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身為女兒的你,你是如何孝順父母的
孝順必須是長期的,不是一時的:父母以畢生歲月為我們辛苦奉獻,我們即使不能終身膝下承歡,也應該長期供養,使無所缺。孝順必須有實質的,不是表面的,約有五樣:一是飲食,二是衣服,三是起居,四是疾病,五是悅親。
② 什麼是孝道,孝分,小孝,中孝,大孝還有大大孝嗎
孝順父母是天下兒女天經地義的職責,但是孝順有小孝順、中孝順、大孝順之分。
善事父母為孝。讓父母衣食無憂是孝父母之身。讓父母精神快樂是孝父母之心。讓父母願望實現是孝父母之志。讓父母智慧增長是孝父母之慧。孝身是小孝,孝心是中孝,孝志是大孝,孝慧是大大孝。
小孝順:整天圍著父母轉,給父母端飯洗腳,父母一發話,就誠惶誠恐地執行父母的意志。
中孝順:自己先解決好自己的一系列問題,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
大孝順:事業有成,讓父母為你而自豪和驕傲。
超級孝順:積累功德,然後把自己的功德轉讓一部分給父母,讓父母從此脫離輪回之苦,永享人生和生命樂趣。
孝順父母的意義:
父母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可說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難報經》當中,曾以七種比喻來說明父母恩德深重,難以報答:
一、肩擔父母,繞須彌山,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二、遭飢饉劫,臠割碎壞,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三、手執利刃,剜眼供佛,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四、刀割心肝,血流遍地,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五、百千刀戟,刺於己身,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六、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七、吞熱鐵丸,遍身焦爛,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2)孝順父母的實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父母的恩德既然如此深重,我們應怎樣做才能算是「孝順」呢?佛教認為孝順有不同的層次:
一般的人對父母甘旨奉養,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顛倒,永斷三途之苦,是為大孝;視三世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我母,盡一切力量,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才是最無上的至孝。所以,克盡孝道,應該注意下列三點:
一、孝順必須是長期的,不是一時的:父母以畢生歲月為我們辛苦奉獻,我們即使不能終身膝下承歡,也應該長期供養,使無所缺。
二、孝順必須有實質的,不是表面的:孝順父母必須解決父母實際需要,不僅在衣食住行上無虞匱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還要始予父母精神上的和樂,心理上的慰藉。
三、孝順必須能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孝順應從自己的親人做起,然後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擴充到社會大眾,乃至無量無邊眾生。
參考資料:網路-孝道
③ 什麼是孝順
我認為孝順,是聽從父母的話,不管對或錯,如父母說得對就應聽從,不對也不說出口,不要父母失望。孝順父母還要用行動要關愛,如父母生小病了,或心情不好時,多去問寒問暖,逗二老開心,常回家,做一點兒家務,煮一頓合二老口味的香萊飯。
④ 怎樣才算是孝順父母之舉
一、時常抽出空來陪伴在父母身邊。
正常情況下,就物質方面而言,父母對兒女們的要求基本上可以算是無欲無求的。但是在這方面無欲無求,並不代表他們在精神方面也能做到對兒女們無欲無求。尤其是對於那些年紀已經比較大的父母而言,他們更加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忙中抽空來陪伴一下自己。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接下來能夠跟子女們相處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若是不給子女們施加些壓力,好讓他們能夠時常抽出空來陪伴在自己身邊。那等有一天他們不在人世了,他們擔心真正為此感到惋惜和後悔的人,反倒會是他們的子女。因此,若是你能夠做到時常抽出空來陪伴在父母身邊,那起碼能說明你很有孝心。
文章圖片2
二、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對於很多成年人而言,父母的年紀已經非常大了。很多在他們看起來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可能父母早就已經做不到或者做得比較吃力了。比如說洗腳泡腳這件事,年輕人會覺得打盆水洗個腳是件極其簡單的事情。但是在他們那些可能得了腰肌勞損等疾病的父母看來,打盆水其實就跟能要了他們的命似的困難。
若是父母有此情況的年輕人能夠做到經常為父母洗洗腳,那即便他們再怎麼不把此舉當回事,在他們的父母心中,他們也算是盡了孝道了。當然了,除此之外,他們明顯還可以為父母打掃一下家裡的衛生,或者為父母做上幾次飯等。
文章圖片3
三、關注父母的想法,並幫助他們達成心願。
很多年輕人的父母,年紀越大,越不好意思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訴給自己的孩子。尤其是一些有關他們的心願的想法,就更加不敢輕易讓他們的孩子知道了。原因無他,就只是因為擔心他們的孩子知道了他們的想法或者心願後,會給他們的孩子添麻煩。
比如有的父母就特別希望能時常跟自己的孫子孫女待在一起,哪怕啥也不做,只是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他們笑和鬧也好。可即便如此,有些為人子女者卻很容易忽視父母的這一想法,或者對父母的這一想法表現出很抵觸的樣子來。若是你能做到關注父母的想法,並幫助他們達成心願,那起碼你的父母會覺得你很孝順。
文章圖片4
四、好好照顧自己,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
很多人在孝順父母這件事上,可能存在一個很大的錯誤認識。即總是覺得只有自己為父母做了某些事情後,才能算是孝順父母了。但是實際上,能做到好好照顧自己,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也能算得上是為父母盡孝了。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若是我們長這么大了,連自己的身體都照顧不好,那父母能對我們放心嗎?父母對我們不放心,哪裡
⑤ 「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孝敬父母在於內心充滿敬意與愛心,不止在於禮節上做的十分周全。
出自:漢代桓寬《鹽鐵論·孝養》
原句: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
釋義:孝敬長輩需要的是質朴實在的作為,實實在在的敬意與愛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
(5)孝順父母的實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價值:
書中的御史大夫即桑弘羊,站在封建中央政府的立場,強調法治,崇尚功利,堅持國家干涉經濟的政策,對鹽鐵官營、平準、均輸等重大政策措施採取堅決維護的態度,認為它「有益於國,無害於人」,既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以佐助邊費」,又有發展農業生產,「離朋黨,禁淫侈,絕並兼之路」的作用,因而決不可廢止。
他在為鹽鐵官營等政策辯護時,全面地提出了他對工商業的看法。他接受了范蠡、白圭的重商思想和國家經營工商業的思想,認為工商業在人民經濟生活中是不可少的,人民生活所需的「養生送終之具」均「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所以,他主張「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農商交易,以利本末」。
但他認為工商業應該由政府控制,發展官營工商業。這樣既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又可以「排富商大賈」,抑制他們的兼並掠奪,有利於「使民務本,不營於末」,有利於「建本抑末」,其實質是加強腐朽的國營壟斷.,不利於經濟的長期發展。
書中的御史大夫即桑弘羊,站在封建中央政府的立場,強調法治,崇尚功利,堅持國家干涉經濟的政策,對鹽鐵官營、平準、均輸等重大政策措施採取堅決維護的態度,認為它「有益於國,無害於人」,既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以佐助邊費」,又有發展農業生產,「離朋黨,禁淫侈,絕並兼之路」的作用,因而決不可廢止。他在為鹽鐵官營等政策辯護時,全面地提出了他對工商業的看法。他接受了范蠡、白圭的重商思想和國家經營工商業的思想,認為工商業在人民經濟生活中是不可少的。人民生活所需的「養生送終之具」均「待商而通,待工而成」。
所以,他主張「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農商交易,以利本末」。但他認為工商業應該由政府控制,發展官營工商業。這樣既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又可以「排富商大賈」,抑制他們的兼並掠奪,有利於「使民務本,不營於末」,有利於「建本抑末」,其實質是加強腐朽的國營壟斷.,不利於經濟的長期發展.
⑥ 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為孝的實質是什麼
意思是:孔子說:「當今許多人認為的孝呀,就是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其實狗和馬,也都有人飼養。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不恭敬孝順,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出處:《論語·為政篇》
原文: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
子游問什麼是孝。
孔子說:「當今許多人認為的孝呀,就是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其實狗和馬,也都有人飼養。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不恭敬孝順,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6)孝順父母的實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賞析:
孔子認為更重要的是孝要產生於內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顏悅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這是孝法清除認識誤區,達到真實有效的根本要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現在所謂孝順,以為能養父母則可。可是人也都能做到飼養狗與馬。如無敬意,那和飼養狗馬有何區別呢?」
⑦ 孝的本質
孝的本質是與人為善。與人為善從善待父母開始,就是孝。
⑧ 什麼是孝順,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孝順呢
導語:孝順二字,你的理解。
5、精彩回答:
我覺得孝順父母是要尊重父母的意見。經常回家陪陪父母,和父母聊天吃飯。即使有時候有些事情會和自己的觀念不一樣,嘴上同意父母的觀點,但是還是得按照自己的做法來。大事聽聽父母的意見,因為他們是過來人,經驗比我們多,但是最後拿主意的必須還是自己,雖然我們在父母眼裡是孩子,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也應該有自己的擔當和責任,好多事要自己想清楚結合父母的觀點然後再做決定。我覺得有時候不一定要聽父母的,雖然他們是過來人,但是以後的道路也是自己的,不能什麼事都聽父母的,不能愚孝。要把問題分析給父母,說明自己已經長大了,一些事應該自己做決定了??心疼自己,讓自己健康,不讓父母擔心也是孝順。努力工作,努力學習也是孝順??
⑨ 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的意思
釋義:孝敬父母在於內心充滿敬意與愛心,不止在於禮節上做的十分周全。
出處:出自漢代桓寬的《鹽鐵論·孝養》
原句: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
白話釋義:孝敬長輩需要的是質朴實在的作為,實實在在的敬意與愛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
(9)孝順父母的實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公元前81年(漢昭帝始元六年)舊歷二月,朝廷從全國各地召集賢良文學60多人到京城長安,與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政府官員共同討論民生疾苦問題,後人把這次會議稱為鹽鐵會議。
在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全面抨擊了漢武帝時制定的政治、經濟政策。在經濟方面要求「罷鹽鐵、酒榷、均輸」。他們以儒家思想為武器,講道德,說仁義,反對「言利」,認為實行鹽鐵等官營政策是「與民爭利」,違背了古代聖賢「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的信條,敗壞了古代淳樸的社會風尚,引誘人民走「背義而趨利」的道路。
他們提出了戰國以來法家的重本抑末說,認為官營工商業「非治國之本務」,主張「進本退末,廣利農業」,指責官府經營工商業是「與商賈爭市利」。賢良文學還提出「外不障海澤以便民用,內不禁刀幣以通民施」的放任主張。
會議結果,廢除了全國的酒類專賣和關內鐵官。事過30年,桓寬根據這次會議的官方記錄,加以「推衍」整理,增廣條目,把雙方互相責難的問題詳盡地記述出來,寫成《鹽鐵論》。
⑩ 孝的本質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孝不僅是你贍養著父母,你們家的馬和狗你都養著它們,能說「孝」嗎?若不尊敬父母那和養牲口有什麼區別?即「孝子之至,莫大於尊親」——《孟子·萬章上》。
真正意義上漢傳統文化裡面的孝是以「敬」為前提的,對內心的「敬」最好的表達就是「順」,「順」就是趨向同一個方向,即「孝順」、「孝敬」,所以孝的本質是「順從」。「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也就是終身按照父親的價值取向行事。
談到孝的社會學意義和本質,有些人總認為先哲們(孔子、曾子、弟子規的作者)說了「孝」是什麼,於是其社會學意義就等同於是什麼,其實,「孝」對漢人的社會學意義不是以先人說為標準的,而是看「孝」文化對千萬、億萬百姓價值觀的影響而決定其社會意義的。即使沒有任何一個大思想家大哲人說過「孝」要生兒子,只要這種文化引領百姓形成了此種價值觀,其就有此種社會學意義。
也不能如此武斷。《弟子規》里講,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也就是說,父母有過錯要指出,但是要照顧父母心情,和顏悅色地指。同樣可以用於老師。古人並不是不能「愛老師更愛真理」,而是要注意方式。另外反駁上面一段話,古人為何不能反對老師?請看《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由此看來,孔子也是提倡「愛老師更愛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