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語》學而第一(翻譯及全文)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
全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學習後經常實踐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有若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尊重賢者,改變其態度;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不遺餘力;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
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德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自大的人,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開開心心,雖富裕卻又愛好禮儀的人。」
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頭、牛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1)論語學而篇原文及翻譯孝順擴展閱讀:
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
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
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之一就是孝與悌。儒家崇尚質朴,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
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朴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如後來儒家所說的那樣,「盡己之謂忠」。「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一切人,並非專指君主。
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疇,不止用於君臣關系。至於漢代以後逐漸將「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又有重要的區別。
「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系,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康有為說,孔子的學說是「愛人」,泛愛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說的「愛人」則非此意。他所說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對象。
可見,「愛人」不是愛一切人,而只是愛統治集團中的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會思想。但這與「愛人」與否則無太大幹系。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這里是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統治百姓出謀劃策。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
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事實上,歷史上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
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把「德」排在「識」的前面,這是階級的需要。他們就是要培養適應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傳統倫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後面幾點,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但他已經是有道德修養的人了。所以,將這一章與前一章聯系起來閱讀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點。
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重可靠,可以付之重託。
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於結交朋友,而且有錯必改。以上所提四條原則是相當重要的。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過則勿憚改就是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可以說,這一思想閃爍著真理光輝,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對於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義。
孔子並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說「敬鬼神而遠之」,就證明了這一點。盡管他沒有提出過人死之後有所謂靈魂的存在這種主張,但他卻非常重視喪祭之禮。
在孔子的觀念中,祭祀已經被異化,不單是祭祀亡靈,而是把祭祀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德繼續和表現,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寄託和培養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繼續深化「孝」這一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內容。
儒家重視孝的道德,是因為孝是忠的基礎,一個不能對父母盡孝的人,他是不可能為國盡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關於忠、孝的道德觀念,在《論語》書中時常出現,表明儒家十分重視忠孝等倫理道德觀念,希望把人們塑造成有教養的忠孝兩全的君子。這是與春秋時代宗法制度相互適應的。只要做到忠與孝,那麼,社會與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通過子禽與子貢兩人的對話,把孔子的為人處世品格勾劃出來。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國統治者的禮遇和器重,就在於孔子具備有溫和、善良、恭敬、儉朴、謙讓的道德品格。
例如,這五種道德品質中的「讓」,在人格的塑造過程中,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讓」是在功名利權上先人後己,在職責義務上先己後人。
讓用之於外交如國事訪問,也是合乎客觀需要的一個重要條件。孔子就是因具有這種品格,所以每到一個國家,都受到各國國君的禮遇。孔子認為,好勝,爭取名聲;誇功,爭取名利;
爭不到便怨恨別人,以及在名利上貪心不足,都不符合讓的原則。據此可知,讓這一基本原則形成社會風尚的可貴之處是:就人情而言,長謙讓名利地位之風,人們就多學別人所長而鑒人所短。前者可以導人於團結、親睦、向善;後者則誘人嫉賢妒能。二者的社會效果截然相反。
孔子說一個人當父親死後,三年內都不能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矩,這就是盡孝了。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宋儒所作的注說,如不能無改於父之道,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這樣,無改於父之道則成了最大的善,否則便是不善。
這樣的判定原則,正如魯迅所說的,是歪曲的。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都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禮為標准,不符合於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的態度;不符合於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本章重點提到對於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這是值得借鑒的。
孔子對自己學生所傳授的為人處世之道。有的解釋者說,這是孔子安貧樂道、不求名位的思想。這種解釋可能不妥。這不符合孔子一貫的主張。
在孔子的觀念中,「學而優則仕,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態度。這里的潛台詞是: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也使別人了解自己。
2. 論語學而篇的譯文和翻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了能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修養的君子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有子說:「能夠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好觸犯上層,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對自己多次反省,檢查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心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溫習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說:「治理擁有幾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家,要謹慎處事而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開支而又愛護下屬,役使百姓不誤農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做事要謹慎,誠實可信,要廣泛的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可以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尊重學習賢人,看輕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算數,講究誠信。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詩》,《書》,《禮》,《樂》等,我一定說他是等於已經學習過了的。」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中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的就不穩固。應該親近忠信的人,不要和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謹慎的對待去世的人,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就會使與民眾的德行日趨忠厚老實。」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一定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還是這個國家的人主動給他的呢?」 子貢說:「老師溫和,善良,恭敬,儉朴,謙讓的態度,才使得人家主動地把政事告訴他,夫子這種求得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看他的志向;父親死後,看他的行為做事;若是他對父親堅持的正確道路長期沒有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順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其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不論大事小事都按這個辦法去做,有的時候是行不通的。為了和諧而去和諧,不用禮來節制它,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說:「信約要符合於義,這樣的理論才能去實踐;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避免恥辱;不失去親戚朋友的人,也就可以尊敬和效法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做事機敏干練,說話小心謹慎,向著正確的人學習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樣就可以叫做好學了。」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說:「貧窮而能夠不諂媚,富有而能夠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麼樣?」 孔子說:「這種人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然貧窮還能夠快樂,富有而又有禮的人。」 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法吧?」 孔子說:「賜呀!我已經可以開始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過去你能夠指導未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要擔心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應該擔心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3. 孔子論語學而篇原文及翻譯
,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4. 論語學而篇全文
論語·學而》-原文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為 人 謀 而 不 忠 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5. 《論語.學而篇》原文+譯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人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的時候去印正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覺得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譯文:有子(指有若)說:「一個人能夠做到孝順父母與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上司,那是是很少有的;不喜歡冒犯上司,卻喜歡犯上作亂的,那是不曾有過的。
有道的君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找到一個根本,根本立住了,道自然就產生出來了(或: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穩固了,人生的正途就會隨之展現開來)。孝順好父母與尊敬兄長,就是一個人作人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言語美妙動聽,表情和善熱乎,這種人很少有真誠的心意。」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曾參)說:「我每天好幾次這樣省察自己: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來往是否信守承諾?傳授學生道理是否印證練習?(或:老師傳授給我的道理,我有沒有去認真實踐呢?)」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戰車的諸侯國,需要謹慎行事,誠實守信,並且節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民眾要在農閑時間。」
(5)論語學而篇原文及翻譯孝順擴展閱讀: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6. 翻譯《論語.學而篇第一 》以及《論語.為政篇第二》
學而篇: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復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很君子嗎?」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犯上的人,很少。不喜歡犯上,卻喜歡做亂的,那是沒有的。君子專心從事根本,根本建立,道就有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說話漂亮,打扮光鮮的,就少有愛人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為 人 謀 而 不 忠 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人謀事有沒有盡忠?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守信?老師教的有沒有練習?」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說:「治理千乘之國,就要謹慎辦事,小心說話,節約開支,愛護人民,要根據時令來使用百姓」。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弟子回家要孝順,在外面要尊敬兄長,要謹慎可信,愛戴人民,親近仁德之士,實行之後還有餘力,就去學文化。」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尊重賢德而輕視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輔佐君主,能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有信用。這樣的人,就是他說沒有上過學,我也認為他有文化。」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font size=4]禮的功用是以能讓人們和順相處最為貴重,上古聖王之道也就美在這和順之上。可是如果不論大小事情都一律依循著和順來進行,那也會有行不通的地方。如果因為只知道和順的可貴,就一昧地拿它來作行事的准則,而不用禮來為之作適當的限制,那也正是這行不通之處啊。[/font]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去世,不忘追念上輩祖先,民眾的德行就會變得穩定忠厚。」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到一個國家,總能議論參與這個國家的政事。是求來的,還是另人給他的?」子貢說:「夫子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夫子求得的方法,或許與別人求的方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父親還在,看他的志向;父親不在了,要看他的行為;三年不改他父親的規矩,可以說是孝順了。」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先王的作法,在這一點上很不錯。大事小事都用這個規則,有行不通的。為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節制它,也不行啊。」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說:「講信用接近義的要求,說話就有分量;恭敬接近禮的要求,就能遠離恥辱;結了婚也不忘掉親人,也就可以跟著他了。」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求飽足,居住不求安逸,幹事機敏,說話謹慎,去有道之士那裡校正自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怎麼樣?」孔子說:「還可以。不過不如雖貧窮卻樂觀,富裕而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子貢啊,可以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前面的你就能知道後面的。」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為政篇 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孔子說:」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居在自己的位置,而群星都環繞著它。」 2.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沒有邪惡。」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就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七十歲,能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 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孟懿子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不久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活著時,要依禮待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依禮埋葬他們,依禮祭祀他們。」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擔憂他們的疾病。」 2.7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 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養活父母。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在父母面前,始終和顏悅色很難。有事情,年輕人去幫著做,有了酒飯,讓長輩吃,難道這樣就是孝嗎?」? 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譯文】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退學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也能充分發揮,顏回並不蠢。」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 【譯文】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做的事,觀察他做事所用的方法,了解他內心的寄託,那麼,這個人怎麼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麼能隱藏得了呢?」?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知識,能有新的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像器皿那樣,用途單一。」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譯文】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先按你想說的去做,做了之後再說。」?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與人團結但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卻不與人團結。」?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被蒙蔽;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 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譯文】孔子說:」攻擊那些不同於你的學說,這是有危害的呀。」 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由,我告訴你求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智慧啊!」 2.18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 祿在其中矣。」 【譯文】子張要學求官職得俸祿的辦法。孔子說:」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加以保留,其他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不做,其他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這樣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裡面了。」? 2.1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譯文】魯哀公問:」怎樣做才能使老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的人提拔起來,擺在邪佞者之上,老百姓就服從了;若是把邪佞的人提拔起來,擺在正直人之上,那麼老百姓就不會服從。」 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譯文】季康子問:」要使老百姓嚴肅認真、盡心竭力又互相勉勵,該怎麼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對你嚴肅認真;你孝順父母,愛護幼小,他們就會對你盡心竭力;你提拔好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他們就會勤勉了。」 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奚其為為政?」 【譯文】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麼不從事政治呢?」孔子道:」《尚書》上說:『孝呀,只有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並把這種風氣影響到政治上去。』這也就是從事政治呀,為什麼一定要做官才算從事政治呢?」?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 ,小車無 ,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那麼就沒什麼可肯定的了。譬如大車 沒有輗,小車沒有軏,如何能行動呢?」? 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譯文】子張問孔子:」今後十代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說:」 商朝沿襲了夏朝的禮儀制度,廢除和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了商朝的禮儀制度,廢除和增加的禮儀制度也是可以知道的。假定有繼承周朝的禮儀制度而當政的,那麼,即使百代以後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譯文】孔子說:」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鬼神,卻去祭祀,這是獻媚。看見符合道義的事情,卻不挺身而出,這就是怯懦。」
7. 論語十二章學而篇原文及翻譯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習並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裡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8. 《論語.學而篇》原文+譯文
原文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原文二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三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原文五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原文六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8)論語學而篇原文及翻譯孝順擴展閱讀
《論語》的篇名通常取開篇前兩個字作為篇名;若開篇前兩個字是「子曰」,則跳過取句中的前兩個字;若開篇三個字是一個詞,則取前三個字。篇名與其中的各章沒有意義上的邏輯關系,僅可當作頁碼看待。
學而第一
(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
為政第二
(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
里仁第四
(主要講仁德的道理)
公冶長第五
(主要講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記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記孔子和曾子的言論及其對古人的評論)
子罕第九
(主要記孔子言論,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鄉黨第十
(主要記錄孔子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
先進第十一
(主要記錄孔子教育言論和對其弟子的評論)
顏淵第十二
(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
憲問第十四
(主要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論修身為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
衛靈公第十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的關於仁德治國方面的言論)
季氏第十六
(主要記孔子論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禮法治國)
陽貨第十七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仁德,闡發禮樂治國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事跡、孔子眾人周遊列國中的言行及周遊途中世人對於亂世的看法)
子張第十九
(主要記錄孔子和弟子們探討求學為道的言論,弟子們對於孔子的敬仰贊頌)
堯曰第二十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的言論和孔子對於為政的論述)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論語·學而篇
9. 論語學而篇翻譯
論語學而來篇共十六章,不知道您自指的是哪一章? 如果指的是第一章,其參考翻譯如下: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翻譯:孔子說:學習之後在適當的時機去實踐它,不也是值得高興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人家不了解卻不怨不恨,不也是君子的表現嗎? 如有疑問可以追問,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