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潮汕習俗

重陽節潮汕習俗

發布時間:2023-01-06 21:08:05

A. 潮汕節日習俗

潮汕人過年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燙發整容。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鍾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以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或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很多鄉村圩鎮組織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端午賽龍舟
端午賽龍舟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古老習俗,而在潮汕地區,這一傳統習俗被保存得最為完美,也發揮得最酣暢淋漓。在汕頭市金平區,有一個地方就因為龍舟而聞名遐邇,她就是素有「龍舟村」美稱的 鮀江街道橋頭社區。
130年初衷不改
橋頭以「龍舟村」享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當時的橋頭村還是一片汪洋,村民世世代代討海為生,大風大浪的洗禮,把村民們個個鍛煉成「浪里白條」,男孩子長到八九歲,就都識得好水性。
為了增強村民們抗擊風浪的能力,同時增進村民之間的團結,大家合力造出龍舟,並於每年端午節舉行龍舟大賽,至今已有130年的歷史了。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潮汕民俗稱為五月節。五月初夏,金鳳花開,驕陽似火,萬物欣欣向榮,這時節,天氣、地氣、人氣,三氣貫通,氣旺乾坤。這時節,老百姓好歡喜,賽龍舟,顯威風;插艾花,驅瘟毒;吃大粽,消疳積。節為時而設,人為節而歡。過端午節,最令人激動的,還是賽龍舟。

清明舊俗不用針
清明節,舊時潮汕各地有個習俗:女人不做針活。
為什麼女人不做針活?
傳說是,如果清明節這一天,女人做針線,不但自己眼睛被針尖刺瞎,大野里各種墊蟲,如青蛙等,也會被刺害。
女人一般有善心,認為自己眼睜傷害,已是不好了,還刺害各種墊蟲,有惡。於是這一天,最勤勞的女人也不做針活。
清明這個習俗,盡管帶有迷信色彩,但反映了我們祖先很早就有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五穀主生日
潮州人十月十五日為五穀主生日。家家戶戶到了十五這一日,要用米粉拌紅花末和上水捏成一尊尊頭盤發暨身飾以豆麥的「五穀主「,還有扁擔、籮筐、稻穗,蒸成果品,並殺五牲,挑到自己那塊剛收割過的土地上,焚香、點燭,祭拜「五穀主」,報告五穀分手,答謝「五穀主」的慷慨賜予之恩。同時並告訴孩子們五穀為「五穀主」所賜,告誡他們平時要珍惜,不要暴食天物。
相傳「五穀主」為神農氏。有的廟宇還有「五穀主」的偶像,赤身露體,只用樹葉或獸皮扎於下身,形同原始人。正因為這樣,所以羞於見人,故祭祀時總在天亮之前進行。

童容節
九月九日重陽節(潮州話也有叫童容節,「童容」實為「重陽」音變而來)。重陽之得名,是因九屬陽數,且日與月並應,故叫重九,也就重陽。
潮汕民間在重陽節,沒有學士文人那種登高賦詩、庭園賞菊的雅興,在潮州一帶卻有結緣的習俗,就是在親朋之間互贈油麻丸。丸與緣在古潮語中同音,人們以贈油麻丸來增進親朋之間的情誼。
重陽節在潮汕,不是每家每戶都拜祖先的。在揭陽及潮州,拜重陽節的都是家境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祖先每個忌辰都祭拜,故在這一天,做一次總的祭拜,希望祖先應諒解,說明各自的忌辰就不再奉祀了。九月風信好,兒童也喜歡在這時候放風箏(俗稱風禽)。童謠說:「九月九,風禽線斷滿天走。」這也是兒童們的一件樂事。

B. 潮汕的節日都有什麼

要說哪裡的節日最多,我覺得應該就是潮汕了,初一十五拜伯公,隔了不知道多少代的祖先每逢祭日都會祭拜,傳統節日一個不落,道教佛教儒家還有老爺,只要你想的出的中國神仙和先賢,都有潮汕人祭拜。

讓我來看看都有那些節日吧,歡迎留言補全!

潮汕傳統節日

時年八節

潮汕地區有句話叫:「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 」潮汕地區「歲時節日」的各種活動,世代沿襲相傳,蔚然為俗。或紀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蘊義。潮汕人多於這些節日回家與親友團聚,增進彼此大鑼鼓 嵌瓷 工夫茶 燒瓷的情感和凝聚力。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稱元日,為新歲之首,在潮汕地區,過年一般要熱鬧四、五天。春節當晚,大街小巷,家家產戶貼春聯,張燈結綵。吃團圓飯。春節一早,大人攜小孩子帶上一對或二對生柑(稱「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互敬如意。春節的文娛活動有英歌舞、營大鑼鼓、擎大標、布馬舞、舞龍、獅、鯉魚等。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俗稱「燈節」,潮汕人叫「正月半」,歷來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說。當天家家戶戶門楣上都要插上榕葉、竹枝,以保平安;慶元宵的節目主要有:營老爺、賞花燈、添燈、猜燈謎、拋錢擲彌勒佛等。

清明節

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過紙」。舊時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用紅漆油出新石碑號,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黃白兩色紙條,舉行祭禮。

端午節

潮汕人稱端午節為「五月節」,潮汕賽龍舟分「真龍」和「假龍」兩種。在包粽方面則有「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氣象諺語,潮汕人家,端午要在門楣、門環以至屋檐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著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為五種稱「五瑞」。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施孤」、「鬼節」,也叫「盂蘭勝會」。「施姑」當天,潮州人或以村為單位搭台「施孤」,或在自家門口擺上祭品、錢紙,祭畢燒錢紙、撒白米於地上,焚香禱祝,並把香插在房前屋後的地上。

中秋節

俗稱「八月半」,主要節目有:1.芋頭祭祖。潮汕有句俗諺:「河溪對嘴,芋食到畏。」;2.拜月娘,多數人家會在中秋前一個月精心製作工藝品用以拜月,拜月當晚必不可少的物品還有如八仙桌、「(八仙)寶仔」、大香、各類水果、餡餅等,拜月者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3.燒塔。這些節目的每一個元素幾乎與潮汕人的抗元歷史有關(傳遞信息)

冬節

冬節即是二十四節候中的冬至,時逢農事空隙,一年將盡,因此也稱小過年。舊俗冬節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圓,以表示大團圓。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節丸」便長一歲)、上墳掃墓等(清明行「過春紙」,冬至行「過冬紙」)

除夕

潮汕人稱之為「年夜」或「大年三十」。年夜節日活動是從祭祀祖先開始的,下午,一家老少理發沐浴換新衣,然後開始祭祖。祭品和儀式,祭過祖先,把大門、廳門、房門的舊對聯都撕下來,貼上新春聯。而後有「圍爐」吃團年飯、給壓歲錢(又叫「壓腰」)。和守歲諸環節。

除此之外,還有…

七月七出花園

出花園是傳統的成人節。少男少女在虛歲15歲舉行的成人儀式,具體儀式各地略有不同。在揭陽澄海一帶,父母采來12種不同鮮花,浸在水裡給孩子沐浴,母親給孩子紮上自己親手縫制的新腰兜,兜里一般放著12顆桂圓和兩枚「順治」銅錢。出花園之日,成禮的少年有許拘束和講究要遵守。現在,許多儀式內容有所簡化。

九月九重陽節

重陽又稱重九,潮汕重陽節是廣東潮汕傳統民俗及民間祭祀的重要節日。這天在潮汕,有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因為它的節期就在農歷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故又稱之為"重陽"。潮汕民間,只直接稱它做"九月九"。重陽節習俗。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立冬過小年

C. 潮汕人重陽節為什麼要燉雞

潮汕人重陽節吃燉雞是因為燉雞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對於潮汕人來說重陽節是一個滋補回的節日,燉答雞的營養物質非常豐富,可以提高免疫力,給身體補充大大的營養。

潮汕重陽節是廣東潮汕傳統民俗及民間祭祀的重要節日。這天在潮汕,有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因為它的節期就在農歷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故又稱之為「重陽」。潮汕民間,只直接稱它做「九月九」。

(3)重陽節潮汕習俗擴展閱讀:

潮汕重陽節的習俗:

1、登高:潮汕文人雅士有重陽登高之習俗,每年九月九此日,潮汕各地工會及有關單位常組織老年人開展爬山登高、旅遊等文化活動,別有一番情趣。

2、「結緣」:潮安一帶有「結緣」之俗,就是把一種叫「油麻員」的糖果,在親友之間互相贈送。潮語「員」與「緣」同音,遂以此為「結緣」。重陽節正是農閑季節,辛勞的農民利用這段時間自製糕點、糖果走親戚、訪朋友,增進親朋鄰里的情誼。

3、拜九皇誕:據潮汕民間傳說,古時有兄弟九人,每人有九個頭,他們分掌中國九州的人皇。因為他們同在九月九日出生,所以把這一天稱為九皇誕。潮安一帶的人們備好油麻員和紅柿等瓜果,對天膜拜,拜畢才將瓜果分贈親朋。

D. 為什麼九月初九吃炒飯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據說重陽節起源於西漢,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版民間又稱為重九節、茱萸節、菊花權節、登高節。每逢重陽節,各地有插茱萸、喝菊花酒、吃菊花糕等習俗,而在潮汕地區,人們更習慣以吃香飯(炒飯)和登高來表示慶祝。尤其對於遠游在外的潮汕人,重陽佳節吃上一碗炒飯也算遙寄相思了。

E. 重陽節尊老敬老的禮俗

關於重陽節尊老敬老的禮俗

尊老敬老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潮汕俗語“尊老有老當”,意思是說一個人只有尊敬老人,自己今後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老人。尊敬老人、贍養父母,形成了一種社會道德規范,與作為倫理觀念的孝俗,融化在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血液中。

老人組

老人組是流行於潮汕城鄉,為老年人的組織和活動場所。解放前,城鄉的老人,文化低的多聚集於鄉里閑間社館,文化高的多聚集於書齋,進行娛樂、休息,安度晚年。解放後,間館、書齋自行消滅,於是老人們就自發組織老人組,遍及各鄉各里。老人組一般有固定的房舍,一般開辟於鄉村的祠堂里。經費有自籌或由村委員撥給。裡面有樂器、書報和茶具,供老人們隨心所用。老人組除作為老人們休閑娛樂場所外,還幫助村裡管理市場、調解民事糾紛、倡導和協助修橋築路造公廁、造林綠化、保護文物等公益事業及主持宗族祭祖宗親聯誼等工作。有些還辦理老人保險,規定成員每人每年交納一定費用,亡故時會給其家屬一筆規定的款項,以供貧苦之家辦理喪事之用。

老人節

廣東省於1990年決定每年重陽節為老人節(一個專敬老人、研究老人問題的節日),各地城鄉開始有一些集體的敬老活動。每一到老人節,潮汕各地工會及有關單位都會組織老人參加如爬山、旅遊的文化活動。有些地方還單獨確定老人節。例如潮陽兩英鎮鶴聯村自 1986年始,定每年農歷四月七日為老人節。屆時海外鄉親紛紛回家掃墓,向村裡老年人贈送禮品,與老年人敘舊。村政也在此日召集村中60歲以上的'老人到村文化室,向他們贈送禮品,表揚老年人的功德,並與海外鄉親聯歡,開展文娛活動。平時,老人們也常到文化室中開展文娛活動。

父母會

父母會,又稱人壽會,是一種民間慈善組織,流行於潮汕各地。解放前城鄉各地閑館多設有此組織,參加者不分姓氏、貴賤,只要是居住在本地者都可參加。解放後,閑館消失,父母會多改設於農會小組、農業合作社、生產隊、居民辦事處等。父母會的規章制度各地有所不同,一般對參加者有以下幾條規定:每年要交納人壽費;會員有人去世,組織提供棺木一具;除新婚未滿月者外,餘18歲以上的男子有義務參加抬棺、挖壙等喪葬事宜;無依無靠的參加者去世,組織推選一人為其辦買水、報地頭等屬孝子做的禮俗。

食伙頭

食伙頭,是潮汕子女贍養父母的一種家庭倫理形式。父母養育兒女成家立業後,兒子輪流供養父母的伙食,叫 “食伙頭”或“輪伙頭”。輪值日期長短,由兄弟們自行商定,徵得父母同意。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子,兄弟各自請父母團聚。此俗在農村較為普遍,城鎮較為少見。現今有工資收入或其他生活來源的父母,多獨立生活,或與兒女中的一方共同生活,其他兒女各視自身經濟狀況出些錢幫助贍養父母,且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倡行,多子現象已較難見到,食伙頭之俗也就逐漸轉變或消失。

除上述活動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可見到處處都有充滿尊老風尚的言行舉止。如每當春節,為人子女者,總會送給父母壓歲錢,說些“新正如意”、“健康長壽”之類的祝福話;有些人每到星期天請父母輪流食“團圓飯”;有些人組織“全家樂”外出旅遊、度假,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趣;許多單位和個人都盡自己的能力趁節日慰問老人們;民俗中,喜宴要請老人坐首席,吃菜要敬老人吃第一口等。敬養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念的一個具體內容,也是社會和諧與穩定的一個具體舉措,具有長久凝聚力的民俗文化心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潮俗尊老與全民族尊老是一致的,讓我們大力倡導尊敬老人、贍養父母的美德,形成敬老尊老的好風尚。

;

F. 潮汕重陽節的歷史傳說

作為一個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在漢代,重陽登高、插菊、佩茱萸的風俗已經流行。喜歡接近大自然的晉代人,更把這一天當成放鬆自己身心的好日子,不讓它靜悄悄溜過。孟嘉龍山落帽,陶潛東籬採菊——這些風流倜儻、讓後來的騷人累客羨慕不已的重陽故事,都在晉代演出。唐代,人們將重陽登高視為一種有益於衛生保健的活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他的醫學名著《千金方》里就說:
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
因而,重陽郊野遊宴之風更盛,登高、賞菊花、佩茱萸的風俗,屢屢見於詩人吟唱。到唐德宗貞元元年(785),有詔令把重陽正式定為節日。
在潮汕,至遲到南宋初年,就有重陽登高宴集的風俗。潮陽東山方廣洞側,有一處紀游的摩崖石刻,文曰:
泉南楊壽翁,福唐梁允成,玉牒趙安民,天台王商老,溫陵吳信行、王文中,莆田劉仲宣,紹興戊午重陽,同集於高明亭。新泉題。
摩崖處為高明亭舊址。這里石崖嵯峨,眺望山下,林野蒼茫,遠接溟海,正是登高的絕好去處。
明代本地重陽登高的風氣仍很熱烈。文人們在這一天登高宴遊,賦詩言志,作品被選入順治《潮州府志》的,就有六首。這幾首詩,繪出了一幅明代文人重陽節日風俗圖。節日活動仍不外乎登高,「重陽不負登高興」 (鄭良璧《九日東山新廟落成》),「躡屏登臨逸興生」(郭廷序《九日登韓山》);飲酒,「且攜杯酒對流川」(同上鄭詩),「遍插茱萸酩酊歸」(陳天資《九日游普陀岩》);插菊,「只應共盡登,臨興,醉插菊花弄舞衣」(賀一弘《九日壁墩和杜》)。
清代潮汕的重陽:節日風俗,各縣志書的記載也基本相同。其中澄海、普寧兩縣志,講述較為詳細。《澄海縣志》載:
九日為「重陽節」。登高燕飲,簪菊泛萸,猶古人遺俗也。諺雲:「九月重九,登高飲酒。」是月竟放風箏。
《普寧縣志》則說:
重陽登高,各選勝地眺賞。文人墨客或攜酒入山寺遊玩為樂,小兒咸於高處競放風箏。
與前代的重陽節日習俗相比,「登高燕飲、簪菊泛萸」等舊俗之外,清代又有「競放風箏」的新時尚。

G. 潮汕重陽節的習俗

《澄海縣志》說:「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登高飲酒,簪菊花,插茱 萸,仍遵照古人遺留下習俗,諺語說:『九月重九,登高飲酒。』」這天 稱為重陽節,是因為《易經》將九定為陽數,而九相重,稱為「重九」。 又因為日、月俱為「九」數,兩陽相重,又稱為「重陽」。
重陽登高習俗,從西漢時期就已經流行。有關登高緣因,人們社撰了 這樣一個傳說。《續齊諧記》曰:東漢時汝南桓景,隨方士費長房學道術, 游學多年。一天,費長房告誡桓景說:「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家有大災。 你可速回家,讓家人皆準備一隻裝有茱萸的絳色袋子,系於臂上,登高飲 菊花酒,便可消災免禍。桓景聽罷,匆忙回家,遵從師傅所囑,令全家登 高。到傍晚回家一看,院中的狗、豬、羊、牛均已暴死。費長房聞訊說: 這是家畜代你全家受了禍。這傳說雖屬無稽之談,但反映了古人迫切期望 消災避禍、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隨著歲月流逝,重陽登高習俗中的迷信觀念日益淡漠,而登高習俗被 賦上新氣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雲淡山青,金桂飄香。 當此之時,邀請三四親朋好友,欣然結伴出遊,登高環望,極目天舒。那 漫山紅葉,金黃果實,各種風光盡收眼底,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清乾隆《揭陽縣志》雲:「重陽,俗不登高,士大夫好事者或為之。是日,兒童多放紙鳶(即放風箏)。」九月風信好,兒童多放風箏。有童謠說:「九月九,風禽線斷滿天走。」
潮俗又說:「九月九,風箏仔,滿街走。」說的是潮汕人在這一天的 一項特殊習俗:放風箏。潮汕地區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 動。金秋季節,秋風送爽,藍天下飄著一隻只造形別致的風箏,使人覺得 生活充滿生機,全然沒有北方秋天的蕭瑟景象。
潮汕地區的風箏不似濰坊風箏有名,但放風箏之俗較為普遍。 風箏多是小號的,削竹篾為架,糊上各種質量的白紙,再在自紙上畫上各 種圖案。常見的有鯧魚、章魚、蝴蝶、蜻蜒等動物造型。 重陽節古稱菊花節。古人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九月九日飲菊酒,人共黃花醉重陽」及「九月黃花插滿頭」等詩句。下載 (45.99 KB)
2009-10-26 10:53
古往今來,潮汕人家,世代相沿,「九九」重陽有賞菊、餐菊、飲菊、插菊等風俗。古醫籍《神農本草經》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之妙效。故古人贊美菊花為「延壽客」,其功可知矣。

H. 潮汕重陽節吃什麼粿

折疊吃重陽糕
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回、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答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I. 潮汕重陽節的傳承與發展

農歷九月初九,俗稱「重九」,由於九是陽數,所以又稱「重陽」。重陽自古被視作佳節,現今是我國的老人節。唐朝詩人王維名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佳節」,指的就是此日。古人對此佳節的紀念活動頗為隆重,最突出的是邀朋聚友登高賞景、吟詩唱和、佩插茱萸、觀菊飲酒等。
九月金秋,天高氣爽,菊黃楓紅,風光如畫。古代潮人在此重陽節日,登高吟詩唱和,蔚然成風。「楓風滿袖覺身輕,躡履登臨逸興生。夾路野花迎客笑,隔林幽鳥對人鳴。……百歲重陽逢有幾,浩歌歸去月華明。」(明嘉靖進士郭廷序《九日登韓山》)他們登臨韓山玩至「月華明」,才唱著「浩歌歸去」,是多麼的賞心樂事「……眼中秋色驚將老,世上年華愧無多。安得菊錢堪買酒,每從霜節一高歌。」(明正德饒平人陳廷對《九日金山紀興》)每當此佳節,詩友們既「驚將老」,「年華愧無多」,又縱情飲酒、高歌,樂觀處世,顯示積極的人生態度。
晚清時官拜江蘇、福建巡撫的丁日昌,在其《重九》詩中寫到重陽節「是真弔古懷人節,誰稱登高作賦才。」抒寫登高賦詩唱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憑弔古人。潮人的不少重陽詩作就是「弔古懷人」的,如明嘉靖兵部尚書翁萬達在《九日柬王雪樵總戎》中寫道:「他鄉九日獨登台,幸有王弘送酒來。潦倒甘同陶令放,蕭條不學杜陵哀……」清康熙進士翁廷資詩:「……登高落帽舊風流……況有開樽百尺樓。末出陶潛原愛酒,從來宋玉自悲秋……」康熙舉人、海陽縣山村人陳學典的《九日感懷》後兩句是:「不關秋思悲搖落,斷腸西風宋玉哀」……這最後指的是戰國時愛國詩人屈原含冤遭放逐,其弟子宋玉悲憤哀怨地於重九前後作《九辨》一文為師鳴不平。
農歷九月的潮汕,秋風乍起,天氣轉涼,風和日軟,是競放風箏的好季節。這種風俗,一直保留了下來;到本世紀30年代,還很盛行。不過,時間並不拘於重陽節了。《潮安年節風俗談》描寫說:
放風箏,孩子們頂好玩的。用竹作骨,糊以薄紙,制為物型,種類頗多,像魚、蝦、蜈蚣、蚨蝶、大桶、飛機、日、斗、人、獸等。系了堅韌的繩 線,放於空中,飄然凌霄,陶情適意……重陽,放風箏的更多。潮城韓江鳳 凰台的沙灘,九月十五日竟放風箏,鄉村的小孩子,尤其興高采烈啦!

J. 潮汕重陽節的介紹

重陽又稱重九,潮汕重陽節是廣東潮汕漢族民俗及民間祭祀的重要節日。這天在潮汕,有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漢族民俗活動。因為它的節期就在農歷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故又稱之為「重陽」。潮汕漢族民間,只直接稱它做「九月九」。重陽節習俗。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潮汕習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老年人俱樂部 瀏覽:346
老人仰卧腹部起伏快是什麼原因 瀏覽:843
騰訊體檢檢查哪些 瀏覽:465
簡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017 瀏覽:456
一般重陽節是幾月幾日 瀏覽:348
有多少人不給親生父母聯系 瀏覽:352
水源管理員80元體檢都查什麼呢 瀏覽:439
廣東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 瀏覽:656
江西女退休年齡 瀏覽:294
年輕父母應該怎麼選擇嬰兒床 瀏覽:799
退休金2018月人均 瀏覽:238
基督教十誡講章孝敬父母 瀏覽:278
多久體檢一次比較好有副作用嗎 瀏覽:902
唯一的長壽市 瀏覽:722
2020年許昌養老金什麼時候補發 瀏覽:707
九九重陽節開展旱教活動 瀏覽:1000
2019豐台老年大學招生簡章 瀏覽:295
不在戶口地交社保退休 瀏覽:5
河北省石家莊老年大學地址 瀏覽:872
廣陵區體檢中心怎麼走 瀏覽: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