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不能做的事情

重陽節不能做的事情

發布時間:2020-12-07 08:41:07

『壹』 與節日有關的民間傳說的故事

一. 春節

春節在農歷中代表著新年到來,這一天里,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上祈福的大紅對聯,並燃放鞭炮,希望來年順利。根據傳說,很久以前,有一隻叫「年」的兇猛的怪物,不停製造恐慌。

天神將它囚禁在大山內部,每十二個月才讓它出來一次。十二個月過去了,年被放了出來並開始為非作歹。人們討論對付年獸的方法,有的人說年怕見紅色、火光和雜訊。人們張貼寫著吉利話的紅對聯,放炮竹,並敲鑼打鼓。

怪物害怕得發抖。夜幕降臨,所有的人家都點亮了燈籠。怪物被嚇壞了,從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年獸被打敗了,但慶祝新年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二.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個習俗要追溯到兩千年前。傳說在天庭里,天帝過著無聊又無趣的生活。當他聽說地面上的人們生活得幸福美滿時,他十分惱怒。於是他派出了一隻渾身燃燒著火焰的仙鶴到人間,在正月十五那天將人間燒毀。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們這件事。

有個聰明的人提出每個人都要馬上點亮一盞燈籠。仙女又說應該把仙鶴關在一個籠子里並將火熄滅。當仙鶴降臨到人間時,它被逮了起來並裝入一個無法燃火的籠子里。人們點亮了燈籠,燃放鞭炮和煙花。天帝看到人間失火後非常高興。他認為仙鶴已經成功摧毀了人間。事實上,人們舉著燈籠遊行來慶祝他們的勝利。為了紀念這一日,人們懸掛燈籠或提著花燈上街散步。這就是元宵節。

三. 清明節

每年四月一日是清明節。這天人們在鄉間散步,在墳前擺上祭品,佩戴鮮花或者嫩柳條。

故事要追溯到紀元前,春秋戰國時期,金國王子重耳,被公國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依據各人的功績獎賞並封爵在他流亡期間依然忠心的人。在其中,有一個叫介之推的人被重耳遺忘了。他背著老母隱居到了綿山裡。重耳的一個門客告訴他了這件事情。重耳帶上侍從去尋找介之推,但綿山太大了,他們找不到他。

另一個門客建議重耳:「放火燒山,介之推就出來了。「重耳於是下令燒山。一場大火燒荒了這座山,介之推和他的母親堅持到了死。重耳十分悲痛,他規定每年的這一天都不許生火。各家都要吃寒食。清明節不許開火的習俗已經不存在了。但插柳和清掃祖先的墓依然延續到今天。

四. 端午節

農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這一天,鄉下的每家每戶都會吃糯米包的粽子,佩戴香包和插艾蒿。

為什麼人們要吃粽子呢?有人說這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在楚國擔當重任,在楚戰時期以他的功績為人稱道。背信棄義的君王誹謗他有過失,他被免職了。不久之後他被流放,過著漂泊的生活。他因國家和人民的不幸而悲憤。農歷五月十五日,他在汨羅江投江自殺以喚起人民的熱忱。楚國的人民將米粒拋入江水給屈原獻祭。擔心穀粒會被魚蝦吃掉,人們將米包到蘆葦葉中並用絲線捆起來。人們還佩戴香包,小孩子手上戴五彩繩。人們在門上插上艾葉,象徵擊退敵人的刀劍。

五.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在這個節日里留傳下來的風俗是踏青或登高。

在漢朝,有一位叫費長房的會捕怪的巫師。有一天,費長房告訴他的弟子桓景,農歷九月九日人間會發生一場大災難,他會帶他去阻止災難發生。他拿出一捆茱萸和一小瓶菊花酒,告訴他將這些帶給世人。乘上仙鶴,桓景去往人間。他將人們領往高山之巔,每人發了一片茱萸並飲了一口菊花酒。這樣怪物就不敢靠近了。

怪物來了,它急忙趕往已人去樓空的村子。看到人們都已經聚集在山峰上後,它沖向他們。但菊花酒的氣味和茱萸的香味使他卻步。於是桓景用劍殺死了他。從那時起,農歷九月九日,人們帶上茱萸和菊花酒,登高或是踏青。

拓展資料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等。

另:二十四節氣,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如:寒食節、清明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這些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日也有很重要的傳統文化習俗在其中。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貳』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故事版(35O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改編小故事(一) :

我叫王維,是唐朝著名詩人之一。在我十七歲時,第一次遠走他鄉來到了長安城裡辦事。一轉眼,我在這兒也有些日子了,因為事情發展得不夠順利,而久久不能回家,因此我每天都非常思念自己的親人們。今天是重陽節,我一個人走在大街上,四處張燈結綵,人們結伴而行,談天說地。我走到一戶人家門口,聽到裡面歡聲笑語不斷。此時此刻,我十分傷心,熱淚盈眶。

我心裡想著:我的家人們現在估計喝完了菊花酒,腰上插著茱萸,正要去登高吧!他們一定會因為我的不在而難過的!想著想著,我更是淚如雨下。這時,街上傳來賣茱萸的小販,用家鄉話不停地吆喝著,更一聲聲聽得我心碎。

我終於體會到了「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的孤獨。於是,我揮筆寫下了一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改編小故事(二)

終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可我卻無法與我的家人團聚,每次到了傳統節日時我就會更加憂愁,看著別人一家團聚在吃團圓飯,有說有笑。我卻只能坐在房間里孤孤零零的看著。我多麼想有一雙翅膀,那我就可以飛到家鄉。可是這是不可能的。我現在真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呀! 就這樣,我陷入了沉思。

我的兄弟現在正在山上玩耍,如同往年一樣,我們在山上玩的很是開心。摘山花,采野果,躺在草上睡大覺。帶上茱萸在小河邊洗手洗臉,最後順著小河一起下山去了,可如今少了我一個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改編小故事(三)

今天清晨,我被爆竹的聲音吵醒了。出去一看,大家都高興極了,有的在點爆竹,有的在嬉戲,有的家人團圓,我一拍腦門,呀,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陽節啊! 但我的心頭湧出一絲憂傷,因為我現在只是一個居住在他鄉的外來客,不能和家人們一起過這個重要而快樂的節日了。

雖然我不能回去,但我能想像到家鄉那幸福的場面,兄弟們身上都佩帶著茱萸,一起去登山,他們在山頭,是否能望到長安呢?可惜我卻在一個遠離家鄉的地方。怎麼不讓人傷感呢?

想到這,我忽然詩興大發,寫出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改編小故事(四)

那一年,我17歲,家鄉在華山以東的山西永濟一帶。陽春三月的時候,我有急事去了長安。在那裡,每時每刻都想念親人們,有一種度日如年的感覺。八月十五望著天上玉盤似的月亮,口中嚼著月餅,又想起家中的親人們。看著一封封親人們寄給我的信,忍不住又回憶起曾經和親人們同在家中的美好時光來。

轉眼間又到了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都三三兩兩地摻扶著父母親人們去登山、插茱萸、飲菊花酒。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親人,此刻,他們一定爬上了高山在眺望著,而自己卻遠在他鄉,街上叫賣茱萸的小販,叫著家鄉話,聲聲叫賣更讓我心碎。

我潸然淚下,揮筆題詩一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叄』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元宵節的習俗、故事、詩句

1、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還融合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習俗內容。上巳節,俗稱三月三。

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

「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陰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2、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詩句: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3、中秋節

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重陽節:

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5、春節:

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6、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詩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肆』 關於重陽節自我激勵的話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黃遵憲)
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康德)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
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康熙)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情。
扶老養老傳家久,尊老敬老世澤長。
孝敬父母以情為上。
尊敬老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未來。
尊敬老人就是尊敬自己,
老人今天就是自己明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敬奉公婆,如同生身父母;友愛姑叔,勝似手足同胞。
太陽光大,父母恩大。
尊敬老人,不僅滿足他們物質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對老人精神上的關照。
對父母最大的愛,莫過於管好自己。
薑老辣味大,人老經驗多。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敬老愛老,永遠記牢。
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扶老攜幼揚美德,尊老愛少講文明。
當家方知柴米貴,養兒才知父母恩。
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幫助老人。
給老人一份幸福,就是給自己一份快樂;
給老人一片天空,就是給自己一片綠地。
每個人都要走向衰老,每個人都要尊重老人。
少年莫笑白頭翁,人人都有夕陽紅。
年少時懂得尊敬他人,年老時才受他人尊敬。
尊老才能老有所尊,尊老等於尊重自己。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把摯愛留給父母,讓幸福陪伴老人。
文明家庭敬老為先,幸福之戶以德為本。
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司湯達)
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於口頭上,而且應體現於實際中。(戴維·德克爾)

望採納,謝謝!

『伍』 農村俗語:「三月三,九月九,沒事別在河邊走」,為啥不能在河邊走呢

在古人所流傳下來的很多俗語中的日期,其都是指農歷,而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農歷三月初三、九月初九重陽節期間,如果沒有事情的話,就盡量不要在河邊行走。那為什麼這兩天不能在河邊走呢?

在農夫的老家湖南還有農諺:「神仙難過正二月;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到江邊走;四月八,凍死鴨;五月五,凍死老黃牯;人是有毛蟲,六月怕北風;七月半,看牛伢子伴田坳;八月秋涼,移火進房;十月中,梳頭洗臉莫當風……」

其詳細的說出了在一年四季中都有冷的時候。古人所總結的這些俗語,都是古人經驗的總結,即便是到了今天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陸』 重陽節給爺爺奶奶祝福語

祝爺爺奶奶重陽節快樂 ,祝爺爺奶奶健康長壽 ,祝爺爺奶奶快樂幸福 ,

『柒』 地位不及武松關勝的殺星,其結局真的和宋江有關嗎

現代職場中,常有人抱怨,有能力卻得不到機會,其中的原因很復雜,有能力不等於有機會,沒能力不代表沒地位。梁山上就有這么一個「渾人」,業務能力並不突出,但卻很受領導重視,幾乎每次行動都有他參與,這個「渾人」傻大黑粗,很多時候就是領導的代言人,他就是小名鐵牛、綽號黑旋風的李逵。

別看梁山泊充其量算個「民營企業」,但著實聚集了一大批各種類型的人才,宋江最大的本事就是「知人善用」,根據員工的特點,安排適合他們的工作,才產生了巨大的能量。

但凡領導用人,首先提拔的肯定是忠於自己、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的「心腹」,這樣的「心腹」越多,分配任務時才越放心。而宋江最信任的毫無疑問就是一根筋的李逵。

可見,李逵雖然終於宋江,但對於招安路線並不贊同,他的反常也贏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對他「黑轉粉」,既向領導發泄了不滿,又贏得了很多同事的「好感」,這么看起來,李逵還真不是「腦殘」而是大智若愚!

宋江深知李逵能力上的欠缺,而他又愛出風頭,總是沖在第一線,於是派出了樊瑞、鮑旭、項充、李袞跟李逵搭班子,形成了強力步兵方陣,這個組合,一直堅持到南征方臘,項充、李袞戰死,很好的保護了武力值一般又酷愛沖鋒的李逵。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隨著方臘被擒,宋江等人凱旋,以蔡京、高俅為代表的奸臣開始清洗梁山軍團。當宋江臨死前,還不忘拉著李逵墊背,因為他明白,自己是李逵的信仰,對於李逵來說,宋江死了,就沒有了信仰,大智若愚的黑旋風本就沒有底線,誰知道他能幹出什麼事來?還不如跟自己共赴黃泉,落下個忠義的名頭!

『捌』 農村老俗話說「三月三,九月九,沒事兒別在河邊走」,為什麼不能在河邊走

就是意思說不能在河邊走,怕被自己滑到的,不知道怎麼辦

『玖』 我國還有哪些傳統節日里都有哪些習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清明節(4月5日)、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 、除夕(大年三十)等。

春節習俗

守歲放鞭炮 貼春聯 拜年 吃餃子 吃香腸,臘肉 看春晚(近年來才有)

元宵節習俗

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去百病、舞龍、賞花燈、舞獅子等風俗。

清明節習俗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端午節習俗

掛艾葉菖蒲榕枝、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等。

七夕節習俗

婦女於七夕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受西方國家的影響,中國越來越多的情侶把那天視為中國情人節。

中秋節習俗

中秋夜人們會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特別是月餅,邊吃月餅等邊在庭院賞月。

重陽節習俗

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是人們敬老愛老、思念雙親、渴望團圓的日子。具體習俗如下:登高、吃重陽糕、賞菊並飲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陽酒。

冬至習俗

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除夕習俗

北方人風俗大致一致,過年包餃子、蒸饃等等;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湯圓、吃米飯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不能做的事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退休金養老保險金 瀏覽:196
老人住養老院的弊端 瀏覽:156
老年大學元旦活動同學代表講話 瀏覽:122
買了美容養生卡不想要了怎麼退 瀏覽:150
5609長壽在哪個站停靠 瀏覽:647
50歲算大壽嗎 瀏覽:543
吃什麼養生護身體 瀏覽:342
老年人沐浴應在什麼時間進行 瀏覽:689
老年人半邊身體發抖什麼毛病 瀏覽:540
不配做父母怎麼回對方話 瀏覽:927
上海女幹部退休年齡 瀏覽:53
武昌老年大學2018秋季招生 瀏覽:602
體檢前抽煙有什麼影響 瀏覽:691
茶藝養生館實習是什麼 瀏覽:133
老年人古籍有哪些 瀏覽:920
加拿大就是老年人的天堂 瀏覽:1000
七律重陽節網易博客 瀏覽:296
靈璧養老保險查詢 瀏覽:562
民企沒退休金嗎 瀏覽:22
貓咪空運前體檢需要多久 瀏覽: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