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與重陽節有關的民間傳說

與重陽節有關的民間傳說

發布時間:2020-12-07 06:46:28

❶ 與節日有關的民間傳說的故事

一. 春節

春節在農歷中代表著新年到來,這一天里,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上祈福的大紅對聯,並燃放鞭炮,希望來年順利。根據傳說,很久以前,有一隻叫「年」的兇猛的怪物,不停製造恐慌。

天神將它囚禁在大山內部,每十二個月才讓它出來一次。十二個月過去了,年被放了出來並開始為非作歹。人們討論對付年獸的方法,有的人說年怕見紅色、火光和雜訊。人們張貼寫著吉利話的紅對聯,放炮竹,並敲鑼打鼓。

怪物害怕得發抖。夜幕降臨,所有的人家都點亮了燈籠。怪物被嚇壞了,從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年獸被打敗了,但慶祝新年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二.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個習俗要追溯到兩千年前。傳說在天庭里,天帝過著無聊又無趣的生活。當他聽說地面上的人們生活得幸福美滿時,他十分惱怒。於是他派出了一隻渾身燃燒著火焰的仙鶴到人間,在正月十五那天將人間燒毀。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們這件事。

有個聰明的人提出每個人都要馬上點亮一盞燈籠。仙女又說應該把仙鶴關在一個籠子里並將火熄滅。當仙鶴降臨到人間時,它被逮了起來並裝入一個無法燃火的籠子里。人們點亮了燈籠,燃放鞭炮和煙花。天帝看到人間失火後非常高興。他認為仙鶴已經成功摧毀了人間。事實上,人們舉著燈籠遊行來慶祝他們的勝利。為了紀念這一日,人們懸掛燈籠或提著花燈上街散步。這就是元宵節。

三. 清明節

每年四月一日是清明節。這天人們在鄉間散步,在墳前擺上祭品,佩戴鮮花或者嫩柳條。

故事要追溯到紀元前,春秋戰國時期,金國王子重耳,被公國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依據各人的功績獎賞並封爵在他流亡期間依然忠心的人。在其中,有一個叫介之推的人被重耳遺忘了。他背著老母隱居到了綿山裡。重耳的一個門客告訴他了這件事情。重耳帶上侍從去尋找介之推,但綿山太大了,他們找不到他。

另一個門客建議重耳:「放火燒山,介之推就出來了。「重耳於是下令燒山。一場大火燒荒了這座山,介之推和他的母親堅持到了死。重耳十分悲痛,他規定每年的這一天都不許生火。各家都要吃寒食。清明節不許開火的習俗已經不存在了。但插柳和清掃祖先的墓依然延續到今天。

四. 端午節

農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這一天,鄉下的每家每戶都會吃糯米包的粽子,佩戴香包和插艾蒿。

為什麼人們要吃粽子呢?有人說這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在楚國擔當重任,在楚戰時期以他的功績為人稱道。背信棄義的君王誹謗他有過失,他被免職了。不久之後他被流放,過著漂泊的生活。他因國家和人民的不幸而悲憤。農歷五月十五日,他在汨羅江投江自殺以喚起人民的熱忱。楚國的人民將米粒拋入江水給屈原獻祭。擔心穀粒會被魚蝦吃掉,人們將米包到蘆葦葉中並用絲線捆起來。人們還佩戴香包,小孩子手上戴五彩繩。人們在門上插上艾葉,象徵擊退敵人的刀劍。

五.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在這個節日里留傳下來的風俗是踏青或登高。

在漢朝,有一位叫費長房的會捕怪的巫師。有一天,費長房告訴他的弟子桓景,農歷九月九日人間會發生一場大災難,他會帶他去阻止災難發生。他拿出一捆茱萸和一小瓶菊花酒,告訴他將這些帶給世人。乘上仙鶴,桓景去往人間。他將人們領往高山之巔,每人發了一片茱萸並飲了一口菊花酒。這樣怪物就不敢靠近了。

怪物來了,它急忙趕往已人去樓空的村子。看到人們都已經聚集在山峰上後,它沖向他們。但菊花酒的氣味和茱萸的香味使他卻步。於是桓景用劍殺死了他。從那時起,農歷九月九日,人們帶上茱萸和菊花酒,登高或是踏青。

拓展資料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等。

另:二十四節氣,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如:寒食節、清明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這些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日也有很重要的傳統文化習俗在其中。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❷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費長房。

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磨破了無數雙鞋,翻過了無數座山,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費長房。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費長房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他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幾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告別仙長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沒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2)與重陽節有關的民間傳說擴展閱讀

重陽節習俗

一、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二、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尤其是在嶺南一帶,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祭祀祖先,登高遠望,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少地方人重陽祭祖的觀念正日漸淡薄。

❸ 重陽節的來歷·傳說·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重陽節的傳說:關於重陽節由來的傳說是這樣的:在東漢時期的汝河有一隻瘟魔,瘟魔所到之處人們常會生病或喪命,有個叫恆景的青年,在一次瘟魔出現之後,奪走了恆景父母的性命,恆景也差點喪命,病癒後的恆景開始了他的訪師尋道之路,終於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強的仙長。
經過日夜修練,恆景終於學成了降妖劍術,在九月初八的這天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一把降妖寶劍,讓他在九月初九這天找到瘟魔為民除害,最後恆景終於斬殺了瘟魔,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便流傳了下來。
重陽節的習俗: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❹ 重陽節民俗有哪些

眾所周知,重陽節有吃重陽糕、配茱萸驅邪等眾多習俗,其中賞菊、飲菊花酒佔有重要地位。《東京夢華錄》記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民俗專家王娟介紹,菊花象徵長壽,並且被認為是君子的象徵,所以很受古人偏愛。

此外,重陽節還有一些頗具地域特色的習俗。據公開資料顯示,惠州一帶過重陽節會放紙鷂;陝北一般在晚上過重陽節,並喜愛享用蕎麥熬羊肉,吃過晚飯後三三兩兩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燃起火光,談天說地,還會采一點野菊花帶回家插在女兒頭上,以之辟邪。

❺ 重陽節的由來是什麼有什麼民俗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也叫「重九回」,因為答《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賦予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
北京重陽吃花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兩樣是專在重陽節時食用的,一為花糕,一個是栗子糕。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製作而成的。
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

❻ 民間傳說故事比如《重陽節的由來》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瘟神,只要他一出現,村裡的人就會病倒,老百姓受回盡了折磨。有一位答少年叫景恆,瘟神奪走了他所有親人的生命。他發誓要學習法術,戰勝瘟神。他四處尋訪名師,不畏路途的遙遠和艱險,在仙鶴的指引下,終於找到了終南山上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他一學就是十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來作惡,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和一把斬妖劍,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瘟神,只要他一出現,村裡的人就會病倒,老百姓受盡了折磨。有一位少年叫景恆,瘟神奪走了他所有親人的生命。他發誓要學習法術,戰勝瘟神。他四處尋訪名師,不畏路途的遙遠和艱險,在仙鶴的指引下,終於找到了終南山上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他一學就是十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來作惡,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和一把斬妖劍,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❼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7)與重陽節有關的民間傳說擴展閱讀:

重陽節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閱讀全文

與與重陽節有關的民間傳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腦出血術後多久恢復正常 瀏覽:834
泰國和三亞哪個適合養老 瀏覽:132
70歲指的是 瀏覽:331
如何讓中老年人記住歌詞 瀏覽:509
老年痴呆晚期病人呼吸不暢 瀏覽:76
中人退休工資怎樣計算的 瀏覽:747
老年痴呆者攻擊行為 瀏覽:939
82老人肺結核如何治療 瀏覽:600
歌曲孝敬農村爹和媽 瀏覽:134
網上怎麼交養老保險保費 瀏覽:103
老年人咳喘偏方 瀏覽:533
老年痴呆漫畫圖 瀏覽:395
脂肪酸預防老年痴呆 瀏覽:717
晚上十一點宜聽什麼歌養生 瀏覽:29
南京公立養老院 瀏覽:275
漢代重陽節的小故事小劇本 瀏覽:869
老年人健身用品 瀏覽:351
古文老年人 瀏覽:192
有人60歲 瀏覽:532
老人有陰道炎吃什麼葯 瀏覽: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