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節是插茱萸的,還是端午插茱萸
重陽節是插茱萸的;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祥彎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1)重陽節帶什麼囊登山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治婦科疾病:艾草能夠治療體質虛寒引起的出血,能很好的治療月經不調、經痛和崩漏等婦科疾病。
2、巧困抑菌抗病毒:艾草能夠抑制和殺傷好多種病毒孝宴念和細菌,能有效防治呼吸系統疾病,抑菌抗病毒效果明顯。
3、止癢:用艾草煎湯外洗患處,能有效治疥蘚和止癢。
Ⅱ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呢
重陽節登高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是為了繼承傳統。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起源有二1、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2、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歷史演變: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2]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民俗活動:1、賞秋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並舉辦隆重的曬秋節。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2、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3、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3、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4、飲菊花酒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5、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Ⅲ 古人登高時帶的茱萸香囊是哪種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葯。佩茱萸,漢族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
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葯。
一種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種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因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質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
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果實成小粒裂狀,味極辛香,可食用,莖、葉可入葯,功能暖胃燥濕。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御初寒
Ⅳ 重陽節插茱萸是為了什麼
重陽節插茱萸是中國民俗,傳說有辟邪作用,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舊時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采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俗信能驅邪治病。
茱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種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因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質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
(4)重陽節帶什麼囊登山擴展閱讀
茱萸主要有兩種植物,一為「茣茱萸」,一為「山茱萸」,還有「食茱萸」,前兩種皆入葯。吳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乾燥果實。別名:辟邪翁。其入葯治病,始載於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性熱,味辛、苦,有小毒。葯用前須用甘草煮水加以炮製,可減其毒性。入肝、脾、腎經。
功能:舒肝下氣、溫中散寒、燥濕助陽。主治厥陰頭疼、胸腹脹滿、嘔吐吞酸、陽虛泄瀉、肝鬱筋攣、寒疝、腳氣。清末《驗方新編》載:將吳茱萸搗碎加米醋貼敷腳心上端湧泉穴,可治療口舌生瘡、肝陽上亢頭暈、頭疼(高血壓)。
現代醫葯科學研究,其果實中含生物鹼:吳萸鹼、吳萸次鹼、羥基吳茱萸鹼,並有吳茱萸烯等揮發油成分。葯理作用:鎮痛,升高體溫,收縮子宮,抑菌,消炎,殺蟲、抑制胃腸潰瘍,升高血清G.P.T和G.O.T.,抑制胃腸功能推進,抗缺氧,延長凝血時間,抑制血栓形成。
Ⅳ 重陽節——泰山之巔「登高望遠」
這周的周三,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因為是重陽節,所以我想到了遠在異地的爸爸,每次都是和他視頻通話,已經快有一年沒和他見面了,雖然視頻通話也能看見他,也能和他說話聊天,但是我懷念那個充滿著父愛的擁抱。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長房 謂( 桓景 )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又《風土記》曰: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除惡氣而御初寒。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魏晉·陶潛《九日閑居》
莫怨登高白玉杯,茱萸微綻菊花開。唐·馮延巳《拋球樂》
典出自 南朝 宋 檀道鸞 《續晉陽秋·恭帝》:「 王宏為江州 刺史, 陶潛 九月九日無酒,於宅邊東籬下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未幾,望見一白衣人至,乃刺史 王宏 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後歸。」後因以為重陽故事。亦用作朋友贈酒或飲酒、詠菊等典故。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唐·李白《九日登山》
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唐·杜甫《復愁十二首》
《晉書·孟嘉傳》:「九月九日, 溫 ( 桓溫 )燕 龍山 ,僚佐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至,吹 嘉 帽墮落, 嘉 不之覺。 溫 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 嘉 良久如廁, 溫 令取還之,命 孫盛 作文嘲 嘉 ,著 嘉 坐處。 嘉 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嘆。」 後以「孟嘉落帽」形容才子名士的風雅灑脫、才思敏捷。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唐·杜甫《九日藍田崔氏庄》
今朝落帽客,幾處管弦留。唐·錢起《九日閉居寄登高數子》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而罷。
蘇軾在杭州,於九日,舟中望見有美堂上魯少卿飲,以詩戲之曰:「指點雲間數點紅,笙歌正擁紫髯翁。誰知愛酒龍山客,卻在漁舟一葉中。」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有許多古人在重陽節的這一天都是登高望遠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和《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就是一個好例子,都是寫詩人重陽節的這一天在異地,懷念故鄉、家人朋友。老師說我們也應該遵循古人的習俗去「登高望遠」,泰安最高也最著名的山當然就屬泰山了。泰山可謂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稱,正好也可以到玉皇頂向泰山老奶奶祈福書院的未來能發展的更好、家人都能更加健康……
書院位於天燭峰附近,徒步過去也就8.2公里,對於我們這種天天鍛煉的書院來說是絕對沒問題的。到了目的地,買完票就正式開始登山了,想想還是有點小興奮的。
我們龍騰隊一直往前沖,打頭陣。聽老師說天燭峰到玉皇頂僅有5.4公里,按照平常徒步的速度最多也就兩個小時就能到,於是我們什麼也沒有管,只往前沖。可事不願違啊!聽著挺近,但走起來就不一樣了,看著那一望無際的台階,真是要了我的兩條腿嘍!
爬第一個山丘時,令我最為驚嘆的就屬大天燭峰下面的千尺瀑了。壁立千仞,水自天來。逢雨季,白練懸空,飛渡直下,匯人仙鶴灣。走過千尺瀑時,我在想:如果在這里建一個滑水、滑石,是不是很瘋狂!很要命!。看到這樣一種美景,讓我不禁想到了一首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第一個山丘的頂端就是山呼門。山呼門又稱「望天門」。此處兩山夾道,為秦御道天然隘口。相傳秦始皇登封泰山,文武大臣在此三呼萬歲,俗名「三呼門」。剛爬上那無千無萬的台階,全身都是汗,登上山呼門,風呼呼的吹來,可真是金風送爽啊!站在山呼門上,不僅能更加涼爽,還能欣賞千岩競秀的風景。山呼門可真是個好地方啊!
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台階之路,不光只顧著走,停下來休息時也可以看看四處的風景。風魔峪就是一個休息的好去處,又有小亭子可以坐會兒,附近的風景也還不錯。風魔峪 此處山深谷險,多生怪風,故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盧卡斯先生到此考察,曾盛贊此峪可與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相媲美。這樣的景色到了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真不知會不會出現什麼恐怖的東西。要是真有人在大半夜經過這里,准會被嚇個半死。
快到玉皇頂的時候,感覺腿稍微動一下,都會酸痛不已,身體彷彿被吸幹了一樣。真是寸步難行啊!剛開始的路程,還是挺有動力的,有些時候也能沖刺一下。由於前面都把體力耗得差不讀多了,到了後面只能靠著蠻力往前走。早知道會是這樣的結局,就應該一步一步慢慢來,不要急著往前沖了。
只有大約一公里就要到玉皇頂了,讓我看到了後石塢索道,而且還不是露天開放式的,是我沒做過的那種。看著坐在上面的人從我旁邊過去,心裡滿滿的羨慕嫉妒恨啊!只好用意念讓自己繼續前進。身為龍騰隊的一員,將來可是要走長征的,怎麼能連這點山路都走不動呢?如果連這點山路都走不動的話,將來要怎麼走過雪山啊?只好繼續開始步履蹣跚的前進。
終於跋山涉水到了玉皇頂,歐耶!解放了,不用再走那無窮無盡的台階了。第一想到的是冷和餓,等著大部隊上來,可以開飯了。整頓完後,在山上靜坐,玉皇頂是一個很神聖的地方,也是靈氣最充足的地方,在這里打坐,能更容易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吸收靈氣,使身體里的邪氣都驅除,讓身體里都是正氣。由於我們龍騰隊還要徒步回書院,我們就提前下山,大部隊留在這里祈福。
玉皇頂是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玉皇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殿前有"極頂石",標志著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說明這里是歷代帝王登封,封禪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東亭可望"旭日東升",西亭可觀"黃河玉帶"。這么神聖的地方沒有去參觀,真是可惜了,如果還有下次的話,我一定要好好參觀一下。
本來以為真的解放了,接下來的路應該會很輕松吧。可是從南天門出來一看,我滴媽呀,這個樓梯也太恐怖了吧!看了以後,腿直打哆嗦。我在想:萬一摔下去不摔個半死,也得摔個半殘吧!辛虧旁邊有扶手,給我增加點了安全感。前幾段樓梯都是很長的,走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生怕真摔下去了,也沒人救得了我。後面漸漸地克服了恐懼,速度也加快了許多,直到後來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下了樓梯。
中間為了等龍騰隊的一位成員大廚同志,我們在中天門足足等了有一個半小時。披著個外套,坐在馬路旁邊,看著旁邊來往遊客的目光,以為我們是被人丟棄的小孩子呢。為了讓大廚補償我們,於是我們統一決定讓大廚請我們喝酸梅湯。(最後還是我們自己掏了腰包。)
兩個多小時我們終於下山到紅門了,還沒來得及緩一會,就又要徒步回書院了。從紅門回書院還有12.3公里呢,腿剛廢,又要走一段路,看來腿要殘了。看來姚老師是決心讓我們不要腿了的節奏啊!不過幸好,坐公交車,少走了5公里的路程。回到書院後,已經精疲力竭,感覺身體都透支了。只想著躺床上睡覺,連平時記得最清楚的英語打卡都沒弄,浪費了1元錢。
這次的泰山之旅真是收貨滿滿啊!不光欣賞到了山清水秀的風景,還凈化了身心,最主要的是完成了這次重陽節的意義。雖然玉皇頂是泰山的最高點,但是最後我還不是走到了,就像塞內加說過的「只要持續地努力,不懈地奮斗,就沒有徵服不了的東西。」
——END——
Ⅵ 重陽節插茱萸是什麼植物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
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葯。佩茱萸,中國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 茱萸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葯。
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於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
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Ⅶ 茱萸是什麼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導讀:茱萸是什麼?茱萸是一種植物,平時我們很少見到茱萸,也很少提到茱萸,不過當一個節日到來之時,人們都要問一遍了解一遍茱萸這樣東西,這個節日就是重陽節。之所以在重陽節提茱萸,是因為重陽節有著佩茱萸的習俗,那麼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或者佩茱萸呢?下面和我一起去了解下吧。
茱萸是什麼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葯。佩茱萸,中國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戴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葯。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這跟端午佩掛艾草、菖蒲的道理是一樣的,為了驅病、防蚊、辟邪。所以無論是艾草、菖蒲,還是茱萸,都有特殊香味,才能達到除病辟邪的效果。
九月初九,正值秋冬交替,九又是「至陽之數」,古人認為這天陽氣太盛,陰陽失調,是凶日,佩戴氣味濃烈的茱萸能御初寒也可辟邪氣。
以前的人,到了重陽節會把茱萸插在頭上,或身上佩裝有茱萸的布袋。
茱萸的植物種類介紹
一、山茱萸
重陽前後到山上走一走也許會碰上些紅色小果子,長相喜人,那很可能就是山茱萸的果子了。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屬植物,它的果子,也叫萸肉,長橢圓形,紅色至紫紅色,是一味中葯,溫肝補腎,中醫俗稱它為棗皮。
果期在秋季,9-10月,
上山秋遊看到這么誘人的果子,
不妨摘一點,但別急著吃,
它味道苦澀,並不好吃。
可以把山茱萸果帶回家泡酒,喝完腰不酸腿不痛,是補血補虛,強身健體的良葯酒。
山茱萸開小黃花,每年春天,3、4月份光景,樹上一片片的金黃色,美極。
題外話,最近看到朋友圈很多人在曬山荔枝,它跟山茱萸是親戚,也是山茱萸科的,中文學名叫四照花。
果子像荔枝,可以吃,
所以大家叫它山荔枝。
盛開的四照花美美噠,
我們看到的四瓣白色花瓣
其實是苞片不是花。
扯遠了,說回茱萸,下一個登場的也是可以食用的茱萸,叫食茱萸。
二、食茱萸
在辣椒傳進中國之前,愛吃辣的人,像湖南人、四川人,據說「辛辣」這一口味主要從花椒、姜、食茱萸這三種食材中來。
食茱萸指的是芸香科花椒屬的椿葉花椒,枝葉、果實都有濃烈氣味,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各地區。
果期10-12月,果實成熟後分果瓣呈淡紅褐色,干後變灰粽,外形跟花椒很相似。
食茱萸葯食兩用,樹根、樹皮入葯,可祛風濕,治跌打腫痛。
三、吳茱萸
吳茱萸也是芸香科植物,跟食茱萸長得很像,因此,自古就有對兩者身份的爭議。
現代植物學家考證後,認為吳茱萸和食茱萸是兩種植物。
吳茱萸春末初夏開綠白色小花,
秋後成熟,果實為暗紫紅色。
吳茱萸是古老的中葯植物,嫩果經泡製涼干後既是中葯「吳茱萸」,是健胃劑和鎮痛劑,還可驅蛔蟲,葯用價值還遠不止這些。
古代人們在重陽節佩戴的,既不是長得好看但沒啥氣味的山茱萸,也不是可以當辣子但枝幹帶刺的食茱萸,而是吳茱萸。
吳茱萸有非常濃烈的氣味,符合古人用「芳香辟穢」的習慣,且中葯吳茱萸能散寒祛濕,消積食、除寒熱,祛病養生,滿足人們希望健康長壽的節日願望。
現在,重陽節大家已經沒有佩戴茱萸的習俗了,但很多地方會舉辦一些頗具特別活動,來歡度重陽節。
重陽的重頭戲是賞秋,此時秋色尚好,爬山登高遠望美景是最應景的活動。
我國南方一些山村裡也保留了「曬秋」的習俗。村民們在屋前屋後掛曬農豐收的農作物和果實,漸漸地,成了秋季一道美麗而獨特的風景,重陽節曬秋活動達到最高峰。
很多地方,重陽會舉辦菊花展,賞菊以歡慶佳節。祭祖、掃墓也是重陽的節俗之一。
無論重陽是不是有菊花、茱萸,大家祈盼一家團聚、家人健康長壽的心願都是一樣的。
Ⅷ 重陽節登高的由來是什麼
南朝梁抄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襲記載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