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論現代孝順

論現代孝順

發布時間:2020-12-10 03:00:34

A. 現代孝敬父母的事例

我聽我爸爸說過一個孝敬父母的事例。
那個人大概跟我爸年紀差不多,在一個什麼鄉還是縣的當幹部,老家在鄉下,離工作單位很遠。騎自行車要半天到一天的工夫。
這個人每周周末都會騎自行車回老家,不管刮風下雨。回了老家就往炕頭上一坐,點根煙,聽他老母親嘮叨、說話。老太太七八十歲了,口齒也不太清楚,而且關心的都是些小農瑣事,還有家裡的狗跑出去了,昨天摘了筐黃瓜賣了,家裡雞不下蛋等等。他就那麼聽著,偶爾應兩聲。
跟那人在城裡的工作和他的閱歷相比,這些事情毫無意義,如果放在美國人身上,肯定會惱了。但那人一點都不煩,盡管他也不喜歡聽。他就是坐在炕頭上,聽他媽嘮叨半天,就為陪著他媽。因為他知道他媽想他,喜歡經常能看見他;他媽也知道他兒子理解他。
就這樣,年復一年。那人用最簡單的方法盡自己的孝心。娘兒倆往炕頭上一坐,就開始聊。一個說,一個聽,簡單而悠閑。這比任何華麗詞藻所堆積出來的孝道都感人,因為它能靜靜的沁到人們的心裡去。

B. 對於現代這個孝,什麼才是孝

白話問解抄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後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註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雲:「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C. 現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乖乖女深情回報父母 梅婷出生在南京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小時候的她聰明活潑,乖巧懂事,人見人愛。1988年,梅婷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前線歌舞團舞蹈班。舞蹈班的女孩子特別愛美,她們經常一起去街上買漂亮的衣服和各種化妝品,而梅婷幾乎很少上街,經常一個人呆在練功房裡練功。 一天,母親來學校看女兒,見其他女孩子一個個打扮得像公主,而梅婷簡直就是她們中間的「灰姑娘」,母親內疚極了,她覺得讓女兒受委屈了。於是,她帶著女兒來到商場里,要給她買幾套漂亮的衣服,梅婷堅決不同意:「媽媽,你們為了培養我,已經很不容易了,我不能再給你們增加負擔。再說,我從來不和同學們比吃穿,只和她們比學習。」女兒小小年紀就能說出這樣的話,就知道這么體貼父母,母親欣慰地笑了。 5年後,梅婷畢業進入了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舞蹈隊。領到了第一個月的津貼時,她給父母每人買了一個禮物,然後把剩下的錢全部交給了母親。母親摟著女兒,幸福地說:「我們的小婷婷成了家裡的頂樑柱了。」 1996年,梅婷考入了中央戲劇學校表演系,昂貴的學費和在北京的各種開銷,對他們家來說,是一筆龐大的開支。梅婷想,自己再也不能加重父母的負擔了。因此,上學期間,她總是尋找機會拍攝一些廣告,在劇組去客串一些角色,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問題,甚至還能給父母一些零花錢。 隨著《血色童心》、《北方故事》、《紅色戀人》等影視劇的播出,梅婷漸漸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此後,她的片約不斷,很少有時間與父母見面了,但無論走到哪裡,她始終覺得自己是一隻風箏,線緊緊拽在父母的手裡。 平時在外面拍戲,無論多晚,梅婷都要打電話回家,向父母報平安。每次從外地回到家,她都要給父母買大包小包的禮物。隨著經濟條件的逐漸好轉,梅婷為父母換了一套住房,添置了傢具,還掏錢讓父母去國外旅遊,見見外面的世界。 梅婷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後,她每年都要把父母接到北京來住一段時間。那段時間,梅婷不接戲,推掉一切應酬,甚至連手機也關掉,一心一意在家裡陪父母。有時,她還一手牽著父親、一手牽著母親在公園里遊玩,去街上吃各種小吃。朋友見了,勸梅婷要注意自己的名人形象,她卻說:「我覺得這樣挺好的。在父母的眼裡,我永遠都是他們長不大的小女孩。」 兒行千里母擔憂。梅婷一個人在外面闖盪,父母也深深地牽掛著她。從小到大,父母已經為梅婷操碎了心,因此,梅婷有再多的苦和累,也不讓父母知道。 有一次,梅婷在外面拍戲時感冒了,晚上,在給家裡打電話時,細心的母親感覺女兒的聲音有些嘶啞,關心地問她是不是病了,梅婷故作輕松地說:「媽媽,您別擔心我,我挺好的。」說完,她就掛斷了電話,大聲咳嗽起來。 2001年秋天,梅婷在外地拍電視劇《南北一家親》時,不慎摔傷了胳膊,痛得她整夜睡不著覺。這時,母親打電話問她最近身體怎麼樣,梅婷強忍著淚花說:「媽,我很好,請你和爸爸放心。」 《南北一家親》殺青後,梅婷帶著尚未完全康復的胳膊回到了南京,令她意外的是,父母都不在家,哥哥告訴她:「媽媽得病住進了醫院。」梅婷一聽急了,連忙趕到醫院,見到躺在病床上憔悴的母親,她一下子哭了起來:「媽媽,你都病成這樣了,為什麼不通知我回來照顧你?」這時,母親也發現梅婷胳膊上的傷口,反問她:「孩子,你的胳膊怎麼了?是不是受傷了?」梅婷這才把實情告訴了母親,說:「媽媽,我不想你們為我擔心。」 那段時間,梅婷忍著胳膊的疼痛,陪母親在醫院里住了幾天,和她說話解悶,為她端水遞葯,把蘋果削好皮,切成一片片放進母親的嘴裡。母女倆享受了一段難得的天倫之樂。 陳毅的故事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並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忍受,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他臟衣服都拿出洗得乾乾凈凈,母母親欣慰地笑了。

D. 現代對古代孝文化的理解 急急急~

「百善孝為先。」長期以來,這句俗語體現著民眾對孝在中華傳統倫理道德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的體會。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的文化。中國的孝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問題成為焦點,家庭養老模式又被提到新的高度,那麼支撐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理念,孝文化的重塑成為歷史的要求。拙文擬就此問題作一些探討,追本溯源,繼承傳統精華,力求使其同今天的現實生活緊密結合,並在提高人類的道德水平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和道德,更好地建設和諧家庭、和諧社會。

1.孝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內涵

1.1孝文化的歷史淵源。何為孝?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倫理價值體系中,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在語源學意義上,孝的基本含義是敬老養老、事親善行。《爾雅釋訓》對孝的解釋是「善事父母為孝」,《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許慎認為,「孝」字是「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合成的一個會意字。後來,「孝」的古字形和善事父母之義吻合,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

據史料記載,孝觀念萌芽於父系氏族社會,《周易.序卦傳》雲:「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人類家庭血緣關系、社會政治倫理關系都存在著一個歷史的進程。孝觀念是伴隨著父系制家庭以及父子關系的明確而產生的。孝作為一種倫理觀念正式形成於西周時代,在「敬天明德」思想的指導下,孝成為西周社會佔主導地位的倫理價值觀念。孝最初是從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懷中發展而來的。孝的初始含義一是尊祖敬宗,在周代至春秋時期,其主要含義是尊祖,並且施孝的主要方式是祭祀。孝的初始含義二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這是出於生命崇拜。春秋至戰國之際,孝由其初始含義向善事父母轉變,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社會意識、家庭結構的變化相一致的。

中國古代孝道有許多安老、養老、敬老的思想和實施方法。經過儒家的闡釋發揮,使「善事父母」最終成為「孝」的核心甚至唯一內容。孔子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安老」是孔子的重要社會思想。孔子的孝論不僅包括孝養,還包括敬親,它強調的是一種根源於血緣關系的自然親情。《為政》篇記載,子游問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孟子發揮了孔子的「安老」思想。首先,他把最初產生和存在於家庭中的孝悌觀念推廣到整個社會,從人的本性上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中國傳統孝道中許多養老敬老的思想和措施,雖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只能是一種社會理想,但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養老敬老的思想文化傳統。

1.2孝文化的內涵。孝文化包括三方面:養老、敬老、送老(送終)。養老,物質上奉養。這種奉養要求子女將最好的東西奉獻給老年人,使其飽食暖衣,營養充足,是謂「善養」。敬老,精神上尊老。指在社會上要形成尊老的風氣。送老,依禮送葬。當老人百年之後,依據禮儀為其送葬、盡孝。

簡言之,孝文化是涵蓋一切關於孝的思想觀念、理論制度、行為規范、文藝作品及相關民風民俗的社會現象和客觀存在。孝文化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包含了許多寶貴的精華內容。弘揚中華傳統孝文化對於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孝文化的現代意義及挑戰

2.1孝文化的現代意義。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上,傳統孝文化作為倫理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在中國傳統家庭養老中起著規范和約束作用,促進了家庭和睦、社會穩定,使老有所養,幼有所懷。不可否認,傳統孝文化的社會作用是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體現出來的,使這種文化披上了濃厚的封建色彩。但從倫理的視覺來看,孝道中的孝親思想不能說是封建社會獨有的思想文化,而是一個跨時空的永恆倫理課題,其精華成分,體現了對人類文明的普遍價值。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

首先,有助於老年人「老有所養」。孝文化首倡「養老」,這是孝文化對子女的最基本要求。古人雲:「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這就要求,當父母在世時子女應盡奉養責任。特別是在我國古代經濟條件相對落後國家無力承擔更多的養老經濟責任的前提下,這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基本的物質前提。對於今天城鎮的低收入老人及廣大農村無收入老人,在中國傳統孝道的教化下,這種養老思想無疑解決了老人的後顧之憂,老人能在生活上得到子女細心的照顧,使他們的基本物質生活得到保障。

其次,有助於老年人「情有所寄」。孝文化倡導「敬老」,即讓老年人精神上得到慰藉,感情上有所寄託。因為老年人的生活不單單是物質上的滿足,當其物質生活基本滿足後,他們更需要晚輩的尊重。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孟子也認為,「愛而不敬,獸禽之也。」因此,養親必敬,只養而不敬,就不是真孝。今天對老人的孝更側重敬老方面,在我們社會主義制度下,多數老年人能衣食無憂,他們更需要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真正精神上的愉悅和尊敬。在傳統孝道的教化下,老人在得到子女生活照顧的同時,能享受到天倫之樂帶來的精神愉悅,同時能憑借自己的人生閱歷給與子女適當的生活指導,這樣不但做到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同時也達到了老有所用的目的。

最後,有助於家庭的和諧、社會的穩定。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和諧狀況必然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程度。而家庭內部的和諧不僅僅是晚輩對長輩的關系,而且還有平輩之間的關系,亦即孝文化包含「孝悌」之意。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孟子也認為:「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在封建社會早期階段,由於孝道的約束,養成了人們溫順、禮讓、兼愛的性格,在現代社會,這些「孝」的積極因素有利於使一個人向著《論語》所言的「溫、良、恭、儉、讓」發展,使之成為社會穩定和諧的積極力量。

2.2當今社會中孝文化遇到的挑戰。面對現實,隨著現代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追求個性解放,及我國教育制度的缺失,人們倫理道德觀念的減弱,家庭養老觀念淡漠,傳統孝德遭到了中斷和失落。我國家庭養老出現許多不盡人意之處,近年來家庭贍養糾紛增加,有的甚至發展到刑事案件。老人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尤其是那些高齡、多病、無收入、無配偶、生活在農村的老人的贍養問題更是困難重重。而對那些自身有經濟收入,身體狀況較好的老人而言,他們更多的是感到子輩對自己的冷落,感到的是精神贍養的間斷。子女對老人往往是使用多,關心少,缺乏情感交流,使老人倍感孤獨、凄涼。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不僅僅表達了兒女的心聲,也是寂寞父母的念頭,它更包含了子女對父母孝之「缺失」的普泛性存在。從根本的意義上說,「不孝」反映的是人性的異化,反映了社會和文化出了問題。在積極尋求社會採取措施外,還需要喚起人們的真情良知,一方面要弘揚中國孝文化,積極倡導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另方面,要改造傳統孝文化,賦予其時代精神。

3.中國傳統孝文化的重構

目前,中國老年人口佔世界老年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已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給老年人帶來問題更多的,除去經濟問題外,還有生活、醫療、娛樂等一系列問題。中國的國情是特殊的,中國的養老問題也比較特殊,家庭養老始終是一種穩固的養老模式。老人樂於接受這種養老方式,這也是當代中國在很長時間內解決養老問題的主要選擇。這樣,弘揚孝道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必須對傳統孝文化的內涵進行創新改造,我們既不能實行拿來主義,也不能奉行復古主義。

3.1建立有效的法律制度,確保老有所養 我們今天的社會必須對贍養老人進行立法,完善調試現行法律法規,引導人們尊老敬老,自覺自願養老敬老,保證老人晚年不受飢寒交迫和虐待之苦,對那些不孝子孫要繩之以法,嚴厲懲處。還要建立健全立體的社會保障機制和快樂機制,這是讓老人能夠真正獨立和幸福的重要方略。如:老人的保險制度、老人的娛樂機制、老人的服務機制等等。面向老年人群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務。養老機制要立體設計,需要國家行為的參與,更充分體現人性化和文化內涵,不只是留於形式,真正使每位老人都能享受。

3.2著重培養和樹立孝親觀念 一定的道德觀念是一定社會生活的產物。孝親觀念必須與時代相適應,與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內在要求相適應。我們應從小注重對人的孝親觀念的培養,讓孩子們從小誦讀傳統孝文化經典,理解其涵義,觀看優秀的孝道教育視頻,通過多種渠道潛移默化使孝親觀念植入人心。傳統社會中,「送老」作為孝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被發揮到極至。老人死後大操大辦,甚至生前很早就花錢為百年之後作準備,不僅如此,老人死後還要大講排場,鋪張浪費,這些現象的存在,無疑削弱了老人生時物質水平的供養。因此有必要將之轉變為「厚生薄死」,老人在世時,給予更多的物質供養與精神撫慰,死後一切從簡。進行中國新孝道觀教化的主體可以是教育機構、社會團體,也可採用民間自發的形式。教化的目的,是通過對最基本的孝親理念的倡導,在全社會形成普遍的敬老意識,使人知善惡、懂恥辱、明邪正。孝親觀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有意識的培養和教育對形成人們的孝親觀念和社會普遍的孝親意識至關重要。當然,在當代社會中進行道德教化要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個性特點、接受方式等復雜因素,也就是說在當代新孝道教育中要體現出高度的現代意識和方法。

3.3加強社會重老行孝的行為引導,形成敬老愛老的行為規范 中國孝文化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觀念層面上,而應當引導和規范人們的行為。當代孝親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孝親觀念的培育密切相關,孝親觀念的樹立要從習慣行為的養成做起。孝,首先是在精神上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由衷的尊敬和愛戴,使父母能得到情感上的慰籍。「為人須當孝父母,孝順父母如敬天」,贍養老人一定要誠心、耐心、細心。然後在物質上應盡力使父母衣食不愁,當父母年老體弱或喪失勞動、生活能力時,兒女更應盡孝敬之心,體貼、關心他們,以實際行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每個子女在日漸成熟、獨立,而我們的父母卻在漸漸變老。我們要趁父母在世時,及時盡孝,常回家看看,慰藉他們的心靈。同時我們為人子女者還應處理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事務,並注意自己的身體,盡量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憂慮。行孝應是真誠的、深層次的和本質的,而不是表面現象。

此外,上述孝道教育的實現需要黨和政府政策引導和支持,納入政府教育規劃,利用媒體宣傳,營造崇尚孝親的良好道德風尚。同時,社會還應加大老年活動場所和活動機構的建設,為老年人晚年生活提供優質

E. 現代社會到底什麼是孝順

現代人常覺得愛孩子復是本能,但是愛父制母就變成公眾美德了。那麼現代社會到底什麼是孝順,"什麼時候能做到愛父母,就像與愛孩子一樣",這樣做就可以稱之為"孝順"。
《論語》中曾有學生問過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回答特別簡單兩個字——色難,就是說日常跟父母溝通交流的時候,有一個好臉色,能好言好語地去說有分歧的問題,這就算是孝順了。
古講孝道,並沒有說要"順"。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若不顧事實,盲目順從,陷父母於不義,就可以稱之為——不孝。

F. 現代人對孝順的看法

孝順:

就是多為父母考慮,

凡事盡可能順著父母來,

孝順就是,

尊重父母,

多用父母的角度與觀點來看待問題。

G. 感人的現代孝心故事

你可以去搜索一下每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裡面都有很多類似於

H. 你如何評價傳統孝道在現代社會里如何繼承「孝」這一傳統美德提倡孝道的現實意

百善孝為先嘛

生者父母也,是父母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撫養我們承認,教育我們要做有用的人,盡管有些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些都是他們的期望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閱讀全文

與論現代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院最低生活費是多少 瀏覽:289
老年痴呆查出血液里有癌細胞 瀏覽:97
外派養老是什麼意思 瀏覽:264
老人重陽節爬山吧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991
孝敬父母教育班隊會 瀏覽:853
參公事業編的退休工資 瀏覽:934
鞍山社保退休登記認證 瀏覽:885
北京最低養老金多少錢 瀏覽:549
有女孩的父母老了過得怎麼樣 瀏覽:703
養生堂如何調理體寒 瀏覽:396
孝順父母我能行作文 瀏覽:378
社保沒交夠十五年就到達退休年齡 瀏覽:365
老年人考慮事物鑽牛角尖怎麼辦 瀏覽:434
為什麼父母總是傷害孩子內心 瀏覽:605
如何緩解老年痴呆症早期症狀 瀏覽:244
老年人頸肩 瀏覽:465
崑山有沒有50歲的工作 瀏覽:112
怎麼父母離異的孩子 瀏覽:561
老人頭痛看什麼科室 瀏覽:669
老人吃什麼長壽葯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