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的的由來

重陽節的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2-04-28 15:20:46

重陽節是怎麼由來的

重陽節最早的源頭是上古的豐收節(似乎歐洲也有),農歷九月九日,秋天末期,天氣轉涼,各種農作物也被收割放進去了糧倉,古人便利用這冬天前的這一個吉利的日子慶祝豐收,並舉行大規模的祭祀祖先的活動。當然,這一期活動的主角,便是上古華夏部落裡面有一定威望的老人。再後來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演變成了現在這種敬老節,變成老年人唱主角的節日看來也是有原因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數字9本來就是最大的數,9月9日為極大之數,大上加大,兼有紅色、危險的含義。歷來在中國民間,重陽節登高除了開頭故事裡辟邪的作用,還是一個古代的消防節。家家戶戶除了祭祀豐收神靈、祖先,往往還要祭祀火德星君祝融。

很多東亞神話故事裡面,每年農歷9月9日火神祝融准時下到人間,施展威力,彰顯他在凡世間的權威。每到這一天,從城鎮到鄉村,濃煙滾滾的火災是常事。因為東亞文化中數字9是至陽之數,再加上一個9豈不是要大火!
因此,在東亞某些地區還殘存著重陽節吃冷食的習慣,就是怕點起灶火引來火神祝融,要是他老人家心情不爽,家裡豈不是要付之一炬!

在越南、中國南部某些地區重陽節這一天很多地方還保留著在中午沐浴、敬祖先,並且在屋裡醒目的地方放著盛滿水的木桶 的習俗,這主要就是以備突如其來的、神仙降下來的火災。

⑵ 重陽節起源於何時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這一天,重陽佳節活版動極為豐富,有登高、權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此時,正值仲秋季節,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⑶ 重陽節由來

重陽節的由來,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的由來,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的「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重陽節與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主要節日做節的一大主題。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有著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⑷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有什麼習俗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與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酒為名,寫的詩為後人傳頌,也以愛菊為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詩。

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酒為名,寫的詩為後人傳頌,也以愛菊為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詩。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民間農歷九月稱為 菊月,賞菊成了一項重要內容,賞菊配美酒,清代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⑸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1、重陽節的起源主要有三個不同的說法,一是來源於《易經》中九之陽數相重,二是來源於古代豐收祭天的活動,三是來源於古代的祭祀火星儀式。

2、傳說一:傳說重陽節登高之俗是始於秦始皇命術士鄭安期前往嶺南尋找長生不老葯,鄭安期在白雲山覓得九節菖蒲時,不幸墜崖,乘仙鶴飛升。

3、傳說二: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4、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⑹ 重陽節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⑺ 什麼是重陽節的來歷、習俗和傳說故事

一、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掃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

二、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a、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b、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c、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d、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e、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三、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傳說之一:與道教有關
這是一個與道教有關的神話故事。相傳東漢時期,有一瘟神在汝河出沒,散布各種瘟疫,害得百姓死傷無數。當地一青年恆景看不下去,經歷千辛萬苦找到一位法力高強的神仙為師,學得武藝准備返鄉殺瘟神時,他師傅送他一包茱萸葉和一瓶菊花酒。
恆景回鄉之後登上高山與瘟神搏鬥,經過幾百個回合終於消滅瘟神,瘟疫也就此散去,此後人們就為紀念這件事就有了重陽節,其中重陽節時間九月初九乃是恆景返鄉時殺瘟神的時間。經過時間的推移,重陽節當天也有了登高避疫、佩戴茱萸葉和飲菊花酒的習俗。



傳說之二:與賞菊和飲菊花酒有關
很久以前有一農夫叫做阿牛,在他七歲時父親不幸去世,而母親也因此傷心欲絕患了眼疾,阿牛用過無數辦法都沒能治好母親的眼睛,直到一天晚上,阿牛做夢夢到一姑娘跟他說只要在九月初九那天到天花盪,於盪中尋一株白色菊花就能治好他母親的眼疾。
阿牛雖然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死馬當活馬醫,在九月初九那天去到天花盪尋菊花,沒想到真的有一株白菊,阿牛挖了白菊回家煎成湯葯給母親服下,不久後就重見光明,至此後阿牛開始種植白菊,民間也把九月初九這一天稱為菊花節,也有了賞菊、飲菊花酒的習俗。

⑻ 重陽節的來歷

1、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重陽節的習俗農歷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熱鬧非凡。

2、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3、重陽節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於唐代。此後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會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唐代的許多大詩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維、杜甫等,都留下過關於重陽節的詩篇。

(8)重陽節的的由來擴展閱讀: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兒女的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陽糕的製作古人比較講究,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有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小紅紙旗,點蠟燭燈。意欲用「點燈」、「吃糕」來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點都稱之為重陽糕。

⑼ 重陽節來歷(簡短些)

一、關於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很多,較為常見的是:

1、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源自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2、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3、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二、重陽節簡介:

重陽賞菊、飲酒、對弈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⑽ 重陽節由來是什麼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重陽節的習俗農歷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熱鬧非凡。

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於唐代。此後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會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唐代的許多大詩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維、杜甫等,都留下過關於重陽節的詩篇。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兒女的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陽糕的製作古人比較講究,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有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小紅紙旗,點蠟燭燈。意欲用「點燈」、「吃糕」來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點都稱之為重陽糕。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的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孝敬老人視頻展播 瀏覽:270
贊老年大學舞蹈的詩句 瀏覽:376
日軍女人暴行乳的電影 瀏覽:94
如何選題寫老年大學的需求規劃 瀏覽:85
吉林省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基數 瀏覽:680
法庭是如何判決老人贍養費的 瀏覽:216
老人90多歲去拜訪什麼禮物合適 瀏覽:85
徐錦江和葉玉卿演的電影 瀏覽:943
手機在線觀看視頻網站 瀏覽:454
在線觀看大片 瀏覽:979
騎士類型電影推薦 瀏覽:474
美國電影《秘密花園》 瀏覽:99
在線觀看0855影視 瀏覽:467
老年人邊吃飯邊給寶寶喂 瀏覽:985
奧特之母懷孕被怪獸抓走是哪一部 瀏覽:210
老人睡覺手放哪裡好 瀏覽:225
55歲高級職稱女退休年齡 瀏覽:913
在線觀看免費觀看電影 瀏覽:387
最新精品影視推薦網站 瀏覽:473
遠洋椿萱茂和樂成養老哪個好 瀏覽:605