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谷諫父 翻譯
翻譯:
原谷有一個祖父,年紀大了,原谷的父母很厭惡他,想要拋棄他。原谷此時十五歲,好言規勸父親說:「祖父生兒育女,勤勞節儉,你們怎麼可以因為他年老就拋棄他,這是違背道義的。」
父親不聽從他的話,就做了輛手推車,把爺爺拋棄在野外。原谷就跟隨在後面,把小推車收了回來。父親問:「你為什麼要收回這不吉利的器具?」原谷說:「等將來你們老了,我就不必要再做這樣器具,因此現在就先收起來。」父親感到慚愧,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十分後悔,於是就把把祖父接回來贍養。
原文: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諫父曰:「祖育兒生女,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捐之乎?是負義也。」父不從,作輿,捐祖於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之,乃載祖歸養。
(1)原谷孝敬文言文答案擴展閱讀:
《原谷諫父》出自【元】郭居敬《二十四孝》,講了原谷用智慧勸告父母,使他們改正錯誤的故事。
原谷諫父賞析
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章中的原谷先曉之以理,後動之以情,最終運用自己的智慧使父親幡然悔悟。我們要尊敬孝順自己的父母,不要嫌他們老了,就拋棄他們。
孝敬父母,尊重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教育子女天經地義,而文中的原谷卻運用自己的智慧,動之以理,曉之以情,使父親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父母是為孩子做榜樣的人,應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不要讓孩子做你沒做到的事。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2. 文言文——原谷諫父 中原谷怎麼讓他父親改變做法的急~~~
原谷諫父
【原文】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諫父曰:「祖育兒生女,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負義也。」父不從,作輿,捐祖於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之,乃載祖歸養。
【譯文】
原谷的爺爺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討厭他,就想拋棄他。原谷此時十五歲,他勸父親說:「爺爺生兒育女,一輩子勤儉度日,你怎麼能因為他老就拋棄他呢?這是忘恩負義啊。 」父親不聽他的勸告,做了一輛小推車,載著爺爺扔在野外。原谷在後邊跟著,就把小推車單獨帶了回來。 父親問說:「你帶這個不吉利的東西回來作什麼?」原谷說:「等將來你們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輛,所以現在先收起來。」父親很是慚愧,後悔(做那樣的事),於是去把爺爺接回來贍養了。
【釋詞】
原谷:人名。
厭憎:討厭,憎恨。
捐:拋棄,舍棄。
諫:好言相勸。
負義:違背道義。
輿:手推車。
凶:不吉利 。
養:贍養。
更:再。
是以:即「以是」,因此。
有:加,加之。
從:聽從,順從。
他日:以後,將來。
是以:即「以是」,因此。
【道理】
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章中的原谷先曉之以理,後動之以情,最終運用自己的智慧使父親幡然悔悟。
參考:
http://ke..com/view/1647242.htm?fr=ala0_1
3. 原谷孝敬的譯文
譯文:原谷有一個祖父,年紀大了,原谷的父母厭惡他,想拋棄他。原谷此時十五歲,好言規勸父親說:「祖父生兒育女,一輩子勤勞節儉,哪裡有父親老了就拋棄的道理呢?這是違背道義啊!」父親不聽從(他的勸告),做了一輛手推車,把爺爺拋棄在野外。
原谷跟隨在(父親)後面,把小推車收了回來。父親問:「你為什麼收回這不吉利的器具?」 原谷說:「等將來你們老了,我就不需要再做這樣器具,因此現在先收起來。」 父親感到慚愧,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於是把祖父接回來贍養。
出處:元·郭居敬《二十四孝》
原文: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棄之。谷年十五,諫父曰:「祖育兒生女,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棄之者乎?是負義也。」父不從,作輿,棄祖於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之,乃載祖歸養。
一、啟示
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章中的原谷先曉之以理,後動之以情,最終運用自己的智慧使父親幡然悔悟。我們要尊敬孝順自己的父母,不要嫌他們老了,就拋棄他們。
二、創作背景
此篇出自《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郭居業撰。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
三、賞析
孝道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它起到的作用肯定是不可低估的。二十四孝圖,是從元代之後逐漸積累起來的,它總體的意圖是好的,就是教人盡孝。只是有一些具體的事例,時過境遷。我們必須要明白一點,就是道德呢,是有時效的。
有的事例我覺得應該是可以從中國古代中找到一些其他的例子替換,但是它提倡的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對我們民族的孝道的再度推行,對我們維系社會總體的秩序的良好和安定,我覺得還是有好處的。
4. 原谷諫父翻譯,啟示
【原文】
原谷諫父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②之。谷年回十有五,諫③父答曰:「祖育兒生女,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負義也。」父不從,作輿④,捐祖於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之,乃載祖歸養。
【注釋】
①原谷:人名。
②捐:拋棄。
③諫:好言相勸。
④輿:手推的小車。
⑤凶:不吉利。
【翻譯】
原谷的爺爺奶奶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討厭他們,就想拋棄他們。原谷此時十五歲,他勸父親說:"爺爺奶奶生兒育女,一輩子勤儉度日,怎麼能因為老了就拋棄他(們)呢?這是違背道義的啊。"父親不聽他的勸戒,做了一輛小推車,載著爺爺奶奶,將他們扔在野外。原谷在後邊跟著,就把小推車單獨帶了回來。父親問說:"你帶這個不吉利的東西回來作什麼?"原谷說:"等將來你們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輛,所以現在先收起來。"父親很是慚愧,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於是去把爺爺奶奶接回來贍養了。
【啟示】:老人養育子女很不容易,子女不能因為老了而拋棄他們。(或者:父母是兒女的榜樣,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5. 文言文<原谷諫父>翻譯
原谷的爺爺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討厭他,就想拋棄他。原谷此時十五歲,他勸父親說:版
爺爺生兒育女,一權輩子勤儉度日,你怎麼能因為他老就拋棄他呢?這是忘恩負義啊...
父親不聽他的勸戒,作了一輛小推車,載著爺爺扔在野外。原谷在後邊跟著,就把小推車單獨帶了回來。
父親問說:你帶這個凶具回來作什麼?
原谷說,等將來你們來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輛,所以現在先收起來。
父親很是慚愧,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於是去把爺爺接回來贍養了。
6. 文言文——原谷諫父
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諫③父曰:「祖育版兒生女,勤儉終權身,豈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負義也。」父不從,作輿④,捐祖於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之,乃載祖歸養。
注釋:①原谷:人名。②捐:拋棄。③諫:好言相勸。④輿:手推的小車⑤凶:不吉利
原谷的爺爺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討厭他,就想拋棄他。原谷此時十五歲,他勸父親說:
爺爺生兒育女,一輩子勤儉度日,你怎麼能因為他老就拋棄他呢?這是忘恩負義啊...
父親不聽他的勸戒,作了一輛小推車,載著爺爺扔在野外。原谷在後邊跟著,就把小推車單獨帶了回來。
父親問說:你帶這個凶具回來作什麼?
原谷說,等將來你們來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輛,所以現在先收起來。
父親很是慚愧,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於是去把爺爺接回來贍養了。
7. 古文 原谷諫父 對原谷這個人物進行簡要評析
他是一個有孝心,又是一個有頭腦有智慧的人。
8. 文言文《原谷諫父》中,原谷「收輿」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告訴他的父親,你爹老了,你弄個小推車把你爹扔了,等你老了的時候我在用這小推車仍你(當然是嚇唬他),這樣他父親就知道他自己做錯了,也給他個威懾,譯文:原谷有一個祖父,年紀大了,原谷的父母厭惡他,想拋棄他。原谷此時十五歲,好言規勸父親說:「祖父
生兒育女,一輩子勤勞節儉,你們怎麼能因為他年老就拋棄他呢?這是違背道義的。」父親不聽從(他的勸告),做了輛手推的小車,把爺爺拋棄在野外。原谷跟隨在(父親)後面,把小推車收了回來。父親問:「你為什麼收回這不吉利的器具?」
原谷說:「等將來你們老了,我就不需要再做這樣器具,因此現在先收起來。」
父親感到慚愧,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於是把祖父接回來贍養。
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章中的原谷先曉之以理,後動之以情,最終運用自己的智慧使父親幡然悔悟。我們要尊敬孝順自己的父母,不要嫌他們老了,就拋棄他們。
孝敬父母,尊重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教育子女天經地義,而文中的原谷卻運用自己的智慧,動之以理,曉之以情,使父親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父母是為孩子做榜樣的人,應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不要讓孩子做你沒做到的事。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9. 文言文《原谷諫父》中的有是什麼意思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諫③父曰:「祖版育兒生女,勤儉終身,豈權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負義也。」父不從,作輿④,捐祖於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之,乃載祖歸養。
全文共三處用有。一:原谷有祖中的有意為具有。二:谷年十有五中的有意為加。三:豈有老而捐之者乎中的有意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