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佛經孝敬父母

佛經孝敬父母

發布時間:2023-01-06 19:22:46

『壹』 為何孝順父母,才配享天降福報

先賢古聖曾教導我們,父母是我們人生中最大的福田。行孝道就是在種福田。

人生在世,一切的福德與善因的初始,便是孝道。如果我們拜佛供養佛菩薩是為了通過虔心瞻仰佛菩薩的廣大行願而祈福自身積累功德,積蓄福德。那麼前提我們先要學會恭敬孝順的對待自己的父母,虔心的供養與呵護他們。

佛經中有過記載,佛陀在世時曾遇到災年,無數百姓都死於飢餓,佛陀也瘦骨嶙峋托著飯缽連著三天討不到飯食,飢餓難耐。

此時,一位向佛陀請教問題的出家人見此情景尤為心酸。覺得佛陀乃無上福田,理應受到眾生所供養與擁護,怎可受如此磨難,於是將自己僅有的衣物與飯缽賣掉,換來一點點飯食想要供養佛陀。

但是佛陀知道後,並沒有接受他的供養,因為他的父母還在飽受飢餓的折磨。佛陀說:「衣衫乃諸佛之壯相,因緣極恩,極重,極尊。你竟拿去變賣換一口飯食。此等的供養只有你的父母才能消受,而我也沒有這樣的福報。

索達吉堪布曾說過:「父母之恩,深似大海、高如須彌。我們不要指使父母為自己做事。父母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裡?如果不恭敬父母,佛也曾遭報應。」

父母是我們此生最大的菩薩,也是與我們緣分最深恩德最重的人。如若連至親都不在乎,不供養甚至惡言相待的話,還有何面目求佛相佑,談什麼福報與功德。

所以要想求佛護佑,渴望福報相隨,首先應該恭敬,供養你生命中最大的菩薩。百善孝為先,只有孝順父母,方可積累無量的功德與福報。

『貳』 佛經關於孝敬父母的開示

這就多了!最具代表性的首推《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父母回於子,有大增益答,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
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
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獲安隱處;
無戒,與戒教授,獲安隱處;
不聞;使聞教授,獲安隱處;
慳貪,教令好施,勸樂教授,獲安隱處;
無智慧,教令黠慧,勸樂教授,獲安隱處。
如是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教,信法教授,獲安隱處。
諸法甚深,現身獲果,義味甚深。
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聖眾。
如來聖眾甚清凈,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
所謂聖眾——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聖眾,最尊最貴,當尊奉敬仰,是世間無上福田。
如是諸子,當教父母行慈。

『叄』 請問佛教如何能對婆婆心一起孝心

婆媳一來起信佛學佛,源每個人由於生活習慣,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難免不同,這個時候媳婦對婆婆就要體現順,而婆婆對媳婦要體現愛。大家相互尊重,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下商討事情的處理方式。
學佛了,就要雙方都拿出愛心來,坦誠相待。當有好事的時候,婆婆要把兒媳婦當成自己女兒一樣疼愛;當婆婆批評兒媳婦的時候,兒媳婦要把婆婆當成自己親媽一樣的不計較。只有這樣才能相處的越來越融洽,越來越親密和諧。

『肆』 有人為修佛法離開父母不盡孝道,佛教認為這樣做正確嗎

在偏狹的家族觀念及宗法思想之下,有人認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雖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直到現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學者,批評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實,佛教對於孝順父母的教訓,在大小乘的經律之中,可謂多得不勝枚舉,只要多看幾部佛經,就會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非常崇孝的。比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所以說:『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又說:『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增含卷十一以供養父母准同一生補處的大菩薩。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個故事:當時佛的一位羅漢弟子,名叫畢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貧窮,想以衣食供養,但又不敢,所以請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們開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增含卷十一也有類似的教訓。又在中阿含鞞婆陵耆經中說:有一位迦葉佛時的貧苦工人,叫做難提波羅,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實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為了奉養他雙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寧可做陶器來維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實上,佛教的修持,雖以出世離欲的出家生活為可貴,但也不並強制人來出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規定,父母不允許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貧窮而無人奉養時,出了家的兒女,仍應盡心奉養,否則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捲四也說:
『假令出家,於父母處,應須供給。』這豈能說佛教是反孝的?當然,如果思想偏狹而復幼稚的人們,一定要說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無話可說了──說也難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養育各自的子女,已經很少能夠孝養各自的父母了。這也許就是迷信『無後為大』的結果罷!

至於佛教所講孝道的觀念,實在不是迷信『無後為大』的人們所能了解。佛教以為人在生死流轉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過去未來的無量生死之中,也有無量無數的父母,孝養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濟過去未來的父母。在菩薩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梵網經),所以菩薩道的實行者,廣度眾生,等於孝敬父母。當然,佛教不像被孟子批評的墨者那樣──視人之父若己父是無父也。佛教是從現生的父母為主而推及過去未來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對於廣度眾生,是報父母之恩的擴大,那叫做報眾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眾生的。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首先要孝養父母,然後再去布施放生及供養三寶。

世俗的習慣,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歡樂吃喝一番,稱為慶生,或稱為祝壽。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想法。以佛教的觀念來說,自己的生日,正是母親的難日,應該把懷念母難的情緒提高,應該於母難的日子特別懷念父母的生育教養之恩,應該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盡情歡樂地為自己慶生。如果父母已經過世,那就盡其所能,布施放生,供養三寶,以此功德,迴向父母之靈,自身也能得到植福延壽的實效。否則大張筵席而造成雞鴨豬羊等的殺劫,那不是祝壽而是折福!

佛教決不勉強改變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出家,僅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種,家庭才是佛教建設的根基所在,佛教不反對家庭制度的建立。

相反地,佛陀卻曾積極勉勵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比如善生經,就是一部指導在家生活的經典,指導在家人應該建立正確的倫理生活:子女對父母要報恩要孝順,父母對子女要教養要婚配;弟子對師長要供養要恭敬,師長對弟子要盡心教導,要代選擇明師善友;妻子對丈夫要敬愛服侍、要誠實料理家務;丈夫對妻子要給養服飾飲食、要憐念、要親親;主人對仆從要給食要體恤,仆從對主人要服從要盡職;親族鄰友對待親族鄰友,都應互相敬愛、互相濟助、互以赤誠相待、互以善言規勉;在家人對待出家人要恭敬設座、要布施供養,出家人要教在家人信善學善。

『伍』 小孩變得孝順學習聰明念什麼經

念《心經》能讓小孩變得孝順,聰明。

『陸』 一團祥和氣,兩遲疑

一團祥和氣,兩遲疑:

他一席白衣端坐於案前,奉上一縷紫榆,一曲廣陵,月上柳梢,好不自在。

霎時,素娥不復,紫榆不待,一片祥和竟被這五人肅殺之氣充的盪然無存。

只看他黯然一笑,燭火微動,也不見刀光劍影,血雨腥風,月未圓,風為止,琴未終,五人卻齊齊倒地,一命嗚呼。

自此他的一柄快劍響徹江湖。

祥和意思:

第一、孝親感恩是祥和之道:一個人能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必能招致祥和。

佛經將孝敬父母師長稱為「敬田」,與佛法僧三寶列為同等地位。

能時時刻刻回應他人的善意與溫情的人,心中自然充滿柔和與善意,又何愁不能感應祥和之氣。

第二、勤勞慈悲是祥和之道:經典中說,有兩種田是我們要勤於耕種的。

一是敬田,二是憫恤孤苦貧窮之人的「悲田」。

佛陀告訴弟子:勤於照顧窮苦貧病的人,功德與供養佛陀一樣。

因此,律己勤懇精進,待人慈心悲憫,能夠招來祥和的磁場。

『柒』 讓孩子能孝順切有能力的讀什麼經

心經
大BEI咒
准提咒
大吉祥天女咒……等等

你搜《神奇的解結咒》

● 要想有福氣,必須孝順,一個懂得孝道的人在陽間一定會有福。
● 如果做兒女的不孝順父母, 就脫離不了苦難的業海, 不能登陸幸福的彼岸。
● 孝順,孝而不順,就是對爸爸媽媽好是「孝」;跟爸爸媽媽頂撞就是「不順」,所以孝順,孝和順是分開的。
● 如果一個人在家做不到孝順父母甚至傷害父母,那麼無論他在外面做多少善事功德都難堵住著這個不孝父母的漏洞,因為

積福沒有折福快。
● 對自己身體的傷害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因為父母親給你這個身體,你不好好地保護好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
● 你的骨頭是爸爸給的,你的肉是媽媽給的。如果你們損害自己的身體爸爸媽媽會很難過,比你們自己還要難過。
● 你躺在床上生病的時候,最難過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爸爸媽媽。所以說孝順的同時,也要保護好你們自己的身體。
● 孝感天地,能夠為父母長輩祈福就是孝順。
● 母親多偉大,把我們養育了一輩子,我們沒有對她付出什麼,希望大家現在對母親孝順,孝字非常重要。中國人講的是孝

順,實際上孝能感恩天地。我希望你們好好地照顧和孝順自己的父母親。
● 請問大家,我們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好好地洗過臉和洗過腳沒有?而我們的父母親從小就幫我們洗臉洗腳。
● 慈悲的心是什麼?年邁的老媽媽坐在輪椅上,有些人推著自己母親在輪椅的時候覺得別人在看他,覺得很難為情,好像推

著自己的媽媽丟了自己的面子,你想想看,你孝順地推著自己的媽媽都怕別人笑話你,你這個人哪有慈悲心啊,所以勇氣是

在慈悲心中生出來的。
老人家不貪什麼,孩子經常孝順孝順,不要去惹老人家生氣,你給她說幾句好話買點東西,看到孩子很孝順,爸爸媽媽就

滿足了。
● 如果你們自己不孝順,那你們的孩子就不會孝順,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白話佛法

改命最快:
第一,勤放生改命最快,古今高僧提倡.
第二,孝敬父母.要懺悔過去對父母的不孝,多孝敬父母.
第三,不能邪淫懺悔過去的邪淫惡行.
第四,信受佛法常讀佛經念佛菩薩名號
第五,常行布施,尤其是布施無依無靠或急需救命的人.
第六,廣行善事,勸人行善,言語勸網上發帖或印善書佛經
畢竟《了凡四訓》是歷史上有據可考的真人真事

——《白話佛法》

如果您的命運不花一分錢而開始改變了(一定會)
若將以上信息和善書發送至萬人(也告訴他人發送萬人),命運徹底變好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功德最大
不花錢,利人利己,何妨一試?

『捌』 在孝敬父母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在孝敬父母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把所有具體落實到行動上,不能單憑嘴上口空說完就算。行孝無關經濟能力、無關身份地位,只與你有沒有落實到行動上有關。

很多人總想著,等我將來有錢了,我就給我父母買這個那個,或者,等我退休了,我再好好陪陪我的父母……子曰,子欲養而親不待,意思就是當你想贍養雙親,可能他們已等不及便過世了。真的等到你實現了自己目標的時候,很可能你早就已經失去了孝順父母的機會。所以孝敬父母,應當從現在開始,從你還能夠跟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開始,不要讓自己抱憾終身。

『玖』 念吉祥咒的前提是孝敬父母,哪些佛經原文講孝敬父母

講孝敬父母的佛經有《十善業道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佛經里定義孝敬父母的原專文,意思深廣無有邊際,屬如果從現實意義來說,可以從四個層次上來說明。
1.
養父母之身:衣食良葯,使之便利,無有缺失,樣樣具足。
2.
養父母之心:為人謹慎,愛語長存,聽言順從,為其安心。
3.
養父母之志:常行善舉,當為榜樣,明理於己,巧勸於人。
4.
養父母之德:所做圓融,德行滿溢,父母常思,覺悟今生。
真正的孝敬父母,就是永無止境的要求自己不斷的提高境界,落實一切的責任、義務的同時,用真心去感應父母的一切作為,使之向其好的方向發展。而念吉祥咒的目的,是滅除三毒煩惱(貪嗔痴),勤修佛法三寶(戒定慧)的方法之一,我說的希望你都能體會。
阿彌陀佛

閱讀全文

與佛經孝敬父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仰卧腹部起伏快是什麼原因 瀏覽:843
騰訊體檢檢查哪些 瀏覽:465
簡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017 瀏覽:456
一般重陽節是幾月幾日 瀏覽:348
有多少人不給親生父母聯系 瀏覽:352
水源管理員80元體檢都查什麼呢 瀏覽:439
廣東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 瀏覽:656
江西女退休年齡 瀏覽:294
年輕父母應該怎麼選擇嬰兒床 瀏覽:799
退休金2018月人均 瀏覽:238
基督教十誡講章孝敬父母 瀏覽:278
多久體檢一次比較好有副作用嗎 瀏覽:902
唯一的長壽市 瀏覽:722
2020年許昌養老金什麼時候補發 瀏覽:707
九九重陽節開展旱教活動 瀏覽:1000
2019豐台老年大學招生簡章 瀏覽:295
不在戶口地交社保退休 瀏覽:5
河北省石家莊老年大學地址 瀏覽:872
廣陵區體檢中心怎麼走 瀏覽:485
父母戶口遷入昆明有什麼好處 瀏覽: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