具”。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朝夕相處,日夜為伴,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模仿性更強。父母待人接物、對待爺爺奶奶的態度等,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這種影響是在無意識中產生的,其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案例中,巍巍對父母和爺爺奶奶不敬的表現,就是父母對爺爺奶奶不敬的翻版。
四、家長用自己的行動抵消了言語教育的效果
有些家長在言語上要求孩子體諒父母,孝順長輩,而在實際行動中,卻沒有嚴格要求孩子,如在長輩面前,總是先將好吃的食品拿給孩子吃,家長常常抱怨孩子不孝順父母,實際上是自己說一套做一套導致的。案例中,巍巍的父母用自己的行動抵消了言語教育的效果。
五、家長忽視了從點滴小事培養孩子的孝心
家長要教育孩子孝順父母,必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長期培養,點滴做起。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逐步具備孝順父母的美德。案例中,巍巍的父母很少下廚房,七十多歲的奶奶不僅要做好飯菜,飯後還要洗碗刷鍋、打掃廚房,巍巍的父母不幹家務活,巍巍更不做這些事情,培養巍巍孝敬父母就成了一句空話。
怎樣培養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習慣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合理的長幼有別"與封建家長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子女)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尤其是在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時,一定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盡可能按他們合理的意願辦事。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綆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產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年人)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
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強胡鬧。
第二,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了,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虎,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護,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
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四,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 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教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晨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 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猜你喜歡:
1.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2. 孩子在家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3. 父母在家裡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4. 怎麼教育孩子感恩父母的方法
5. 好的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玖』 8妙招培養孩子孝敬父母
8妙招培養孩子孝敬父母
8妙招培養孩子孝敬父母,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如何讓孩子懂得孝敬父母孩子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教育出來的。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8妙招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相關內容。
1、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時,要帶上孩子一同前往,讓孩子親眼看看父母是怎樣孝敬父母的。
那種「只愛自己的媽媽,不愛丈夫的媽媽」的現象,在年輕媽媽中相當普遍。我可以明確地告訴這些媽媽,在婆婆面前,你不稱呼「媽媽」,在婆婆背後,你稱孩子的奶奶叫「老東西」,總有一天,你的兒媳也會稱你為「老東西」。到那時,你的兒子肯定會覺得理所當然!
我的女兒在外地上高中,就在高考前夕,孩子的姥爺病逝,有人說,孩子離家比較遠,又馬上面臨高考,就不讓她回來吧。我們毅然決定讓孩子回來參加她姥爺的發喪、火化、弔唁、追悼會、下葬等活動。我讓她自始至終陪伴著她的媽媽,她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媽媽哭得柔腸寸斷、死去活來的情景,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地潸然淚下,泣不成聲,內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她感受到了人失去親人時是怎樣的痛斷肝腸。我認為,這種親情體驗比她高考多考十分八分要重要得多。
2、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要給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機會。
在現在的不少家庭中,愛只是父母對子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愛。孩子只有把父母給他的愛轉化為他對父母的愛,這種愛的種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種人間大愛正是這樣得以傳承的。當年幼的孩子學會了關愛父母之後,才有可能在她長大以後去愛國愛民,去尊老愛幼,去愛天下蒼生。
在一個雙休日,李先生騎自行車帶孩子去公園。看完各種動物表演,孩子李雷十分興奮。回家的路上行人稀少。他對爸爸說:「爸爸,讓我帶你一段怎麼樣?」李先生說:「你沒有帶過人,能行嗎?」李雷說:「讓我試試吧。」爸爸也就同意了。
於是,爸爸坐在車架上,李雷雙手緊握車把,用力蹬動腳踏,車輪滾滾向前。可孩子畢竟還小,騎了七八百米之後,就有些體力不支了,額頭上也滲出了汗珠。最後他喘著氣停了下來,好奇地問爸爸:「爸爸,你每天騎車帶我上學也這么費力嗎?」爸爸說:「我雖然力氣大些,不過每送你一次,我也挺累的,尤其是前邊那個上坡更費力氣。」
到了星期一,李先生照常騎著自行車送兒子上學。騎到上坡時,坐在後邊的李雷忽然跳了下來,用手推著車。爸爸非常欣慰。
3、要求孩子為老人做事時應理直氣壯。
當家長生病或身體不舒服時,要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如端水送葯或陪同就醫,不要怕耽誤他學習時間。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從要從引導孩子為父母做這些小事入手。當孩子對父母表現出不敬重的言行時,要給予適當的批評和懲罰,千萬不要認為:孩子現在還小,還不懂道理,不必多計較他的言行過錯,等他長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這種認識肯定是錯誤的。
4、讓孩子給爸爸媽媽過生日。
讓孩子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對於初中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讓孩子主持給爸爸媽媽過生日。家長不要只給孩子過生日,不給自己過生日,這對孩子並不好。
5、從日常生活小事上對孩子提出要求。
如外出時和父母道別,回家和父母打招呼;用餐時先讓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飯菜;和父母說話應恭恭敬敬,不能出言不遜。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時,告訴孩子不能發脾氣,要體諒、理解父母的難處。孩子如果發脾氣或死磨硬纏,家長要始終堅持原則。家長千萬不要起初不答應孩子要求,孩子發脾氣了,家長讓步了;孩子死磨硬纏了,家長讓步了。這等於鼓勵了孩子不斷提出不合理要求。
6、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辛苦。
你不妨把你的日常工作向孩子說一下,或帶孩子去上一兩次班,讓他知道你上班走什麼路線,每天都做些什麼事情,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困難;你還可以告訴孩子下一個月、下一年家裡都需要買什麼東西,需要花多少錢。
總之是讓孩子看到、體驗到父母的難處,而不是只讓他聽父母說「我很辛苦」。
7、耳鬢廝磨中建立親情。
在孩子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家長要要求孩子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親情培養,很多時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從這方面說,我不贊成孩子從上幼兒園或上小學起就到離家較遠的外地去上寄宿制學校,因為這不利於親情培養。親情,就是在一天到晚的耳鬢廝磨中建立起來的。
8、用親情故事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家長一定要定期抽出點時間和孩子談心聊天,要把自己的難處和家裡的難處有選擇地告訴孩子。通過談話,可以讓孩子體驗親情,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有這樣一個故事:女兒和媽媽吵架了,一氣之下,女兒轉身向外跑去。她走了很長一段路程,看到前面有個面攤,這才感覺到肚子餓了。可是她摸遍身上的口袋,卻連一個硬幣也沒有。
面攤的主人是一個很和藹的老婆婆,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裡,就問:「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帶錢。」
「沒關系,我請你吃。」
老婆婆端來一碗餛飩和一碟小菜。她滿懷感激,剛吃了幾口,眼淚就掉下來了。
「你怎麼了?」老婆婆關切地問。
我很感激您。我們不認識,而您對我這么好,可我媽媽,竟然常跟我吵架,還罵我。」
老婆婆聽了,平靜地說:「孩子,你想想,我只不過煮了一碗餛飩給你吃,你就這么感激我,那你媽媽給你煮了十多年的飯給你吃,還給你衣服穿,你怎麼就不感激她呢?你怎麼還跟她吵架呢?」
女孩愣了。她匆匆吃完餛飩,開始往家走去,當走到家門附近時,一眼就看見疲憊不堪的媽媽正在路口張望……媽媽看到她,臉上立即露出了笑容:「快回來吃飯吧,再不回來飯都涼了。」這時,女孩的眼淚又掉下來了。
妙招一: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最好的禮物。木木的爺爺90高齡了,家裡人都把他當成老小孩,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爺爺早上愛到樓下的公園遛彎,和那兒的老人們一起喝茶聊天。媽媽便每天第一個起床,為爺爺准備他愛吃的早點和牛奶,讓他一回來就能吃。要是爺爺回家晚了,就用熱水溫著。而爸爸,無論上班多麼勞累,回家後都要與爺爺說會話,喝喝茶。
爸爸媽媽對爺爺這些溫暖的照顧,木木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平日里他對爺爺也特別照顧,總是逗爺爺笑,也很孝順父母。木木也是爸爸媽媽的驕傲。孩子對孝心的理解一般都是從自己父母身上學來的。父母的孝心觀念,很容易影響到孩子對孝心的理解。因此,我們要想培養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就要自己先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妙招二:讓孩子有表達孝心的機會。
我們中國的父母就是太偉大了,竭盡所有把最好的給孩子。我們可以藏一點愛,讓孩子有表達孝心的機會。我家門口有家雞蛋灌餅特別好吃,且分量倍兒足。弟弟之前老吃不完剩下半個。我跟他說以後拿刀切半個,把另外的半個分給爸爸或者媽媽。我媽說:「我不餓,你吃吧。」不過他倒是很乖,每次都切半個而不是剩半個。如果孩子想要給你東西,就欣然地接受他的孝心吧。
孝心體現在一些細節上,父母平時不要忘記讓孩子注意這些細節,要多給孩子一些表達孝心的機會。父母通過對孩子孝心細節的培養,讓孩子漸漸地明白孝的真諦。
妙招三:鼓勵孩子的孝心行為。
好多家長都會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批評,很少在正確的時候表揚。其實這些是十分錯誤的行為。我們應該在孩子正確的情況下多表揚,讓他增加這種正確行為,這樣起到的作用會更好。在我弟弟小時候,我就給他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有一次他和我媽去倒垃圾,她把一小袋垃圾給了我媽,把大袋垃圾留給了自己。還說自己是另一種孔融讓梨。
我媽表揚了他,並給他買了他最愛吃的罐頭。他的心裡美滋滋的,後來就特別愛倒垃圾。當孩子表達自己的孝心時,一定要給孩子這個機會。並對他提出表揚,而且表揚一定要有及時性。這種表揚可以產生正強化作用,使孩子願意去做這件事情。
妙招四:絕不溺愛孩子。
孩子們有時候寫日記會寫到父母的溺愛是一種負擔,他們也並不希望父母溺愛自己。
如果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那你的孩子真的可能事事依賴父母,也很少會替你考慮。父母的溺愛是孩子溫柔的毒葯,會讓孩子有許多富貴病。
在溺愛下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形成一種觀念:父母的愛是理所應當的。所以他們很少去感恩,更不要說去孝順或者愛父母了。如果是這樣的話,其實是孩子的悲哀,也是父母的悲哀。
妙招五: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說到換位思考,其實可以讓他親自感受。舅舅開大卡車送貨,一走就是好幾天。姥爺常常告訴小表弟舅舅多麼多麼累,讓他一定要好好學習。不過他好像只學那麼一陣子,一會就不行了。
有一次,舅舅出去帶著他。他看著舅舅沒日沒夜地開車,一天就吃一頓飯,腰疼還堅持握著方向盤,一個人裝車,一個人卸貨……他好像一下子明白了舅舅不容易,回家後不用別人說,自己就認認真真寫作業了。
『拾』 如何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首先我們應該把父母真正的放在心上,想到父母的時候就抽個時間回到家裡看看父母,陪父母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如果長時間沒有打電話聯系父母的話,父母容易感到擔心和孤獨。因此要經常主動打個電話問候一下父母,至少可以讓他們放心。
然後休息日的時候大家可以抽時間去父母家給他們做點家務活,畢竟父母年紀大了,事情做多了容易累到。如果我們可以幫他們做一些,就能減少他們的家務活負擔,讓他們輕松一些。
此外在經濟上面也可以適當的孝敬一下父母,逢年過節給他們發個紅包,讓他們感受到你的心意。父母生活中有什麼需求的話也可以多注意一下,然後買來送父母,即使嘴上會說你破費,但心裡還是很高興的。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讓父母傷心,沒事別和他們頂嘴要讓他們保持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