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陽節要去敬老院為老人表演,求一個新穎的節目,符合重陽節這個主題的,不要什麼小品唱歌之類的。
樂器演奏、配樂詩朗誦、書法對聯、快板、舞蹈、太極、手語、短劇、小魔術。
⑵ 重陽節學校組織活動去敬老院慰問老人,都應該有哪些活動內容求新穎、可行!!!
這是典型的雞兔同籠問題。
首先,把這16組全看成4人的,及4×16=64(人);應為是假設得最多的,所以用64減去總人數及64-58=6(人);這六人是多算的,應該是三人組和四人組的人數差的,所以6÷(4-3)=6(組)。現在,三人的有兩組,則16-6=10(組)四人的。
綜合算式:(4×16-58)÷(4-3)
=(64-58)÷1
=6÷1
=6(組)
16-6=10(組) 答:。。。。。。。
此外,還有可以把這16組全看作3人的,則,綜合算是為:(58-3×16)÷ (4-3)
⑶ 滿地盡帶黃金甲的詩句
出自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的《不第後賦菊》,原文如下: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譯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後別的花就凋零了。盛開的菊花璀璨奪目,陣陣香氣彌漫長安,滿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此詩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把菊花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徵,以百花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形象地顯示了農民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全詩辭采壯偉,設喻新穎,想像奇特,意境瑰麗,氣魄雄偉。
(3)新穎重陽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根據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引《清暇錄》關於此詩的記載,此詩是黃巢落第後所作。黃巢在起義之前,曾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被錄取。科場的失利以及整個社會的黑暗和吏治的腐敗,使他對李唐王朝益發不滿。考試不第後,他豪情倍增,借詠菊花來抒寫自己的抱負,寫下了這首《不第後賦菊》。
黃巢流傳下來的三首詩中,有兩首是以菊花為題材的詠物詩。其中,《題菊花》寫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表現了他頑強的斗爭精神和必勝信念。這首《不第後賦菊》的境界比《題菊花》更雄偉、豪邁。在這首詩中,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農民起義軍的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