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可憐九月初三夜全詩
可憐九月初三夜全詩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釋:
1、暮江吟:黃昏時分在江邊所作的。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2、殘陽:快落山的太陽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為碧色珍寶,此處指碧綠色 。
4、可憐:可愛。
5、九月初三:農歷九月初三的時候。
6、真珠:即珍珠。
7、月似弓:峨眉月,其彎如弓。
詩意:
一道殘陽倒影在江面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現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現出紅色。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彎新月彷彿是一張精巧的弓。
賞析:
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後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詩人再抬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彎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美妙景象,壓縮在一句詩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從像弓一樣的一彎新月,想起當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贊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給讀者展現了一幅絕妙的畫卷。由描繪暮江,到贊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熱愛之情。明代楊慎《升庵詩話》評:詩有豐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可謂工微入畫。《唐宋詩醇》評:寫景奇麗,是一幅著色秋江圖。清代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評:麗絕韻絕,令人神往。另外,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這首詩中的時間問題。
小時不識月全詩
《古朗月行》
作者:李白
原文:
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 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葯成, 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月影, 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 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 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 凄愴摧心肝。
注釋:
1、呼作:稱為。白玉盤:白玉做的盤子。
2、疑:懷疑。瑤台: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處:《穆天子傳》卷三:天子賓於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武帝內傳》稱王母為玄都阿母。
3、仙人垂兩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樹。當月亮初生的時候,先看見仙人的兩只腳,月亮漸漸圓起來,就看見仙人和桂樹的全形。仙人:傳說駕月的車夫,叫舒望,又名纖阿。
4、團團:圓圓的樣子。
5、白兔二句:白兔老是忙著搗葯,究竟是給誰吃呢?言外有批評長生不老葯之意。問言:問。言:語助詞,無實意。與誰:一作誰與。
6、蟾蜍:《五經通義》:月中有兔與蟾蜍。蟾蜍,傳說月中有三條腿的蟾蜍,因此古詩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此詩中蟾蜍似另有所指。圓影:指月亮。
7、羿:後羿,中國古代神話中射落九個太陽的英雄。《淮南子本經訓》記載: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皆枯。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面的烏即日。《五經通義》:日中有三足烏。所以日又叫陽烏。
8、天人:天上人間。
9、陰精:《史記天官書》: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精也。陰精也指月。淪惑:沉淪迷惑。
10、去去:遠去,越去越遠。為決絕之辭。
11、凄愴:傷心之意。
詩意:
小時候我不認識月亮,將它呼作白玉盤。又懷疑是瑤台仙人的明境,飛到了天上。在晚上觀看月亮,可以先看到有仙人的兩足開始慢慢地出現,接著一棵團團的大桂樹也出現了。傳說月中有白兔搗仙葯,請問它是搗給誰吃的?又傳說月中有一個大蟾蜍,是它蝕得月亮漸漸地殘缺了。以前有位後羿,是他將九個太陽射落了,只留下了一個,才使得天人都得以清平安寧。陰精的沉淪蠱惑,遂使月亮失去了光彩,便再也不值得觀看了。對此我覺得憂心非常,凄愴之情,真是摧人心肝啊!
賞析:
這是一首樂府詩。古朗月行,是樂府古題,屬《雜曲歌辭》。鮑照有《朗月行》,寫佳人對月弦歌。李白採用這個題目,故稱古朗月行,但沒有因襲舊的內容。
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像,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詩中先寫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以白玉盤、瑤台鏡作比喻,生動地表現出月亮的形狀,顏色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使人感到非常新穎有趣。呼、疑這兩個動詞,傳達出兒童的天真爛漫之態。這四句詩,看似信手寫來,卻是情采俱佳。然後,又寫月亮的升起: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葯成,問言與誰餐?古代神話說,月中有仙人、桂樹、白兔。當月亮初升的時候,先看見仙人的兩只腳,而後逐漸看見仙人和桂樹的全形,看見一輪圓月,看見月中白兔在搗葯。詩人運用這一神話傳說,寫出了月亮初生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緻。然而好景不長,月亮漸漸地由圓而蝕: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蟾蜍,俗稱癩蛤蟆;大明,指月亮。傳說月蝕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嚙食而殘損,變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表現出詩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後羿,射落了九個太陽,只留下一個,使天、人都免除了災難。詩人在這里引出這樣的英雄來,既是為現實中缺少這樣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這樣的英雄來掃除天下。然而,現實畢竟是現實,詩人深感失望: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月亮既然已經淪沒而迷惑不清,就沒有什麼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開吧。這是無可奈何的辦法,心中的憂憤不僅沒有解除,反而加深了: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詩人不忍一走了之,內心矛盾重重,憂心如焚。
這首詩,大概是李白針對當時朝政黑暗而發的。唐玄宗晚年沉湎聲色,寵幸楊貴妃,權奸、宦官、邊將擅權,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詩中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似是諷刺這一昏暗局面。然而詩人的主旨卻不明說,而是通篇作隱語,化現實為幻景,以蟾蜍蝕月影射現實,說得十分深婉曲折。詩中一個又一個新穎奇妙的想像,展現出詩人起伏不平的感情。
月是故鄉明全詩
《月夜憶舍弟》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注釋:
1、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潁、杜觀、杜豐、杜占。
2、戍鼓:戍樓上用以報時或告警的鼓聲。
3、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4、秋邊:秋天邊遠的地方,此指秦州。
5、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7、無家:杜甫在洛陽附近的老宅已毀於安史之亂。
8、長:一直,老是。
9、不達:收不到。
10、況乃:何況是。
11、未休兵:此時叛將史思明正與唐將李光弼激戰。
詩意:
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行,秋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露水從今夜起顯得更涼更白,月亮永遠是家鄉的最亮最明。雖有兄弟但都在戰亂中離散,個個離家漂泊無法打聽音訊。捎出去的家書常常不能收到,何況戰爭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賞析:
這首詩首聯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點明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使人覺得合乎情理,這是因為它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
上兩聯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頸聯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尾聯緊承頸聯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懷鄉思親之情凄楚哀感,沉鬱頓挫。
崔善為 九月九日九日重陽節
九日重陽節,三秋季月殘。
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
霜濃鷹擊遠,霧重雁飛難。
誰憶龍山外,蕭條邊興闌。
【譯文及注釋】
農歷九月初九,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人們用登高、賞菊花、插茱萸等活動表示慶祝。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經凋殘。晚秋的寒氣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自己身處蕭條冷落的龍山邊關,全無喜慶之意。
【賞析】
崔善為,貝州武城人也。祖顒,後魏員外散騎侍郎。父權會,齊丞相府參軍事。善為好學,兼善天文算歷,明達時務。弱冠州舉,授文林郎。屬隋文帝營仁壽宮,善為領丁匠五百人。右僕射楊素為總監,巡至善為之所,索簿點人,善為手持簿暗唱之,五百人一無差失,素大驚。自是有四方疑獄,多使善為推按,無不妙盡其理。
詩題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人們用登高、賞菊花、插茱萸等活動表示慶祝。傳統上秋季分為孟秋、仲秋、季秋,分別對應農歷七八九這三個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經凋殘。頷聯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寫晚秋的寒氣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古詩寫重陽節,多表達歡慶之意,而這首詩的尾聯,想到自己身處蕭條冷落的龍山邊關,全無喜慶之意。
『貳』 關於九月九日的詩句
九月九日
朝代:唐朝 作者:崔善為
九日重陽節,三秋季月殘。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
霜濃鷹擊遠,霧重雁飛難。誰憶龍山外,蕭條邊興闌。
崔善為,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人。精通歷算,出仕隋朝,調任文林郎。仁壽年間,升任樓煩司戶書佐,唐高祖李淵當時任太守,尤其受到禮遇。起兵後任用為大將軍府司戶參軍,封清河縣公。武德二年(619年),多次提拔後為尚書左丞,以清廉明察著稱。貞觀初年,任陝州刺史。後歷任大理寺、司農寺二卿,因與少卿不和獲罪,外任秦州刺史,後去世。
九月九日
朝代:元朝 作者:李治
端居臨玉扆,初律啟金商。鳳闕澄秋啟,龍闈引夕涼。
野凈山氣斂,林疏風露長。砌蘭虧半影,岩桂發全香。
滿蓋荷凋翠,圓花菊散黃。揮鞭爭電烈,飛羽亂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虛側月張。怯猿啼落岫,驚雁斷分行。
斜輪低夕景,歸旆擁通莊。
李治(628年-683年),中國唐朝第三任皇帝(649年—683年在位),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長孫皇後,為嫡三子。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於長安太極殿。李治在位三十四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葬於乾陵,謚號天皇大帝,廟號高宗。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過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3】九日得新字
唐代: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陽即此晨。
登高聞古事,載酒訪幽人。
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
【4】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代: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5】九日齊安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叄』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詩人在頸聯是怎樣表達情感的
詩人在頸聯(映岩千段發,臨浦萬株開)以寫景來表達對崔善為的懷念之情。茂盛的菊在岩壁上孕育花蕾,而靠水邊的萬株菊在開放,有誰陪我同醉?
原詩: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
王績
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映岩千段發,臨浦萬株開。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詩人以九月九日重陽節賞景,吟菊,飲酒就菊,表達對友人崔善為的懷念之情。從而也流露詩人的孤單和寂寞。
『肆』 九日次韻王鞏
蘇軾 九日次韻王鞏 崔善為 九月九日九日重陽節
九日重陽節,三秋季月殘。
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
霜濃鷹擊遠,霧重雁飛難。
誰憶龍山外,蕭條邊興闌。
【譯文及注釋】
農歷九月初九,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人們用登高、賞菊花、插茱萸等活動表示慶祝。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經凋殘。晚秋的寒氣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自己身處蕭條冷落的龍山邊關,全無喜慶之意。
【賞析】
崔善為,貝州武城人也。祖顒,後魏員外散騎侍郎。父權會,齊丞相府參軍事。善為好學,兼善天文算歷,明達時務。弱冠州舉,授文林郎。屬隋文帝營仁壽宮,善為領丁匠五百人。右僕射楊素為總監,巡至善為之所,索簿點人,善為手持簿暗唱之,五百人一無差失,素大驚。自是有四方疑獄,多使善為推按,無不妙盡其理。
詩題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人們用登高、賞菊花、插茱萸等活動表示慶祝。傳統上秋季分為孟秋、仲秋、季秋,分別對應農歷七八九這三個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經凋殘。頷聯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寫晚秋的寒氣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古詩寫重陽節,多表達歡慶之意,而這首詩的尾聯,想到自己身處蕭條冷落的龍山邊關,全無喜慶之意。
《九日》
作者:杜甫
原文:
重陽獨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葉於人既無分,
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
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
干戈衰謝兩相催!
賞析:
此詩是大歷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詩人聯系兩年來客寓夔州的現實,抒寫自己九月九日重陽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藝術造詣,都遠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聯表現了詩人濃烈的生活情趣。詩人在客中,重陽到來,一時興致勃發,抱病登台,獨酌杯酒,欣賞九秋佳色。詩人酷好飲酒、熱愛生活的情態,便在詩行中活現。
頷聯詩筆頓轉。重九飲酒賞菊,本是古代高士的傳統,可是詩人因病戒酒,雖抱病登台,卻無分飲酒,遂也無心賞菊。於是詩人向菊花發號施令起來:菊花從此不須開!這一帶著較強烈主觀情緒的詩句,妙趣神來,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證明詩人既喜飲酒,又愛賞菊。而詩人的任性使氣,顯然是他艱難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這一聯,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對(亦即沈德潛所謂真假對),借竹葉青酒的竹葉二字與菊花相對,蕭散不為繩墨所窘(《詩人玉屑》),被稱為杜律的創格。菊花雖是實景,竹葉卻非真物,然而由於字面工整貼切,特別顯得新鮮別致,全聯遂成為歷來傳誦的名句。
頸聯進一步寫詩人矚目遐思,因景傷情,牽動了萬千愁緒。詩人獨身飄泊異地,日落時分聽到一聲聲黑猿的啼哭,不免淚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來,更容易觸發詩人思親懷鄉的感情。詩中用他鄉和故園的物候作對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詩人內心的隱秘:原來他對酒停杯,對花輟賞,並不只是由於病肺,更是因為鄉愁撩人啊!
尾聯以佳節思親作結,遙憐弟妹,寄託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來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嘆自己身遭戰亂,衰老多病。詩人一邊詛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連發生,一邊惋惜歲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對造成生活悲劇的根源──干戈,發泄出更多的不滿情緒。這正是詩人傷時憂國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詩由因病戒酒,對花發慨,黑猿哀啼,白雁南來,引出思念故鄉,憶想弟妹的情懷,進而表現遭逢戰亂,衰老催人的感傷。結尾將詩的主題升華:詩人登高,不僅僅是思親,更多的是傷時,正所謂杜陵有句皆憂國。此詩全篇皆對,語言自然流轉,蒼勁有力,既有氣勢,更見性情。句句講詩律卻不著痕跡,很象在寫散文;直接發議論而結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寫景、敘事又能與詩人的憂思關合很緊。筆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頗能顯示出杜甫夔州時期七律詩的悲壯風格。
『伍』 九月九日重陽節詩前兩句的意思是什麼
前兩句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譯文:獨自流落他鄉,長做異地之客。每逢佳節版良辰,越發思念眷親權。
賞析:詩人常年漂泊在外,無法與家人團聚,尤其是重陽節,在家家戶戶都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的日子裡,王維怎能不想起在家是和親人手挽著手,頭插著茱萸登高遠眺的情景呢?這個佳節更勾起詩人思念家鄉,想念家鄉親人之情。
全詩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是:我獨自一人在他鄉做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現在人們常用這兩句詩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陸』 唐詩: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頷聯中的忽,方二字有何妙處最後兩聯採用了怎麼樣
原詩:
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
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映岩千段發,臨浦萬株開。
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忽和方二字,基本來說就是忽然看到什麼,才知道什麼。也談不上什麼妙處吧,這個在詩詞中很正常吧。若一定要說又妙處,那就是承接首聯,見到黃花吐,才從方外回過神來,表現了作者沉醉於塵世之外。頷聯起到一個承接作用,還能夠突出時日的主題。
最後兩聯,也是一個對比。千岩競秀,萬花齊發,香氣濃郁,可惜卻無酒無味。不可說不冷清。意思是說,即便是在這九月九日佳節之時,無親朋友好,還不如離開紅塵,反映了一種消極遁世的情懷。會不會是也在勸他的朋友崔善為使君呢?
對於這首詩的背景,我不太清楚,只能大略解釋這么多
『柒』 九月九日到底是誰的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作背景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
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捌』 九月九的古詩
九月九重陽節的古詩詞彙總如下
1、重陽
【唐】趙嘏
節逢重九海門外,家在五湖煙水東。
還向秋山覓詩句,伴僧吟對菊花風。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6、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7、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8、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9、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10、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玖』 重陽節的古詩
古人的重陽登高既反映了人們消災避禍的美好願望,又蒙上了一層迷信色彩。但現代卻給它賦予了具有時代氣息的'嶄新意義。歡迎大家前來欣賞我為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古詩,謝謝大家!
九月九日
【唐】崔國輔
江邊楓落菊花黃,少長登高一望鄉。
九日陶家雖載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日登高
【唐】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丁巳重陽
【唐】司空圖
重陽未到已登臨,探得黃花且獨斟。
客舍喜逢連日雨,家山似響隔河砧。
亂來已失耕桑計,病後休論濟活心。
自賀逢時能自棄,歸鞭唯拍馬韉吟。
重陽日至峽道
【唐】張籍
無限青山行已盡,回看忽覺遠離家。
逢高欲飲重陽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閏九月九日獨飲
【唐】白居易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
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
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
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
身從漁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
嘆時論倚伏,懷舊數存亡。
奈老應無計,治愁或有方。
無過學王績,唯以醉為鄉。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懷襄陽》
唐·孟浩然
去國似如昨,倏然經杪秋。
峴山不可見,風景令人愁。
誰采籬下菊,應閑池上樓。
宜城多美酒,歸與葛強游。
《採桑子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日題塗溪》
唐·白居易
蕃草席鋪楓葉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賓守,或可重陽更一來。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九月九日》
唐·崔善為
九日重陽節,三秋季月殘。
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
霜濃鷹擊遠,霧重雁飛難。
誰憶龍山外,蕭條邊興闌。
『拾』 九日登山
李白 九日登山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築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涌琴高,白龜道馮夷。靈仙如彷彿,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
別後登此台,願言長相思。
【譯文及注釋】
陶淵明寫了《歸去來》,表明不追逐俗世的高志。因為沒有酒喝了,所以就到州牧那裡去喝酒。於是就想像著和陶淵明一起一邊觀賞菊花一邊飲酒。我此時的心情不好,白白辜負了重陽佳節。能得到題輿這樣的待遇是怎樣的俊傑才能有的啊!我自認為自己沒有這么好的運氣,就想乾脆隱居在城南算了。在山上建一座小房子,下面可以看到宛溪。整日可以聽到笛聲、琴聲,這是多麼自在啊。我以為即使是皇親國戚也不能有這樣的享受。琴高乘著紅鯉魚躍出水面,仙龜為河伯引路,這是像神仙一樣的生活。
1、《晉書》:陶潛為彭澤令,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即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刺史王弘以元熙中臨州,甚欽遲之。後自造焉,潛稱疾不見,既而語人曰: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閑,幸非潔志慕聲,豈敢以王公紆軫為榮耶!弘每令人候之,密知當往廬山,乃遣其故人龐通之等齎酒,先於半道要之。潛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進,弘乃出與相聞,遂歡宴窮日。弘後欲見,輒於林澤問候之,至於酒米乏絕,亦時相贍。
2、《藝文類聚》:《續晉陽秋》曰: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之,望見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3、、重陽:《夢梁錄》: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號曰重陽。
4、《北堂書鈔》:謝承《後漢書》曰:周景為豫州刺史,辟陳蕃為別駕,下就,景題別駕輿曰陳仲舉座也,不復更辟,蕃惶懼,起視職。
響山:《方輿勝覽》:響山在宣城縣南五里。
5、《一統志》:響山,在寧國府城南五里,下俯宛溪。權德輿記:響山,兩崖聳峙,蒼翠對起,其 南得響潭焉,清泚可鑒,瀠洄澄淡。
霜絲,樂器上弦也。
6、《韻會》:胄,裔也,系也,嗣也。
7、琴高:《列仙傳》:琴高者,趙人也。以鼓琴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浮游冀州、涿郡之間。二百餘年後,辭入涿水中取龍子。與弟子期日,皆潔齋待於水旁設祠,果乘赤鯉來,出坐祠中,旦有萬人觀之。留一月余,復入水去。
8、《山海經》:從極之淵,深三百仞,維冰夷恆都焉。冰夷,人面,乘兩龍。郭璞註:冰夷,馮夷也。
9、《淮南》雲馮夷得道,以潛大川,即河伯也。《穆天子傳》所謂河伯無夷者,《竹書》作馮夷,字或作冰也。
10、《河圖括地象》:馮夷恆乘雲車,駕兩龍。白龜,事未詳。
11、《楚辭河伯》雲:乘白黿兮逐文魚,氣汝游兮河之渚。白龜殆白黿之訛歟?
12、酹:《廣韻》:酹,以酒沃地也。
13、木華《海賦》:波如連山。太白本其語而倒用之,謂連山似驚波,遂成奇語。
14、謝朓詩:合沓與雲齊。呂向註:合沓,高貌。
15、《說文》:酩酊,醉也。
16、盧照鄰詩:客散同秋葉,人亡似夜川。
17、《晉書》:孟嘉為征西桓溫參軍,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燕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溫使左右勿言,以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嘆。
18、九日: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19、陶淵明: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賞析】
天寶十二載(753)重陽日作於宣城。清人王琦雲:玩詩意,當是偕一宗室為宣城別駕者,於九日登其所新築之台而作,詩題應有缺文。所言似是。另有《宣城九日聞崔四侍御與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時登響山不同此賞醉後贈崔侍御二首》,與此詩情景相接 。全詩體現李白壯志難酬,感慨實事,又仍有遠大理想,遠大抱負的宏偉目標。
九月九日·九日重陽節
崔善為 九月九日九日重陽節
九日重陽節,三秋季月殘。
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
霜濃鷹擊遠,霧重雁飛難。
誰憶龍山外,蕭條邊興闌。
【譯文及注釋】
農歷九月初九,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人們用登高、賞菊花、插茱萸等活動表示慶祝。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經凋殘。晚秋的寒氣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自己身處蕭條冷落的龍山邊關,全無喜慶之意。
【賞析】
崔善為,貝州武城人也。祖顒,後魏員外散騎侍郎。父權會,齊丞相府參軍事。善為好學,兼善天文算歷,明達時務。弱冠州舉,授文林郎。屬隋文帝營仁壽宮,善為領丁匠五百人。右僕射楊素為總監,巡至善為之所,索簿點人,善為手持簿暗唱之,五百人一無差失,素大驚。自是有四方疑獄,多使善為推按,無不妙盡其理。
詩題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人們用登高、賞菊花、插茱萸等活動表示慶祝。傳統上秋季分為孟秋、仲秋、季秋,分別對應農歷七八九這三個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經凋殘。頷聯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寫晚秋的寒氣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古詩寫重陽節,多表達歡慶之意,而這首詩的尾聯,想到自己身處蕭條冷落的龍山邊關,全無喜慶之意。
杜甫 九日
《九日》
作者:杜甫
原文:
重陽獨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葉於人既無分,
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
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
干戈衰謝兩相催!
賞析:
此詩是大歷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詩人聯系兩年來客寓夔州的現實,抒寫自己九月九日重陽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藝術造詣,都遠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聯表現了詩人濃烈的生活情趣。詩人在客中,重陽到來,一時興致勃發,抱病登台,獨酌杯酒,欣賞九秋佳色。詩人酷好飲酒、熱愛生活的情態,便在詩行中活現。
頷聯詩筆頓轉。重九飲酒賞菊,本是古代高士的傳統,可是詩人因病戒酒,雖抱病登台,卻無分飲酒,遂也無心賞菊。於是詩人向菊花發號施令起來:菊花從此不須開!這一帶著較強烈主觀情緒的詩句,妙趣神來,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證明詩人既喜飲酒,又愛賞菊。而詩人的任性使氣,顯然是他艱難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這一聯,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對(亦即沈德潛所謂真假對),借竹葉青酒的竹葉二字與菊花相對,蕭散不為繩墨所窘(《詩人玉屑》),被稱為杜律的創格。菊花雖是實景,竹葉卻非真物,然而由於字面工整貼切,特別顯得新鮮別致,全聯遂成為歷來傳誦的名句。
頸聯進一步寫詩人矚目遐思,因景傷情,牽動了萬千愁緒。詩人獨身飄泊異地,日落時分聽到一聲聲黑猿的啼哭,不免淚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來,更容易觸發詩人思親懷鄉的感情。詩中用他鄉和故園的物候作對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詩人內心的隱秘:原來他對酒停杯,對花輟賞,並不只是由於病肺,更是因為鄉愁撩人啊!
尾聯以佳節思親作結,遙憐弟妹,寄託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來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嘆自己身遭戰亂,衰老多病。詩人一邊詛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連發生,一邊惋惜歲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對造成生活悲劇的根源──干戈,發泄出更多的不滿情緒。這正是詩人傷時憂國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詩由因病戒酒,對花發慨,黑猿哀啼,白雁南來,引出思念故鄉,憶想弟妹的情懷,進而表現遭逢戰亂,衰老催人的感傷。結尾將詩的主題升華:詩人登高,不僅僅是思親,更多的是傷時,正所謂杜陵有句皆憂國。此詩全篇皆對,語言自然流轉,蒼勁有力,既有氣勢,更見性情。句句講詩律卻不著痕跡,很象在寫散文;直接發議論而結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寫景、敘事又能與詩人的憂思關合很緊。筆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頗能顯示出杜甫夔州時期七律詩的悲壯風格。
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鄉台
王勃 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鄉台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譯文及注釋】
1、望鄉台:地名。這里是借用其名,突出望鄉。
2、那:奈何,為什麼。
【賞析】
這首詩作於王勃南遊巴蜀之時。這首詩在語言上運用了日常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等,顯得淺近親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厭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獨在南方思念親人然而卻不能北歸,而第四句則採用反問鴻雁那從北地來,與前一句形成強烈的對比,運用了無理而妙的寫作手法,雖然看似無理之問,卻使詩人的思親之情顯得特別真切動人。前人在評價這首詩時說: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這兩句的確很妙。因為錯詩抒發了佳節思親的感情,九日登高,遙望故鄉,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見一對鴻雁從北方飛來,不禁脫口而問:我想北歸不得,你為何還要南來。形成強烈對比,把思鄉的愁緒推到高峰。問得雖然無理,卻烘託了感情的真摯,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典,凝練,內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蜀中九日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