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節的故事30字左右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
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Ⅱ 重陽節與動物的故事
愛孩子這是個連老母雞也會做的事情,重陽節日的來臨,讓我忽然想起這句話了。
沿著這句話推下去,我們是否可以查問下:孝敬老人,什麼動物做得較好?耳熟能詳的故事似乎也只有「羔羊跪乳」「烏鴉反哺」了,也有人說黑魚在母魚產仔後會眼睛瞎掉,無法覓食,那些小魚們為了母親能活下去便自動排隊送到母親的嘴裡……
重陽節孝道故事
對這幾個故事,我們稍作分析,便不難看到古人為了孝道的教化,人為地進行了善意的篡改。
羔羊跪乳絕對是因為吃奶的方便,而不是什麼感恩;小黑魚葬身母魚腹中,那是因為剛出生的它們還不具有逃生的能力,圍著母魚尋求安全感時卻不幸成為母魚果腹之物。
只有烏鴉的反哺行為似乎還可說得過去,但據從事動物研究的人員表示,在生物學上,「慈鳥反哺」是沒有依據的,甚至連烏鴉中哪一種是白居易所說的「慈鳥」,都無從考證,所以這個故事肯定也是古人的臆想。
或許有人為此感到難以接受,因為古人津津樂道用以諄諄訓誡我們的例子就這樣破綻百出。
雖然我們不想承認,但我們無法從動物中尋求到孝順的楷模,更無法從人類自身加以舉證。
或許有人要用《二十四孝圖》加以反駁,可當我們靜下心來,對二十四孝子一個個仔細分析的時候,卻感覺其中許多都是荒誕不經的,甚至有違人道的。
什麼嘗糞憂心、哭生竹筍、恣蚊飽血、乳姑不怠、埋兒奉母……也有矯揉造作的,如聞雷泣墓、扇枕溫衾……當然如仲由負米、懷橘遺親、扼虎救父之類還比較可信,但也說不上感人。
因為這等事情為父母者做得比兒女出色得多,也司空見慣得多。
但不管怎麼說,在我們的觀念中一直感覺古時的老人要比今天老人風光得多,威風得多,滋潤得多。
究其原因,與統治者的提倡有太大的關系。
孝敬老人是作為社會統治體系的一部分,如同「君君臣臣」一樣,不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必須如此的問題,不然就違反了社會規則,你就無法被社會相容。
社會把家庭權利交由老人掌管,晚輩對老人的孝順從某種意義上,是對權勢、金錢的服從。
順從長輩的意願,也就是順從了社會,順從了統治者的管理。
所以老太爺作為一家之長,說一不二的威嚴才能保持幾千年。
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老人從家庭中坐北向南的崇高地位一下子畏縮到犄角旮旯里了。
不得不承認,今天的老人普遍無社會地位,無經濟能力,由原來的強勢家長成為弱勢對象。
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孝順就成為一種自願而非被迫了。
缺乏社會的輿論監督、強制約束,讓孝順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一時間面臨重重困難,所以對愛的呼喚成為當下弘揚人文精神的一個主旋律。
付出=回報,作為對等法則很容易被人接受。
人在權利、金錢蠱惑下很自然萌生出對強者的崇拜之情,如對達官貴人、商界大亨、藝術大腕們的忠誠竭心、諂媚趨炎之愛;生理上的渴望也很容易使兩性之間萌發出愛的情感,如夫妻、情人之愛;種族延續的本能,幾乎讓所有的動物都不自覺地產生舐犢之情,也就是所謂對兒女的愛;而渴望被群體認可、渴望人生價值被證明的高期望值下,也容易產生對宗教、政治信仰的迷愛;當然在思想契合、志趣相同等前提下,朋友知己之愛的產生也是自然的。
唯獨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似乎無法從中得到人所想要的,心理上就不免產生失衡,於是就逐漸冷淡了父母、老人。
見於此,目前贍養老人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個問題的解決靠傳統道德的約束,已經失去了權利背景,所以無疑會成為空談。
靠法律強制脅迫,似乎缺少了家人之間的脈脈溫情。
解決的方法只有靠個人素養的提高,靠社會輿論的監督,靠對孝道思想多渠道的引導。
一個人本著一顆做人的良心,推己及父母,推己及人,真正地把尊重、把理解作為孝敬父母的內容,這樣才能談及對社會的關愛。
或許這才是重陽節為子女者所應該自省的。
Ⅲ 重陽節孝敬老人的故事50字
孝順老人的節日——重陽節。
百善孝為先,我應該為爺爺奶奶做些什麼呢?對了,我就做一盤香噴噴、金燦燦的煎雞蛋來報答他們的恩情吧!
我先找到媽媽平時煎雞蛋的平底鍋洗干凈,然後從冰箱里拿出兩個雞蛋,小小翼翼地在碗的邊緣敲破,再用兩個大拇指用力地把雞蛋殼拉開,「嘩」地一聲,蛋清和蛋黃像瀑布一樣流進了碗里。我拿起筷子快速地攪動起來,不一會兒,它們就融為一體了。
接下來該煎雞蛋了。我把平底鍋放在火上,把一勺油倒進鍋里,待油加熱後,我把攪拌好的雞蛋液倒下去。頓時鍋里發出「滋滋」的聲音,一秒,兩秒,五秒……雞蛋以驚人的速度在發生變化:開始平坦的雞蛋液不耐煩了,它的身上鼓起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像一個個肥皂泡,有的還「啪啪」地破裂了。漸漸地雞蛋周圍鑲上了燦爛的金邊,最後全身都穿上了金燦燦的外衣,形狀也像一個大圓盤了。我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用鏟子給雞蛋翻了個身,不一會兒,雞蛋另一面也變得金燦燦的了。雞蛋煎好了,我把它盛進了盤子里,香氣也早已彌漫了廚房。吃起來會是什麼樣的呢?我非常期待。
「祝爺爺奶奶重陽節快樂!」我把雞蛋端到爺爺奶奶面前。爺爺大吃一驚,然後嘗了一口,高興得合不攏嘴,眼睛眯成了一條縫。奶奶邊吃邊不停誇贊:「真香,真香!孫女長大了,會孝敬爺爺奶奶了……」我的心裡像蜜一樣甜,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Ⅳ 重陽節的故事,短一點啦
東漢時期,汝南縣一村莊,有一名叫桓景的小夥子。有一年,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桓景的父母在這場瘟疫中病死了。
桓景聽人說,這場瘟疫是汝河裡的一個瘟魔作惡引起的。於是,桓景決定為民除害。當時,東南山中住著一位名叫費長房的大仙,桓景便來到此處拜師學藝。學藝時,桓景不分晝夜的苦練。
一年後,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他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然後,讓桓景騎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那天,他領著父老鄉親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每人分一片茱萸葉,用以驅瘟魔;隨後,又倒出菊花酒,每人呷了一口,用以防瘟疫之疾。把鄉親們安排好後,桓景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家中,獨坐屋內,只等與瘟魔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